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
目的探讨肿瘤转移抑制因子1(MTSS1)基因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分析MTSS1蛋白在60例结直肠癌患者组织,以及60例同一患者癌旁10cm正常黏膜组织标本中的表达情况,并应用SPSS13.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MTSS1在癌旁正常黏膜和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采用卡方检验四格表,MTSS1蛋白的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数据采用RxC表的x2检验,校正使用Fisher确切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MTSS1在癌旁10cm正常黏膜和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100%(60/60)和28.3%(17/60),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低于癌旁10em正常黏膜,其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x2=67.013,P〈O.01);MTSS1的表达与性别、年龄、病灶位置、癌组织大体分型和远处转移等因素均无明显关系钟=0.134、0.019、0.002、0.334、1.433、P〉0.05);MTSS1表达下调与结直肠癌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以及Dukes分期等因素相关(x2=9.520、13.849、7.171、8.026、P〈0.05)。结论MTSS1蛋白异常表达可能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及其浸润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Twist和E-钙黏蛋白(E-cadherin)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分析两者与患者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并探讨其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TM Plus法检测60例结直肠癌、20例结直肠腺瘤和20例癌旁正常肠黏膜中Twist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1)Twist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率(56.7%)显著高于腺瘤组织(10%)和癌旁正常黏膜组织(0%);E-cadherin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率(35%)显著低于结直肠腺瘤(70%)和癌旁正常黏膜组织(100%);(2)Twist和E-cadherin在结直肠癌异常表达均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与年龄、性别及肿瘤大小无关.结论 Twist是结直肠癌浸润和早期转移的重要生物学指标,联合检测Twist和E-cadherin有助于判断结直肠癌的转移和预后;Twist将来可能成为结直肠癌靶向治疗的一个新靶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胎盘特异性基因PLAC1的表达与结直肠癌及肝转移生物学行为及预后。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分析PLAC1在62例结直肠癌、13例肝转移癌、28例癌旁10cm正常组织标本的表达情况。结果 PLAC1表达在癌旁10cm正常黏膜、结直肠癌组织、肝转移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0(0/28)、56.5%(35/62)和61.5%(8/13),结直肠癌和肝转移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10cm正常黏膜,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直肠癌组织和肝转移组织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LAC1在女性表达高于男性;PLAC1表达增高与结直肠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等因素相关。结论 PLAC1异常表达可能在结直肠癌及其肝转移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Twist、E-钙黏蛋白和β-连环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60例结直肠癌和20例同期癌旁正常肠黏膜组织中Twist、E-钙黏蛋白和β-连环蛋白的表达。结果 Twist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率53.3%显著高于癌旁正常黏膜组织0%;E-钙黏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率35.0%显著低于癌旁正常黏膜组织100%;β-连环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率18.3%显著低于癌旁正常黏膜组织100%。Twist、E-钙黏蛋白、β-连环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异常表达均与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与年龄、性别及肿瘤大小无关。Twist与E-钙黏蛋白和β-连环蛋白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Twist、E-钙黏蛋白和β-连环蛋白可能协同参与了结直肠癌的早期转移等过程,可能作为反映结直肠癌早期转移的重要生物学指标,Twist将来可能成为结直肠癌靶向治疗的一个新靶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SNCG在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999年1月至2003年12月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具有完整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的217例结直肠癌手术标本。