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2 毫秒
1.
神经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约占疾病总负担的20%。我国严重精神疾病患病率已由80年代10.54‰上升到90年代的13.47‰。目前还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精神卫生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几年来沈阳市精神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形成了一整套自己的工作模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烟台市精神残疾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精神残疾总患病率3.56‰,精神2.88‰,情感性精神障碍残疾患病率0.51‰,偏执性精神障碍残疾患病率0.17‰。婚姻、家庭关系,经济状况各变量残疾患病率间有显差异。性别、婚姻、家庭对患照程度、治疗状况各变量残疾程度间有显差异。残疾程度随病程的延长、SANS评分的增高而加重。  相似文献   

3.
李丽 《医药与保健》2008,16(1):15-15
精神分裂症是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最常见的精神病。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病中最常见的一组精神病,美国六个区的调查资料显示,其年发病率为0.43‰-0.6‰,15岁以上为0.30‰-1.20‰.我国部分地区为0.09‰.  相似文献   

4.
据卫生部公布的统计资料,从2000年到2002年,医疗机构药品收入年均递增6.9%,比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递增率下降12%;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比例由2000年的53.99%下降到2002年的50.80%;患者在医疗机构发生的药品支出,平均每门诊人次递增5.2‰每出院人次递增5.4%,分别比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递增率下降17.7%和14.8%,在其中,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发挥了关键作用,然而,从另一些方面看,集中招标采购所发挥的作用又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整、校正20世纪80年代中国婴儿死亡率。方法运用阶段性分析比较和文献考据的方法论证20世纪80年代婴儿死亡漏报的事实,根据婴儿死亡漏报率补全调整婴儿死亡率,按照1991-2010年婴儿死亡率变化规律对调整后婴儿死亡率进一步校正。结果 20世纪80年代婴儿死亡率漏报严重,漏报率在40%以上。1991-2010年婴儿死亡率呈线性模型变化规律。经调整校正后1981-1990年各年度婴儿死亡率分别为60.05‰、58.45‰、56.85‰、55.25‰、53.65‰、52.05‰、50.45‰、48.85‰、47.25‰、45.65‰。结论调整校正后婴儿死亡率更加接近当时实际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整、校正20世纪80年代中国婴儿死亡率。方法运用阶段性分析比较和文献考据的方法论证20世纪80年代婴儿死亡漏报的事实,根据婴儿死亡漏报率补全调整婴儿死亡率,按照1991-2010年婴儿死亡率变化规律对调整后婴儿死亡率进一步校正。结果 20世纪80年代婴儿死亡率漏报严重,漏报率在40%以上。1991-2010年婴儿死亡率呈线性模型变化规律。经调整校正后1981-1990年各年度婴儿死亡率分别为60.05‰、58.45‰、56.85‰、55.25‰、53.65‰、52.05‰、50.45‰、48.85‰、47.25‰、45.65‰。结论调整校正后婴儿死亡率更加接近当时实际水平。  相似文献   

7.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是增长型人口,特别是在20世纪50、60年代,平均每年增长20‰,增长速度相当快。自70年代初期开始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以及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总和生育率在大幅度下降。中国现在生育水平具体数值虽还一直处于争议之中,但目前,各界已达成共识的是,  相似文献   

8.
成都市疟疾由50年代年均发病率25.14‰降到90年代的0.17‰。其间在1952、1966、1971年前后发生三次暴发流行,以1966年流行最严重,发病37073人,发病率122.42‰。建国后先后采取化学药物、生物等方法灭蚊、根治现症病人、预防服药、血检监测、献血源疟疾调查与防治等抗疟对策,至90年代发病率降至1‰以下,传播已基本阻断,疫情已基本稳定,防疟工作已转入基本消灭后的后期管理。  相似文献   

9.
深圳市0~7岁儿童六类残疾现况调查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深圳市0~7岁儿童视力、智力、听力、言语、精神、肢体等六类残疾流行现状。方法 依据《中国残疾人实用评定标准》对户籍在深圳市的全部77727名儿童采用三阶段筛查程序进行调查。结果 总现残率为5.59‰,假阴性为3.1‰,以此推算的总现残率为8.49%0,其中智力残疾最高,现残率为1.88‰,言语残疾现患率为1.88‰(含言语发育滞后),精神残疾现患率为1.59‰,肢体残疾现患率为1.56‰,听力残疾现患率为1.11‰,视力残疾最低,现患率0.37%0,随年龄增高总的残疾及听力、言语、智力残疾现患率增高,精神残疾无随年龄增加的趋势,但年龄别患病率差异有十分显著统计学意义,高峰在2~4岁,肢体残疾0~7岁现患率平稳变化不大,可疑致病因素中产前因素占45.7%。结论 深圳市六类残疾总的现患率低于1987年全国抽样调查相同年龄段水平,下降约10‰,但仍高于日本同类研究结果2倍,言语残疾、精神残疾现患率高于1987年全国调查水平,其原因有待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0.
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精神病的患病率统计资料来看:50年代初2%,70年代7%,80年代仅15岁以上人数就已达10.5%,90年代到现在达20%以上,呈不断上升趋势。北京16所大学因精神疾病休学、退学的人数分别占因病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因为很多大学生对心理障碍认识不足,常常把心理障碍误认为是精神病,或其他不可告人的病症,而不敢主动面对心理咨询。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潍坊市10年间精神发育迟滞流行学调查发现,1994年7岁及7岁以上年龄患病率(4.17‰)高于1984年(1.49‰),差异有非常显意义(p<0.01)。7-14岁年龄组患病率(12.13‰)高于15岁以上年龄组患病率(3.08‰),同样有非常显差异(P<0.01)。1984年则无显差异(p>0.05)。提示近10年来精神发育迟滞发病率仍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贵州黔南地区1987~2004年麻风疫情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南部,是多民族聚居,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贫困山区,20世纪50年代各县开始实行麻风病人收容隔离治疗,80年代后期全面转向以WHO联合化疗方案为基础的社会综合防治,全州麻年患病率由1987年的0.28‰下降至2004年的0.038‰,其中4个县(市)通过省级基本消灭麻风病考核验收。为了解黔南州麻风病近20年的流行特征,为进一步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对1987~2004年全州新发现的1005例麻风病例进行疫情动态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广西人口生命统计和主要死因对寿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广西90年代初居民人口特征和平均期望寿命进行分析,结果:广西90年代初人口出生率为14.56‰,死亡率为6.0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55‰。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为70.67岁,男性为67.92岁,女性为72.84岁。对居民期望寿命影响较大的主要死因顺次为:呼吸系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和意外死亡等,分别去除这些死因后,居民期寿命分别增加4.21岁、2.77岁、2.12岁和2.01岁。  相似文献   

