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并殖吸虫中间宿主感染与其生态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并殖吸虫中间宿主感染与其生态环境关系。方法: 选择福建省具有代表性地理地貌的卫氏并殖吸虫与斯氏狸殖吸虫流行区设点( 村) , 调查螺、蟹宿主感染及与感染相关的自然环境因素; 采检螺、蟹,以不同孳生环境螺的尾蚴阳性率与阳性蟹的囊蚴平均感染度进行比较。结果: 在岭阳村, 溪流型水流缓慢的Ⅰ段溪蟹的卫氏并殖囊蚴感染度为7239 个/ 只, 比水流较急的坑沟型Ⅱ段溪的1426 个/ 只高出5 倍; 在溪口村,1996 年放逸短沟蜷螺尾蚴阳性率与溪蟹卫氏并殖囊蚴感染度分别为4 . 9 % 与1 7383 个/ 只, 比1982 年的02 %与2047 个/ 只分别高出289 倍与85 倍; 在氵示上村, 常年渗水洼地流水浅水坑Ⅲ号沟拟钉螺尾蚴阳性率与溪蟹斯氏狸殖囊蚴感染度分别为43 % 与3554 个/ 只, 比同一水系的Ⅱ号沟的1 % 与429 个/ 只分别高出43 与83倍。结论: 卫氏并殖吸虫分布有一定的水系特征, 以水流缓慢小型水体处感染率居高。斯氏狸殖吸虫通常无明显水系分布特点, 而微型水体分布特征更为突出。适宜螺与蟹孳生的微型环境, 也是并殖吸虫完成其生活史循环适宜场所。对第一中间宿主的选择性及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2.
季洪健  王辉 《临床肺科杂志》2012,17(10):1872-1874
肺吸虫病又称并殖吸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流行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我国也是流行地区,报告省份已达24个之多,主要有卫氏并殖吸虫和斯氏狸殖吸虫两种。目前尚缺乏全国性的流行病学数据,不同地区、民族、年龄感染率不尽相同。湖北省6个县(市)2周岁以上常住居民8251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卫氏并殖吸虫和斯氏狸殖吸虫在禽、蛙体内的分布与发育 ,以及童虫对终宿主的侵袭力。方法 :从江西、广东两省并殖吸虫流行区采集溪蟹 ,分离囊蚴。以每只动物 30 -2 0 0个囊蚴分别感染雏鸡、雏鸭、鹌鹑、鹦鹉和蛙 ,定期剖检。将禽、蛙体内所获童虫经口感染犬或猫 ,60 d后剖检 ,观察虫体发育情况。结果 :两种并殖吸虫均可在鸡、鸭、鹌鹑和鹦鹉体内存活 ,虫体分布于体腔、肝脏、肺和肌肉。所有虫体为小型滞育童虫。斯氏狸殖吸虫对蛙的感染率为 1.7%- 4 0 .0 % ,未查见卫氏并殖吸虫感染蛙。童虫经宿主转换后 ,在犬、猫胸腔或肺虫囊内检获虫体 ,除部分为成熟前期虫体外 ,多数为含卵成虫。结论 :在流行区 ,禽和蛙在人体并殖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 ,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4.
卫氏并殖吸虫和斯氏狸殖吸虫感染禽蛙及宿主转换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卫氏并殖吸虫和斯氏狸殖吸虫在禽、蛙体内的分布与发育,以及童虫对终宿主的侵袭力。方法:从江西、广东两省并殖吸虫流行区采集溪蟹,分离囊蚴。以每只动物30-200个囊蚴分别感染雏鸡、雏鸭、鹌鹑和蛙,定期剖检。将禽、蛙体内所获童虫经口感染犬或猫,60d后剖检,观察虫体发育情况。结果:两种并殖吸虫均可在鸡、鸭、鹌鹑和鹦鹉体内存活,虫体分布于体腔、肝脏、肺和肌肉。所有虫体为小型滞育童虫。斯氏狸殖吸虫  相似文献   

5.
