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析选择不同路径行睾丸下降固定术的体会。方法 2012年5月至2014年3月期间,共103例患儿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小儿泌尿外科行睾丸下降固定术,高位隐睾者经腹腔镜下入路和低位隐睾者经阴囊弧形切口入路行睾丸下降固定术或睾丸探查术。分析不同手术径路的术后效果及随访观察患儿手术切口、睾丸位置、血供情况等来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103例隐睾患儿,54例为左侧隐睾,21例为右侧隐睾,28例为双侧隐睾,总共114枚睾丸行睾丸下降固定术。39例(5例为双侧隐睾)患儿,共44枚睾丸经阴囊切口行睾丸下降固定术。64例(23例为双侧隐睾)患儿,共70枚睾丸通过腹腔镜下行睾丸下降固定术,其中20例患儿术中行Flower-Stephens I期术式;15例腹腔镜下行单侧睾丸样组织切除;单侧隐睾2例患儿术中发现输精管及精索血管未汇合。99例患儿获术后随访,时间为3个月~2年,术后随访中经阴囊切口行睾丸下降固定术者有1例患儿未能将睾丸完全下降至阴囊底部,仅位于阴囊上方。无患儿出现睾丸萎缩,无患儿伤口出现脂肪液化、感染。结论腹腔镜下入路和经阴囊弧形入口两种手术路径治疗隐睾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隐睾手术若干问题探讨(附204例报告)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为了选择合适的隐睾手术的年龄和手术方法,明确睾丸在阴囊内固定的位置,对1980~1995年收治的204例隐睾症的资料进行总结,并复习文献。结果表明:采用Suraco术式者效果较好,采用FowlerStephens术式者,1例经9年随访,多普勒超声提示手术侧睾丸血供正常。认为睾丸下降固定术宜早期施行,手术宜采用Suraco法,对部分高位隐睾患者宜采用FowlerStephens术。着重指出:睾丸在阴囊内固定的位置是在阴囊肉膜与精索外筋膜间。  相似文献   

3.
回缩睾丸 (retractiletestis)又称为移动性睾丸或游走睾丸[1] 。指睾丸可由阴囊回缩到腹股沟管 ,亦能自行降入阴囊内。目前国内报道较少 ,本文回顾十年来共收治 14例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 14例 ,年龄 5~ 4 7岁 ,平均 2 4 .1岁 ,其中左侧 6例 ,右侧 5例 ,双侧 3例。所有病例睾丸均能在阴囊及腹股沟管之间上下移动。发病时间最短半个月 ,最长 10年。全部病例均有腹股沟及患侧阴囊胀痛 ,无剧烈疼痛 ,可伴有下腹部胀痛不适 ,劳累或剧烈活动后加重 ,休息或平卧后缓解或消失。14例均行手术探查 ,并行睾丸固定术。探查所见 …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可触及型隐睾采用单阴囊切口且离断不结扎鞘状突行睾丸下降固定的手术方法的应用,探讨此方法的可行性及近期效果观察。方法:通过一项回顾性研究,纳入从2015年1~12月间因隐睾入院手术的病例:可触及型隐睾109例(125侧)(A+B组);未触及型隐睾15例(C组)。前者采用单阴囊切口+近内环口高位离断鞘状突(未结扎)睾丸下降固定(A组,53例,61侧)或标准腹股沟阴囊双切口睾丸下降固定(B组,56例,64侧),后者腹腔镜探查(C组)。分析单阴囊切口睾丸固定术在可触及型隐睾中的治疗成功率、术后近远期并发症、斜疝或鞘膜积液的发生(复发),以及单、双切口(A、B组)治疗可触及型隐睾中相关参数的比较。结果:可触及型隐睾患儿中位年龄1.4(0.6~11.0)岁。A组:中位年龄1.5(0.6~7.0)岁。隐睾侧别:左24例,2例伴有鞘膜积液;右20例,1例伴有鞘膜积液,2例术中增加腹股沟切口;双侧9例,1例右侧术中增加腹股沟切口。治疗成功率为95.1%(58/61)。B组:中位年龄1.4(0.8~11)岁。隐睾侧别:左27例;右22例,3例伴有腹股沟斜疝;双侧7例,1例术后右侧睾丸回缩。