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研究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穿通支显微解剖。方法:应用20例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在放大5~25倍显微镜下,对颈内动脉床突上段进行显微解剖及测量。结果:眼动脉段颈内动脉自其内下壁发出2~7支穿通支,平均4支,主要分布于垂体柄及视交叉。仅有20%标本后交通段颈内动脉从其内后壁发出1~2支穿通支。脉络膜前动脉段颈内动脉自其后壁发出1~6支穿通支,平均297支,主要分布于前穿质及视束。结论:熟悉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穿通支显微解剖,可减少鞍区肿瘤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垂体柄的显微外科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垂体柄的显微外科解剖特点和显露垂体柄的显微外科技术。方法 :在 1 5例 (30侧 )经颈内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头颅上模拟翼点入路 ,借助手术显微镜在 6~ 2 5倍下通过鞍区手术间隙对下垂体柄显微解剖。结果 :经翼点入路 ,通过鞍区的手术间隙可对垂体柄进行良好的显露。垂体柄的主要血管为垂体上动脉 ,平均每侧有 1 .8支 ,平均直径为 (0 .33±0 .0 2 ) mm ,它分为烛台型和单支型。结论 :经翼点入路对鞍区病变 ,特别是颅咽管瘤显微手术时 ,可利用垂体柄的解剖特点 ,尤其是垂体上动脉的标志对其进行辨识和保护  相似文献   

3.
目的:介绍两种入路显露鞍区不同部位及不同类型肿瘤48例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经验。方法:经额颞联合耳前颞下入路露,经翼点入路晕露,显微外科手术切除颅中窝底鞍旁肿瘤,显微外科手术切除鞍内及鞍上肿瘤。手术入路根据肿瘤具体位置而定,颅中窝底鞍旁多采用经额颞联合耳前颞下入路^[1],鞍内及鞍上肿瘤则经翼点入路。结果:全切除47例,1例脊索瘤向海绵窦颅底生长行次全切除。结论:经额颞联合耳前颞下入路显露及翼点入路,鞍区肿瘤显露良好,采用显微手术治疗,是提高全切除率、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翼点入路是颅底外科常用的入路之一,大脑后交通动脉是组成脑底动脉环的重要血管,临床上大脑后交通动脉及其穿通支解剖特殊,周围结构深在、功能重要,与鞍区及中颅底术后并发症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了解翼点入路上大脑后交通动脉及其穿通支的显微解剖,为临床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李锐 《陕西医学杂志》2005,34(9):1058-1059
目的:总结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垂体瘤的方法,以达到既减少术中血管损伤又能全切除肿瘤。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经翼点入路鞍区四个解剖间隙切除垂体瘤44例,术中注意保护肿瘤周围的视神经、ICA及发出的垂体上动脉。结果:44例垂体瘤,全切除42例,占95.5%,死亡2例,占4.5%,复发4例,占9%。结论:在经翼点入路行垂体瘤的显微手术中,熟练掌握鞍区四个解剖间隙及垂体血供的显微解剖,是提高全切率,降低显微外科手术死亡及复发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翼点入路对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显微解剖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经翼点入路对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及其穿通支的显微解剖和临床应用.方法:对10具(20侧)红色乳胶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灌注头颈部标本的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及其穿通支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测.结果:大脑前动脉A1段变异多,右侧A1发育不全多见,A1外径左侧大于右侧.大脑前动脉穿通支多数由A1上壁、内上壁发出并向后、上方行走.A1近端3~5mm区域穿通支少.前交通动脉复合体中最重要的穿通支Heubner's回返动脉出现恒定且起始部多位于大脑前动脉的前交通动脉平面之远、近侧2mm范围内,起始部常与大脑前动脉平行伴行,其行程多位于大脑前动脉的上方;前交通动脉上壁有恒定的下视丘动脉发出.结论:A1变异多,这可能与前交通动脉瘤形成有关;经翼点入路在前交通动脉复合体下壁、外侧壁解剖或在A1近端3~5mm区域临时夹闭A1能减少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穿通支及Heubner's回返动脉的损伤,可作为动脉瘤手术时临时阻断的部位.  相似文献   

7.