其中113例伴肝转移,104例无肝转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SNCG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SNCG表达与结直肠癌肝转移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肝转移组和无肝转移组患者结直肠癌组织中SNCG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1%(77/113)和27.9%(29/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SNCG表达是判断结直肠癌是否伴有肝转移的独立因素(OR=8.29,95%CI:3.37~20.37,P〈0.01)。SNCG阳性表达与阴性表达的同时性肝转移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8.2个月和12.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SNCG表达是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RR:1.97.95%CI:1.10—3.53,P〈0.05)。结论SNCG在肝转移患者的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SNCG表达不仅可以作为结直肠癌肝转移预示因子,也是同时性肝转移的重要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Anchor Attachment蛋白(AAP)的表达与结直肠癌浸润和转移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3例结直肠癌患者的正常肠黏膜、癌原发灶、转移淋巴结及肝转移灶中AAP的表达,并分析AAP表达水平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结直肠正常肠黏膜、癌原发灶、淋巴结和肝转移灶中AAP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0.5%、53.0%、69.8%和80.0%;癌原发灶、转移淋巴结和肝转移灶中AAP表达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正常肠黏膜组织(x2=42.349,P<0.01),转移淋巴结和肝转移灶中AAP阳性率又高于癌原发灶(x2=6.666,P<0.05);淋巴结转移患者和肝转移患者的原发灶AAP阳性率显著高于无转移者(x2=10.056,7.705,P<0.01);Dukes分期A、B、c、D期患者AAP阳性率逐渐增高,各分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313,P<0.01).83例结直肠癌患者血清AAP水平为(6.3±2.8)ng/ml,30例志愿者AAP水平为(2.2±0.9)ng/m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7,P<0.01);Dukes分期A、B期患者血清AAP水平为(5 2±2.6)ng/ml,C、D期患者AAP水平为(7.1±2.9)ng/m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28,P<0.05).结论 AAP增强表达与结直肠癌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检测外周静脉血AAP水平对预测和判断结直肠癌局部复发和肝转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转录调节因子Ets-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转录调节因子Ets-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规律与特点,探讨其与肿瘤血管生成和肿瘤侵犯、转移等肿瘤进展的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取我院从2001年9月至2002年11月间住院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标本40例,同时取5例正常结直肠组织和3例结直肠息肉作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技术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S-P法),检测转录调节因子Ets-1和CD34在它们中的表达特性,并结合临床病理参数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正常结直肠组织和结直肠息肉几乎不表达Ets-1,结直肠癌细胞高表达Ets-1;40例结直肠癌组织中,Ets-1阳性表达及MVD均值显著高于正常结直肠组织和结直肠息肉,P<0.01;Ets-1阳性表达组MVD值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Ets-1、CD34在淋巴结转移组、肝转移组、Dukes分期的C期和D期的表达分别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无肝转移组、Dukes分期的A期和B期。P<0.01。结论 (1)Ets-1促进结直肠癌血管生成,并参与肿瘤浸润和淋巴道转移,与肝转移有关,可作为监测结直肠癌预后的重要指标;(2)检测Ets-1的表达。可作为判定结直肠癌血管形成、浸润转移等生物学行为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结直肠肝转移癌组织中c-met蛋白表达情况及其与微血管密度值(MVD)的关系。方法:选取自2010年8月—2013年8月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发生肝转移癌的肝癌组织50例,同时切取同一患者的结直肠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黏膜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这4种组织内的c-met蛋白的表达情况及CD34标记的MVD。结果:结直肠肝转移癌组织中c-met蛋白阳性率为90%,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与正常黏膜组织(P<0.05),但与结直肠癌组织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肝转移癌组织中MVD值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与正常黏膜组织,但与结直肠癌组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肝转移癌中c-met蛋白表达阳性的癌组织中MVD值明显高于c-met蛋白阴性的癌组织(P<0.05)。