两组中鞘状突未闭合率80.8%(101/125)。未触及型隐睾C组15例全部腹腔镜探查:2例睾丸先天缺如;6例睾丸发育不良且切除;3例在内环口呈"窥视",改普通双切口术;4例腹腔镜手术固定。切口愈合良好,无睾丸萎缩,无斜疝或鞘膜积液发生(复发)。结论:单阴囊切口且不结扎鞘状突治疗可触及型隐睾是一种安全的手术方法,且不结扎鞘状突未增加发生斜疝或鞘膜积液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出生时,大约86%的睾丸已正常地降入阴囊,余者大部分将在一周岁内下降。在500个男性中约有1例发生隐睾。未下降睾发生的恶变率比正常下降睾丸高30~50倍。作者于1934~1976年间收治睾丸肿瘤1,152例,其中患隐睾癌的,有隐睾症病史及临床症状者有137例(占12%)。单侧或双侧隐睾者44例,其中24例表现为腹股沟肿瘤,14例下腹部肿瘤,6例肿瘤为正常下降的睾丸,其对侧为未下降的睾丸。其他已手术纠正的阴囊内睾丸患瘤93例,其中有同侧隐睾病史者86例,对侧有隐睾病史者7例。隐睾均系3~50年前纠正者,有58例系2~42岁时手术纠正的,11例在5~13岁时行激素治疗,24例在2~30岁时睾丸自行降入阴囊。  相似文献   

6.
腹股沟可触及睾丸的隐睾的微创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股沟可触及睾丸的隐睾的微创治疗方法。方法2007年8月~2008年3月对60例腹股沟区可触及睾丸的隐睾,根据睾丸位置高低,采取经阴囊或腹腔镜辅助下睾丸固定手术。结果经阴囊睾丸固定术24例,睾丸位于外环口与阴囊上极之间,23例固定于阴囊底,1例固定于阴囊上极。经阴囊转腹腔镜睾丸固定术2例,均为右侧,睾丸位于外环口与阴囊上极之间,经隐囊手术睾丸下降位置不满意,转为腹腔镜手术将睾丸固定于阴囊底。经腹腔镜睾丸固定术34例,其中睾丸位于腹股沟内16例(41.1%),位于近外环口处18例(52.9%),合并腹股沟斜疝8例(23.5%),均在腹腔镜下行内环口结扎,术后睾丸固定于阴囊底部。60例B超随访3~6个月,平均4.3月,无睾丸萎缩及回缩,无腹股沟斜疝的发生。结论可触及睾丸的腹股沟隐睾如果能推到阴囊上极,则可选择经阴囊切口的睾丸固定术;如果不能将睾丸推到阴囊上极或经阴囊切口不能将睾丸固定到阴囊底时,可选择腹腔镜手术。2种手术方法睾丸固定位置满意,可作为临床医师的参考手术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比较腹腔镜微创手术和传统开放手术治疗小儿隐睾的疗效,探讨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小儿隐睾的应用范围及优势。方法:收集2015年6月~2016年3月入住我院的资料完整的隐睾患儿130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研究组(微创手术)65例和对照组(传统手术)65例,观察患儿近期及远期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儿均痊愈。研究组行双侧隐睾手术者不增加手术切口,术后出现阴囊血肿1例;对照组术后出现阴囊血肿6例。随访8~18个月,平均(12.0±2.5)个月,研究组下降固定的睾丸均位于阴囊底,均无萎缩和回缩,皮肤表面瘢痕不明显;对照组下降固定的睾丸均位于阴囊内,2例位于阴囊中部,1例位于阴囊上极,2例萎缩,1例回缩,皮肤表面可见长约4cm瘢痕。结论:采用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腹腔型及非腹腔型隐睾均有良好的疗效,与传统手术方式相比,腹腔镜手术具有视野及探查范围广、手术操作精细、术后瘢痕小、近期及远期并发症少等优点,尤其在双侧隐睾和有隐性斜疝病例中优势更明显,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位置的隐睾,采用不同微创手术方式的效果及可行性。方法自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各类隐睾共56例。