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了解、掌握江苏省居民和家畜血吸虫感染情况,为制订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全国和江苏省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方案的要求,在全省血吸虫病流行区选择有代表性的82个流行村作为监测点,开展居民和家畜血吸虫感染情况的监测调查。结果全省监测点常住居民血检阳性率为1.63%、粪检阳性率为0.035%;流动人群血检阳性率为2.42%,粪检阳性率为0.988%。推算全省流行区居民平均血吸虫感染率为0.0074%,牛感染率为0.80%,羊感染率为1.90%。结论全省血吸虫病疫情继续呈较为稳定的低流行态势;流动人群血吸虫感染率远高于常住居民;全省流行区中散放的家畜较少,总体感染率较低,但局部地区家畜感染率仍较高。流动人群和家畜仍为全省局部地区重要的血吸虫病流行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2011–2018年江苏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掌握监测点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1–2014年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1年版)》要求,在江苏省选取7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设立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2015–2018年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要求,在全省64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设立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2011–2018年江苏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开展本地人群、流动人群、家畜血吸虫感染监测及螺情监测,对各年病情及螺情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011–2018年,江苏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本地人群血吸虫病血检阳性率为1.50%~4.61%,男性高于女性,血检阳性者以50岁以上人群为主;各年血检阳性者粪检阳性率为0~0.14%,未发现本地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例。流动人群血检阳性率为0.46%~15.97%,未发现粪检阳性。共调查羊、猪等各类家畜1 453头·次,未发现阳性。共开展钉螺调查2.16亿m2,查出有螺面积1 291.01 hm2,活螺密度为0.01~0.47只/0.1 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 江苏省血吸虫病疫情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人畜血吸虫感染率处于较低水平,自2012年以来未发现本地感染病例。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加强输入性传染源监测和防治,提升监测点哨点医院被动监测能力建设,并加大流动人群查病力度,建立更加敏感、有效的血吸虫病监测体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2015—2019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数据,为进一步控制和消除血吸虫病以及完善血吸虫病监测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要求,在全国所有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和三峡库区潜在流行县(市、区)设立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按照不同流行类型对当地居民、流动人群、家畜血吸虫感染等进行监测,对血检阳性率、校正感染率、粪检阳性者特征、家畜感染情况等进行汇总、整理和分析。结果 2015—2019年,全国1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453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和三峡库区4个潜在流行县(市、区)开展了监测。5年间本地居民血检阳性率从3.35%降至1.63%,校正感染率从0.05%降至0;流动人群血检阳性率从1.15%降至0.75%,校正感染率从0.20%降至0.001 03%。不同省份、职业和年龄本地居民和流动人群血检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5年累计发现132例粪检阳性者,其中本地居民97例,年龄四分位间距为47~61岁;流动人群35例,年龄四分位间距为26~48岁;两者年龄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015、2016年分别发现5头和1头血吸虫感染牛,2017—2019年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家畜。结论 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已进入低度流行阶段,未来应将监测工作作为一种干预手段,更多采取流动监测点监测,以及早发现风险、切断传播途径,助力我国血吸虫病消除。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2011–2018年江苏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掌握监测点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1–2014年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1年版)》要求,在江苏省选取7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设立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2015–2018年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要求,在全省64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设立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2011–2018年江苏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开展本地人群、流动人群、家畜血吸虫感染监测及螺情监测,对各年病情及螺情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011–2018年,江苏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本地人群血吸虫病血检阳性率为1.50%~4.61%,男性高于女性,血检阳性者以50岁以上人群为主;各年血检阳性者粪检阳性率为0~0.14%,未发现本地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例。