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为对婴和早期进行较准确的听力监测,并根据我国具体情况测出0-3岁各年龄段平均听力参考值常模。方法 利用PA2自由和计分别于2000HZ、1000HZ、500HZ对2008名婴幼儿进行听力筛查。结果 实践证明该方法是一种准确性较高的检测手段。经Logistic分析低出生体重,高胆红素血症、孕早期病毒感染、缺氧窒息,耳性药物、噪声及过期产与婴幼儿听力障碍呈密切相关性。结论根据我国0-3岁平均听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对小婴儿早期进行听力监测。方法 采用改良行为测听法(单项摇铃法)对2010名42天组婴儿进行测查。结果 有反应者1804人(89.4%)。高危组有反应率45.2%,非高危组有反应率98.5%。影响婴儿听力的主要高危因素噪声、母孕早期病毒感染、早产低体重。多高危国和、单高危因素儿、无高危因素儿听力障碍可疑发生率有显著差异。结论表明单项摇铃法适用于小婴儿听力筛查。  相似文献   

3.
改良行为测听法筛查小婴儿听力障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对小婴儿早期进行听力监测.方法 采用改良行为测听法型(单项摇铃法)对2010名42天组婴儿进行测查.结果 有反应者1804人(89.4%).高危组有反应率45.2%,非高危组有反应率98.5%(P<0.01).影响婴儿听力的主要高危因素为噪声、母孕早期病毒感染、早产低体重.多高危因素儿、单高危因素几、无高危因素儿听力障碍可疑发生率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 表明单项摇铃法适用于小婴儿听力筛查.  相似文献   

4.
婴幼儿听力障碍脑干诱发电位148例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听力检测方法,其结果不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对婴幼儿听觉功能评估有客观、精确的优点.丽水市人民医院儿科于2001年4月~2003年4月对146例听力初筛异常的婴幼儿进行BAEP测试,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对0~6岁听力障碍儿童的病例分析表明,由于家长不能及时发现听力障碍或发现后未能及时就诊,大部分患儿存在迟诊问题,从而不能尽早进行康复训练。提出儿保医师应加强听力筛查工作,向家长普及小儿听觉发育过程及康复常识,指导家长及早就诊。同时讨论了可能致听力障碍的有关因素。  相似文献   

6.
1082例听力障碍儿的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2555例因各种原因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所发现的听力障碍儿1082例.17.6%的听力障碍由高危因素引起。本文列举了各种听力障碍高危因素,其中重度窒息占46.8%,高胆红素血症占20.5%。其他常见原因为早产、低出生体重、精神运动发育迟缓、遗传代谢病,耳毒性药物也占一定比例。各种原因引起的听力障碍中,除耳毒性药物引起者以重度听力障碍为主外,其他常见原因均以轻、中度听力障碍为主。故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充分发展残余听力,执行康复计划,可充分提高高危儿的生命质量。本文初步探讨了听力障碍早期诊断的关键及早期干预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是一种在婴幼儿中较为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发病率约为3.9‰。患病女孩明显多于男孩,比例大约为6:1。左侧髋关节发病率比右侧高一倍,双侧发病者较少见。由于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儿出生时大多数无明显症状,常常是在孩子学会走路时才注意到,因而丧失了治疗的最佳时机,最终导致不可逆转的痛性关节炎和程度不同的终生残疾。其实,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只要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可以完全治愈的,并且疗效相当满意。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早期发现呢?  相似文献   

9.
李诚善 《现代保健》2013,(1):152-153
目的:了解社区婴幼儿听力筛查在发现迟发性听力障碍中的应用价值及意义。方法:采用听觉评估仪对6~36月龄婴幼儿进行定期听力筛查。未通过者转上级医院确诊,并跟踪随诊。结果:听力筛查率89.8%,通过率99.7%,异常率2.94‰,迟发性听力障碍发生率0.37‰。结论:婴幼儿定期听力筛查十分必要,可以尽早发现小儿迟发性听力障碍,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温州市瓯海区新生儿听力障碍现患情况及原因探讨。方法:应用自动耳声发射听力筛查仪测试要儿的双耳t双耳通过为通过(PASS),一侧通过为不通过(REFER),实行两阶段筛查:出生后的第3天进行初筛,未通过者于42天内进行复筛,仍未通过者转市听力检测中心进行专科检查诊断。结果:筛查4377例,最后经温州市听力检测中心诊断听力障碍4例。结论:温州市瓯海区听力障碍现患率为0.9‰,高危因素与妊娠初期服药史与家族性听力障碍史有关。  相似文献   

