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患者 ,女 ,36岁。因右侧腰部持续性钝痛 ,无放射性痛伴发热 1个月于 2 0 0 2年 1 0月 7日入院。经对症治疗后渐加重 ;发热时最高体温达 38.4℃。体检 :右腰部叩痛阳性。B超示右肾门血管旁 45mm× 5 0mm× 60mm实质性占位。CT提示中上腹部右肾前方实质性占位 ,肿块位于下腔静脉和肾门之间。MRI示右肾门肿瘤 ,T1 和T2 呈等信号 ,信号均匀 ,边缘可见包膜 ;右肾轻度积水 ;肝脾肿大。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正常。术前诊断 :右肾门旁占位性病变 ,右肾积水。在硬脊膜外阻滞麻醉下行肿块切除术 ,手术经右 1 1肋间切口 ,见肿块位于右肾… 相似文献
3.
例 1 男 ,2 5岁。因“间断发热伴腹痛 2年”于 1997年2月 7日入院。查体 :体温呈不规则热 ,最高达 39℃ ,贫血貌 ,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腹平软 ,肝、脾未及 ,右上腹可及一3 5cm× 3 5cm的肿块 ,活动欠佳 ,无触痛 ,表面光滑。血常规 :血红蛋白 (Hb) 71g L ,血沉 10 0mm 第 1小时。肝功能 :总蛋白 74g L ,白蛋白 18g L ,球蛋白 5 2 g L ,胆红素及转氨酶均正常。胸片正常。 4次血培养均阴性。骨髓穿刺细胞学涂片检查未见异常。B超及CT示腹腔均质性实性占位。术中见 2个肿物 ,位于腹膜后胰体上缘 ,大小分别 6 .0cm×4 .0cm× 3 5cm及 2cm×… 相似文献
4.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伴发肾损害二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giantlymphnodehyperplasia,GLNH)是淋巴组织的一种慢性增生性疾病。由此病继发的肾脏损害国内尚无报道,近年我院收治2例,现介绍如下。例一女,15岁。1994年1月出现上腹绞痛伴黑便,胃镜诊断“十二指肠球部及降部出血坏死性炎症”,予禁食、抑酸等处理症状消失。此后双下肢曾两次出现暗红色丘疹,经“抗过敏”皮疹消退。3月底开始持续发热,最高体温38.5℃,伴尿泡沫增多,当时血WBC9.3×109/L,尿蛋白+~++,试验性抗涛治疗1个月,效果差,于1994年7月入我院。入院查体T37.4℃,贫血貌,肝右锁骨中线胁下20… 相似文献
5.
腹膜后巨大淋巴结增生症一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人 :女 ,39岁。因体检时发现右下腹包块 6d入院。体检 :一般情况良好 ,心、肺未见异常。腹平 ,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 ,全腹软 ,无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右下腹可扪及一 6cm× 6cm×5cm大小包块 ,质中 ,表面光滑 ,活动度差 ,无压痛。血常规 :WBC 7.8× 1 0 9/L ,RBC 4 .2× 1 0 1 2 /L ,Hb 1 1 2 g/L。肝功能 :TP 6 7g/L ,GLB 36 .4g/L ,ALB30 .6 g/L,ALT 2 0u/L ,AST 1 7u/L。B型超声提示右下腹实性包块。CT提示右侧腹膜后实性肿瘤 ,考虑为间叶组织恶性肿瘤。PET提示右侧腹膜后恶性肿瘤。入院诊断 :右下腹包块性质待查—腹膜… 相似文献
6.
7.
患者男,35岁.因发现下腹部包块明显增大8个月入院,未诉腹痛、腹胀等不适.体查:左下腹可扪及约10cm×8cm×8cm大小包块,表面光滑,质硬,无压痛,固定.白细胞4.1×109/L,血小板92×109/L.B超及CT均发现盆腔内实性占位约10cm×8cm×8cm大小,其内可见钙化灶,膀胱等盆腔器官受压移位.术前穿刺活检报告:可见成熟的淋巴组织.术中发现肿物位于盆腔腹膜外,与左侧髂血管联系紧密,为相互粘连成团的巨大淋巴结,质地较软,其中一块有完整包膜,质韧,切面呈灰红色,内有钙化灶.将肿物完整切除后送病理,报告为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中间型). 相似文献
8.
患者 女 ,43岁。因腹膜后脂肪纤维肉瘤第 3次切除术后半年复发 ,于2 0 0 1年 1 1月 2 8日入院。患者因右侧腹膜后巨大脂肪纤维肉瘤 ,于 1 999年1 2月 1 0日在外院行腹膜后肿瘤连同右肾整块切除术 ,术后肿瘤反复复发 ,分别于 2 0 0 1年 1月 8日和 2 0 0 1年 5月 31日行第 2 ,3次切除术。体查 :一般情况好 ,全身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右上腹及左中腹部可见局限性隆起 ,右侧腹部有长 2 0cm的手术瘢痕 ,右上腹部及左中腹部分别扪及 1 6cm× 1 2cm×1 3cm和 6cm× 8cm× 7cm形态不规则、表面光滑、活动度差的肿块 ,无腹水征。腹部C… 相似文献
9.