并殖吸虫虫种复杂,单从形态学角度分类,争论颇多。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力求从遗传学角度,寻找分类依据,进行了并殖吸虫生殖细胞染色体核型、C带染色体的研究。但尚未见有并殖吸虫G带染色体的报道。湖北省存在卫氏并殖吸虫和斯氏狸殖吸虫,为了从遗传学角度探讨虫种间的差导,在两种并殖吸虫染色体核型分析基础上,进行了斯氏狸殖吸虫G带染色体的研究。 材料和方法 自鄂西利川斯氏狸殖吸虫流行区采得溪蟹,分离囊蚴,感染实验动物家犬后取得成虫。为了鉴别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赣东北与赣南5县1市并殖吸虫的流行情况。用皮内试验检查1182人,阳性者140例,阳性率为11.8%。其中多数为弱阳性反应,占90.7%;仅9.3%为强阳性。贵溪县、戈阳县、安远县、上犹县、信丰县和景德镇市的阳性率分别为15.3%、7%、15.9%,12.6%,12.1%和7.2%。上述5县1市溪蟹阳性率依次为42%、64.6%、60%、18.1%、32.9%和0。所检获的囊蚴经鉴定有卫氏井殖吸虫、斯氏狸殖吸虫和三平正并殖吸虫。  相似文献   

7.
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广西融水县大小两种并殖吸虫囊蚴感染动物后所获成虫的虫种。在广西融水县采集溪蟹分离获得大小两种囊蚴 ,感染大鼠后获成虫 ,曾从形态上鉴定为斯氏狸殖吸虫和巨睾并殖吸虫。但用酚 -氯仿法抽提成虫基因组DNA ,PCR扩增第二内转录间隔区 (ITS2 )基因后测序 ,用Blast程序与GenBank中的斯氏狸殖吸虫、巨睾并殖吸虫等的ITS2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检索 ,用PrimerPremier软件比较其基因差异 ,用Phylip软件的Neighbor程序绘制其基因进化树后 ,测得大小囊蚴感染所获成虫的ITS2基因片段分别为 4 37bp、4 33bp ,两者的基因同源性为 10 0 % ,与斯氏狸殖吸虫的基因同源性分别为 10 0 %、99% ,与巨睾并殖吸虫的基因同源性分别为 91%、92 % ;基因序列差异比较 ,大小囊蚴感染所获成虫与斯氏狸殖吸虫的基因序列差异为 0 ,而与巨睾并殖吸虫存在明显差异 ;绘制基因进化树 ,大小囊蚴感染所获成虫与斯氏狸殖吸虫在同一分支同一位置 ,与巨睾并殖吸虫亲缘关系较远。融水县大小囊蚴感染所获成虫与斯氏狸殖吸虫为同一物种 ,小囊蚴感染所获成虫并非巨睾并殖吸虫。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武夷山中段闽江流域并殖吸虫中间宿主蟹类种群及其感染情况,为寄生虫病防治研究和寄生虫资源库样本扩充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2020年11月—2021年4月,在武夷山山脉沙溪和富屯溪闽江水系的建宁县及其周边宁化、邵武、将乐、顺昌县开展调查,选择居民区附近山涧水沟采集溪蟹标本。根据雄蟹第一腹肢末节形态特征进行蟹种鉴定,采用直接压片法、双筛法检测捕获的溪蟹并殖吸虫感染。分离并殖吸虫囊蚴,根据囊蚴大小、囊壁厚薄和排泄囊及肠管形态鉴定囊蚴种类,并计算溪蟹囊蚴感染率、感染度和感染指数。结果 建宁县及周边闽江流域6条水系存在将乐华溪蟹、福建华溪蟹、黎川华南溪蟹、林氏华南溪蟹、沈氏华南溪蟹、平肢华南溪蟹、恩氏博特溪蟹等7种溪蟹分布,在蟹体内检出卫氏并殖吸虫、斯氏并殖吸虫和三平正并殖吸虫囊蚴,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为43.6%(125/287)。将乐华溪蟹卫氏并殖吸虫、三平正并殖吸虫、斯氏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分别为57.1%(48/84)、26.2%(22/84)、61.8%(21/34);福建华溪蟹卫氏并殖吸虫、三平正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分别为52.6%(51/97)和30.9%(30/97);黎川华南溪蟹卫氏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为6.9%(5/72),此为该蟹卫氏并殖吸虫感染首次记录。建宁县调查点溪蟹多为卫氏并殖吸虫和三平正并殖吸虫囊蚴混合感染,并殖吸虫感染率为70.4%(76/108),平均每只感染溪蟹检出囊蚴15.3个、平均每克溪蟹检出囊蚴1.9个,囊蚴感染指数为20.5。建宁县周边调查点溪蟹体内检出卫氏并殖吸虫、三平正并殖吸虫和斯氏并殖吸虫囊蚴,溪蟹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为52.3%(56/107),平均每只感染溪蟹检出囊蚴9.8个、平均每克溪蟹检出囊蚴0.9个,囊蚴感染指数为4.6。结论 建宁县及周边闽江流域蟹类种群资源丰富,且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高,为高度感染风险的并殖吸虫病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9.