11.
听力计检测作为新生儿听力筛查方法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婴幼儿期是诊断听力障碍的关键期,本研究旨在寻找经济、简便而可靠的婴儿听力筛查方法.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以 2378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以听觉脑干诱发电位仪(ABR)为诊断仪器,比较评价便携式听力计(听力计)、塑料盒、小鼓和金属钤4种方法.对象同时接受4种方法听力筛查,比较各法所需时间和费用.其中275例进行了ABR诊断测试,并以此为标准,计算各法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及与 ABR的相关性.结果 听力计的灵敏度最高(62.5%),塑料盒和金属铃次之,约37.5%,小鼓最低,仅25.0%.4法的特异度均较高,为85.7%~93.2%.与ABR的相关程度,也以听力计为高,塑料盒、鼓和铃逐减,前两者相关具显著性.ABR操作时间及费用最多,听力计其次.结论如无新方法出现时,便携式听力计,为目前国内首选的新生儿听力行为观察筛查方法.其他几种方法稍逊.  相似文献   

12.
噪声习服对听力损伤保护作用的时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噪声习服对豚鼠听力损伤防护效应的时程变化。方法20只雄性豚鼠随机分为噪声习服组(A组)和直接暴露组(B组)。A组动物在声压级为90 dB SPL(声压级)、中心频率为0.5 kHz的一个倍频程噪声下连续暴露10 d,每天6 h,休息5 d,然后与B组动物同时在105 dB的白噪声下连续暴露7 d,每天4 h。每天在强噪声暴露前、后测定两组动物的听觉脑干反应(ABRs)阈值。结果A组动物在接受低噪声暴露后产生了习服效应。强噪声暴露后,A组1-7 d的平均阈移逐渐增加,而B组的平均阈移则逐渐减少;除第7天时的6 kHz频率外,A组在各时点上的click和短纯音(4、6、8 kHz)的平均阈移均显著低于B组。结论噪声习服对强噪声暴露引起的听力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作用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大学生使用随身听对听力健康的影响及对其可能造成听力损伤的特征进行评价和估测。方法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纯音听力测试和主观听力状况的相关问卷调查,分析接触随身听使用时间与听力健康状况的关系。结果随着使用随身听时间的延长,各频率段听阈有上移趋势。经方差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听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 a的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听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1相似文献   

15.
火力发电厂噪声作业工人听力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火力发电厂噪声作业工人的听力情况。方法对某火力发电厂进行现场职业卫生学监测,以453名噪声作业工人为观察组,68名行政人员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听力情况,并对不同车间噪声作业工人的听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听力损失发生率为37.75%,明显高于对照组(13.23%)(P<0.05),听力损失集中在I ̄III级;锅炉车间的作业工人听力损失较磨煤、电机车间严重。结论火力发电厂噪声对听力危害严重,应加强工人的个人防护。噪声与高温对听力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石家庄市未通过听力筛查新生儿的常见耳聋基因突变检测结果,探讨耳聋基因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荧光PCR法对42 d复筛耳声发射技术(OAE)和自动听性脑干诱发电位(AABR)检测不合格的134例新生儿进行常见耳聋基因GJB2(235delC、299-300delAT),SLC26A4(IVS7-2AG、2168AG)和mt DNA12SrRNA(1555AG、1494CT)检测。结果:发现22例携带耳聋基因突变,携带率16.42%,其中含2例235delC纯合突变、10例235delC杂合突变、1例235delC/299-300delAT复合杂合突变;2例IVS7-2AG纯合突变、6例IVS7-2AG杂合突变和1例IVS7-2AG/2168AG复合杂合突变。结论:耳聋基因检测有助于儿童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早期诊断及干预,临床开展该检测项目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火力发电厂噪声作业人员听力损伤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火力发电厂噪声对作业工人听力的影响。方法对某火力发电厂509名噪声作业人员进行横断面调查,并将听力损失与工龄、工种、年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09名噪声作业人员中噪声性听力损伤8人,轻、中度听力损伤及噪声聋12人,检出率为3.9%。不同工龄组间(X2=7.7,P〈0.05),不同工种之间(X2=6.17,P〈0.05)听力损失有统计学意义,女性工作人员176名未检出听力损伤。结论火力发电厂噪声致噪声性听力损伤与其工种及工龄有关,与性别无关。  相似文献   

18.
201例新生儿监护病房新生儿听力筛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新生儿监护病房(NICU)新生儿和出生正常新生儿听力筛查状况之间的差异,为进一步制定有效的干预和治疗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6年2月至2009年5月儿科NICU新生儿201例为病例组,在其住院3-7d内予以听力筛查,未通过者均在出生后42d复查,仍没通过者出生后3个月再次复查。另选取同期出生正常的202例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全部在生后42d予以听力筛查;未通过者出生后3个月复查。结果在出生后42d,NICU组单耳及双耳未通过的检出率(59.70‰,39.80‰)均高于对照组单耳及双耳的未通过检出率(19.80‰,4.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χ=4.207,P〈0.05;2χ=5.604,P〈0.05)。在出生后3个月时,NICU组单耳及双耳未通过的检出率(34.83‰,34.83‰)也均高于对照组单耳及双耳的未通过检出率(4.95‰,4.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χ=4.622,P〈0.05;2χ=4.622,P〈0.05)。结论NICU组新生儿听力筛查未通过率高于出生正常组新生儿,提示入住NICU的高危因素和(或)疾病因素可能会对新生儿听力功能产生损伤。儿科医生应重视NICU新生儿在出院前后的听力筛查工作,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