腹腔型隐睾9例采用腹腔镜手术。腹腔镜下游离患侧睾丸及精索,自腹股沟管将睾丸牵入阴囊,固定于阴囊底部肉膜囊内。阴囊高位型隐睾及滑动睾丸6例采用单纯经阴囊切口手术(Bianchi),直接于患侧阴囊底部皮肤皱褶内做顺皮纹切口,游离精索,将睾丸固定于肉膜囊内。腹股沟型隐睾41例,采用腹腔镜手术与Bianchi手术相结合的治疗方法,不将睾丸提入腹腔,不切断睾丸引带,腹腔内游离精索后,将睾丸下推至阴囊,然后转至阴囊部操作,采用Bianchi手术,将睾丸固定于阴囊底部肉膜囊内。结果全部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达到睾丸无张力固定于阴囊底部的效果。平均手术时间,腹腔型(65±8)min,腹股沟型(56±6)min,阴囊型(45±5)min。术后恢复顺利,无围手术期并发症出现。术后第3天出院。随访3~12个月,所有病例睾丸位置均位于阴囊底部,无睾丸萎缩或回缩病例,血供良好,发育正常。结论根据睾丸位置选取不同的微创手术方式,使隐睾手术全部达到微创化治疗,损伤小,恢复快,无明显切口瘢痕,精索游离充分,能够将睾丸固定于阴囊低位,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1998年 10月至 2 0 0 1年 2月我们利用动物隐睾模型检测生殖细胞凋亡及Fas、FasL和C myc基因在隐睾中的表达 ,探讨C myc与Fas/FasL介导的细胞凋亡途径之间的相关性。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  2 2日龄SD雄性健康大鼠 2 0只 ,手术复制单侧隐睾动物模型。模型建立后 ,分别在第 3天 (A组 ,10只 )和第 7天 (B组 ,10只 )处死两组大鼠 ,取双侧睾丸标本。生物素 dUTP/酶标亲和素测定法检测大鼠睾丸生殖细胞凋亡 (试剂盒购自德国BM公司 ) ,阳性染色胞核呈棕褐色。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Fas、FasL和C myc…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儿隐睾症的不同手术方式选择及疗效观察。方法 2013年9月至2014年7月在我科行睾丸下降固定术的患儿159例,其中睾丸位于阴囊上方或可推至阴囊内者采用经阴囊小切口行睾丸下降固定术,睾丸位于内环口或者无法触及睾丸且超声提示未见明显睾丸者采用腹腔镜睾丸下降固定术,摒弃经腹股沟切口睾丸下降固定术。结果 159例隐睾患儿,除其中15例睾丸萎缩切除外,其余均成功将睾丸降至阴囊内。术后随访患儿,睾丸发育正常,手术切口隐蔽,无明显疤痕,美容效果好。结论低位隐睾选择经阴囊小切口,高位隐睾选择腹腔镜下睾丸下降固定术,手术均能获得满意效果,且术后外观更美观,掌握好这两种手术的适应证和手术技巧,或可取代经典的经腹股沟切口睾丸下降固定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改良Bianchi(阴囊中缝切口)睾丸下降固定术与传统(腹股沟联合阴囊切口)睾丸下降固定术的优缺点。方法: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所有82例中低位隐睾患儿中,随机对其中46例(53侧睾丸)行改良Bianchi睾丸下降固定术作为观察组;传统方法即经腹股沟联合阴囊切口治疗36例(40侧)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的手术时间分别为(25±6)min和(35±4)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过1~2年的随访比较,均未出现睾丸萎缩情况;观察组患儿出现3例睾丸上缩情况,对照组出现2例术后睾丸上缩,发生率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均未出现腹股沟斜疝、鞘膜积液的并发症,但对照组患儿有1例出现腹股沟处切口血肿且所有患儿切口均较明显,而观察组术后手术切口几乎观察不到。