湖北省淡水蟹类共21种隶属于3科3属,其中包括10个新种和新亚种,地域分布广。斯氏狸殖吸虫流行区,以锯齿华溪蟹及其亚种为优势种;卫氏并殖吸虫流行区,以凹肢华溪蟹为其优势种,蟹自然感染携带并殖吸虫囊蚴率不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作者报道了四川盆地西北边缘山区,龙门山脉6县并殖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证实绵阳地区为四川省并殖吸虫病流行区。流行区致病虫种为斯氏狸殖吸虫;人群感染发病的临床表现特点颇似我国锺惠澜等教授所报告的四川地区并殖吸虫病。查明1种淡水螺;5种淡水蟹,分属于2科2属,分别为并殖吸虫的第一、二中间宿主,并殖吸虫携带率,前者顿0.29%(13/4533),后者为13.60%(541/3978)。人群感染率为7.29%(530/7275)。长江华溪蟹陕县亚种自然携带并殖吸虫囊蚴,系在国内首次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江西省并殖吸虫的宿主动物进行系统分类与实验研究。方法采用形态学方法对并殖吸虫第一、二中间宿主进行分类与鉴定。采用生理盐水逸出法检测野猪膈肌和肝脏等脏器中卫氏并殖吸虫的滞育童虫。分别以刺猬和小鼠作为卫氏并殖吸虫实验动物模型,经口感染卫氏并殖吸虫囊蚴,进行宿主转换(直接转续和间接转续传播)的实验研究。结果江西卫氏并殖吸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种或媒介共计17种,隶属2科3属;第二中间宿主淡水溪蟹种或媒介为23种,隶属1总科1科3属,其中15种为作者等研究发现报告的新种;建立了江西并殖吸虫媒介新属——华南溪蟹属(Huananpotamon),认为武夷山脉是华南溪蟹属类群的分化中心,并有向与广东毗邻的南岭山脉的九连山和与湖南接壤的罗霄山脉扩展的趋势;建立了江西省淡水蟹类总科及科与属的分类检索表;证实携带江西卫氏并殖吸虫囊蚴的淡水溪蟹优势种群为福建华溪蟹(Sinopotamon fukiense)、万载华溪蟹(S.wanzaiense);对江西省淡水蟹类的动物地理学进行了分析研究;首次证实野猪(Sus scrofa)为江西卫氏并殖吸虫的自然转续宿主;并首次建立了刺猬(Erinaceus europaeus)作为江西卫氏并殖吸虫的实验转续宿主和动物模型。结论江西境内存在众多的并殖吸虫自然疫源地或流行区,但其分布发生了变化。淡水蟹类种类的组成与分布与其不同海拔高度和地势地貌及其水系的走向等密切相关;野生啮齿类动物对于并殖吸虫疫源地的维持甚至扩大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广东省卫氏并殖吸虫分布现状。方法 解剖采集自广东省从化市良口、 龙门县南昆山、 乐昌市大洞和平远县木溪与郭屋等5个调查点山溪的螺蛳及溪蟹, 检查卫氏并殖吸虫尾蚴、 囊蚴。以所获囊蚴人工感染家猫、 犬, 解剖查找并殖吸虫成虫。取成虫样本, 进行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单位I基因 (COI基因) 和核糖体基因第二间隔区 (ITS2 基因) 基因序列分析, 并与GenBank中现存并殖吸虫的COI、 ITS2基因序列进行比对。结果 良口、 南昆山、 大洞、 木溪和郭屋5处疫源地的第一中间宿主螺蛳鉴定均为放逸短沟蜷, 其尾蚴感染率分别为0.33%、 0.15%、 0.058%、 0.10%和0.05%; 第二中间宿主溪蟹鉴定均为平和华溪蟹, 其囊蚴感染率分别为100%、 100%、 38.09%、 55.36%和65.26%。