结论:结直肠肝转移癌组织c-met蛋白表达升高,且其表达与MVD有关,从而可能促进了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Stathmin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58例结直肠癌组织、30例患者癌旁5cm的正常黏膜组织中Stathmin蛋白的表达进行了检测,两组采用卡方检验连续性校正,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Stathmin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阳性率为69.0%(40/58),在正常黏膜中的阳性率为33.3%(10/30),Stathmin在癌组织表达明显高于正常黏膜(r=6.87,P〈0.05);Stathmin蛋白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以及肿瘤组织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关系不明显(χ^2=0.26,P〉0.05),与肿瘤的远处转移有关(χ^2=9.83,P〈0.05)。结论Stathmin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呈阳性的表达,除了与远处转移有一定关系,尚不能作为判断其余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性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c-Met)在有、无肝转移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用real-time PCR法和Western-blot法分别对48例肝转移结直肠癌组织和48例无肝转移结直肠癌组织c-Met基因和蛋白表达进行检测,并分析c-Met的表达与各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
结果:肝转移结直肠癌组织中c-Met表达在mRNA和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无肝转移结直肠癌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Met的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均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均P<0.05),而与性别、年龄、组织分化程度及肿瘤部位无关(均P>0.05)。
结论:c-Met的高表达与结直肠癌肝转移有关,检测c-Met的表达对预测结直肠癌肝转移可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金属硫蛋白和FasL在大肠癌组织中表达及临床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金属硫蛋白(MT)和FasL表达与大肠癌淋巴结及肝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定量RT-PCR方法检测93例大肠癌原发灶、正常结肠黏膜、转移淋巴结和肝转移灶MT、FasL表达。结果大肠癌原发灶、正常结肠黏膜、转移淋巴结和肝转移灶中MT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8.1%、32.3%、81.1%、64.3%。FasL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1.9%、19.4%、62.3%、92.9%。癌原发灶、肝转移灶和转移淋巴结中MT、FasL表达阳性率高于正常肠黏膜组织(X^2=35.2421、57.5152,P〈0.01)。转移淋巴结MT表达阳性率高于癌原发灶(X^2=8.0565,P〈0.01)。肝转移灶FasL表达阳性率高于转移淋巴结和癌原发灶(X^2=8.6674、22.4455,P〈0.01)。Dukes′C、D期MT、FasL表达阳性率高于Dukes′A、B期(X^2=18.8871、25.1650,P〈0.01)。低分化腺癌和黏液腺癌MT、FasL表达阳性率高于高分化和中分化腺癌(X^2=11.1546、9.2239,P〈0.05)。转移淋巴结中MT mRNA表达高于FasL mRNA表达。肝转移灶中FasL mRNA表达水平高于MT mRNA表达。结论MT、FasL增强表达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和肝转移有关,检测MT、FasL表达可作为大肠癌预后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2.
骨桥蛋白在大肠癌和大肠癌肝转移灶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检测骨桥蛋白(osteopontin OPN)mRNA在大肠癌及大肠癌肝转移灶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在大肠癌发生、发展及肝转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提取44例大肠癌及癌旁正常组织,20例大肠癌肝转移灶及3例正常肝组织RNA,采用RT-PCR半定量法检测其OPN mRNA的表达。并用原位杂交行组织定位检测。结果:44例大肠癌组织OPN表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t=4.89,P=0.000)。44例大肠癌组织OPN mRNA表达率为18.2%,而在20例肝转移灶中表达率达80.0%(χ^2=22.42,P=0.000)。原位杂交表明,OPN mRNA定位于大肠癌细胞浆。结论:OPN mRNA在大肠癌组织中表达高于正常组织,而在大肠癌肝转移灶中呈更高表达,提示OPN可能是大肠癌肝转移的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大肠癌同时性肝转移外科治疗的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大肠癌同时性肝转移及其与预后有关的危险因素,提高大肠癌肝转移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8月至2004年2月间收治的大肠癌同时性肝转移106例的临床资料,对15项临床病理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并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与同期收治的无复发性肝转移的大肠癌1052例进行比较。同时对大肠癌肝转移行根治性切除、姑息性切除和探查性手术的生存状况用KaplanMeier法和COX回归方法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肠梗阻、腹水、盆腔结节、腹膜侵犯、浆膜浸润、周围脏器受累以及肿瘤长径、浸润肠壁的周径、浸润深度都与大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显著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浸润深度、浆膜浸润、盆腔转移结节和腹水是影响大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最重要的因素。根治性切除57例(53.8%),姑息性切除39例(36.8%)和探查性手术后10例(9.4%)平均生存期和中位生存期分别为41.0和34.0个月、23.6和18.0个月以及16.5和12.0个月,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5)。