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中医学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1 骨质疏松症与骨痹、骨痿 中医学无“骨质疏松症”之病名,对骨质疏松症的现代认识也只是近十余年的事。然而纵观历代中医献,对骨病的描述与记载甚为丰富,有骨痿、骨枯、骨痹、骨蚀、骨极、历节等。根据所述及的临床症状及发病机理,笔认为,骨质疏松症与“骨痹”、“骨痿”等颇为相似,且与“骨痿”更相近。  相似文献   

2.
骨质疏松是一种渐进性的代谢性疾病,中医认为肝脾肾的亏虚和血瘀均可诱发骨质疏松。其最主要病因是肾虚累及肝脾导致气血不足而血瘀,加上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养失宜致使筋脉失养骨枯髓减而致骨痿。本文详细地分析了中医对骨质疏松病因病机的认识,探索了中医药在治疗骨质疏松方面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中药的药食同源性和骨质疏松病程的长期性决定了中医药在治疗骨质疏松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而科学研究中医药,合理评价其安全性,是中医药发挥其临床治疗优势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骨质疏松症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中医学无“骨质疏松症”这一病名 ,其典型症状和体征与“骨痿”极其相似[1]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 :“肾脉微滑为骨痿 ,坐不能起 ,起则目无所见。”《素问·痹论》指出 :“肾痹者 ,善胀 ,尻以代踵 ,脊以代头。”以上描述如骨痛、畸形、筋骨拘挛、视物昏花等 ,几乎囊括了骨质疏松症的所有症状 ,这说明祖国医学对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证候和病因病机均有较详尽的记载。笔者以下 ,就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作一归纳探析。1 肾虚为本历代医家多从肾与骨的关系出发 ,认为肾虚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原因。《内经》云 :“肾者主骨生髓” ;《医经精义…  相似文献   

4.
骨痿与骨质疏松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骨质疏松的临床表现及发病机理,当中医范畴中属于“骨痿”、“骨痹”,而且认为肾虚、脾虚是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脾肾之虚均可导致气血的运行不利,出现血瘀的病理特点。因此,治疗上采用补肾健脾、活血通络的方法,体现了中医治病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提供可靠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5.
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骨质疏松症 (Osteoporosis,OP)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 ,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疾病。本病的发生主要与遗传、闭经、各种激素代谢异常、营养及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1] 。美国每年对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健康保健花费近 130亿美元 ,其中超过三分之二的可以归因于髋骨骨折[2~ 4] 。我国 6 0岁以上的老年人骨质疏松症发病率为 5 9.89% ,而每年因骨质疏松症并发骨折者约为 9.6 % ,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因此 ,从数千年积累起来的中医中药宝库中寻找防治OP的天然药物显得尤为重要。现笔者就其研究…  相似文献   

6.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难治性疾病,多发于老年人.目前,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提高对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探讨中医学对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的认识,结合文献报道进行回顾分析,认识到肾虚是骨质疏松症的根本原因;脾胃亏虚是骨质疏松症发病的重要病机;血瘀是骨质疏松症的病理产物和促进因素;肝脏与骨质疏松症也有密切关系;饮食、劳逸等因素对骨骼病变有一定的影响.目前,国内学者在中医药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对骨质疏松症的理论和基础研究,并取得重大成果.深入探究中医学"治未病"思想,对于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骨质疏松症是全身代谢性疾病,在中医学范围内,将其归为“消渴”继发“骨痿”进行讨论,“消渴”患者患病日久,后期继发骨痿,涉及多脏腑,病久气阴亏虚,肾气虚衰,从而肝血化生不足,脾胃无法运化,进而筋骨无以所养,导致骨枯髓减。临床现阶段主要以对症治疗、病因论治、脏腑论治、分期辨证等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8.
论中医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邹如政 《光明中医》2001,16(1):16-20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是一种常见的老年代谢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腰背、关节疼痛,身长缩短,驼背及骨折的发生。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的来临,骨质疏松症以及引起的骨折发生率迅速增加,成为威胁中老年人健康,影响生活质量和生命的严重的公众健康问题。目前对该症的治疗西医主要以雌激素、钙剂、降钙素、双磷酸盐及氟制剂等治疗,但无十分满意的效果,人们越来越重视中医学的研究,并且取得了满意的实验和临床效果。现将中医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略作探讨。1 病名骨质疏松在中医文献中,未有之名,但《黄帝…  相似文献   

