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宁夏3所大学学生有关艾滋病知识及对艾滋病的态度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中25岁以下青年人所占比例最大,据卫生部艾滋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估计,至2000年底,全国实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已超过60万,其中青年人占47%[1].艾滋病的传播主要与个人观念、生活行为方式密切相关,所以开展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尤其是学校健康教育,培养青少年一代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增强他们抵御不良生活方式和高危行为的能力,对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帮助大学生增加有关艾滋病的知识,改变对艾滋病不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增强预防艾滋病的意识,建立起保护自身和他人免受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正确观念,我们在宁夏医学院、宁夏大学和宁夏农学院开展了有关艾滋病知识态度的问卷调查,以了解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水平及态度倾向,为在大学生中开展防治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提供基线资料.  相似文献   

2.
利用多媒体开展大学生预防艾滋病教育讲座效果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多媒体健康教育讲座对大学生艾滋病相关问题的知、信、行的影响,探索适合在大学生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方法借助多媒体对大学生开展艾滋病相关知识讲座,并对教育前后学生的艾滋病、性病知识得分以及艾滋病相关信念、态度、行为得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教育后艾滋病基本知识回答正确率较教育前明显提高(P<0.01),教育后艾滋病相关信念、态度、行为明显改善(P<0.05或P<0.01)。教育前艾滋病基本知识得分为(22.4±4.35),教育后得分为(27.4±3.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87,P<0.01)。教育前艾滋病相关信念、态度、行为的得分为(10.2±3.57),教育后得分为(15.1±3.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7,P<0.01)。结论利用多媒体开展艾滋病相关知识讲座,对提高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以及信念、态度、行为方面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预防艾滋病和促进生殖健康教育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艾滋病预防知识、态度、行为的教育效果,为更有效地对民族大学生进行艾滋病预防及健康监护提供依据。方法按照随机整群抽样原则,对中南民族大学一至四年级10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艾滋病防治和生殖健康的相关行为干预,选择其中619名少数民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干预前、后的问卷调查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619名少数民族学生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水平明显提高,平均知晓率由干预前的84.48%上升到97.24%,艾滋病相关态度行为的积极程度由69.85%上升到84.67%。结论围绕艾滋病防治和健康监护展开的健康教育活动可以有效促进民族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水平的提高及正确态度、技能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大学生健康教育前后对艾滋病的相关知识知晓率、态度和行为,评价健康教育效果,探讨高校预防艾滋病的有效方法。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天津大学300名大一学生在艾滋病健康教育前、后进行问卷调查并做统计分析。结果 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后,大学生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明显上升,教育效果指数均大于1.0,教育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歧视态度明显改善,教育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婚前性行为、同性恋以及多个性伴侣的接受程度,教育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开展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是必要和有效的,应在大学生中开展多种形式的艾滋病健康教育,以预防和控制艾滋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以参与式研究方法在大学生中开展预防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的近期效果,为青少年预防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方法 应用参与式研究方法培训志愿者,志愿者用参与式研究方法在同伴中进行健康促进活动.结果 健康教育后,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有显著提高,与艾滋病相关的态度方面有明显好转,而行为意向方面也有提高.结论 应用参与式方法对大学生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可有效提高其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改变其相关态度和行为意向.而性行为的改变还需持续的促进活动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在校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水平、对婚姻态度、异性交往行为的表现,为在该人群中开展艾滋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提供可靠的信息和依据.方法 采用匿名问卷调查方式,对到武汉市某社区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在校大学生进行现场调查.结果 受调查大学生对艾滋病传播途径、高危行为知晓率均>60%;对非艾滋病传播途径回答的正确率较低,波动在30.1%~64.9%之间;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40%;对"婚外性行为"持反对态度的人数明显多于赞同的人数.结论 大学生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了解缺乏深度,需进一步深入细致地开展大学课堂的有关艾滋病防治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7.