良口、 南昆山、 大洞、 木溪和郭屋平均每只蟹检出囊蚴数量分别为79.4、 105.66、 9.16、 16.18个和15.6个, 平均每克蟹含囊蚴数量分别为11.12、 7.87、 0.58、 0.69个及0.85个, 囊蚴鉴定均为卫氏并殖吸虫。人工感染家猫、 犬体内检获卫氏并殖吸虫成虫与虫卵。良口、 南昆山、 大洞、 木溪和郭屋5处调查点卫氏并殖吸虫成虫样本COI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的AF219379.21、 AF540958.1号基因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 99%、 99%、 98%、 99%, ITS2基因序列与DQ836243.1、 DQ351845.1、 AB354217.1号同种基因同源性分别为98%、 99%、 98%、 98%、 98%。结论 广东省新发现2处卫氏并殖吸虫超高度疫源地和3处卫氏并殖吸虫高度疫源地, 5 地虫种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来自中国3省9地11个地域株并殖吸虫进行遗传变异研究,明确它们的亲缘关系,为并殖吸虫的分类提供依据,尤其为湖北省并殖吸虫流行区划分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探讨采用不同虫期标本及其不同保存方法对该研究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11个地域株并殖吸虫进行PCR扩增,根据扩增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的带型,计算各株并殖吸虫的遗传距离,并绘制系统进化树。结果RAPD技术将11个地域株并殖吸虫分为3类:①江西武宁、浙江兰亭、湖北温泉和湖北赤壁;②湖北走马(a)、湖北走马(b)、湖北五峰(a)、湖北五峰(b)、湖北十堰和湖北五里;③湖北神农架。结论11个地域株并殖吸虫在基因水平上存在差异,其中有种间和种内差异。我国湖北、江西和浙江3省存在3种并殖吸虫:卫氏并殖吸虫、斯氏并殖吸虫和一种尚未定种的神农架并殖吸虫;湖北存在除卫氏、斯氏并殖吸虫外不明种的神农架并殖吸虫。采用不同虫期(成虫和囊蚴)标本及其不同保存方法不影响遗传变异研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调查广州北部山区并殖吸虫流行分布现状。方法采集并解剖调查点山溪中螺蛳、溪蟹,检查并 殖吸虫尾蚴、囊蚴。用所获囊蚴人工感染猫、犬,解剖猫、犬查找并殖吸虫成虫。取成虫样本,进行COI 基因、ITS2基因序列分析,与GenBank检索并殖吸虫,COI基因与ITS2基因序列相比较。结果良口螺蛳尾蚴 感染率0.32%(4/1 210),螺种为放逸短沟蜷。溪蟹囊蚴感染率100%(35/35)。感染度:79.4个囊蚴/只 蟹,11.12个囊蚴/g蟹,最高只蟹检出囊蚴1 050个,蟹种平和华溪蟹。南昆山螺蛳尾蚴感染率0.15%(3/2 000),螺种为放逸短沟蜷。溪蟹囊蚴感染率 100%(59/59),感染度:105.66个/只蟹,7.87个/ g蟹。蟹 种为平和华溪蟹。吕田螺蛳尾蚴感染率0.03%(1/310),螺蛳种为拟钉螺。溪蟹囊蚴感染率36.73% (36/98),感染度4.55个囊蚴/只蟹,0.53个囊蚴/ g蟹,蟹种为平远南海溪蟹。良口和南昆山成虫COI、 ITS2基因DNA序列与GenBank检索卫氏并殖吸虫COI、ITS2基因序列相比较:同源性分别为99%、98%和98%、 97% 。结论广州北部山区新发现卫氏并殖吸虫超高度疫源地两处,两疫源地虫种无差异。