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短暂性脑缺血(TIA)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脑血管病,近年来发病率及死亡率急剧增加,以往在TIA发病时,没有好的方法可以早期诊断,一旦发病,治疗比较困难,给病人带来很大的痛苦。我科于2001-09~2004-09应用脑缺血标志物AP检测项目诊断TIA,临床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2600例中,男1395例,女1205例,年龄35~82岁,均做头CT排除脑梗死和脑出血。其中头晕者960例,头晕伴单眼一时性黑蒙者317例,肢体麻木者403例,头痛高血压者210例,短暂性全面遗忘症者145例,眩晕共济失调者570例。1.2方法取清晨空腹静脉血3ml检测。试剂盒…  相似文献   

2.
TIA患脑卒中年发生率为1%~15%,TIA发作愈频繁,脑卒中风险愈高,因此TIA是神经科急症,应采取积极的治疗,以防止发生不可逆性神经功能缺损。本对2003年10月-2006年3月在我院收治的颈内动脉系统TIA患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为2003年10月~2006年3月于我院收治的颈内动脉系统TIA患,共56例,诊断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35例,女性21例,年龄48岁~76岁,平均61.4岁。有高血压病史30例,冠心病史4例,糖尿病史18例,高脂血症15例。患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为数分钟~数十分钟,平均每天发作3.5次;来院时病程为1天以内38例,第2天来诊16例,第3天方来就诊2例。  相似文献   

3.
脑缺血是脑血管病中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最严重疾病之一, 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及高复发率的特点. 对于如何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降低死亡率, 致残率, 一直是医学界所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50岁,因发作性右面部及右上肢麻木、无力10天于2003年9月8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0天开始反复出现右面部及右上肢麻木、无力,持续10余分钟后自行缓解,病初每日发作3~5次,以后逐渐加频,入院前增至日发作10余次。既往:高血压、糖尿病史多年。入院查体:血压150/100mmHg,内科系统及神经系统未见异常。头部CT正常。入院诊断:高血压病、颈内动脉系统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立即给予血小板抑制剂治疗,入院当日及翌日仍然频繁发作。入院后进一步检查,发现甘油三脂(TG)4.08mmol/L,血糖(Glu)12.59mmol/L;双侧颈动脉彩色超声未见颈动脉斑…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磁共振弥散成像在短暂性脑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8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取CT和磁共振弥散成像(MRI)检查,比较2组阳性率、病灶数及平均直径。结果对照组阳性率为59.0%,观察组为8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检出34处缺血灶,平均直径(6.33±3.57)mm,观察组可见62处缺血灶,平均直径(9.55±3.41)mm,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CT检查,磁共振弥散成像在明确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的病变部位、确定缺血范围等方面优势显著,可为疾病的诊断和有效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6.
动脉自旋标记技术在脑缺血影像诊断中的临床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动脉自旋标记技术(ASL)在慢性脑缺血灌注分析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健康志愿者5例,临床表现为慢性颈内动脉系统缺血症状的患者11例。使用3.0TMR成像系统对受试者除行常规MR平扫外,还行Q2TIPS的ASL扫描。观察所得相对局部脑血流量(rCBF)彩图有无灌注减低区,对灌注减低区采用注量变化程度来显示灌注变化的情况。结果在健康志愿者,ASL技术可清楚显示脑灰质、白质及深部核团的不同血流分布,灰质血流量明显高于白质。在11例颈内动脉系统脑缺血患者中3例临床表现为TIA的患者,其ASL灌注图显示双侧脑血流分布对称,无rCBF减低区,余8例患者共发现17个区域的rCBF较健侧明显减低。结论ASL可用于脑缺血患者的脑组织灌注评估。  相似文献   

7.
DSA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因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研究DS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 IA)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探讨T IA的发病机制。方法选择符合T IA诊断标准的患者66例行DSA检查,观察T IA患者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颅内、外血管有无狭窄及粥样硬化斑块。结果66例患者中发现56例有血管狭窄(84.8%)。其中狭窄程度≥70#例(34.8%),50%~70%的25例(37.9%),<50%8例(12.1%),10例正常(15.2%)。颅内段狭窄占36.4%,颅外段狭窄占63.6%。发现狭窄部位有粥样斑块41例,占狭窄动脉的73.2%。频发T IA患者血管狭窄程度多表现为重度(76%),且多数有粥样硬化斑块。发现4例盗血现象。结论DSA可以确定T IA患者血管狭窄的程度及溃疡斑块的程度,确定斑块的稳定性与否,对T IA治疗方法的确定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脑缺血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应用双向凝胶电泳、荧光双向差异凝胶电泳、高效液相色谱分离、联合质谱及蛋白芯片等蛋白质组学技术,对缺血性脑卒中进行基因后产物一蛋白质组学研究,阐述了蛋白改变在脑缺血的发病机制、病理发展及神经修复等方面的发现,以及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脑缺血研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体外反搏在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体外反搏治疗。观察两组在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情况、TCD检测Vm变化情况及2周后和半年随访时两组病情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TCD Vm明显快于对照组。在两周后及半年随访时治疗组TIA再发例数及血栓形成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体外反搏用于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治疗的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0.
张临洪  王鹏 《卒中与神经疾病》2010,17(2):120-122,12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TIA)的经典定义为突发的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症状对应于某动脉所支配的脑区或眼部,其持续时间少于24h,且发作的原因为血管源性。TIA后90d内的脑卒中发生率为10.5%,其中半数患者发生在TIA最初2d内,  相似文献   

