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受血者在输血前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艾滋病病毒(HIV)、梅毒螺旋体感染状况,以探讨受血者在输血前检测相关感染指标的意义,2 0 0 1年9月至2 0 0 2年1 2月,对古田县1 1 1 5名受血者进行检测。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 2 0 0 1年9月至2 0 0 2年1 2月,到  相似文献   

2.
3857例患者输血前输血传播性疾病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调查受血者输血前传染病感染状况,探讨检测受血者输血前输血传播性疾病的必要性。方法:对3857例受血者输血前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乙型肝炎HBsAg、抗-HCV、抗-HIV.RPR法检测血清梅毒。结果;受血者中血清乙型肝炎HBsAg阳性者38例(0.985%),抗-HCV阳性者22例(0.57%),血清梅毒阳性者2例(0.57%)。结论:对受血者进行输血前传染病标志物指标检测是必要的,它不仅有利于患者的诊治,有利于医务人员的自我保护,也可以避免因输血而引起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东莞厚街地区受血者输血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抗艾滋病抗体(抗-HIV),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以及梅毒感染情况。方法 HBsAg、抗-HBV、抗-HCV采用酶联免疫法,梅毒采用TRUST及TPPA法,对3029例受血者进行检测。结果 HBsAg、抗-HIV、抗-HCV、梅毒、梅毒+HBsAg的阳性率分别为14.1%、0%、0.79%、1.09%、0.5%。结论应加强对受血者输血前血液传播疾病的检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受血者在输血前相关传染病的感染情况,以避免医源性感染及医疗纠纷的发生.方法回顾分析2008~2010年40279例输血、手术治疗患者及孕产妇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的检测结果.结果 40279例患者中共检测出阳...  相似文献   

5.
输血传播病毒(transfusion transmitted virus,TTV)与输血后不明原因的转氨酶升高有密切关系,可能是输血后患肝炎的病因之一[1].笔者于2001年2月~2003年2月对本院肿瘤科116名各型血液病患者在输血前同时抽取血样作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及丁型肝炎病毒(HDV)检测,了解患者乙、丙、丁型肝炎病毒的感染情况,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受血者输血前相关检测在医院感染控制中意义的探讨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4  
目的 探讨对受血者输血前相关检测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 11677例患者输血前血液进行乙肝表面抗原 (HBs Ag)、艾滋病病毒 (HIV)抗体、丙肝病毒 (HCV)抗体及梅毒血浆反应素快速试验 (RPR)检测分析。结果 HBs Ag阳性率 6.62 %、HIV阳性率 0 .0 2 5 %、HCV阳性率 2 .3 7%、RPR阳性率 0 .12 % ,不同病种群体检出率统计学差异极具显著性 (P<0 .0 0 5 )。结论 输血前受血者病毒标志物检测可为血源性医院感染诊断提供依据 ,减少医疗纠纷 ,对患者、医院及血液中心均有保护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患者输血前感染性指标(艾滋病病毒抗体、丙型肝炎病毒抗体、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抗梅毒螺旋体抗体)的检测,了解患者输血前的感染状况,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方法对医院2014年6月-2016年12月收治的5000例输血前患者,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输血前艾滋病病毒抗体、丙型肝炎病毒抗体、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指标;采用TRUST和TPPA方法检测抗梅毒螺旋体抗体指标,分析患者输血前感染性指标的阳性率、交叉感染率以及不同年份阳性率。结果患者输血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率最高为10.40%,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率最低为0.36%;不同年份间艾滋病病毒抗体、丙型肝炎病毒抗体、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抗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抗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患者最多为45例占44.12%,其次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为30例占29.41%。结论在输血前对患者感染性指标进行检测,有利于患者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治、预防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减少医院感染,避免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受血者输血前检测各项血源感染性疾病血清标志物情况及其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102 175例拟受血者于输血前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抗体(HBsAg、抗 HBs)及丙型肝炎抗体(抗 HC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 TP)、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 HIV)检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2 175例拟受血者中,输血前检出血源感染性疾病血清标志物总阳性率为15.63%,其中HBsAg、抗 HCV、抗 HIV和抗 TP单项阳性率分别为12.95%、1.11%、0.04%和1.53%。2001-2007年期间,HBsAg、抗 HCV和 抗 HBs阳性率呈明显下降趋势(P=0.003或P=0.000),而抗 HIV阳性率呈明显上升趋势(P=0.001)。