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下肢血管病变的各种相关因素。方法:对74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同时测定空腹血糖(FBG)及餐后2h血糖(2h-PBG)、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糖化血红蛋白(HbAl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空腹胰岛素水平等,并分析上述指标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关系。结果:糖尿病并发下肢血管病变与病程、SBP、DBP及HbAlc、空腹胰岛素水平、LDL—C明显相关。结论:为防止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应尽早诊断,积极控制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及高胰岛素血症等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析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56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是否发生下肢血管病变,分为下肢血管病变组(88例)和非下肢血管病变组(168例)。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糖尿病病程、血压、心率、体重指数、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空腹/餐后2 h血糖水平、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的差异;以此来分析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结果:入选的256糖尿病患者中存在下肢血管病变者88例,占比34.38%;患者的年龄、糖尿病病程、收缩压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餐后2 h血糖水平与其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密切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这5个因素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率较高;年龄、糖尿病病程、收缩压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餐后2 h血糖水平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糖尿病患者共80例,根据血管病变的判定标准将患者分为血管病变组(PVD组)和无血管病变组(DM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患者的年龄、收缩压、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和同型半胱氨酸等。结论:将糖尿病患者维持在正常水平,减少总胆固醇的增加,减少较大的情绪波动等能够有效降低血管病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及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PVD)发病率,分析PVD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005~2007年在赤峰市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446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65.02%(290/446)患者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有下肢血管病变。年龄、病程2、4 h尿蛋白(UAE)、血尿酸(UA)、血肌酐(Cr)、收缩压增高比例、周围神经病变(DPN)比例、冠心病(CHD)比例,在有下肢病变者中均显著增高(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总胆固醇(Tch)、DPN是PVD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86,1.351,2.202)。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高,与年龄、血脂、血压、血糖以及糖尿病其他慢性并发症多种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5.
何小燕 《北京医学》2015,37(10):944-948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发生下肢动脉病变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328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病史调查、体格检查、生化检查和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将病例按下肢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的不同分成无病变、轻度病变、中度病变、重度病变四组,找出具有组间差异的因素,分析它们与下肢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并利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出下肢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328例患者中有下肢血管病变者246例(75.0%),其中轻度92例(28.0%),中度111例(33.8%),重度43例(13.1%).下肢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与年龄、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病程、冠心病病程、糖尿病肾病病史、收缩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尿微量白蛋白、血肌酐呈正相关(P<0.01),与BMI呈负相关(P<0.01).下肢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是餐后2h血糖(优势比为1.28,P<0.01)、年龄(优势比为1.11,P<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发生率较高.2型糖尿病发生下肢动脉病变的独立可调控危险因素是餐后2h血糖,下肢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与收缩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呈正相关.应该积极控制血糖和血压,避免或延缓下肢动脉病变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居民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文献检索,获取密切相关文献,探讨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PVD)的危险因素.方法 利用文献检索方法检索相关文献,共纳入文献15篇,采用RevMan 4.2.2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研究.结果 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PVD的重要因素有年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空腹血糖(FPG),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体质指数(BMI)、舒张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餐后2 h血糖(P2BG)则对PVD是否发病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初步确定年龄、病程、HbA1c、TC、收缩压、LDL-C、TG、FPG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PVD的重要危险因素,为临床上PVD的早检测、早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糖调节受损(IGR)人群下肢血管病变(PVD)的患病率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以681例IGR人群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临床资料、体格检查、生化检查结果及多普勒超声血流仪测定踝臂指数(ABI),以ABI≤0.9诊断有PVD,分为PVD组和非PVD组,并对两组进行分析。结果:681例IGR人群中检出ABI≤0.9者49例,患病率为7.2%。两组年龄、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吸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糖调节受损下肢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下肢血管病变在糖尿病前期IGR阶段已发生,且发生率较高,增龄、吸烟、高血压、血脂紊乱及胰岛素抵抗是下肢血管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25例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行双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检查,根据彩色多普勒扫描结果将其分为伴下肢血管病变组和无下肢血管病变组,对比分析两组年龄、性别、病程、血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空腹C肽、餐后C肽、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及24 h尿白蛋白。结果:125例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中伴下肢血管病变的为73例,约占58.4%,与无血管病变组比较,下肢血管病变组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压、血脂及24时尿白蛋白等均显著升高。结论: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提供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早期无创性检查的诊断依据;糖尿病病程、高血糖、高血压、脂代谢异常和尿白蛋白排泄增加是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血脂有利于预防和减少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PVD)发生率,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对2004~2007年就诊的临床资料完整的297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97例患者中超声多普勒检查提示有不同程度下肢血管病变者193例,发病率为5.0%。年龄、病程、24 h尿白蛋白(UAE)、血尿酸(UA)、血肌酐(Cr)在有下肢血管病变者中显著增高(P<0.01),且与收缩压、周围神经病变、冠心病发生率相关(P<0.01)。年龄、总胆固醇(Tch)水平、神经病变是PVD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87,2.353,2.2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高,与年龄、血脂、血压以及糖尿病其他慢性并发症多种因素相关。超声多普勒检查能发现多种性质的动脉病变,能对病变定位及严重程度进行判断,是目前较好的非创伤性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0.