贵州省4所高校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贵州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情况及其态度和行为特征,为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自行设计调查表,于2005年11-12月对贵州省部分高校1 000名学生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结果贵州大学生对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基本了解,对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的认知存在误区;被调查学生获取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途径70%以上来源于电视广播等大众传媒,来源于学校健康教育的相对较少;大多数学生对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有强烈需求。结论应对贵州省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提高预防艾滋病知识水平,促进科学预防艾滋病行为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包头市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行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包头市各类高校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现状,为高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包头市医科、工科、师范3类院校1 513名学生进行预防艾滋病知、信、行问卷调查。结果不同院校大学生掌握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及树立预防艾滋病健康行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医科院校学生优于其他院校学生。结论不同高校在大学生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时,宜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以及学生需求和教育目标制定教育内容和策略。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艾滋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对孕妇预防艾滋病及母婴传播知识知晓程度、态度和行为的干预效果,为开展该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不同地理位置分层随机抽取瑞安市5所城郊医院,对800名孕妇开展孕妇艾滋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干预研究。干预措施包括与固定医务人员面对面自愿咨询及发放艾滋病基本防治知识和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宣传资料。通过干预前及干预后的2次问卷调查,了解孕妇预防艾滋病及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的知晓程度、态度和行为状况的变化,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前孕妇对艾滋病基本防治和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等相关知识较匮乏,存在不正确的态度和行为,给予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后有明显效果。[结论]艾滋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干预措施提高了孕妇艾滋病基本防治和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等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改变了其不正确的态度和行为,提高了自我保护意识,减少了其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因此,应继续加强开展健康教育干预活动,有效控制艾滋病的蔓延。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艾滋病知识与健康教育效果评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并对健康教育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运用自编问卷对川北教育学院大学生进行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前后效果调查。结果:健康教育后较教育前学生对艾滋病一般知识和传播途径的知晓率有明显的上升。结论:在大学生中开展艾滋病/性知识的健康教育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1.
了解青海藏族大学生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的效果,为民族地区有效开展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青海省在读藏族大学生进行为期3个月的健康教育,在健康教育前(404人)、后(403人)分别进行问卷调查,比较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的变化.结果 健康教育后藏族大学生对艾滋病流行及危害认识均超过84%,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均有所提高(P值均<0.01),对艾滋病感染者歧视态度明显下降(P值均<0.01),对婚前性行为认可率有所下降(P<0.01),支持安全性行为者提高了39.5个百分点(P<0.01).结论 青海藏族大学生艾滋病及相关知识了解较少.多途径艾滋病健康教育宣传方式可明显提高藏族学生对艾滋病的认识,应在其他民族地区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12.
浙江某地中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艾滋病健康教育后中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变化情况,评价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为中学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对4126名中学生进行艾滋病知识讲座、观看VCD和发放宣传资料等教育,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健康教育前后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进行比较。结果健康教育干预后,中学生对艾滋病的认识有了明显的提高,愿意了解艾滋病预防知识并帮助艾滋病感染者的学生从干预前的41.08%上升至干预后的62.17%(χ2=367.28,P<0.01),63.23%的学生能接受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一起工作和学习;干预后有64.86%的学生认为在感染艾滋病后应该坚定信心,明显高于健康教育前的52.96%(χ2=120.69,P<0.01)。结论在中学生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健康教育课对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的影响,评估培训后即时效果,为今后制定合理的健康教育和干预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对选修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的245名学生在授课前后分别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艾滋病知识需求等。结果大学生健康教育授课前、后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分别为92.24%和9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38,P0.05)。结论健康教育课可即时提高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水平、改善其对待艾滋病及感染者的态度。高校开展健康教育课有助于艾滋病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4.
