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室引流注射尿激酶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脑室出血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48例原发性高血压脑室出血患者出血量多的一侧脑室,钻孔并置入导尿管,尿激酶注入脑室,术后每24 h注射一次。结果48例患者行脑室引流注射尿激酶,死亡8例。结论原发性脑室出血患者在脑室引流的同时脑室内注射尿激酶能明显缩短疗程,有利于挽救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应用脑室内持续冲洗引流结合尿激酶灌注治疗重度脑室内出血的临床经验,探讨其疗效.方法 24例经头颅CT证实的重度脑室内出血患者入院后行双侧脑室穿刺,持续冲洗引流,结合尿激酶灌注.每次注入尿激酶1万~2万U,每日1~2次,根据CT复查结果决定尿激酶注射次数和冲洗引流时间.结果 出院时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进行评定,痊愈12例,轻残6例,重残2例,死亡4例.结论 脑室内持续冲洗引流结合尿激酶灌注治疗重度脑室内出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虽不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但可明显缩短引流时间,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侧脑室对冲引流联合尿激酶灌注治疗全脑室出血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行双侧脑室对冲引流联合尿激酶灌注治疗的全脑室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动态头颅CT检查:侧脑室、第三脑室积血清除时间为(3.30±O.65)d,第四脑室积血清除时间为(4.10±0.56)d;术后3—6个月随访,根据Glasgow预后量表评分判定疗效:良好/中残23例,重残,植物生存3例,死亡2例。结论双侧脑室对冲引流联合尿激酶灌注治疗能缩短全脑室出血患者的积血清除时间,提高治疗效果,是治疗全脑室出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自发性脑室出血 (PIVA)一直被认为是病情严重 ,预后不良疾病[1] ,但自CT问世后 ,特别是随着脑室穿刺技术的开展 ,及尿激酶等药物应用已明显降低了这类病人的死亡率 ,提高人生存质量 ,本院自 94年以来共收治该类病人 2 0例 ,均采用锥颅脑室冲洗及尿激酶脑室内注入为主的一套综合方法进行治疗 ,取得满意的效果 ,但在治疗过程中有 12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 ,现就其并发症产生的原因及防治加以讨论。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 12例 ,其中男性 7例 ,女性 5例 ,最大年龄 6 4岁 ,最小年龄 12岁 ;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两种不同侧侧脑室引流方法治疗脑室系统出血的疗效.方法 85例脑室系统出血患者中,采用单侧侧脑室引流+脑室内尿激酶纤溶治疗+腰椎穿刺放脑脊液置换术39例(单侧侧脑室引流组),采用双侧侧脑室引流+脑室内尿激酶纤溶治疗+终池持续引流术46例(双侧侧脑室引流组).结果 单侧侧脑室引流组治愈率为15.38%(6/39),有效率为56.41%(22/39),病死率为23.08%(9/39);双侧侧脑室引流组治愈率为30.43%(14/46),有效率为78.26%(36/46),病死率为8.70%(4/46).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侧脑室引流组脑室系统内积血清除时间为(8.9±3.4)d,双侧侧脑室引流组脑室系统内积血清除时间为(6.3±2.1)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侧侧脑室引流+脑室内尿激酶纤溶治疗+终池持续引流术治疗脑室系统出血操作简便,疗效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内瘘闭塞正确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4例内瘘闭塞患者采用尿激酶局部、全身、局部+全身溶栓治疗.结果 3例取得满意效果,1例并发脑出血死亡.结论 一旦内瘘闭塞,早期应用尿激酶可使血栓溶解,内瘘再通,避免再次手术,减少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双侧脑室外持续引流及尿激酶灌注结合腰大池置管引流术治疗全脑室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患者分成双侧脑室外持续引流及尿激酶灌注治疗组(对照组)和双侧脑室外持续引流及尿激酶灌注结合腰大池置管引流术治疗组(试验组),每组各25例.评价治疗后第14天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病死率以及治疗后6个月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结果 治疗后第14天,住院患者共死亡10例,其中对照组死亡7例,试验组死亡3例.治疗后第14天、试验组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分别占68.2%(15/22)、31.8%(7/22),对照组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分别占44.4%(8/18)、55.6%(10,18),试验组中度神经功能缺损比例增加,而重度神经功能缺损比例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死亡病例数共14例,其中对照组死亡9例(36.0%),试验组死亡5例(20.0%),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AD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侧脑室外持续引流及尿激酶灌注结合腰大池置管引流术治疗与单纯双侧脑室外持续引流及尿激酶灌注治疗相比,可以明显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尿激酶胸腔内灌注治疗凝固性血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1月~2005年6月共收治凝固性血胸20例,均采用胸膜腔内灌注尿激酶,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观察记录每日引流量。同时监测凝血功能。结果18例病人痊愈,2例局部胸膜肥厚、肋膈角变钝,半年后X线检查完全吸收。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无明显变化。结论尿激酶胸膜腔内灌注治疗凝固性血胸,方法简单、安全、创伤小、经济负担轻、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尿激酶(UK)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收集住院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予rt-PA和UK溶栓治疗,比较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住院30 d病死率及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rt-PA组总再通率80%,<6 h再通率88.9%;UK组总再通率57.5%,<6 h再通率61.5%;住院30 d病死率rt-PA组3例,UK组5例;rt-PA组发生轻度出血3例,UK组4例。结论rt-PA和UK静脉内溶栓治疗AM I安全有效,rt-PA溶栓效果优于UK。  相似文献   