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率,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20例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下肢血管检查,同时检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脂、纤维蛋白原(Fib)和24h尿蛋白排泄率(uAE),观察患者的年龄、病程和发生周围神经病变(DPN)的比例。结果经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有不同程度下肢血管病变者79例(占65、8%),其中重度血管病变组28例(A组)、轻中度血管病变组5l例(B组),无血管病变组4l例(c组)。有下肢血管病变组的年龄、病程、HbAIC、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Fib、UAE和DPN发生的比例均显著高于无病变组(C组),P〈0.01;而年龄、LDL—C、Fib和UAE在A组高于B组,P〈0.01或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率高,年龄、病程、HbAIC、TC、LDL—C、Fib、UAE和DPN是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踝肱比(ABI)测定在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足背动脉、胫后动脉与肱动脉血压的比值,以ABI〈0.9为切割点将患者分为低ABI组与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代谢参数。结果:121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ABI〈0.9的患者22例,占总例数18%,低ABI组与对照组相比,其年龄、糖尿病病程、HbA1C及LDL明显增高,低ABI组患者下肢血管彩超显示均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改变。结论:ABI是诊断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一种简易而经济的方法,年龄、病程、HbA1C及LDL为下肢动脉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背景 综合管理对降低2型糖尿病人群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发病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危险因素,便于社区全科医师更好地管理糖尿病患者。目的 探究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影响因素,为社区全科医师综合管理糖尿病患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18年3-8月在嘉定区江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检的既往病史中明确诊断为2型糖尿病人群(n=1 627)的体检资料。依据《中国糖尿病肾脏疾病防治临床指南》中糖尿病肾脏疾病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单纯糖尿病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60 ml•min-1•(1.732)-1〕和糖尿病肾脏疾病组〔eGFR<60 ml•min-1•(1.732)-1〕。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血压、体质指数(BMI)、腰围、高血压史、高脂血症史、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尿酸(SUA)、尿蛋白定量(UP)。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影响因素。结果 1 627例患者中,糖尿病肾脏疾病104例(糖尿病肾脏疾病组),占6.39%。糖尿病肾脏疾病组患者年龄、腰围大于单纯糖尿病组,收缩压(SBP)、BMI及高血压史发生率、高脂血症史发生率高于单纯糖尿病组,舒张压(DBP)低于单纯糖尿病组(P<0.05)。糖尿病肾脏疾病组患者LDL-C、HDL-C低于单纯糖尿病组,SUA、UP阳性率高于单纯糖尿病组(P<0.05)。年龄〔OR=1.171,95%CI(1.133,1.211)〕、高血压史〔OR=1.892,95%CI(1.070,3.344)〕、高脂血症史〔OR=1.719,95%CI(1.077,2.742)〕、SUA〔OR=8.962,95%CI(5.490,14.629)〕、UP〔OR=8.087,95%CI(4.145,15.779)〕、中心型肥胖〔OR=2.457,95%CI(1.616,3.736)〕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高龄、高血压史、高脂血症史、SUA、UP、中心型肥胖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脏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师要加强对高龄2型糖尿病患者的综合管理;同时建议将UP检测纳入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监测指标体系中,及时发现和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相关危险因素,同时评价踝肱比指数(ABI)的意义。方法:对97例住院的2型糖尿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5.6%(54/97)患者双下肢血管彩超示有下肢血管病变,与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病程、年龄、糖化血红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尿微量蛋白呈正相关。其中,ABI<0.9的47例中40例下肢血管彩超示有下肢血管病变。结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致。ABI配合下肢血管彩超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良好的血糖、血压、血脂控制可延缓其发展。  相似文献   

14.