结论:行改良Bianchi睾丸下降固定术治疗中低位隐睾效果满意,较传统手术在手术时间和切口美观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腔镜在未触及睾丸隐睾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7年12月~2014年6月诊疗的未触及睾丸的隐睾患儿40例(45侧),根据患儿情况在腹腔镜下行相应手术治疗。腹腔内睾丸33例(38侧),其中行一期睾丸下降固定术29例(33侧),分期睾丸下降固定术4例(5侧);精索血管进入腹股沟管6例(6侧),行腹股沟区探查术;1例(1侧)腹腔内见输精管呈盲端,镜下切除。结果 40例(45侧)均手术顺利。手术时间34~65 min,平均46 min。术后住院时间2~5 d,平均3.2 d。40例随访6~24个月,平均8.7月。睾丸回缩至阴囊上方4例,睾丸萎缩1例,阴囊水肿、血肿3例,无睾丸扭转坏死。结论腔镜技术暴露清楚,解剖明确,不易损伤周围组织,对患儿创伤较小,有助于提高睾丸下降固定的成功率,尤其对腹腔内盲端输精管和很高位置的睾丸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对治疗小儿高位隐睾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一期Fowler-Stephens手术在高位隐睾中的疗效。方法7例(10侧睾丸)高位隐睾患儿,腹腔镜下确认睾丸情况后,高位离断精索血管,充分游离输精管,保留睾丸引带,将睾丸一期下降固定于阴囊皮下与肉膜囊间隙。结果10侧睾丸均一期下降固定,其中9侧行一期Fowler-Stephens手术,1例双侧隐睾患儿的左睾丸充分游离精索后行一期下降固定。7例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4个月,下降的睾丸无回缩、无萎缩。结论腹腔镜一期Fowler-Stephens手术对高位隐睾能达到良好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隐睾症是男性最常见的性发育障碍疾病,可见于3.5%的新生儿。尽管约一半的新生儿隐睾可自发下降,但是部分男性睾丸在儿童后期还会不断上升,维持隐睾状态。隐睾患者中有15%~20%的未降睾丸不能触及,称之为未触及睾丸或不可触及睾丸(NPT)的隐睾症。NPT中60%为无活力睾丸(NVT),包括睾丸残迹、睾丸结节、睾丸缺如和阴囊内萎缩睾丸等,剩下的40%为形态大致正常的腹腔内睾丸(IAT)和腹腔外睾丸(EAT)。目前临床上对NPT隐睾的处理仍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将从病因、术前检查评估、手术方式选择、新兴技术和临床尚存争议等方面对NPT隐睾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1986~1988年,我院采用阴囊内睾丸固定术治疗隐睾19例,其中右侧14例,左侧4例,双侧1例.外环型隐睾6个,腹股沟管型隐睾14个.年龄2~6岁.效果良好.手术方法:循斜疝修补术切口,显露睾丸及精索,切断睾丸引带并处理疝囊.充分松解精索,直到睾丸能无张力地降入阴囊.分离阴囊直达阴囊底部,由且手用  相似文献   

16.
我院自 1990年开始 ,在高考、升学考、征兵体检及泌尿外科门诊中、对 1980年至 1999年曾经在我院施行隐睾固定术后的 5 6例病人进行随访。现将随访情况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 5 6例。手术年龄 2~ 4岁 11例 ,5~ 10岁2 9例 ,11岁以上 16例。左侧隐睾 2 4例 ,右侧隐睾2 7例 ,双侧隐睾 5例。腹腔型隐睾 13例 ,腹股沟型隐睾 4 3例 (术前检查睾丸大小基本正常 ) ,其中隐睾合并包茎、包皮过长 11例 ,隐睾合并尿道下裂 1例。手术方法 :1989年以前主要采用Bevan方法 ,将精索充分游离后将睾丸引入扩大的阴囊内 ,缩窄阴囊的颈部 ,睾丸固定在阴…  相似文献   

17.