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和总结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3例采用翼点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结果:本组后交通动脉瘤26例,眼动脉瘤3例,前交通动脉瘤2例,大脑中动脉瘤1例,基底动脉瘤1例。手术后早期结果评价:好(GOS评分4-5分)29例、差(GOS评分2-3分)2例、死亡2例。结论:采用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技术,能提高颅内动脉瘤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解剖及观察翼点入路中颈内动脉上间隙穿通动脉的形态与行程,为临床对该间隙的手术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在显微镜下解剖12具(24侧)已灌注的尸头,观察颈内动脉上间隙中穿通动脉的直径、走行和在前穿质的分布情况.结果 所有穿通动脉均在朝向脑组织的一侧.8侧颈内动脉分叉部存在穿通动脉.11侧大脑中动脉存在内侧豆纹动脉,行程短,进入前穿质时与其他穿通动脉存在重叠;4侧内侧豆纹动脉与A1段穿通动脉间存在吻合现象.24侧大脑中动脉恒定出现中间豆纹动脉以及外侧豆纹动脉.豆纹动脉绝大部分从大脑中动脉M1段的分叉前段发出,但是大脑中动脉M1段的分叉越早,分叉后发出的穿通动脉越多.22侧半球存在大脑前动脉A1段的穿通动脉,进入前穿质时分支较多.当一支主干动脉上存在的穿通动脉较少时,穿通动脉直径则较大.结论 颈内动脉上间隙可作为一个手术间隙,部分病例可以通过主动离断部分内侧豆纹动脉及A1穿通支从而在该间隙取得一个较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颅底外科和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日益受到神经外科医师的重视.经Yasargil's翼点入路行Wills环前部动脉瘤,蝶骨嵴内1/3、前和中颅窝底、鞍旁肿瘤的显微手术中,常需要在视神经外侧先找到颈内动脉(ICA),并由近及远逐渐打开颈动脉池和侧裂池,释放脑脊液,以利于颞叶,额叶充分牵开,暴露病灶.在经翼点入路手术中,熟练掌握ICA床突上段的显微解剖结构,分离和保护好病变周围的血管是减少手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1].本综述拟对国内外近年来有关经翼点入路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显微解剖和临床应用情况作一扼要回顾.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显微解剖观察后交通动脉(PCoA)及其穿通动脉的形态、数量与行程,为临床后交通动脉瘤夹闭的显微外科手术提供解剖依据。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对14具(28侧)经红色乳胶颈总动脉灌注的头颈部标本进行解剖,对后交通动脉及其穿通支的位置、走行、分支类型、口径进行了观察和测量。结果:PCoA起源于硬膜内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背侧并向后走向大脑后动脉(PCA),并与PCA吻合,是连接前、后循环的交通支。PCoA变异多见,不仅在管径的粗细和长短上有别,在形状上也有不同,偶有一侧或双侧PCoA都缺如的情况出现。每侧PCA发出约8(1~14)支穿通动脉,穿过后穿质供血给内丘脑及第三脑室壁。结论:后交通动脉本身变异多,并且它的穿通支供应脑底部重要结构,故熟悉后交通动脉段的显微解剖结构,对后交通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手术切除颅咽管瘤提供下丘脑的显微解剖知识。方法:对10例游离的成人脑底组织和10例矢状正中切开脑组织的终板、三脑室底进行显微解剖和测量。结果:①终板的高度和最大宽度分别为9.3mm和7.2mm;结节漏斗区的高度、长度、外侧界、宽度分别为11.6mm、8.3mm、8.6mm、15.1mm;②前交通动脉发出3.1支穿通动脉,经过终板外侧角和上角周围进入下丘脑前部。③三脑室底的供血动脉主要包括来自视交叉下动脉、垂体上动脉、后交通动脉,以及基底动脉顶端和大脑后动脉的穿通动脉,它们之间形成网状的血管丛。结论:显微外科切除颅咽管瘤时应注意对下丘脑组织及其周围重要穿通动脉的识别和保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手术时机、手术操作要点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近3年49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均行翼点入路显微夹闭术,13例术中采用了血管临时阻断技术,2例术中行侧脑室穿刺,4例术中行终板造瘘。结果术后随访6~36个月,手术效果按GOS评分:恢复良好(5分)44例(89.8%),中度病残生活能自理(4分)2例(4.1%),重度病残生活不能自理(3分)1例(2.0%),死亡2例(4.1%)。