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视知觉学习治疗顺、逆规散光性儿童弱视患者(perceptual learning)的疗效。方法将138例(274眼)8-13岁的顺、逆规散光性儿童弱视患者行视知觉学习治疗,观察2年后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13岁的顺规散光造成重度弱视的比例较逆规散光造成重度弱视高,逆规散光性儿童弱视患者(62.7%)治疗的总有效率比顺规散光性(35.4%)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知觉学习治疗逆规散光性儿童弱视患者总有效率高于顺规散光性儿童弱视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围手术期护理的重要性。方法全面术前检查,针对不同层次近视患者状态,做好心理干预,讲解手术程序,术中要求及配合,术后正确用药及护理指导,定期复诊。结果自2007年6月~2008年6月,施行LASIK手术196例疗效确切,视力达到1.0以上占96.5%。结论LASIK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围手术期,做好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密切,加强术后护理,定期随访复诊,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维持最佳视力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外健康文摘》2008,5(16):69-69
吴小姐戴眼镜巳快10年了,近视500多度还散光,今年大学毕业了,她很想摘掉眼镜,但又不想戴“隐形”,她想做准分子激光手术,但不知道该手术适合不适合她。  相似文献   

4.
马灵军  仲炜  付田丽  郝继龙 《吉林医学》2009,30(20):2392-2393
目的:观察鹰视-酷眼准分子激光系统的LASIK治疗不同程度近视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近视患者105例,共210眼,分为低中度近视组(屈光度按照等效球镜〈-6.0 D)和高度近视组(屈光度按照等效球镜≥-6.0 D)。应用鹰视-酷眼准分子激光治疗仪联合旋转式微型角膜板层刀(Moria M2)进行治疗,术后1个月观察患者视功能和屈光度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个月患者裸眼视力达到1.0以上的比例,低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分别为96.5%和93.6%,两组患者与目标屈光度残留度均在1.00D以内。全部患者未出现视物模糊、视力损害等问题及需要手术处理的严重并发症。结论:鹰视-酷眼准分子激光系统的LASIK对不同屈光度近视治疗均有良好效果,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位置的白内障手术切口对角膜原有散光程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术前散光≤2.0 D的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86例(186只眼)作为研究对象,均行3.0 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按手术切口位置将患者分为 A 组(88只眼)和 B组(98只眼),A 组在10~12点透明角膜做切口,B组则根据术前角膜曲率检查,选择角膜陡峭轴做切口;又根据术前散光程度是否≤0.75 D比较两组术后角膜散光程度变化及视力恢复情况。结果 散光程度≤0.75 D患者中,与术前比较,术后1周散光程度明显降低,P<0.05,但术后1、3月散光程度变化不明显。散光程度≤0.75 D患者中,与A组比较,B组术后不同时间点散光程度明显降低,P<0.05。B组中,随着术后时间延长,散光程度逐渐降低,P<0.05。结论 对术前散光度≤0.75 D者,不同切口术后早期散光程度降低,晚期差别不大;但对于术前散光度为>0.75 D者,术后散光程度降低,在角膜陡峭轴行手术切口可获得更好的裸眼视力。  相似文献   

6.
角膜位于眼球前部,和巩膜一起构成眼球最外层的纤维膜.角膜是重要的屈光间质,是外界光线进入眼内在视网膜上成像的必经通路.角膜是机体神经末梢分布密度最高的器官之一,角膜敏感度是结膜的100倍,任何的角膜损伤或炎症可引起不适或疼痛.角膜总屈光力约为+43D,占眼球全部屈光力的3/4,因此,通过角膜屈光手术改变角膜的屈光力可矫正眼的屈光状态.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9例小儿混合型胶质细胞瘤,占本病同期74例成人发病的12%。其中5例肿瘤为Ⅰ级或Ⅱ级,4例为Ⅲ级或Ⅳ级。4例肿瘤组织由相等量的少枝胶质细胞与星形细胞两种成份构成,3例肿瘤成份为以少枝胶质细胞为主,另2例肿瘤主要成份为星形细胞。均采取手术治疗并辅以放疗。作者观察到具有少枝胶质细胞成份为主的肿瘤易侵入多个脑叶、基底节或丘脑区,且这类患儿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8.
白内障手术已经从复明性手术迈入屈光性手术时代.对于伴有角膜散光的患者,术前精确的生物测量、术中准确定位是手术质量的保障.角膜曲率计、角膜地形图、Pentacam眼前节全景仪等设备的应用提高了角膜散光的测量精确度;个性化手术设计能降低患者术后的角膜散光;植入合适的功能性人工晶体能矫正术前角膜散光、提高术后裸眼视力、提高视觉质量;飞秒激光技术和数字导航系统的应用能帮助术者更精确地完成手术操作、提高手术质量.本文围绕术前伴角膜散光患者的白内障手术治疗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我科1999年9月至2002年9月采用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损伤6例,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白内障是眼科中的常见病和重要病,发病率高且呈增长趋势,手术是其最佳的治疗手段。大部分白内障患者合并不同程度的角膜散光,>0.75D的散光便会使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影响视觉质量。白内障术中同时矫正角膜散光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针对个体科学选择合适方案对提高患者术后视觉质量意义重大。本文对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的治疗方式进行综述,旨在为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12.
曹全刚  江航 《重庆医学》2018,(15):2085-2087
目的 探讨手术位置切口不同对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 120例白内障患者均接受小切口白内障非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60例(70眼)患者(观察组),其中顺规性散光者(34眼)选择上方角膜缘切口,逆规散光者(36眼)选择颞侧角膜缘切口.另外60例(68眼)患者均选择上方角膜缘切口(对照组),患者均采用6 mm巩膜隧道式反眉弓状切口.结果 观察组术后角膜散光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前、术后3d、1周角膜散光度逐渐升高,术后3个月均降低,观察组术后裸眼视力大于0.5的眼数占8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6%(P<0.05).结论 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在角膜曲率最大子午线行切口可有效减轻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对术后视力恢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对暗视及混合反应视波网膜电图波幅随时间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玉林  罗爱珍 《海南医学》2004,15(8):120-121
目的 了解暗视及混合反应网膜电图波幅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方法 氯胺酮麻醉后,常规测定两天内6时、12时、18时、24时的暗视及混合反应视网膜电图波幅。结果 两天内的暗视及混合反应视网膜电图波幅均具有在24时最高,12时最低的特点,经方差分析,各时点的波幅值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暗视及混合反应视网膜电图具有周期性变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林智 《海南医学》2010,21(23):34-35
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术后散光与切口位置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20例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角膜上方部位行反眉弓形切口的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将120例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三组切口距角膜缘的距离分别为1.5mm、2.0mm、2.5mm,于1周、1个月、3个月后比较三组患者的平均角膜散光度。结果术后1周时,A组的平均角膜散光度最大,C组最小,三组相比差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个月、3个月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口所处位置距角膜屈光中心的距离越远,术后早期平均角膜散光度越小。  相似文献   