14.
金剪刀     
“精神疾病时代”悄然来临 据广州日报报道,据一项调查表明,我国精神病患者已达到1500万左右。目前,中国精神疾病的患病率从70年代的3.2‰上升至15.56‰。精神疾病将是21世纪的流行病。  相似文献   

15.
袁雪  闫淑娟  王晓华  丁辉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3):4657-4658
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是21世纪我国城市卫生服务的方向,儿童保健在城市卫生服务中是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几十年来,北京市的儿童保健工作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孕产妇死亡率从20世纪50年代初的150/万降至1996年的2.2/万;婴儿死亡率从20世纪50年代初的150‰降至1996年的11.6‰,城区已降至8‰~9‰〔1〕,儿童传染病的发病率大幅度降低。这其中儿童保健管理的3级网络形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流动人口的增加,儿童保健管理网络覆盖的状况令人担忧。本文根据北京…  相似文献   

16.
甘肃省伤害死亡现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分析甘肃省1990-1999年伤害死亡的特点,为进一步开展伤害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应用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潜在寿命损失年数、潜在工作损失年数、潜在价值损失年数等指标分析伤害死亡对人口质量的影响。结果 甘肃省伤害死亡率为58.22/10万,标化死亡率54.29/10万,农村高于城市,男性高于女性(自杀除外)。伤害所致的“早死”较突出,减寿率为17.58‰,标化减寿率为16.26‰,居全死因第1位。随着寿命的损失,标化潜在工作损失率和价值损失率分别为15.13‰和7.54‰。伤害前3位死因分别是自杀、交通事故、坠落。10年间,自杀、交通事故死亡呈上升趋势,意外中毒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也呈上升趋势,而淹死、意外坠落则相反。结论 伤害是影响甘肃省居民健康和劳动力人口质量的主要疾病,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17.
1993-2003年间我国育龄妇女的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描述1993-2003年间中国育龄妇女卫生服务需要需求与利用的变化趋势并对患病未就诊和应住院而未住院的原因进行探讨。方法:利用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93年到2003年间,育龄妇女的两周患病率城市从141.8‰降到96.8‰,农村维持在122‰左右;慢性病患病率从118.2‰降到86.4‰;两周就诊率AKl65.9‰降到108.9‰,住院率gk26.6‰下降到21.2%0;两周患病未就诊率从36.5‰上升到48.1‰;应住院未住院比例城市Ak21.8‰上升到30.0‰,而农村则从34.2‰下降到27.2‰;自我医疗的比例从19.9‰上升到34.2‰,上升幅度农村大于城市。结论:1993-2003年间中国育龄妇女的健康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应利用而未利用卫生服务的比例在增加,其主要原因是经济困难、健康意识薄弱和自我医疗比例提高。  相似文献   

18.
战士精神卫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三年追踪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981名战士精神卫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追踪观察表明:(1)入伍第6个月是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高峰期,且面广;入伍第2年精神卫生问题虽有发生,但其量少,面狭;入伍第3年精神疾病总患病率为42.1‰,其中精神病患病率7.3‰,神经症患病率为34.8‰。(2)影响精神卫生的因素:与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因素有关。这为战士精神疾患的防治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竞争压力、失业、生活节奏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精神障碍对中国人民健康的危害越来越突出和严重,我国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已从上世纪50年代的3‰增长到14‰多。根据我国12个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统计显示,目前全国约有严重精神疾病患者约1600万人,其中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  相似文献   

20.
云南省部分地区3~18岁人群先天性心脏病患病率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云南省部分地区3~18岁人群先天性心脏病的现状和分布特点。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2001年9月至2003年9月对云南西双版纳州、大理州、保山龙陵、潞西市、个旧地区48638名3~18岁人群进行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先天性心脏病总患病率为5.08‰,男性为5.09‰,女性为5.07‰。不同地区的患病率西双版纳州为2.75‰,大理州为7.85‰,保山龙陵为9.59‰,个旧市为4.80‰,潞西市五岔路为16.99‰。同一区域不同人群患病率,个旧市区患病率3.25‰,矿区中老厂锡矿为9.10‰,大屯选厂为11.20‰,保山龙陵城区患病率为5.74‰,农村为11.35‰,大理城市患病率为4.90‰,农村为8.71‰,西双版纳城市为1.69‰,农村为4.40‰。不同民族患病率,傣族为5.39‰,基诺族为6.83‰,哈尼族为0‰,白族为8.12‰,景颇族为14.18‰。结论云南省先天性心脏病存在区域性、民族差异性,与国内报道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