流动人群血检阳性率为0.46%~15.97%,未发现粪检阳性。共调查羊、猪等各类家畜1 453头·次,未发现阳性。共开展钉螺调查2.16亿m2,查出有螺面积1 291.01 hm2,活螺密度为0.01~0.47只/0.1 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 江苏省血吸虫病疫情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人畜血吸虫感染率处于较低水平,自2012年以来未发现本地感染病例。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加强输入性传染源监测和防治,提升监测点哨点医院被动监测能力建设,并加大流动人群查病力度,建立更加敏感、有效的血吸虫病监测体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2015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数据,为进一步控制和消除血吸虫病、开展风险监测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 (2014年版)》的要求,在全国所有的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和三峡库区潜在流行县(市、区)共设立457个国家级监测点,按照不同流行类型对当地常住居民、流动人群、家畜的血吸虫感染情况,以及钉螺分布和感染情况等进行监测,并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整理和分析。 结果 2015年全国457年监测县(市、区)共开展本地常住居民血吸虫血清学筛查共133 350人,发现血检阳性者4 468人,其中4 457名血检阳性者接受了血吸虫病原学检查,发现病原学阳性者71人,主要为中、老年组的渔船民和农民;监测点常住居民总的血吸虫感染率为0.05%。共开展流动人群血清学筛查85 047人,发现血检血吸虫阳性者977人;其中966名血检阳性者接受了血吸虫病原学检查,发现病原学阳性者16人;监测点流动人群总的血吸虫感染率为0.02%;浙江、湖南、湖北省和安徽省在监测点流动人群中发现了输入性血吸虫感染者。2015年所有监测点均无急性血吸虫病病例报告。监测点共检查家畜13 406头,查出血吸虫感染家畜(牛)5头,监测点家畜总的血吸虫感染率为0.04%。监测点共调查各类环境面积22 295.13 hm2,查出有螺环境面积7 426.63 hm2;其中新发现钉螺面积3.47 hm2,分布于江苏省和上海市;在除湖北省和广东省以外的监测点发现了钉螺复现环境82.22 hm2;所有监测点均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 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常住居民总的血吸虫感染率继续保持稳中有降的态势;流动人群中存在输入性血吸虫感染者。牛仍是主要的血吸虫感染家畜。虽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但钉螺分布仍面广量大,且仍有新发现和复现有螺环境。各地应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的统一要求,进一步完善监测体系,提高监测工作的科学性、敏感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云南省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态势,评估防控策略和措施的效果。方法 2005-2014年选择云南省4个血吸虫病疫情控制县(市)、2015-2016年选择全省全部18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每个县(市、区)再选择1个疫情较重的村作为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监测点按照全国统一的监测方案要求,开展本地人群、流动人群和家畜病情监测,以及野粪和螺情等调查。结果 2005-2016年,云南省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本地人群血检阳性率为8.40%~25.40%,女性明显高于男性;血检阳性者以30~60岁和农民职业人群为主;粪检阳性率为0~6.59%,人群血吸虫校正感染率为0~1.67%。流动人群血检阳性率为0~25.00%,未发现粪检阳性者。家畜血吸虫感染率为0~10.29%,主要感染畜种为黄牛、水牛、狗、马属动物和猪。共调查各类野粪1 642份,未发现血吸虫阳性野粪。共查出有螺面积753.97 hm2,活螺密度0.013 9~0.631 5只/0.1 m2,共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64只。监测期间监测点有螺环境的灭螺覆盖率达100%,化疗血吸虫病人161例、病畜269头(只)。结论 云南省血吸虫病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总体呈平稳低发态势。但今后仍应继续加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控和监测工作,以期尽早达到阻断和消除血吸虫病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2006年江苏省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监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掌握江苏省血吸虫病疫情动态,为制订防治策略和考核防治效果提供依据。方法按《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方法,在全省8个国家级监测点开展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结果3个监测点发现了粪检阳性者,常住居民总感染率为0.15%,流动人口感染率为2.74%。7个监测点查到钉螺,其中4个监测点查到感染性钉螺。1个监测点发现粪检阳性家畜,其中牛和羊的总感染率分别为2.82%和3.19%。结论监测区疫情较2005年有所下降,但流动人群和局部区域的家畜感染率仍较高,需进一步加大防治力度,以更有效地降低当地的血吸虫病流行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掌握江苏省血吸虫病疫情动态,为制订防治策略和考核防治效果提供依据。