何舒青  陈晶琦 《中国学校卫生》2012,33(5):541-542,545
目的 评价对农村初中生开展以生活技能为基础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为在农村初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基础.方法 先后对整群选取的安徽省2所农村中学257名(教育组)和332名(等待教育组)学生开展以生活技能为基础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通过问卷调查评价教育效果.结果 教育后1周,教育组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正向态度和技能得分分别由10.91,23.02和2.35上升到23.20,29.70和2.97,均明显高于教育前(P值均<0.01).教育组学生知识、态度和技能得分增长值均明显高于等待教育组(P值均<0.01).教育组学生更愿意与家人/朋友谈论预防艾滋病问题.结论 在农村初中生中进行以生活技能为基础的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能提高学生预防艾滋病的知识水平,促进对艾滋病感染者不歧视态度的形成,有助于培养拒绝相关危险行为的技能,促进与家人和朋友交流.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广泛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大学生防范艾滋病的自觉性以及带动普及宣传艾滋病知识的能力。方法运用多媒体采取专题讲座和直接对话解答问题的形式,对随机抽取的217名医学院校大学生开展了艾滋病知识的健康教育。结果健康教育后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正确回答率显著高于健康教育前(P<0.01),说明对大学生开展艾滋病知识的专题讲座效果显著。建议今后应对所有在校大学生积极开展艾滋病知识的专题讲座,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转变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行为和态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高校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以及态度和行为情况,探讨高校大学生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方式和干预措施,为今后在高校更好地开展艾滋病知识宣传教育和干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宁夏两所高校新生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前后问卷调查. [结果]培训后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均有所提高,通过性传播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掌握水平培训前后变化不大.[结论]深入、适当的宣传教育依然是今后开展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的重点,性健康教育应作为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17.
某高校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行为的干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为了解高校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程度、态度、行为现状,探讨对高校学生艾滋病知识宣传及行为干预的有效方式.方法 随机抽取某高校学生295名,其中大一学生129名,其它年级学生166名,通过成立艾滋病防治知识讲师团,举办艾滋病防治知识讲座、宣传版面展示、提供咨询、发放宣传资料、张贴宣传画等方式开展一系列的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活动,并在干预前后,以问卷调查方式,收集调查对象对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等相关信息.结果 在该校干预前后分别随机抽取的295名学生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等相关信息的调查应答率分别为:95.6%、97.6%.干预后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有了明显提高(P<0.01),态度和行为也有了明显的转变(P<0.01),同时干预前大一学生与其他年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比较也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 在高校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有明显效果,并且艾滋病防治工作必须从新生人校时抓起,因此,应继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进一步提高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和自我保护意识,促使他们树立健康、安全的性观念和行为,从而远离艾滋病的威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在校大中专学生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讲座的效果,了解参与讲座学生的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为更有效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思路。方法在德州市5所大中专院校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讲座,对参与讲座的1 000名学生在讲座前后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健康教育后,学生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率均有提高,应正确使用安全套、保持单性伴、与艾滋病人日常接触、蚊虫叮咬是否传染艾滋病、艾滋病是否会母婴传播等6个问题的知晓率显著提高;对患者的认知和态度发生明显改变,更多学生认为应对患者的个人信息进行保密,也愿意同感染者和患者继续交往。结论开展健康教育讲座,是提高学生艾滋病知识掌握度的有效措施,对改善学生对待艾滋病患者的态度有重要作用,是做好防治工作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大学生的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现状,为学校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某高校662名大学生通过匿名自填式问卷调查,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结果 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预防等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较高,达到81.2%。57.1%的大学生对艾滋病病人持同情态度,9.3%的大学生有过性行为,有性行为的学生中29.5%的人每次使用安全套。结论 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和较为正确的态度。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之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美国、印度及中国的大学生中进行的关于人免疫缺陷病毒(HIV)/艾滋病(AIDS)知识、态度、信念和行为的基线调查表明,大学生对HIV/AIDS的认识和态度存在缺陷与误区。目前,在大学生中开展健康教育已成为预防艾滋病最有效的手段,健康教育包括课堂讲授、角色扮演、同伴教育及Quilt等多种方式。通过教育后,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率有明显提高,态度有所转变,但行为的测评则尚无定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