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下斜肌后徙转位术治疗分离性垂直斜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伴有下斜肌亢进的分离性垂直偏斜的有效手术方式。方法对54例95眼伴有下斜肌亢进的DVD患者应用下斜肌后徒转位法。依据上斜程度确定下斜肌新附着点的位置。上斜小于6△16眼转位到下直肌止端水平后1mm;上斜7~11△45眼,转位到下直肌止端水平;上斜大于11△34眼,前移到下直肌止端前1mm或2mm(1mm25眼,2mm9眼)其中1例单眼上斜50~80△者联合同侧上直肌后徙6mm,对合并水平斜视者,则采用水平直肌后徙和缩短术同时矫正水平斜视。结果术后满意者93眼(97.89%),好转者2眼(2.11%),无1例无效者。95眼术后下斜肌亢进均消失,无1例上转受限者。结论下斜肌后徒转位术是治疗伴有下斜肌亢进分离性垂直斜视的有效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各种手术方法与疗效及适应症。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分别行患眼下斜肌断腱、下斜肌部分切除、下斜肌后徙转位、下斜肌后徙转位联合健眼下直肌后徙术的术后效果。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2月(7~36月),下斜肌断腱术22例,术后满意率86.36%,下斜肌部分切除术16例,术后满意率87.5%,两者治疗效果相当,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下斜肌后徙转位54例,术后满意率88.89%;下斜肌后徙转位联合健眼下直肌后徙术20例,术后满意率80%。结论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应根据术前垂直斜视度的大小选用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法,且应该早期治疗。下斜肌断腱和下斜肌部分切除术治疗效果相当,适用于矫正垂直斜视度〈15~△者;下斜肌后徙转位适用于矫正垂直斜视度15~△~25~△者;下斜肌后徙转位联合健眼下直肌后徙术适用于矫正垂直斜视度〉25~△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离性垂直性偏斜伴有下斜肌亢进的手术方式。方法对40例(52眼)分离性垂直性偏斜伴有下斜肌亢进后徙前移法。垂直分离〈10。者,下斜肌固定于下直肌附着点颞侧水平后1mm处;11^Δ-20^Δ者,下斜肌固定于下直肌附着点颞侧水平处;21^Δ-30^Δ者,下斜肌固定于下直肌附着点颞侧前1mm处;向上分离15^Δ-20^Δ者,则行同侧上直肌后退4-5mm。合并水平斜视者,同时采用水平直肌后徒或缩短矫正。结果40例(52眼)术后良好者43眼(82.7%),好转者9眼(17.3%)。下斜肌亢进均获得矫正。结论下斜肌后徙前移术是治疗分离性垂直性偏斜伴有下斜肌亢进的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上斜肌手术方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上斜肌折叠或肌腱切断手术的特殊性,掌握其手术适应证。方法 对18例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施行上斜肌折叠术;对7例外斜视A征和7例动眼神经麻痹施行上斜肌肌腱切断术。观察手术中上斜肌解剖的特点及手术前后眼位、斜视角和临床特征的改变。结果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单侧12例、双侧6例行上斜肌折叠手术,均联合下斜肌减弱术。术中见上斜肌异常者9/18(50.00%),表现为肌腱松弛、肌止端附着点位于上直肌的鼻侧止端。手术矫正了原在位上斜视15^△~25^△,矫正鼻侧方向最大上斜视15^△~40^△。术后眼位恢复正位15眼,欠矫3眼,无过矫。外斜视A征伴双上斜肌亢进7例行双眼上斜肌肌腱切断术联合水平直肌手术,矫正了上下外斜角之差别20^△~30^△,消除了A征,未发现过矫,术后4例恢复双眼视觉。单侧动眼神经麻痹7例行上斜肌肌腱切断术矫正了原在位下斜视平均15^△,术后垂直斜视矫正6例,欠矫1例。结论 上斜肌肌止端解剖异常是先天性上斜肌麻痹发病原因之一;上斜肌折叠或肌腱切断术主要改善旋转功能和矫正鼻下方垂直斜角,宜联合下斜肌或水平直肌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下斜肌截除及前转位术治疗大度数垂直斜视的疗效.方法 以2001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53例大度数垂直斜视(≥15△)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取下斜肌截除(3~8mm)及前转位术,即转位于下直肌颞侧缘前1 mm处.对于垂直斜度在15△~25△之间者,下斜肌截除3~5mm;垂直斜度在25△以上者,下斜肌截除6mm及前转位后,术中照影观察,将残留的垂直斜度按1∶1.5的原则分配在该眼的上直肌与另一眼的下直肌(上、下直肌后徙1mm可解决1.5°的垂直偏斜);对于垂直斜度在60△以上的先天性下直肌缺如合并小角膜患者,下斜肌截除6~8mm及前转位术.伴有水平斜视时,按水平斜视矫正原则进行一并矫正.结果 经3~36mo随访,平均18mo.53例大度数垂直斜视患者Ⅰ期治愈40例(75.5%),好转9例(17.0%),未愈4例(7.5%).