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金匮要略》肺痈病的辨证论治浙江310004浙江省中医院分院张瓞安主题词《金匮要略》肺痈/中医药疗法《金匮要略》关于“肺痈病”的辨证论治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篇中(以下简称“该篇”)。1980年6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全...  相似文献   

2.
"吐之则死"一词出现于《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篇第2条:"问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现行教材对"吐之则死"的理解是:肺痈出现吐脓血时治疗较困难,甚至导致死亡.笔者认为此解释略显牵强,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3.
<金匮要略>就肺痈的病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其致病因素有风寒、风热、水饮、痰四种,认为可概括为痰饮、风邪2类.  相似文献   

4.
一、养阴润燥法本法适用于百合病。“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金匮·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百合病是由心血肺阴两虚,阴虚内热引起。热病之后,阴血未复,余热未尽,消烁津液;或因平素思虑伤心,情志不遂,郁结化火,耗津烁液,而使心血肺阴两伤,阴虚内热,则百脉不和,症状百出,用百合类方治疗。这类方剂的共同特点是滋养阴液。心肺之阴得养,则诸症可愈。二、滋阴安神法本法适用于阴血不足的失眠。“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汤主之。”(《金匮·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肝主藏血,肝血不足,血燥生热,扰及心神,故心烦  相似文献   

5.
一、咳而上气与肺胀之关系肺胀之论述载于《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篇》,然需明确咳嗽上气与肺胀之关系。首先,咳嗽上气是一个症状加病机而命名的一个疾病,咳嗽言其症状,上气言其病机。上气者则气机  相似文献   

6.
7.
《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论“目”共达三十余处。其描述“目”的变化,有目正圆、目不得闭、目赤如鸠眼、目四眦黑,两目黯黑、目鲜泽、目如脱状、目浮肿、目肿大、目黄肿、目泣自出、目如卧蚕状、目睛晕黄、目睛慧了、直视不能眴、目赤、目青、目瞤、目瞑、目眩等。本文拟就《金匮》目诊的具体运用,予以简要归纳分析。  相似文献   

8.
一、通读原文,初得概貌《金匮》论治杂病,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本论点。指出疾病证候的产生,乃整体功能失调,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应。提出了根据脏腑经络病机和四诊八纲进行病与证相结合的辨证方法。原著共计二十五篇。第一篇《脏腑经络先后病》可谓全书的总论,条文虽不多,却应用举例的方法对杂病的预防、治疗,从原则到具体作了必要的阐述,体现了天人相应、脏腑相关的整体观念。第二篇至第二十二篇,重点论述内、妇科各种杂病,兼论外科、皮肤科的某些病证,对其中病机相同,证候相似,病位相近的分别归类,以便比较,对范围较广或不便合篇的疾病则单独成篇。  相似文献   

9.
《金匮要略》关于脉诊的原文共有140余条,约占全文的三分之一强。从每篇的命题来看,均以“辨××病脉证治”为篇名,说明其论病诊疾乃是以脉、证、治三者相结合的。现就全论脉诊的临床意义,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10.
《金匮要略》水气病篇提到“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但对其病机后文则无明确论述,以致于后世部分医家认为没有石水病机。实际上,关于石水病机是有的,只是不如风水等那么明显。水气病是水液代谢失常、停于体内诸多疾病的总称,包含有后世所称的水肿病,但不等于就是水肿。石水是以形而名,即此种水气病难化如石,无法治愈,甚至有积块坚硬如石。石水脉沉,腹满不喘,即水液停于腹中,腹胀满,但不影响呼吸。腹水而难消利者,就今之临床而言,就是包括肝硬变腹水.结核性腹水、肝癌腹水、血吸虫病等以水停腹中为突出症状的一类病变。迄今为止,除血吸虫病外,此类疾病仍是非常难以治疗的。肝硬变腹水一类疾病中医称为臌胀,考仲景书中没有臌胀一篇,不是仲景没有认识,而是因  相似文献   