方法按《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方法,在全省8个国家级监测点开展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结果7个监测点查到活螺,4个监测点查到感染性钉螺,3个监测点查出粪检阳性者,1个监测点查出粪检阳性家畜。监测点当地居民和流动人口的感染率分别为0.15%和2.74%。,牛、羊的感染率分别为2.82%和3.19%。结论监测区疫情较2005年有所下降,但流动人群和局部区域的家畜感染率仍较高,需加大防治力度,才能有效控制流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湖南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变化趋势,为制定全省血吸虫病消除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要求,在湖南省41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设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2015-2019年开展本地人群、流动人群、家畜血吸虫感染监测和螺情监测,对各年病情和螺情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15-2019年,湖南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本地居民和流动人口血吸虫病血检阳性率分别为2.57%和1.56%,均呈逐年降低趋势,男性血检阳性率均高于女性(P <0.01);5年间,洲滩型、洲垸型、垸内型和丘陵型4种流行区人群血检阳性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2015-2019年,2015年和2016年分别检出44例和19例本地人群粪检阳性、5例和1例流动人口粪检阳性。5年累计监测家畜9 346头·次,2015、2016年检出粪检阳性家畜6头(均为牛)。2015-2019年,共进行钉螺调查1.55亿m2,活螺平均密度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2019年较2015年下降45.79%;5年间未查获血吸虫感染性钉螺;采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检测混合钉螺样本1 469份,2015、2017年分别检出阳性混合样本1份和5份。结论湖南省血吸虫病疫情总体呈下降趋势,人、畜血吸虫感染率处于较低水平;但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依然存在,今后应加强健康教育、加大流动人群查病力度、进一步完善血吸虫病监测体系,以巩固已取得的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掌握荆州市血吸虫病疫情动态,为制订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按《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5年版)》和《荆州市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2017年在荆州市71个血吸虫病监测点开展本地居民、流动人群和家畜血吸虫感染监测,以及螺情和野粪监测。结果 2017年荆州市71个血吸虫病监测点共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检测本地居民44 118人,发现血检阳性1 925人,总体血检阳性率为4.36%,未发现粪检阳性者;开展流动人群监测2 175人,发现IHA血检阳性93人,血检阳性率为4.28%,未发现粪检阳性者;共对1 937头耕牛进行了粪检,未发现血吸虫感染耕牛。在69个监测点查出有螺环境1 302处,有螺面积1 923.64 hm2;共调查钉螺348 756框,有螺框出现率为17.19%;捕获活螺142 494只,活螺平均密度为0.41只/0.1 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在23个监测点的41处有螺环境检获各类野粪596份,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野粪。结论 荆州市血吸虫病疫情已处于较低水平,但仍存在疫情回升的潜在因素,需继续加强监测工作,进一步巩固血防成果。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 评价新型灭螺药10%氯代水杨胺制剂(LDS)对非靶生物的急性毒性。方法 按照《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将10% LDS分别对鹌鹑、蜜蜂、家蚕、斑马鱼等非靶生物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10% LDS对鹌鹑的急性毒性试验在最大染毒浓度为200 mg/kg时,受试鹌鹑未出现任何中毒症状,也未出现死亡情况,为无毒。10% LDS对蜜蜂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为2.68×103 mg/L,为低毒。10% LDS对家蚕按最高浓度6.00×102 mg/kg桑叶染毒时,观察96 h后,各浓度组未观察到家蚕死亡;但与空白对照相比,高浓度组家蚕出现一些如食欲减退、运动减缓等中毒症状,故为低毒。10% LDS对斑马鱼的LC50为6.16 mg/L,为中毒。结论 10% LDS对鹌鹑为无毒,对蜜蜂、家蚕为低毒,对斑马鱼为中毒,对鱼的安全性明显优于氯硝柳胺乙醇胺盐,是一种新型的灭螺药。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目的 了解江苏省钉螺和感染性钉螺分布情况,为制定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全国和江苏省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方案的要求,在全省血吸虫病流行区选择有代表性的82个流行村作为监测点,开展钉螺和感染性钉螺分布情况的监测调查。结果 全省监测村中有42个测村发现了钉螺,占监测村的51. 22%;有10个监测村发现了感染性钉螺,占监测村的12. 20%。监测村发现的钉螺面积占调查总面积的27. 86%,发现的感染性钉螺面积占总有螺面积的17. 35%。监测村总的钉螺密度为0.16只10.1nl2,总的感染性钉螺平均密度为0.000 44只10.1 mz。结论全省螺情仍不容乐观,有可能成为2010年实现江苏省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目标的主要制约因素。全省在今后的防治策略上,仍应如强钉螺,尤其是感染性钉螺的控制工作,以从根本上消除和降低血吸虫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