总有效率92.5%.结论 在大度数垂直斜视患者中,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者,首选下斜肌截除及前转位术,不足以矫正垂直偏斜时,联合该眼的上直肌与另一眼的下直肌后徙术,合并水平斜视时,均可Ⅰ期矫正.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先天性内斜视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手术量计算:水平内斜视20^Δ者,行单眼内直肌后徙5mm;40^Δ~60^Δ者,双眼内直肌后徙5~6mm;垂直斜度20^Δ者,行双上直肌后徙5mm;垂直斜度大于20^Δ者,下斜肌亢进者行下斜肌转位术。术后,同视机训练三级视功能。结果 术后观察12周,本组26例中21例内斜视小于10^Δ,4例10^Δ~15^Δ,1例过矫外斜小于15^Δ,术后正位率76.92%。18例有周边融合,二级视功能占73.08%。6例有立体视,立体视锐度小于500“(Titloms立体视检查)。9例弱视者视力提高6例,占66.67%。结论 先天性内斜视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有利于提高视力,三级视功能建立。  相似文献   

7.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的疗效、方法手术量按外直肌后徙1mm,矫正2^Δ~3^Δ及内直肌截除1mm,矫正4^Δ~5^Δ计算,3例行单眼外直肌后徙,1例行内直肌缩短,42例行单眼外直肌后徙加内直肌缩短或双眼外直肌后徙术,10例行双眼外直肌后徙加内直肌缩短术。45例局麻下手术,11例全麻下手术。结果56例中完全功能治愈23例,临床治愈25例,总治愈者48例,占85.7%。结论间歇性外斜视应止确选择手术时机,有利于双眼单视功能的建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双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伴下斜肌亢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双眼垂直偏斜角为15△~30△的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行下斜肌前转位手术治疗,合并水平斜视者同期手术矫正,观察手术前后其原在位垂直斜视度、头位变化、下斜肌亢进程度。结果:患者26例垂直偏斜角为15△~25△的患者行下斜肌前转位术,全部治愈,代偿头位消失。1例双眼垂直偏斜角为>25△的患者行双下斜肌前转位术后,残余部分双下斜肌功能亢进,欠矫度为7.8△,行二期双下直肌后徙术后,垂直斜视好转,代偿头位明显改善。1例伴外斜视患者同时行水平肌手术后出现眼球外展轻度受限,能过中线。结论:对伴双眼下斜肌功能亢进,原在位垂直斜视度较大的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行双眼下斜肌前转位手术矫正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复发率低等优点,且适用于双眼不等量下斜肌功能亢进患者,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讨论分离性垂直性偏斜(dissociated Vertical deviationDVD)手术治疗方法对15例(25眼)第一诊断为DVD患者,手术治疗方案进行经验总结。方法单纯DVD做上直肌后徙术,DVD合并下斜肌亢进者做下斜肌断腱加转位至下直肌附着点颞侧,DVD合并水平斜视同时联合水平斜视矫正术。结果1.DVD疗效标准:痊愈:垂直斜视消失或小于10^△;好转:垂直斜视较术前减少10^△以上;无效:垂直斜视无改善或改善小于10^△。2.治疗结果:痊愈12例(80%),好转2例(13%),无效l例(7%)。结论DVD患者双眼虽然分离不相等,但尽量行双眼等量手术,如果双眼分离相差10^△以上做双眼上直肌不等量后徙手术,如伴有下斜肌亢进应做下斜肌断腱加转位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非对称性分离性垂直偏斜(DVD)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对15例因非对称性分离性垂直斜视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观察患者性别、年龄、斜视类型、临床表现、手术方式和效果,并随访3个月到2年.结果 单纯DVD患者6例,合并其他类型斜视患者9例;单眼受累5例,其中3例采用上直肌后徙,2例采用下斜肌部分切除加转位;双眼受累10例,6例采用不等量的上直肌后徙,后徙量为3.5~10 mm,4例采用下斜肌部分切除加前转位,根据垂直斜度及下斜肌亢进程度的不同,分别将下斜肌离断并切除一定量后转位于下直肌颞侧水平前1 mm至下直肌颞侧水平后1 mm不等.术后12例患者眼位正位,遮盖后无上斜视出现,外观满意,1例行单眼手术者对侧眼出现DVD,1只眼行下斜肌转位后患者出现上转受限.结论 非对称性分离性垂直斜视选择非对称性手术效果较好,对于无下斜肌亢进的患者首选上直肌不等量后徙,对于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患者采用下斜肌部分切除加前转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