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0):19-22
目的探讨给予急性脑梗死患者再灌注治疗后,静脉充盈早现现象与颅内出血转化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临床观察对象。对患者行再灌注治疗后根据患者影像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影像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发现存在静脉充盈早现现象的患者,40例)与对照组(影像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发现不存在静脉充盈早现现象的患者,40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发生出血转化并造影剂外渗概率,出血转化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观察组40例再灌注治疗患者中,30.00%选择血管内治疗,17.50%选择静脉溶栓,52.50%选择桥接治疗;对照组40例再灌注治疗患者中,25.00%选择血管内治疗,20.00%选择静脉溶栓,55.00%选择桥接治疗。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发生颅内出血转化的概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发生造影剂外渗的概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充盈早现对发生颅内出血转化灵敏性为57.88%,特异性为81.89%,阳性预测值为54.56%,阴性预测值为83.28%。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再灌注治疗后,通过影像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发现存在静脉充盈早现现象的患者发生颅内出血转化的可能性较高。早期对静脉充盈早现现象进行检查,其作用较为全面,疾病诊断率更高,有较好的临床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2.
张海学 《海南医学》2011,22(16):19-21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早期使用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的疗效.方法 将2005年1月至201 1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3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动脉溶栓组与静脉溶栓组,分别使用相应的治疗方案治疗,对比观察溶栓前后的NIHS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治疗中的不良反应.结果 NIHSS评分,组内比较,溶栓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最佳途径、时间、药物的剂量、安全性及适应症。方法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 ,随机进行超选择性动脉灌注尿激酶溶栓治疗 30例和单纯静脉溶栓治疗 32例对照研究。结果 动脉溶栓总有效率为 80 % ,平均住院 14.3± 5 .6天 ;静脉溶栓总有效率为 5 3.13% ,平均住院 2 2 .6± 4.8天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尿激酶 (U K)的用量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成正比。结论 急性脑梗死早期动脉溶栓疗效显著 ,且较静脉溶栓效果好。对于轻型神经功能缺损的患者 ,不主张动脉溶栓治疗。 U K单次用量不宜超过 5 0万 U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在6h内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与静脉内溶栓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随机将72例ACI患者分为动脉溶栓组和静脉溶栓组,其中动脉溶栓组25例,静脉溶栓组47例,分别在溶栓前、溶栓之后不同时间点采用欧洲卒中量表(ESS)进行评分,同时3d后行头颅MRI+MRA检查了解颅内血管再通情况。结果两组在溶栓后4h的E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h、24h、72h、1周、2周、1个月E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后复查头颅MRA血管再通率动脉组优于静脉组,且凝血酶和凝血酶原的时间动脉组明显比静脉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动脉组患者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均低于静脉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管患者接受动脉内还是静脉内溶栓,对ACI的治疗都是有效的。但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凝血指标(凝血酶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和血管再通率均优于静脉溶栓。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超选择性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对老年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并进行对比。方法将2010~2012年就诊的63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31例,采用尿激酶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对照组32例,行静脉溶栓治疗。两组分别于溶栓前和溶栓后的30min、2h、12h、24h、3d、7d、14d按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按欧洲脑卒中评分标准(ESS)评价治疗效果并统计治愈情况。结果治疗后实验组平均NIHSS评分为(8.7±2.3),对照组为(10.6±2.9),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平均ESS评分为(80.79±14.26),对照组平均评分为(72.31±14.13),实验组平均ES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尿激酶超选择性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都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但超选择性动脉溶栓疗法优于静脉溶栓,在临床上具有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脑出血转化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5月在我院行溶栓治疗的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脑出血转化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结果 86例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发生脑出血转化14例(16.28%);Logistic回归分析:大面...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动脉内介入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方法与治疗效果。方法将焦煤集团中央医院收治的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选择性动脉内介入溶栓组33例,静脉溶栓组33例。选择性动脉内介入溶栓组使用Selding穿刺技术将导管选择性放在闭塞动脉开口处,50min内滴入0.9%氯化钠注射液60ml+尿激酶50万U,观察临床疗效并随时照影,无效者再滴入0.9%氯化钠注射液60ml+尿激酶30万U,无论结果如何即可撤出导管。静脉溶栓组40min内滴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尿激酶100万U,观察20min若无效或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再滴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尿激酶50万U。结果选择性动脉内介入溶栓组溶通18例,静脉溶栓组溶通10例,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好转者选择性动脉内介入溶栓组24例,静脉溶栓组18例,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者选择性动脉内介入溶栓组4例,静脉溶栓组6例。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12h内选择性动脉内介入溶栓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静脉溶栓。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脑梗死超早期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的疗效.方法 将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于医院就诊的166例脑梗死超早期患者随机分为动脉溶栓组与静脉溶栓组(动脉69例,静脉97例),分别使用相应的方案治疗,对比观察溶栓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结果 发病至溶栓时间3~6h,动脉溶栓的效果优于静脉溶栓(P<0.05);大血管病变动脉溶栓的效果优于静脉溶栓(P<0.05).结论 对于急性脑梗死超早期的患者,动、静脉溶栓都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动静脉联合尿激酶溶栓结合动脉成形术与静脉溶栓治疗大血管病变引起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随机将本科收治的由于大血管病变引起急性脑梗死患者36例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8例,实验组采用尿激酶动静脉联合尿激酶溶栓结合动脉成形术治疗(成形术组),对照组采用行静脉溶栓(静脉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的NIHSS评分和治疗后30 d的总有效率。结果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即刻、24 h、1 d、7 d、14 d的NIHSS评分均低于实验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治疗的30天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治疗的30天总有效率为50.0%,试验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静脉联合尿激酶溶栓结合动脉成形术治疗效果优于静脉溶栓治疗,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胡跃辉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20):2435-2436,2438
<正>脑梗死的溶栓治疗是对最新发生的血栓形成或栓子栓塞进行溶解,其目的是尽量缩短脑缺血的时间,最大限度地恢复脑的正常功能。脑梗死为各类脑血管病发病之首,约占75%。其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1],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和生存。  相似文献   

11.