结论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术野显露清晰,对脑组织骚扰小,瘤颈夹闭可靠,疗效满意;尽早手术能降低动脉瘤再出血的风险及术后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发生几率;血管临时阻断技术的应用对于术中动脉瘤破裂、宽颈、巨大或粘连紧密的前交通动脉瘤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翼点入路对Heubner‘s回返动脉的显微解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翼点入路对Heubner's回返动脉的显微解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0具(20侧)红色乳胶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灌注头颈部标本Heubner's回返动脉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测。结果:Heubner's回返动脉起始部多位于大脑前动脉的前交通动脉平面之远、近侧2mm范围内,而后依次是发自A1和A2。起始部常与大脑前动脉平行伴行,其行程多位于大脑前动脉的上方。其管径及走行方向的变异易被误认为大脑前动脉。结论:Heubner's回返动脉出现恒定,但管径、数目及走行可有变异。经翼点入路在大脑前动脉下臂解剖可减少损伤Heubner's回返动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Willis动脉环前半环各组成血管的解剖变异特点。方法利用45具(9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硬脑膜完整的成人脑标本进行Willis动脉环前半环各血管显微解剖,观察和测量血管的形态和走行。结果约13.3%的标本大脑前动脉双侧A1段发育不均衡,约6.7%交叉对侧供应;前交通动脉简单型仅占37.8%,复杂型占60%。结论约60%以上的人脑Willis动脉环前半环存在变异,熟悉这一区域的变异对介入治疗和手术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显微解剖研究大脑前动脉A1段的形态、分支及毗邻关系,为临床涉及这一区域的手术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经红蓝色乳胶灌注的成人尸体头颅标本10例。双侧翼点开颅,在手术显微镜下逐步分离暴露大脑前动脉A1段,对其结构、穿支血管、毗邻血管等进行观察、测量。结果:10例(20侧半球)共发现20支大脑前动脉A1段,双侧ACA-A1段长度和直径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大脑前动脉A1段的形态、毗邻及穿支血管有变异;在A1段起始处3mm以内的血管下壁均有前穿动脉发出;回返动脉常紧贴A1段的远侧半伴行。结论:大脑前动脉的变异不仅与前交通动脉瘤的发生有关,还为该部位手术提供难度。A1段均发出重要的穿支血管,手术时应仔细加以分辨、保护。熟悉大脑前动脉A1段的显微解剖关系可指导手术,保护重要的血管和神经,减少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经对侧手术入路治疗颈内动脉(ICA)床突旁动脉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用15例成人尸头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经对侧额颞入路模拟进行ICA床突旁动脉瘤手术.暴露对侧ICA眼段、床段及其分支,进行解剖学观察,测量参数A和B以评估视交叉前池的大小.结果在所有15例标本(共30侧)上,对侧ICA眼段和床突段及垂体上动脉均被满意暴露.在14例标本(共28侧)上暴露了对侧眼动脉(OA)起始点.参数A和B分别为(8.0±1.2)mm5.2~10.4 mm和(13.6±1.7)mm10.4~17.3 mm.视交叉前池的大小对ICA床突段的暴露无影响,视交叉前池越小,ICA眼段内侧面暴露的面积越少.在暴露过程中,无需牵拉视神经和I-CA,或仅需轻微牵拉规神经.结论对侧入路适用于源自ICA眼段及床突段内侧面、直径较小、向内侧突出的床突旁动脉瘤.  相似文献   

17.
翼点入路对大脑中动脉主干分支及中央支的显微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经翼点入路对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的显微应用解剖及其临床应用。方法:对10具(20侧)红色乳胶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灌注头颈部标本,于翼点入路下对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测。结果:大脑中动脉是颈内动脉的直接延续,其发出后先水平向外行为水平段M 1,然后分为M 2-M 5段。大脑中动脉的中央支动脉分为内侧群和外侧群;内侧群:在大脑中动脉起点1 cm内,约3-6支,多呈直角发出,较短而细;外侧群:从大脑中动脉起点1cm以外发出,约4-8支,多起源于大脑中动脉分叉处2mm范围内。结论:大脑中动脉主干为颈内动脉的延续,供血范围内易栓塞。其起始M 1、M 2段上壁、内侧壁发出的中央支多呈直角状,临床上易破裂出血。在M 1、M 2段下壁解剖可避免损伤其穿通支血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