结论部分受血者在输血前就已有血源性相关病原感染,特别是HBV感染率较高。受血者输血前血源感染性疾病血清标志物的检测不仅可减少和避免医源性感染及医患纠纷,还有利于了解该地区血源感染性疾病的传播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患者手术、输血前的血液感染标志物的情况。方法:对13377例手术、输血前患者的8项血液标志物参数: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抗-HBe)、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螺旋抗体(抗-TP)进行检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HBsAg阳性率7.4%,抗-HCV阳性率0.3%,抗-HIV阳性率0.04%,抗-TP阳性率1.8%。乙肝二对半检测的模式有12种。结论:在手术、输血前进行感染标志物的检测有利于减少医疗纠纷,并加强医务人员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长沙市区两家三级甲等医院受血者输血前四项传染性标志物的阳性率,为预防院内交叉感染提供数据基础. 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ELISA)法,对输血前2006-2008年两院112 106例患者进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2)、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乙肝表面抗原(HBsAg)、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进行检测和分析. 结果 112 106例标本中,抗-HIV1/2阳性患者79例(0.07%),抗-HCV阳性患者1 120例(0.99%),HBsAg阳性患者13 461例(12.00%),抗-TP阳性患者2 860例(2.55%).各指标均存在交义阳性,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结论 患者输血前四项血清传染性指标均有一定比例的阳性率,受血者输血前血源性感染指标检测能更好控制医院感染,对保证安全输血及保护医患双方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2008-2013年医院患者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测结果,了解患者输血前传染性疾病感染情况,以期提高输血患者诊治水平。方法对医院2008-2013年需要输血治疗的2 936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于输血前进行感染性指标检测,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2)、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对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抗-HIV1/2阳性8例,阳性率为0.27%;抗-TP阳性35例,阳性率为1.19%;HBsAg阳性229例,阳性率为7.80%;抗-HCV阳性37例,阳性率为1.26%;抗-TP阳性率女性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HIV1/2、抗-TP、抗-HCVHBsAg阳性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血者输血前各项感染性指标阳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由2008年的5.08%升至2012年的16.53%,抗-HIV1/2与抗-TP近两年阳性率明显提高。结论输血前进行抗-HIV1/2、抗-TP、HBsAg及抗-HCV感染性指标检测一方面可在输血前确认受血者是否存在上述感染,避免输血后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另一方面及时发现潜在感染源,对感染患者采取必要的隔离与防护措施,控制感染与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输血前传染病相关检查结果。分析传染原因,避免和预防医院感染和医疗纠纷的发生.方法对我院672名受血者在输血前检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2型)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Anti-TP)、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结果HBsAg阳性、抗-HCV阳性者分别为5.95%、1.8%、Anti-TP阳性者为4.2%,未检出HIV(1+2型)抗体。结论对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输血传染病指标的检测,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受血者输血前4项输血相关性传染病标志物检测的意义。方法:收集我院需要输血的患者静脉血标本2453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进行输血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TP-Ab)4项输血相关性传染病的检测。结果:2453例患者4项标志物中HBsAg阳性率7.8%、抗-HCV阳性率为1.4%、抗-HIV阳性率0.04%、TP-Ab阳性率1.5%,总阳性率为10.74%。结论:对受血者进行输血前4项输血相关性传染病标志物检测对于传染病感染的辅助诊断、区分责任及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受血者输血前进行血清指标检查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受血者输血前的情况,探讨受血者在输血前的血清指标检查在临床上的意义.[方法]对某院2008~2009年受血者进行输血前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病毒抗体(抗-HCV)、梅毒血浆反应素快速实验(PRP)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的血清学检测.[结果]该院各科室受检者共1 400名,其中HBsAg阳性率为10.29%、抗-HCV阳性率为1.29%、HIV阳性率为0.21%、PRP阳性率为0.14%.