11.
我科自2004-10~2006-05应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降纤酶治疗短暂性脑缺血(TIA)患者38例,疗效显著,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肌钙蛋白T(cTnT)、甲状腺T3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急性脑缺血性卒中的作用及临床价值。方法 60例急性脑缺血性卒中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诊断仪测定血清cTnT和T3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测定TNF-α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cTnT、T3、TNF-α水平显著上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cTnT、T3、TNF-α与急性脑缺血性卒中心肌损害和预后有关,检测这些指标对急性脑缺血性卒中诊断和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TNF-α在实验性局灶性脑缺血中的表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局灶脑损伤中因损伤中神经元的表达机制。方法 本研究应用逆转录一多聚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大鼠局灶脑缺血模型中TNF-amRNA的表达。结果 实验发现缺血以皮层为主的TNFamRNA表达 时间变化。缺血1小时即可观察到TNF-amRNA的表达,3小时至5天明显增加,12小时表达高峰。我们还观察到缺血区中心以底节为主的白质神经纤维、纹 本及海马中存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对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60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进行BAEP和MRA检查。BAEP异常患者治疗1周后复查,分析其前后变化。同时选取36例健康人行BAEP检查作对照。结果:治疗前患者组BAEP异常44例(73.3%),MRA异常35例(58.3%);治疗后患者组BAEP异常14例(23.3%)。对照组两项检查均正常。结论:BAEP、MRA对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二者联合检测有助于缺血定位。  相似文献   

15.
生长抑素在脑外伤和脑缺血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长抑素在脑外伤和脑缺血中的作用崔尧元卞留贯张天锡赵卫国胡凡朱卫生长抑素(SS)是一种含有14个氨基酸的多肽,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内,起神经递质或调节作用。近来有人报道了脑梗塞和帕金森患者血浆和脑脊液中SS的含量变化,但SS在颅脑外伤和脑缺血中变化...  相似文献   

16.
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 pathway of nursing,CPN)是根据循证医学的原则,针对某一疾病制定的具有时间性、程序性、规范性护理计划,使诊疗、护理有序进行,减少遗漏项目,提高护理质量的管理办法。  相似文献   

17.
多巴胺D2、D3受体在大鼠暂时性局灶性脑缺血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确定多巴胺D2、D3受体是否介导脑缺血时多巴胺的神经毒性作用。方法 用尼龙线阻断大鼠大脑中动脉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用图像分析仪计算梗塞体积,激光多普勒血流计监测皮层半暗带脑血流。结果 E-101在2mg/kg剂量时明显减小梗塞体积,并使皮层半暗带血流明显升高,U-99194A在5mg/kg剂量时产生与前者相似的效果,但是其梗塞体积减小和脑血流升高的程度均较低。结论 D2受体参与介导了脑缺血时多巴胺的神经毒性作用,D3受体是否介导该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8.
微透析(microdialysis)技术是将灌流取样和透析技术结合起来并日益成熟的一种新型生物采样和给药技术。脑缺血后脑组织会出现一系列的神经生化和能量代谢改变。使用微透析技术能实时、连续、在线地监测这些变化,为深入了解脑缺血的病理变化以及临床防治提供了新方法。本文对微透析技术的原理、方法及其在脑缺血研究方面的应用状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内皮素和自由基在脑缺血中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本文在建立兔MCAO模型的基础上,用放免法测脑组织和血浆中内皮素(ET)的含量,同时用TBA法测定脑组织中过氧化脂质(LPO)含量。兔36只,随机分三组,对照组(假手术),脑缺血后4h,24h组,每组12只。结果发现脑缺血后ET和LPO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P<0.001),且随缺血后时间的延长而递增(P<0.01),用相关回归分析发现,脑组织ET和LPO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说明脑  相似文献   

20.
炎症反应在脑缺血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临床医生在实践工作中,很早就有人注意到一般性的感染后炎症可能与脑缺血发病有关,以及感染性心内膜炎和细菌性脑膜炎患者容易罹患脑梗死。但是以往很少就这个问题做仔细的调查分析,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则越来越多。不少研究者认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的炎症反应可能是脑缺血的一种危险因素。有人还提出阿司匹林之所以能够较好的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在于它的药理作用除了抗血小板聚集,还有抗炎作用。1 炎症反应与脑缺血的关系1.1 一般的急性感染与脑缺血 资料提示脑梗死在秋冬季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而秋冬亦正是呼吸道感染如流感、肺炎等的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