经局部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报告经血管内选择性溶栓治疗5例发病在6h内的急性脑梗塞。均经股动脉入路,由全脑血管造影确认脑梗塞区的病变特点,再选择性将导管插入患侧颈内动脉并注入天普洛欣尿激酶行区域性溶栓治疗。5例在溶栓后于3周内神经损害体征基本恢复正常。溶栓的指征和方式取决于术前脑CT扫描和脑实质血管造影的结果,在脑梗塞后尽快行患侧颈内动脉区域的局部动脉内溶栓有益于闭塞血管再通和侧支循环的建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照组3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病情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观察组3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起病至溶栓时间3~24 h(颈内动脉系统闭塞6h内,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24 h内),在对症治疗基础上予尿激酶行动脉溶栓治疗,观察血管再通率,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应用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对20例发病小于6 h的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行超选择性动脉尿激酶溶栓治疗.其中颈内动脉主干闭塞5例,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10例,大脑前动脉闭塞2例,另3例未见明显责任血管,考虑为穿支动脉闭塞.结果 经溶栓治疗后血管完全再通9例,完全再通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尿酸与急性脑梗死和脑出血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经头颅CT/MRI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5例,脑出血患者61例,分别于入院后48小时内检测尿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并作比较分析。结果:脑出血组与脑梗死组比较,尿酸水平升高,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酸水平可以反映脑出血的严重程度,有必要重视脑出血患者尿酸水平的监测。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7):52-54
目的研究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150例急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对照组行常规的巴曲酶治疗,观察组行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和治疗满意度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降低,而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纤维蛋白原、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细胞比容、血浆黏度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为94.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的疗效显著,治疗满意度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3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龙继发  杜鑫  王尚均  王济良  邹辉  彭红 《西部医学》2010,22(8):1486-148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3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超选择性动脉溶栓的方法,尿激酶以1万U/min持续泵入,总量为50-100万U,平均73.5万U。并比较溶栓前、后1、7、14天的NIHSS评分。结果 39例患者颈内动脉闭塞4例,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14例,大脑中动脉分支15例,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闭塞6例。闭塞再通情况,颈内动脉2例,大脑中动脉主干10例,大脑中动脉分支9例,椎-基底动脉系统5例。结论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能明显提高血管再通率,明显改善预后,是治疗急性脑梗死比较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合并颅内出血的溶栓治疗的可能性及意义。方法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的脑静脉窦血栓合并脑出血患者6例,颈动脉穿刺行颈动脉内尿激酶注入3例,10万单位,1次/d,共7天,同时口服华法令。经股途径穿刺,静脉窦内置管溶栓3例,每日经微导管内给与尿激酶50万单位,2次/d。5~7天后复查DSA造影后拔管,同时口服华法令。结果术后6例临床症状不同程度缓解,头痛消失或明显减轻。脑脊液压力从400mmH2O降至200mmH2O以下。4例DSA复查结果提示,静脉窦较术前完全再通2例,部分再通2例,动静脉循环时间已缩短至11s内。结论采用颈动脉内注射或经静脉窦内置管直接溶栓,纤溶药物不仅可以直接起到溶解血栓和降低高凝血状态的作用,而且防止外周脏器的不必要的继发性出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早期气压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下肢深静脉栓塞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我科应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63例,对脑梗死患者溶栓后24 h进行评估,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78例,观察组85例.对照组行溶栓后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护理基础上行肢体气压治疗,治疗14 d后比较2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2.35%)低于对照组(10.26%)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早期行肢体气压治疗,能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模式CT指导下的rt-PA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65例,随机分为动脉溶栓组35例和静脉溶栓组30例,记录溶栓前、溶栓后2、24h和7、30d的NIHSS评分及生活能力状态。溶栓30天后行疗效判定。结果动脉溶栓组平均NIHSS评分结果显著低于静脉溶栓组(P<0.05)。两组总显效率分别为74.29%和46.67%,动脉溶栓组优于静脉溶栓组(P<0.05)。结论多模式CT指导的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前者临床疗效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