斯氏狸殖吸虫中 度疫源地一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卫氏并殖吸虫童虫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从锯齿华溪蟹分离卫氏并殖吸虫囊蚴, 以每鼠80~150 个囊蚴感染小鼠和大鼠, 分别于感染后10~30 d 和80~580 d 分期解剖小鼠和大鼠, 检查虫体。观察童虫的寿命、在死亡宿主或5~8 ℃生理盐水中, 存活的时间及对新宿主的侵袭力。结果: 童虫的寿命较长, 大鼠于感染囊蚴580 d 死亡后检出的童虫仍可转种其它大鼠; 同样, 小鼠体内的童虫也可转种其它小鼠, 童虫寿命不受某一个体宿主寿命限制。在转续宿主间转换, 可延长童虫的寿命, 并保持其活力和侵袭力。死亡小鼠体内的童虫及低温保存的童虫, 仍有较强的活力与侵袭力。结论: 童虫具有较强的活力与侵袭力, 为卫氏并殖吸虫的感染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查清福建省淡水蟹类在34个各县市分布及其携带并殖吸虫情况。方法广泛收集各地溪蟹标本并鉴别种类,检查蟹体内感染并殖吸虫囊蚴种类与感染率。结果与结论发现在福建省已报告有福建华溪蟹等17种溪蟹和7种待报告的华南溪蟹属等新种。这些蟹体内发现感染有卫氏并殖等7种并殖吸虫囊蚴,总感染率为43.49%(3483/8009),显示福建省是一个并殖吸虫虫种和第二中间宿主淡水蟹类繁多的省份,人的感染也是此起彼伏的散在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目的 对福建省政和县东部并殖吸虫虫种、 宿主种类及其感染率进行调查, 以确定当地并殖吸虫病疫源地。方 方 法 法 采集政和县当地淡水螺、 蟹及野猫粪便, 检查螺体内并殖吸虫尾蚴、 蟹体内囊蚴和野猫粪便中的虫卵。结果 结果 共检 查1 035只放逸短沟蜷和4 890只建瓯拟小豆螺; 仅在建瓯拟小豆螺体内发现并殖吸虫尾蚴, 其感染率为 0.10% (5/4 890)。检查政和博特溪蟹34只, 其中29只感染斯氏并殖吸虫囊蚴, 感染率为85.29%, 每只蟹及每克蟹组织平均囊 蚴数分别为3.85个和0.62个; 检查福建华溪蟹36只, 其中14只感染卫氏并殖吸虫囊蚴, 感染率为38.89%, 每只蟹及每克 蟹组织平均囊蚴数分别为6.43个和0.03个。2份野猫粪便中有1份检获并殖吸虫虫卵。结论 结论 福建省政和县东部存在 由斯氏并殖吸虫和卫氏并殖吸虫引发的中、 高度疫源地。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进一步了解浙江宁海卫氏并殖吸虫遗传背景。方法对宁海小汀、宁海西溪(冷风洞)和宁海余山卫氏并殖吸虫不同种群进行核糖体DNA第二间区(ITS2)和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单位(CO1)基因序列分析研究。结果浙江宁海三地卫氏并殖吸虫ITS2序列有363个碱基对,肺型肺吸虫和非肺型肺吸虫ITS2序列完全相同,与泰国种群(AF159604,Nakorn Nayok省)核酸同源性为97.5%,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浙江宁海小汀和宁海余山二地卫氏并殖吸虫CO1序列有390个碱基对,其中3个核酸位点不同(No.49,178,331);浙江宁海小汀种群与中国闽清种群(U97209)和泰国种群(U97212)核酸同源性分别为99.5%和89.0%。结论浙江宁海卫氏并殖吸虫属亚洲东北组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