10.
程瑞汉 《工企医刊》2004,17(6):49-50
我院自1998年引进CT以来,采用单、双侧脑室外引流加尿激酶灌注治疗脑室出血46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动脉内超选择性尿激酶联合机械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局部动脉内超选择性尿激酶联合机械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结果预后好的患者共有18例(85.7%),血管完全再通的11例(53%),部分再通的9例(41%)。颅内出血率9.5%,病死率4.8%。结论动脉内超选择性尿激酶联合机械溶栓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它可以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脑室外联合腰大池引流治疗脑室出血的疗效.方法 对23例脑出血破入脑室以及原发脑出血患者给予脑室外引流术后联合腰大池引流.结果 经过上述治疗治愈21例,死亡2例.治愈率91.3%.结论 脑出血脑室铸型患者脑室外引流联合腰大池引流有效降低了病死率,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全脑室铸型出血是一种极为危重的急性脑血管疾病,预后差,传统内外科治疗死亡率高达75%~100%[1]。为探讨全脑室铸型出血的有效治疗方法及其手术时机,我们采用单侧侧脑室引流及尿激酶灌洗(简称单侧引流)和双侧侧脑室引流及尿激酶灌洗结合腰穿脑脊液置换(简称双侧引流+腰穿)2种方法,治疗46例全脑室铸型出血患者。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46例均为我院1993年1月至1999年6月住院病人。所有病例均经头颅CT证实为全脑室铸型出血,其中高血压脑出血39例,动静脉血管畸形出血2例,原因不明5例。按1995年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修订的标准,…  相似文献   

14.
龙振海 《职业与健康》2003,19(6):120-121
1996~2001年,我们应用尿激酶脑室引流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脑室出血43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共43例,男28例,女15例,年龄最小40岁,最大70岁,平均年龄55岁。高血压病史10~30 a。意识状态按GCS 3~5分6例,6—8分21例,9~12分16例,较刘芳龄分型[1],单脑室出血12例,部分脑室出血20例,全脑室出血11例。出血量按多田公式计算,10—20 ml以下10例,20~30 ml120例,30 ml以上13例,。出血至手术时间:6 h以内8例,7~24 h 23例,24~72 h 12例。  相似文献   