手术方式、肿瘤部位和盆腔结节是影响大肠癌同时性肝转移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大肠癌浸润达浆膜、有盆腔转移结节和腹水者可能合并肝转移,根治性切除可以明显提高大肠癌同时性肝转移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和分析结直肠癌转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 39例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病人 ,通过癌胚抗原、B超CT等检查 ,提出诊断措施 ,对肝转移灶行根治性切除 6例与肝转移灶未手术仅行TACE、HAI等综合治疗 2 4例进行 3年、5年生存率比较。结果 早期诊断肝转移灶并得到根治性手术的 6例 ,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 6 6 .7%和 33.3% ,较未手术仅综合治疗的 2 4例的生存率 12 .5 %和 0明显增高。结论 结直肠癌肝转移应重视诊断同时根治性手术切除肝转移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树突状细胞(DC)功能异常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健康成年人30例、结直肠癌术前、术后无肝转移者30例和术后肝转移30例患者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后分别加入GM-CSF(1000 U/ml)、IL-4(1000 U/ml)和'TNF-α(1000 U/ml)诱导分化成熟DC,通过加入HT29大肠癌细胞抗原处理(100 μg/ml)或不处理,DC∶T细胞为1∶10,培养7 d,用ELISA方法测定培养液中IFN-γ和IL-10水平,酶标仪测定CCK8和LDH光密度(OD)值,间接测定T细胞增殖和杀伤能力.结果 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患者外周血DC在无肿瘤抗原刺激时与健康人T细胞混合培养液IL-10水平显著低于结直肠癌术前患者和健康人[(11.9±1.3)pg/ml比(29.6±9.7)pg/ml、(23.4±8.0)pg/ml,F=4.475,P<0.05].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患者外周血DC经肿瘤抗原刺激与健康人T细胞混合培养液IFN-γ水平均显著高于结直肠癌术后和健康人[(34 ± 9)pg/ml比(26±12)pg/ml、(24 ±6) pg/ml,F=5.206,P<0.05].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患者DC经HT29肠癌细胞抗原刺激后诱导健康人T淋巴细胞杀伤能力显著高于结直肠癌术前患者和健康成年人[(30.6 ±8.6)pg/ml比(12.1 ± 2.4)pg/ml、(14.9 ±1.7)pg/ml,F=4.147,P<0.05].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DC在肿瘤抗原刺激下诱导T淋巴细胞产生IL-10,导致肿瘤免疫逃逸,发生肝转移;外源肿瘤抗原刺激能够提高T淋巴细胞杀伤能力.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and effect of dysfunction of dendritic cell( DC) in colorectal cancer with liver metastasis.Methods Peripheral blood were respectively collected from healthy adult donors (30 cases),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coloreatal cancer patients without liver metastasis (30 cases) , and 30 postoperative coloreatal cancer patients with liver metastasis from Jan 2008 to Jun 2010.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were separated, GM-CSF( 1000 U/ml) , IL-4( 1000 U/ml) and TNF-α ( 1000 U /ml) were added into cell culture fluid to induce the mononuclear cells for mature dendritic cells.There were two subgroups, and in antigen processing subgroup the lysate of HT29 colonic carcinoma cells (100 μg/ml) were added into the cell culture fluid.The T lymphocytes from healthy adults were added into two subgroups by ratio of 1∶10 ( DCs∶ T cells) , cocultured for 7 days.The level of INF-γ and IL-10 in cell culture fluid was assayed with ELISA method.The optical density (OD) of CCK8 ans LDH was assayed with ELIASA to indirectly measure the reproductive activity and the killing efficacy of T lymphocytes.Results The IL-10 level in cocultured fluid of peripheral blood DCs in postoperative colorectal carcinoma patients with liver metastasis and T lymphocytes of healthy adult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preoperative patients of colorectal carcinoma and health adults without tumor antigenic stimulation(11.9±1.3) pg/ml vs.(29.6±9.7) pg/ml, (23.4±8.0) pg/ml, F =4.475, P <0.05).The IFN-γ level in cocultured fluid of peripheral blood DCs in postoperative colorectal carcinoma patients with liver metastasis and T lymphocytes of healthy adult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postoperative patients of colorectal carcinoma and healthy adults with or without tumor antigenic stimulation ( 34 ± 9) pg/ml vs.