15.
混合型血管瘤是指有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两者并存的血管瘤。多见于皮肤 ,一般随身体的发育而长大。治疗方法较多 ,但单纯治疗的效果不太理想。本文研究了联合应用手术切除和核素90 锶放射治疗的方法 ,疗效满意 ,现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混合型血管瘤患者 4 5例 ,男性 2 1例 ,女性2 4例 ,年龄 5~ 10岁。瘤体表面的直径为 5~ 35mm。所有病例的诊断均经临床和术后病理检查证实。1 2 治疗方法 手术尽可能切除瘤体。于术后 4 8h即可开始在尚未拆线时作核素90 锶放射治疗。选用国产核素90 锶敷贴器 ,照射前核准其各项参…  相似文献   

16.
人眼散光以角膜散光多见,且人眼的散光68%~71.12%由角膜散光决定。角膜、晶体混合散光的患者,一般会出现两种病理症状:角膜、晶体的散光轴位不同,但符号相同;角膜、晶体的散光轴位相同,却符号相反。我院2009—02月接诊1例散光完全由晶体决定的近视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颅显微视神经减压术治疗颅底骨折所致外伤性视神经损伤的疗效。方法:对11例前颅窝底骨折并发视神经损伤患者采用经颅显微手术治疗,其中行视神经管减压术7例,眶内段视神经减压术4例,术后观察随访3~9个月。结果:本组11例中,有效9例,有效率达81.81%;4例眶内段视神经减压术的有效率达100%,无术后脑脊液鼻漏发生。结论:经颅入路视神经管内段或眶内段显微减压术是治疗颅底骨折并外伤性视神经损伤的有效方法,宜在伤后尽早实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白内障手术不同位置切口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将62例(68眼)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颞侧巩膜隧道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术治疗,对照组给予上方巩膜隧道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视力及散光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1d、1周a.3个月的视力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d、1周2L3个月散光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颞侧巩膜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具有操作简单、视力恢复好、角膜散光小等优点,可作为目前治疗白内障的一种较佳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分析小切口无缝线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手术中切口分别位于颞上方、鼻上方及正上方时手术源性散光情况.方法 按随机原则将100例(105只眼)6 mm巩膜隧道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后房型硬性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分为3组,每组35只眼,A组采用颞上方切口;B组采用鼻上方切口;C组采用正上方切口.随访各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时角膜散光度及轴位,矢量分析法计算并比对分析手术源性散光情况.结果 手术源性散光轴向分析术后各阶段C组产生的全部为逆规性散光,对比A、B组有统计学差异;A、B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A组各阶段手术源性散光度数较B组、C组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正上方手术切口全部产生逆规性手术源性散光,颞上方及鼻上方切口产生的散光以顺规性较多.颞上方切口产生的手术源性散光度数最小.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采用"阶梯治疗方案"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混合型和深层血管瘤,探讨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治疗前对98例婴幼儿混合型和深层血管瘤患儿进行全面评估,并行心电图、心脏彩超、血糖、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和血常规检查,排除禁忌证后均给予"阶梯治疗方案"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剂量从0.5mg·kg-1·d-1逐渐增加至4.0 mg·kg-1·d-1,分3次口服,服药前和服药后1和2h监测心率,动态观察瘤体大小、质地、颜色等变化及患儿有无相关不良反应,每个月复诊,按4级评分法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服药后,98例患儿瘤体均出现不同程度颜色变浅或质地变软,普茶洛尔剂量增至4.0 mg·kg-1·d-1后瘤体性质变化最快。疗效评价,Ⅳ级(优)84例(85.71%),Ⅲ级(好)2例(2.04%),Ⅱ级(中)4例(4.08%),Ⅰ级(差)8例(8.16%)。混合型血管瘤的疗效优于深层血管瘤(P<0.05)。74例血管瘤患儿痊愈时间为6个月。主要不良反应,心率下降5例(5/98,5.10%),嗜睡3例(3/98,3.06%),腹泻7例(7/98,7.14%),食欲不振1例(1/98,1.02%),抽搐2例(2/98,2.04%),给予对症处理后均恢复正常。停药后2个月复发4例,继续服药仍然有效。结论:"阶梯治疗方案"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混合型和深层血管瘤疗效明显,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