隐睾症睾丸引带异常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睾丸引带异常的临床意义。方法1994年1月至2003年12月对169例接受手术的隐睾症患者进行术中直接观察,记录隐睾位置、睾丸引带长度和附着点。结果169例212枚隐睾中,腹腔内睾丸42枚(19.8%),腹股沟管睾丸134枚(63.2%),阴囊上部睾丸36枚(17.0%)。腹腔内睾丸引带附着点位于腹股沟管外环周围、阴囊上部和其他位置者分别占73.8%(31)、21.4%(9)和4.8%(2);腹股沟管睾丸引带附着点位于腹股沟管外环周围者64.9%(87),阴囊上部者26.1%(35),阴囊底部者6.7%(9);阴囊上部睾丸引带附着点位于腹股沟管外环周围者25.0%(9),阴囊上部者52.8%(35),阴囊底部者22.2%(8)。腹腔内、腹股沟管和阴囊上部睾丸引带长度分别为(3.1±1.1)、(3.2±0.7)和(2.5±0.4)cm,阴囊上部睾丸引带长度明显短于其他2型隐睾(P<0.01)。结论大多数隐睾有引带异常如迁移停止或未退化或异常附着,这可能是隐睾症激素治疗难以奏效的原因。保留引带睾丸固定术对需要切断精索血管的高位隐睾和精索血供不良的隐睾的血供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从 1991年至 2 0 0 0年我们采用睾丸股内侧筋膜固定术[1] 治疗隐睾 2 4 0例 ,效果满意 ,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年龄 2~ 2 8岁。单侧 192例 ,双侧 4 8例。其中2~ 10岁 15 9例 ,双侧 32例 ;11~ 2 0岁 4 6例 ,双侧7例 ;2 1~ 2 8岁 35例 ,双侧 9例。已由院外术后睾丸位置仍高 ,需再次手术 5例。手术方法硬膜外麻醉或全麻 ,腹股沟切口 ,寻及睾丸切断睾丸系带 ,距内环 3cm横断鞘状突或并存的疝囊 ,将鞘状突与精索分离开 ,高位结扎鞘状突或疝囊 ,精索向上分离至内环以上腹膜后方 ,使睾丸拉至阴囊底部不紧张为度。食指扩大阴囊 ,阴囊底部切开 2~…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小儿隐睾合并同侧腹股沟斜疝术中关闭内环口是否必要。 方法收集2009年6月至2016年5月间宜昌市第二人民医院50例隐睾合并同侧腹股沟斜疝行腹腔镜睾丸下降固定术的患儿临床资料。腹腔镜下彻底游离精索后所有的睾丸均经腹股沟管下降至阴囊,内环口均未缝合关闭。观察手术时间、睾丸下降情况及并发症等。 结果50例患儿鞘状突均未闭合,其中腹股沟管型隐睾39例,腹腔型隐睾11例。平均手术时间72 min,所有患儿睾丸均一期下降固定于阴囊。所有病例随访时间9个月至6.5年,中位时间3年,睾丸回缩至阴囊上方3例,超声复查无一例患儿腹股沟斜疝复发。 结论隐睾合并同侧腹股沟斜疝行腹腔镜睾丸下降固定术安全、有效,术中缝合关闭内环口也许是不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腔镜Prentiss路径睾丸下降固定术在高位隐睾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2019年3月我院腹腔镜Prentiss路径睾丸下降固定术治疗28例儿童高位隐睾的临床资料。年龄8个月~7岁3个月,中位数1岁10个月。左侧8例,右侧17例,双侧3例。伴同侧腹股沟斜疝13例,鞘膜积液3例。在腹腔镜监视下,经腹腔镜操作剪刀、电凝钩等器械游离睾丸后离断引带,保留精索及输精管表面腹膜,松解精索及输精管,腹腔镜监视下经腹壁下血管内侧建立睾丸下降的Prentiss路径,经体外牵拉睾丸残留引带下降睾丸,体外牵引下再次于腹腔内游离精索,使睾丸能无张力下降至阴囊。结果手术时间35~64(45. 1±6. 9) min,出血5 ml。术后均未使用止痛药,阴囊轻微肿胀,未放置引流条,无须使用抗生素。术后4 h饮水,6 h进流质饮食,1~2 d出院。28例术后随访1~20(8. 5±5. 5)月,无切口感染,睾丸均停留在阴囊内,阴囊外观良好,左右基本对称,无睾丸萎缩、鞘膜积液、腹股沟斜疝等并发症。结论腹腔镜Prentiss路径睾丸下降固定术治疗高位隐睾简单易学且安全有效,容易达到睾丸下降固定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