15.
尿激酶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尿激酶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50例发病时间<6h且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动静脉联合溶栓组和静脉溶栓组,每组25例.动静脉联合溶栓组入院即刻静脉给予尿激酶20万U,30 min内滴注完,同时准备动脉溶栓:行全脑血管造影,经微导管在靶血管闭塞点进行溶栓治疗,将尿激酶加入0.9%氯化钠中持续以1万U/min泵入,总量不超过100万U.静脉溶栓组入院即刻静脉给予尿激酶,剂量为100万U溶于100 ml 0.9%氯化钠中,60 min内滴注完.根据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定溶栓后的临床疗效.根据溶栓后90 d Barthel指数(BI)评分判断生活质量及修订Rankin量表(mRS)评分判断预后.结果 两组溶栓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溶栓后NIHS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动静脉联合溶栓组溶栓后24h、7d和14 d NIHSS评分显著低于同期静脉溶栓组[(8.97±4.56)分比(11.01±3.65)分,(6.88 ±2.31)分比(8.34±3.05)分,(4.06±3.02)分比(6.73±2.15)分](P<0.05或<0.01).两组溶栓前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静脉联合溶栓组溶栓后90 d BI评分[(79.55±19.64)分]显著高于静脉溶栓组[(69.31±21.35)分](P=0.0162).动静脉联合溶栓组溶栓后90 d mRS评分0~2分(疗效良好)率[72.0%( 18/25)]显著高于静脉溶栓组[52.0%( 13/25) ](P=0.0198).结论 急性脑梗死早期应用尿激酶动静脉联合溶栓较静脉溶栓疗效显著,该方法可能是今后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出血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而脑室积血是脑出血的一种常见的严重临床类型,是影响脑出血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作者对82例脑室积血患者采用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尿激酶注入加腰穿脑脊液置换治疗急性期脑室积血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82例患者中男44例,女38例;年龄43岁~85岁。既往有明确高血压病史46例,74例患者发病后血压均在24/14kPa(1kPa=7.5mmHg)以上。入院时体温37.5℃以上者66例,其中11例体温超过40.0℃。52例患者呼吸频率30次/min以上,发病后76例伴有剧烈头痛、呕吐…  相似文献   

17.
笔者2000-04/2009-04采用微创双针穿刺治疗全脑室出血铸型42例,效果满意,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33例,女9例,年龄27~82(平均45)岁.GCS评分6~8分29例,≤5分13例.单侧瞳孔散大12例,双侧瞳孔散大6例,双侧瞳孔缩小24例.出血距手术时间<6 h 20例,6 h~1d 10例,2~3 d 8例,3 d以上4例.出血来源:脑实质内出血破入脑室26例,单纯脑室内出血16例.按graed等脑室出血计分法:10分21例,11分15例,12分6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uPA、uPA-R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情况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应用ABC免疫组化方法对31例骨肉瘤和24例骨软骨瘤组织中的uPA、uPA-R蛋白表达进行研究。结果骨肉瘤组织中uPA、uPA-R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4.2%和58.1%,骨软骨瘤组织阳性表达率为16.7%和8.3%,骨肉瘤组织uPA、uPA-R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骨软骨瘤(P<0.01)。在骨肉瘤侵袭性病例中,uPA和uPA-R阳性为95.0%和75.0%,高于非侵袭性病例63.6%和27.3%(P<0.05)。uPA、uPA-R阳性表达病例术后5年死亡率分别为94.4%和77.8%,高于阴性表达组46.2%和30.8%(P<0.05)。uPA、uPA-R在骨肉瘤病理分级ⅠⅡ-病例的阳性表达率是50.0%和30.0%,低于病理Ⅲ级的阳性表达率85.7%和71.4%(P<0.01)。骨肉瘤中,uPA、uPA-R的蛋白表达水平呈直线相关(r=0.774,P<0.01)。结论骨肉瘤中纤维酶原激活系统活性较高,uPA、uPA-R蛋白的高表达反映了肿瘤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19.
黄爱钧 《健康天地》2010,4(3):119-119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科两年来共收治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或原发性脑室内出血共120例,其中男78例,女42例,年龄最大者90岁,最小者34岁,平均年龄62岁。  相似文献   

20.
1996~2002年,作者应用尿激酶脑室引流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脑室出血63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共63例,男38例,女25例。年龄最小40岁,最大70岁,平均年龄55岁。高血压病史10~30年。意识状态按GCS3~5分10例,6~8分29例,9~12分24例,按刘芳龄分型[1],单脑室出血17例,部分脑室出血31例,全脑室出血15例。出血量按多田公式计算,10~20ml以下15例,20~30ml以下32例,30ml以上16例。出血至手术时间:6h以内12例,7~24h34例,24~72h17例。1·2手术方法全部病例均在基础麻醉加局麻下进行,选择出血量较多的一侧脑室额角,切开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