不同科室中受血者输血前,HBsAg的阳性率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抗-HCV的阳性率的分布差异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血清学指标检查可以防止院内感染血源性疾病现象的发生,降低医患纠纷事件的发生,对于受血者、医院均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受血者输血前血清感染性指标的检测及意义,为提高输血合格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医院诊治11 279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入选患者均需输血治疗,采用化学发光法对患者血清感染性指标进行检测,分析受血者输血前血清感染性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及价值,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 279例患者中有648例相关传染指标阳性,阳性率5.75%,排前两位的分别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和艾滋病病毒抗体,分别占5.04%和0.58%;苍白密螺旋体抗体阳性患者主要集中在妇科,占58.34%;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数主要分布在外科和内科,分别占34.62%和24.96%;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患者主要集中在外科和内科,分别占32.31%和24.62%;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患者主要集中在产科,占100.0%。结论输血患者输血前血清感染性检测指标存在一定的阳性率,患者输血前应该加强血清感染性指标检测,及时发现感染源,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患者输血或手术前进行传染病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的必要性.方法:对2006年3月~ 2008年3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5296例患者,在输血前、手术前及产前作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 2)]、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检测的结果进行统计.结果:HBsAg阳性率为368%,抗-HCV阳性率为045%,抗-TP阳性率为017%,抗-HIV(1 2)阳性率为004%.结论:为了避免和预防患者院内感染和医护人员的职业感染,避免输血或手术治疗引起的医疗纠纷,对患者进行手术前、输血前的相关病毒标志物检测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输血前患者的传染病指标进行检测,明确临床诊断,以预防手术感染及防止医疗事故纠纷的发生。方法选取医院2011年1月-2013年4月进行输血的2 35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2 100名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对其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SAg)、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抗-HCV)、艾滋病病毒血清标志物(抗-HIV)以及梅毒试验(TRUST)等检测,所有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输血前观察组患者HBSAg、TRUST、抗-HCV、HBSAg和抗-HCV阳性率,分别为12.89%、0.43%、0.30%、0.2%;输血前患者所检测的4项传染病指标呈现出的阳性率为13.79%,与2100名健康人员阳性率3.52%相比,传染病指标的阳性率明显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0.34,P<0.01),未检测出抗-HIV阳性率。结论通过对患者进行传染病指标检测,可有效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的概率,也是对医护人员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可靠保障,因此,在输血和手术前,对患者进行传染病指标检测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输血前检测受血者传染病标志物,明确临床诊断,避免因输血造成的医疗纠纷。方法:输血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对受血者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Anti-HCV)、梅毒螺旋体抗体(Anti-TP)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Anti-HIV)检测。结果:①传染病标志物总阳性率为13.59%;②HBsAg阳性率为11.97%,Anti-HCV阳性率为0.41%,Anti-TP阳性率为1.12%,Anti-HIV阳性率为0.10%;③男性HBsAg阳性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女性Anti-HCV阳性率和Anti-TP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986例受血者中混合感染2例。结论:通过对传染病标志物检测,有利于患者的治疗,避免因输血造成的医疗纠纷,同时防止交叉感染。进一步加强了输血管理,保证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输血相关传染病在大样本、非特定输血患者中的分布。方法选择医院2001年1月-2009年12月71 609例次输血患者,输血前进行HBsAg、抗-HCV、抗-HIV和梅毒抗体检测分析。结果受血者输血前HBsAg阳性率12.34%,按年度统计为11.19%~13.51%;抗-HCV阳性率1.53%,按年度统计为0.91%~2.79%;梅毒抗体阳性率1.81%,2006-2009年采用ELISA法检测,梅毒抗体阳性率2.30%,按年度统计为1.61%~2.55%;连续9年共确认HIV阳性者63例,抗-HIV阳性率0.09%,主要分布在20~50岁、农民工群体及男性。结论输血相关的传染病在受血者输血前均有一定感染率,但感染率波动不大;虽然HIV感染率较低,但对高危群体的检测和防治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山东省输血后乙、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情况,1994年1月至1995年1月对某省级医院外科、妇科的83名手术受血者及58名对照进行前瞻性研究,结果表明输血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受血组及对照组分别为25.30%和5.17%(x~2=9.79.P0.05);输血量与乙、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存在显著性剂量一反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