9.
骨质疏松症属中医"骨痿"、"骨痹"范畴,"肾虚"、"脾虚"是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血瘀是其促进因素。对骨质疏松,应以预防为主,而采用中西医治疗能不同程度地提高骨密度,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0.
肾虚血瘀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述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肾虚血瘀的角度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肾虚精亏虽为发病的主因,但不可忽视血瘀是发病的重要因素,强调治疗除补肾外不可忽视活血化瘀通络的治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医学对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认识。方法:总结、归纳和分析中医学经典著作和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对肾虚、脾胃虚弱、血虚血瘀等引起骨质疏松症进行论述。结果:肾虚、脾胃虚弱、血虚血瘀等方面都会对骨质疏松症产生影响。结论:中医学认为骨质疏松症与肾虚、脾胃虚弱、血虚血瘀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2.
中医称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为"骨痿"或"骨痹",其发病率较高,已成为近几年中医药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但其在临床诊治方面仍存在一些局限与不足。笔者对"关中李氏骨伤流派"国家级名老中医刘德玉教授论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学术思想进行学习、整理、分析和总结。刘德玉教授认为其主要病机为肾虚、脾虚,兼夹血瘀;治疗原则为:辨病、辨证与辨位结合,未病先治,整体观念,防治结合,补益肝肾,益气活血。同时对刘教授所使用的基础经验方"生骨方"进行方解分析、总结,从而使"关中李氏骨伤流派"学术思想及刘教授论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经验得到传承和学习。  相似文献   

13.
慢性前列腺炎是指前列腺的慢性非特异性感染性炎症或前列腺长期充血所致的非感染性慢性炎症.慢性前列腺炎是青壮年男性的常见病、多发病,常伴有后尿道炎、精囊炎、附睾炎.临床表现为尿频,尿痛,尿急,尿末滴白,腰骶、少腹、耻骨上、会阴等部位广泛疼痛和不适,以及性功能障碍,不育等.缠绵难愈,易反复发作.慢性前列腺炎属中医学淋浊、白浊、白淫、肾虚腰痛等范畴,笔者认为其病位在肝肾下焦,病性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肾气亏虚,脾胃不足;标实为湿热下注,痰瘀内结,败精滞留.笔者现将其中医病因病机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与肾、脾、肝密切相关,但肾虚的作用尤为突出,是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中的病理基础,从肾虚着手治疗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并结合活血化瘀,健脾疏肝,是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进入老年社会,患有骨质疏松症的患者逐渐增多,骨质疏松症严重地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本人将近年来文献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进行总结,包括病因病机、临床研究、药品实验等,为临床治疗骨质疏松症提供有效的借鉴方法。  相似文献   

16.
安国俊  张起 《光明中医》2023,(18):3662-3666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一种临床常见病,中医传统典籍中并无骨质疏松症的病名。结合临床表现,其归属于“骨枯、骨痿、骨痹”等范畴。骨质疏松症常见症状包括腰背疼痛、四肢关节隐痛、驼背,甚至出现压缩性骨折等。目前多数医家认为骨质疏松症的病机主要是本虚标实之证,即以肾虚为主,同时伴有脾虚、肝虚、血瘀等。近年,关于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取得不少有价值的成果。本文拟对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应用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旺 《中草药》2005,36(2):314-315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退化为特征,以致骨的脆性增高而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性骨病。目前认为本病主要与遗传、绝经、各种激素代谢异常、营养及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主要临床表现为胸背部和下腰部疼痛、畸形及骨折。骨质疏松症分为型绝经后  相似文献   

18.
《素问·痿论》对骨痿病因病机的认识较为明确充分,以劳倦大热、竭液伤肾、骨枯髓减立论。现代主要以骨质疏松症为骨痿代表的研究最为深入,其病因病机主要是肾亏脾虚、肝血不足和痰瘀阻脉,扩大了骨痿范围,丰富了骨痿的病因病机理论。  相似文献   

19.
20.
罗宏 《光明中医》2011,26(8):1731-1733
目的骨质疏松症在疾病谱的地位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程越来越重要,引起发病的共性特点是老年人,故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越来越重要。方法骨质疏松的分型很多,其中以肾虚血瘀是其基本病机,本文研究以补肾活血法辨证论治骨质疏松症。结果观察补肾活血法治疗后对骨质疏松症的影响,病情得到好转,证明其作用的重要性。结论研究补肾活血法治疗肾虚血瘀型骨质疏松症,以启发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