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缺血性中风的临床辨证论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缺血性中风又称缺血性脑卒中,相当于西医学之脑血栓、脑栓塞、短暂性脑缺血等疾病,属于中医“中风”范畴。该病多为脏腑功能失调,正气衰退,气血逆乱,清窍失养,经络阻滞所致,即风、火、痰、瘀痹阻脑脉致窍闭神昏,神不导气,气血不足所致。临床以突然昏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为主  相似文献   

2.
中风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危重急证。中医称中风,与近代医学脑血管意外颇相似,包括脑溢血、脑血管硬化、脑血栓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各种脑血管意外疾患及其后遗证。历代医家对此病论述较多,尚无统一认识,我们结合临床,将此病分为两期(急性期和后遗证期)三型(肝肾阴虚,气虚血瘀,痰瘀交阻)。治疗21例,其中痰浊瘀阻型lO例,气虚血瘀型6例,肝肾阴虚型5例。治疗结果: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蹇涩基本消失,生活能完全自理者12人;半身不遂明显好转,生活能部份自理者7例;半身不遂,语言蹇涩有进步者2例(其中一例以后死于肺炎)。  相似文献   

3.
陈鹏 《河北中医》2008,30(1):43-44
中风之发,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其临床表现错综复杂,治疗不宜机械套用成方。虽然该病证无定型,治无定方,但在治疗中则有定法可循,笔者体会如下。1首分标本缓急中风来势猝急,主要症状为昏迷、偏瘫、失语、呃逆、痴呆等。其轻者眩晕轻瘫,其重者则昏迷、偏瘫、失  相似文献   

4.
中风属于血证范畴,脑组织水肿及缺氧是中风的严重饼发证;脑组织及脑细胞水肿为兼证,属于湿证;脑组织缺氧为气证,充血水肿缺氧三者互为因果,分别为主证及兼证。七情六淫是中风的另一诱因,尤以精神压力为甚。正确认识精神因素的致病性及对亚植物人的促醒作用是中风病人康复的主要措施。打通“小周天”是调整中医经络学说“任督”二脉的重要手段。在亚植物人的康复中“小周天”疗法不可不重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正确的工作习惯,过度医疗,药物的副作用是这一病案的主要特点,正确把握药物,手术,麻醉以及风险评估,事先预测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及风险并有充分预案,是救治危重疾病的当务之急。运用中医中药,针灸按摩及嗅觉、味觉、听觉、视觉以及痛觉、温觉及多媒体对亚植物人的针对性促醒作用,而不是盲目的乱用,是救治亚植物人的一种有效选择,中医辨证施治及中西医并重更是这一选择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5.
中风属于血证范畴,脑组织水肿及缺氧是中风的严重饼发证;脑组织及脑细胞水肿为兼证,属于湿证:脑组织缺氧为气证,充血水肿缺氧三者互为因果,分别为主证及兼证。七情六淫是中风的另一诱因,尤以精神压力为甚。正确认识精神因素的致病性及对亚植物人的促醒作用是中风病人康复的主要措施。打通“小周天”是调整中医经络学说“任督”二脉的重要手段。在亚植物人的康复中“小周天”疗法不可不重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正确的工作习惯,过度医疗,药物的副作用是这一痛案的主要特点,正确把握药物,手术,麻醉以及风险评估,事先预测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及风险并有充分预案,是救治危重疾病的当务之急。运用中医中药,针灸按摩及嗅觉、味觉、听觉、视觉以及痛觉,温觉及多媒体对亚植物人的针对性促醒作用,而不是盲目的乱用,是救治亚植物人的一种有效选择,中医辨证施治及中西医并重更是这一选择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6.
中风后呃逆辨证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呃逆古称“哕”、“哕逆”等 ,是指胃气上逆动膈 ,呃呃连声 ,声短而频 ,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现代医学认为其病因为膈肌痉挛。在中风病中呃逆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并发症 ,其辨证有自身的特点 ,治疗原则方法也与一般呃逆不同。笔者试论述之 ,冀临床可参考一二。1 逆气生呃 昭示转机《素问·宣明五气篇》述“胃为气逆为哕”指出呃逆由胃气上逆动膈所致。而多数中风后出现呃逆的病人在发病前并无胃病 ,之所以胃气上逆是因为中风病气血痰火风阳上冲 ,引动阳明胃火所致。《素问·宝命全形论》说“病深者 ,其声哕”。同样 ,中风后出现…  相似文献   

7.
8.
中风后遗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士吉 《吉林中医药》2007,27(12):15-15
中医后遗症系中风发病半年以上而某些临床症状、体征未能消失。中医认为中风的形成,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遇有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烟酒等原因,进而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所致。本病病位在脑,但和肝、脾、肾、心等脏器密切相关。论其病性,多为本虚标实,其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其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临床如能正确辨证论治,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较好地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感觉功能、言语功能及认知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中风后遗症多属本虚标实而侧重在“本虚”,其虚…  相似文献   