黄伟刚  杜坚宗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3):96-97,99,F0003
目的探讨与分析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超声检查与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我院内分泌科收治的19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予以一般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190例患者中临床检查的检出率为29.5%,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检出率为82.6%;后者的检出率明显优于前者,经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伴下肢血管病变组的年龄、病程、SBP、LDL~C、TG及TC与不伴下肢血管病变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或〈0.叭)。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相对于临床检查更能检出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者,年龄、病程、SBP、LDL—C、TG及TC为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有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曹永红  戴武  王长江  刘克梅  韩晓芳  叶军  刘玲  翟斐  章容 《安徽医学》2011,32(11):1855-1857
目的 评价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型糖尿病(T2DM)患者238例,全部行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比较无血管病变组及下肢血管病变组两组间血糖、血压、血脂、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 IR)等相关指标间的差异,并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血管闭塞性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将213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糖尿病合并血管闭塞性病变(DA)组和非合并血管闭塞性病变(NDA)组,比较两组之间的性别、年龄、病程、吸烟史、体重指数(BMI)、血糖(PG)、血脂、胰岛素(Ins)、C肽(cP)、血尿酸(UA)、胰岛素抵抗指数等指标,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血管闭塞性病变组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DA组患者年龄、糖尿病病程、吸烟史、颈围、腰围、臀围、BMI、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糖化血红蛋白(HbAIC)、尿酸(UA)、血糖、胰岛素、C肽、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较NDA组明显升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型糖尿病合并血管闭塞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为HOMA.IR、吸烟、TC、病程、HbAlC、BMI和UA。结论胰岛素抵抗、吸烟、高胆固醇、病程、高HbAlC、肥胖和高尿酸血症是2型糖尿病合并血管闭塞性病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下肢病变的发病率及危险性因素?方法:实验组T2DM患者95例与对照组健康体检患者53例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两组的下肢动脉病变发生率及发生特点;依据有无下肢血管病变再将T2DM组分为2组,分析2组的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结果:T2DM下肢动脉内中膜增厚?斑块?狭窄及闭塞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狭窄多发生于膝以下血管;收缩压(SBP)?体质指数(BMI)?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总胆固醇(TC)与T2DM下肢动脉发病有关,其中SBP?BMI?2hPG?TC是T2DM下肢动脉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T2DM患者下肢动脉发病率高,应用超声检查可早期发现病变,同时积极监测SBP?BMI?2hPG?HbA1c?HDL-C以及TC等相关因素以了解病情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相关性。方法 对656例确诊2型糖尿病患者行血糖、血脂、肝功能等生化指标检测和肝脏B超检查。结果 ①656例糖尿病患者B超证实脂肪肝430例,占65.54%;②分脂肪肝组(430例),无脂肪肝组(226例):脂肪肝组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氨酰转肽酶(GGT)、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体重指数(BMI)、腰围/臀围比值(WHR)等均值明显升高(P〈0.05或P〈0.01),HDL-C均值明显降低(P〈0.05)。结论 糖尿病合并脂肪肝患者存在明显脂代谢紊乱和中央型肥胖,血脂紊乱、肥胖、高血压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将2010年1月~2012年1月北京军区总医院收治的258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超声诊断结果分为斑块组及非斑块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腰围、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敏感指数(ISI)、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进行测定及分析。结果 258例T2DM患者中共检出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86例,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达33.3%。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SBP、2 h BG、HbA1c、ISI、TG、LDL-C等因素均具有相关性;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年龄、SBP、2 h BG、ISI、TG是T2DM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SBP、2 h BG、ISI、TG是引起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对具有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控制及预防,防止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