廖毅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1999,(1)
患者男性,76岁。因下腹隐痛伴大便次数增多05个月,排便困难10d入院。查体:下腹部耻骨联合上方可及一10cm×9cm大小质偏硬、表面不平、界不清的肿块,可稍推动,无压痛,肠鸣音正常。肛指检查:距肛缘7cm处可及直肠外肿块,质偏硬,包绕直肠1周而廖... 相似文献
10.
11.
胸内巨淋巴结增生症15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庞其清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1994,10(2):159-159
胸内巨淋巴结增生症15例庞其清胸内巨淋巴结增生症少见。1965年以来,我们经手术治疗15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5例中男8例,女7例。年龄15~44岁。临床症状以低热、胸痛、血沉加快和贫血为特征,本组有1例血红蛋白仅7g/L、1例血沉... 相似文献
12.
刘明发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1998,4(5):309-309
患儿,女性,7岁。主因左上腹疼痛10天,发现腹部包块3天人院。患儿于人院前10天出现左上腹疼痛,开始腹疼较轻,以后逐渐加重,且呈持续性,喜坐位,进食后明显,伴有恶心呕吐,吐物为胃内容,量较多,含胆汁,无发冷发烧。曾在当地诊为“胃炎”给以药物治疗无效,并出现腹胀,停止肛门排便排气,不能进食,食后即吐。至人院前3天发现左上腹部包块,腹痛加重,于1997年9月15日人我院。既往饮食及大小便正常,无腹痛腹胀病史。人院检查:T36.7”C,P90次/min,R25次/min,BPIZ/SKpa。发育正常,营养不良,表情痛苦,神志清楚。心肺… 相似文献
13.
患者 女性, 5 0岁。以发现腹部肿块 3个月余入院。体查:右中、下腹膨隆,无胃肠型及胃肠蠕动波,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右中、下腹可触及一 2 0cm×1 5cm×1 0cm球型肿块,质硬、活动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 - ), 肠鸣音正常。CT示:右侧中腹部见一巨大团块影,边缘清楚,大小约1 2. 0cm×1 5. 0cm,涉及 1 2个层面 (层厚 1 0mm),其密度不甚均匀,CT值 3 6~ 4 4Hu,内见絮状略高密度影;肠管被推移向前向左移位。扫描野未见肿大淋巴结。诊断为腹膜后肿瘤。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膜后肿瘤位于盲肠、升结肠后方,肿瘤包膜完整,大小 1 8…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膜后平滑肌肉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治疗策略,以期对类似病例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1例腹膜后平滑肌肉瘤患者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腹部胀痛伴贫血,影像学提示中下腹部恶性肿瘤伴出血,早期行液体复苏,进一步介入栓塞,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避免腹腔隔室综合征的发生;复查待瘤体缩小,贫血纠正,行完整切除肿瘤,病理诊断为平滑肌肉瘤。术后随访16个月,患者恢复良好。结论:腹膜后平滑肌肉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起病隐匿,易复发和转移,手术完整切除是其主要治疗方式,配合以化疗、放疗等手段综合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16.
患者 ,女 ,50岁 ,因健康检查发现右上腹包块 1天收入院。查体 :一般情况好 ,皮肤、巩膜无黄染 ,体表淋巴结无肿大 ,心、肺无异常 ,上腹部稍膨隆 ,右中上腹扪及一约 1 8cm× 1 0cm大的包块 ,质中 ,界限欠清楚 ,稍活动 ,无压痛 ,移动性浊音 (- ) ,肠鸣音正常 ,双肾区无叩痛 ,双下肢无水肿。血常规正常。B超检查示 :右侧腹膜后有一稍强回声团块 ,大小约 1 8cm× 1 0cm ,边界清楚 ,形态较规则 ,回声均匀 ,团块将右肾向内侧推挤至下腔静脉前方。腹部CT示 :右腹膜后有一 1 0cm× 1 5cm× 1 6cm大的肿块 ,其边缘光滑 ,中心有液化… 相似文献
17.