(26 ± 12 ) pg/ml, (24 ± 6) pg/ml, F = 5.206, P < 0.05).The killing activity of healthy adults T lymphocytes induced by HT29 colonic carcinoma cells in postoperative colorectal carcinoma patients with liver metastasi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preoperative patients of colorectal carcinoma and healthy adults (30.6 ±8.6) pg/ml vs.(12.1 ±2.4) pg/ml, (14.9 ± 1.7) pg/ml, F =4.147, P < 0.05).Conclusions T lymphocytes produce IL-10 when indued by DCs from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rcinoma under stimulation of tumor antigen leading to tumor immune escape and liver metastasis.The killing activity of T lymphocytes can be enhanced when stimulated by exogenous tmuor antigen.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行同期切除原发瘤和肝转移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从1981年5月至2005年1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43例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同期手术的临床病理资料及结果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43例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22例,中位年龄52岁,手术持续中位时间180min。共30例术中输血,中位输血量800ml。术后总住院时间10—50d,中位时间15d。并发症发生率18.6%(8/43),手术死亡率2.3%(1/43)。全组总的中位生存期为25个月,5年生存率19.1%。R0切除组的中位生存期48个月,5年生存率33.8%;非R0切除组的中位生存期为20个月,5年生存率7.6%。两组的生存时间经LogRank检验差异明显,P=0.002。结论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同期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以保证。对可切除的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应争取同期手术,并争取R0切除。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并比较四种不同途径的裸鼠大肠癌肝转移模型,从而根据不同需要选择较为理想的裸鼠模型。方法 BALB/c(nu/nu)裸鼠共8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只),分别经脾脏背膜下、肝脏背膜下、盲肠浆膜下、门静脉注射5×10~6个HCT116细胞建立大肠癌肝转移模型,观察并记录各组小鼠生存状态,小鼠死亡后进行剖腹探查观察腹腔内肿瘤生长、肝脏转移情况,对肿瘤组织进行常规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脾脏被膜下注射组、肝被膜下注射组、盲肠浆膜下注射组注射位置均成功成瘤;肝转移率:脾被膜下注射组为94.7%,盲肠浆膜下注射组为44.4%,门静脉注射组为66.7%;各模型的原发肿瘤及转移瘤均为典型的低分化腺癌。肝被膜下注射组肿瘤进展迅速,门静脉注射组围手术期死亡率高,盲肠浆膜下注射组生存时间较长。结论四种模型具有各自的优势和缺点,应根据实验需要来选择恰当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结肠直肠癌肝转移的诊疗方法及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1年1月~2006年1月收治的113例结肠直肠癌肝转移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总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1.6%、34.3%和23.1%.同时性肝转移病人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异时性肝转移病人(P<0.01).同时性肝转移病人Ⅰ期手术和Ⅱ期手术的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转移瘤最大直径>5cm者的5年生存率较最大直径≤5cm者低,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外科手术是结肠直肠癌肝转移的首选治疗方法,新辅助化疗已成为术前准备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同时性、异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特点及不同治疗策略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4-2006年结直肠癌数据库中肝转移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法比较生存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共有486例患者发生肝转移,其中同时性肝转移191例,异时性肝转移295例,两组5年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3%vs.21.5%,P<0.01);全组患者中267例行手术切除,151例行射频消融治疗,68例保守治疗,三种治疗方法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22.1%,10.3%和0,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肝转移类型、术前CEA、原发瘤N分期、分化程度、肠梗阻、腹水、肿瘤直径、治疗策略等因素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肝转移类型、术前CEA、腹水、治疗策略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肝转移的不同类型是决定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根治性手术切除与射频消融、保守治疗相比更能改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