9.
我院内科与中医科自1957年4月至1963年9月共治疗中风患者43例。所有患者均根据中医辨证论治法则施治。兹将临床观察情况报道如下,对本病的辨证论治规律,亦作了初步探讨。临床资料本组43例中风患者,包括脑溢血3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均为急骤发病,病情严重,符合中风之临床特征。其中男性23例,女性20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中医辨证疗法治疗中风恢复期失语症的临床疗效,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方法:抽取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76例中风恢复期失语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接受常规中西成药治疗;观察组42例接受中西医辨证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失语症的具体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语言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总体治疗有效率为95.24%(40/42),对照组总体治疗有效率为70.59%(24/34),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风后恢复期失语症患者接受中医辨证治疗能够获得显著改善患者语言功能,获得较高的治疗有效率,是值得在临床中推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气血津精辨证论治中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取类自然界“风”形成的机理,从气(阳热风动、气虚生风)、血(血瘀生风、血虚生风)、津(津停生风、津燥生风)、精(水不涵木、阳亢生风、肾阳虚损、元气败脱)四个方面辨析人体内部产生“气温差”与“气压差”,最终导致“内风”上犯脑腑而发为中风的机理。  相似文献   

12.
中风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特点.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中风已经成为严重危害国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中医对于中风的认识历史悠久,并且形成了其独特的诊疗体系,其临床疗效显著.近年来,中医辨证论治在中风治疗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从病因病机、先兆辨析、辨证分型、常用治法、分期论治、古方运...  相似文献   

13.
辨证论治治疗中风32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1989年1月至1992年1月三年间共收治中风病人626例,现就1989年1月至1991年1月间收治的323例住院病人进行临床分析、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1.病例来源323例中风病例均为住院病人,其中脑出血47例,脑梗塞273例,脑栓塞3例。2.一般资料323例中男219例,占67.8%,女104例,占32.2%;年龄31~40岁2例,41~50岁19例,  相似文献   

14.
中医辨证论治中风后痴呆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笔者运用中医辨证论治,以中药为主治疗中风后痴呆症,取得一定疗效,现介绍如下。1辨证论治虚证:(1)肝肾亏虚,髓海不足:头晕、耳呜、记忆力减退、神情呆滞、寡言少语,腰酸腿软,舌红,苔少,脉沉细而数。治则补益肝肾,补脑充髓。药用熟地、山萸肉、当归、紫河车、黄精、狗脊、桑椹子、益智仁等。(2)心脾两虚,气血不足:表情淡漠,行为呆滞,记忆力减退,善悲欲哭,心慌气促,舌淡胖,苔薄白,脉细数。治则健脾宁心,养血安神。药用当归、党参、白术、黄芪、山药、拘杞、酸枣仁、白芍等。实证(1)痰瘀阻窍:头重如裹,表…  相似文献   

15.
我科自1978~1981年期间,经治130多例中风病例,其中伴发吞咽困难者29例。患者均系住晚病人,男性26例,女性3例。年龄50~80岁。予以针刺治疗,效果较为满意。本症可以归纳为“虚”、“实”二型。(一)实证型本型皆在中风初病时,发病骤急、饮食呛咳、或胸膈痞满、大便艰涩、脉象弦滑或数,苔腻舌质红等。多系中风痰热、瘀浊互结,阻滞窍络。治法多以平肝潜阳泄浊为主。例1:王××男62岁船员。住院号74724。1980年5月12日入院。  相似文献   

16.
本文作者收集了三年中风住院病例101例作回顾性临床分析,认为“阴虚阳亢”是中风的常见病机,而不是唯一病机,并对有些学者主张中风皆为类中之说表示有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7.
卒中后抑郁症(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指脑卒中发生后,临床上除脑卒中的各种躯体症状外,尚出现以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为主的病症,属中风后郁证的范畴.中风后郁证发病率约为22%~60%,远高于同龄一般老年人抑郁症的患病率(10%~15%),也高于一般慢性病或骨折的康复期患者,中风患者比同等脑损害的外伤患者更易发生抑郁症.表现为对疾病康复丧失信心,不能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和康复措施实施,甚至拒绝进食,绝望自杀,严重影响卒中患者的预后.治疗多选用三环类抗抑郁药及特异性、选择性-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百忧解等),但都存在副作用,临床疗效不很理想.因此,积极探索中医药治疗中风后郁证,有可能形成治疗中风后郁证的新方法,对促进卒中患者的康复和提高生存质量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风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在所有中风病中缺血性中风约占75%,近年来中医药对缺血性中风的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但辨证论治的研究仍是主要特色。在治疗上,在辨证施治的同时还要强调辩病施治,因势利导。  相似文献   

19.
王新志  姬令山 《新中医》2010,(3):121-122
悲的含义为:发生不利于自己的事情而感到无力控制其发展时产生的失望、痛苦的内心体验,表现伤心、悲痛、哀痛等,悲哀所造成的紧张的释放就表现为哭泣。《灵枢·本神》指出“心气虚则悲“,其意为心气虚弱时则会出现善悲伤欲哭的神志改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可见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五脏的精气血,故而内在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情志的变化。心气虚则悲,病位在心,病性属虚。证之临床,悲哭症状属心之虚者有之,但属于心之“实”者也不鲜见。  相似文献   

20.
中风病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本病病因较多,病情变化迅速,证型繁杂,不同的文献中证候分类差异较大。证候分类的繁杂给临床工作者治疗中风病带来极大不便。本文对以证候要素(内风、内火、痰湿、瘀血、气虚、阴虚)为切入点论治中风病的理论进行探讨,并举例论证其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