后腹腔镜下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七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后腹腔镜下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LRPLND)的方法. 方法 采用后腹腔镜技术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7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7~39岁,平均31岁.其中睾丸混合癌2例(精原合并胚胎癌为主)、内胚窦瘤2例、绒毛膜上皮癌1例、精原合并畸胎瘤2例;右侧2例,左侧5例.临床分期均为Ⅰ期.全麻,健侧卧位,双气囊扩张法建立后腹腔间隙,分离肾前筋膜与腹膜间及肾后筋膜与腰肌的平面间隙直至髂窝;精索静脉高位结扎切断,自肾门平面向下清除肾前及.肾后筋膜内的脂肪淋巴组织和精索血管;沿腔静脉(右)或腹主动脉(左)的肾门平面起在其后方剪开血管鞘膜,清扫表面的脂肪淋巴组织;注意保护肠系膜下动脉及其对侧的脂肪淋巴组织,在精索跨越髂血管后尽量低位分离.结果最初2例术中穿透腹膜,中转开放手术.后5例腹腔镜下手术成功,平均手术时间285(245350)min,失血100~250 ml.后5例患者中,术后病理分期与临床分期一致4例,1例术后检出2枚阳性淋巴结;每例清扫淋巴结22~31枚,平均25.6枚.随访3~20个月,CT检查未见复发及远处转移,肿瘤标记物检测正常范围.术后1个月内均恢复性功能. 结论 经后腹腔途径的LRPLND可从侧方整体游离清除脂肪淋巴组织,清扫顺序自上而下,手术空间大,解剖标志清晰,可达到与开放手术相同的切除范围,符合肿瘤治疗原则,可用于临床Ⅰ期非精原细胞瘤的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 ,5 5岁 ,农民。 2 0年前无意中发现在中上腹有一肿物 ,无疼痛和其它不适。曾两次在其它医院检查 ,未明确诊断 ,无症状 ,未治疗。 2 0年来肿物逐渐增大 ,自觉腹胀 ,尤其进食后明显 ,伴左侧腰疼。无恶心及呕吐 ,无头晕、心悸 ,大小便正常。Bp16 9.3kPa。发育正常 ,营养中等 ,自动体位 ,神清合作 ,皮肤巩膜无黄染 ,浅表淋巴结不大 ,心肺正常。左中腹部膨隆 ,无肠型及蠕动波 ,无腹壁静脉曲张。左中上腹可触及 2 6cm× 2 6cm× 16cm肿物 ,表面光滑 ,边界清楚 ,稍可推动 ,无触疼 ,脾未触及。肠鸣音正常。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 相似文献
19.
病例 患者 ,男性 ,40岁。入院前 3个月因左侧上腹部不适 ,查B超发现左腹膜后肿物。无高血压、腰痛、血尿等情况。入院后B超检查 :肿物位于左肾下极内后方 5 .34cm× 3 72cm× 3 2cm ,低回声实性病变 ,反射均匀 ,形态欠规则。CT :肿物位于左肾下极内侧 ,密度均匀 ,强化CT时明显被强化。MRI:左肾门区的肿物 ,呈中等T1长T2信号。静脉肾盂造影检查 :左侧肾脊角加大 ,左侧输尿管向外侧弧形移位 4cm。检测血皮质醇、醛固酮 ,和 2 4小时尿 17 羟、17 酮、β 甲氧基 4 羟基扁桃酸 (VMA) ,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以“腹膜后肿… 相似文献
20.
腹膜后局限性Castleman病20例临床诊治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腹膜后局限性Castleman病的临床特征、诊治策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提高伴副肿瘤性天疱疮(PNP)的Castleman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3年1月至2009年5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普通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20例腹膜后Castleman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13例腹膜后Castleman病伴PNP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同期7例单纯腹膜后Castleman病患者进行比较,分析两者在发病特点、部位、实验室检查、手术策略、病理特征及外科治疗效果的不同.结果 (1)本组腹膜后Castleman病多见于中青年(中位年龄36岁),发病部位多位于肾旁(14/20,70%)及髂窝(4/20,20%),左侧腹膜后多见,病理分型以透明血管型为主,腹膜后Castleman病合并PNP组的性别、年龄、肿瘤发病部位、大小及病理分型与单纯腹膜后Castleman病组无明显区别(P>0.05);(2)本组腹膜后Castleman病合并PNP患者较易合并闭塞性细支气管炎(8/13),有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或CA242升高现象(3/8);(3)本组腹膜后Castleman病常有包膜,与邻近脏器边界清晰,手术较为容易,但合并PNP的腹膜后Castleman病的生物学行为有恶性倾向及伴发子灶特征,有侵及邻近血管及术后局部复发可能;(4)Kaplan-Meier及Log-Rank生存分析显示,腹膜后Castleman病合并PNP患者5年生存率为42.8%,平均生存时间30个月,明显低于单纯腹膜后Castleman病组(P<0.05),是否合并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以及肿瘤能否根治切除是影响腹膜后Castleman病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结论 腹膜后Castleman病伴PNP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早期诊断和切除肿瘤、及时终止致病抗体的产生,是成功治愈的关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