11.
略论《金匮要略》病因说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金匮要略》病因说的主要内容出发,分析了其对《黄帝内经》病因说的继承和发展、对《三因方》病因说的启发,提出了《金匮要略》的病因说有承前启后之作用,在中医的病因学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1 《金匮要略》有关诊脉部位和脉象种类1.1 诊脉部位《金匮要略》的诊脉部位,主要是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各篇以直言寸口者为多,凡言脉而未标明部位的,亦皆指寸口。那么,寸口为什么能反映五脏六腑的病变呢?《素问·五脏别论》”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难经·一难》更进一步说:“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  相似文献   

13.
系统地总结了《金匮要略》湿病病因、病机的特点和规律,可启发读者更好地辨证治疗湿病。  相似文献   

14.
下法是运用有泻下、攻逐、润下的药物,以通导大便、消除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的治法。本文探讨了《金匮要略》运用下法的规律,指出下法使用药物大多药力峻猛,易伤正气。运用时,强调谨守病机,服药剂量因人而宜,中病即止,注意药后调护。  相似文献   

15.
中医根据小便的色、量、次数、通利与否及溺时伴随症状,应用于辨证论治全过程.仲景于《金匮要略》中,直接记载小便变化的条文就有59条之多.条文中所描述“小便利数”,“小便自利”,反多”,“小便数”,“淋甚”,“小便不利”,“小便难”,“尿少”,“小便不得”,“遗溺”,“尿赤”等不同情况,进行分析痊病的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相似文献   

16.
“学,然后知不足”,“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活到老,学到老”,“开卷有益”,这些名言至今看来仍很亲切。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尤其这样,应该效法前人的学习态度,孜孜不倦,学习不怠。我对《金匮要略》这部著作,从理论到临证总有一种“开卷有益”的感觉。现谈谈自己学习《金匮要略》的点滴体会,与诸同道探讨共  相似文献   

17.
王清华 《陕西中医》1989,10(7):331-332
<正> 《金匮要略》论痹病内容有湿痹、血痹、胸痹及历节。本文拟根据其病因、病机、病位、病性及病变证候特点,扼要阐述如下。一、微汗治湿痹湿为阴邪,重浊粘滞,治疗当取微汗。“但使阳气内蒸而不骤泄,肌肉关节之间充满流行,而湿邪自无地可容矣。此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之旨欤”(《金匮要略心典》)。“若大发其汗,阳气奔腾……湿邪留滞,故反遗留,而病不愈也”(《医门棒喝·伤寒论本旨》)。如“风湿相搏……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湿病·第十八条》)。  相似文献   

18.
口渴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在《金匮》中论及口渴的条文达50余条,它不汉是后世治疗渴症之典范,而且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笔者拟将其治疗概括为八法,试述如下:益气生津,清热止渴法此法适用于肺胃热盛,津气两伤之口渴症,方用白虎加人参汤。《痉湿喝病》篇第二十六条指出:“太阳中热者,喝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多汤主之。”“喝”是伤暑病,所谓“太阳中热”,是指感受暑热之邪而引起的太阳证。盖暑为阳邪,其性升散,感受暑邪,暑热熏蒸,多致腠理开而汗出,汗出多而腠理空疏,故其人恶寒;暑必发热,  相似文献   

19.
《金匮要略》之情志致病管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匮要略》一书22篇,虽无论“情志”专篇,但涉及情志致病者有6篇,条文有8处。《灵枢·口问》篇指出“夫百病之始生者,毕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可见情志是致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情志因素可直接作用于内脏而发病,也可导致脏腑气血失调,亦可影响病理过程而使病情恶化。兹就《金匮要略》之情志致病谈几点学习体会。  相似文献   

20.
《金匮要略》治疗呕吐,其法灵活,用药独特,擅用半夏、姜。主要有温胃暖肝,降逆止呕;开结除痞,和胃降逆;燥湿降逆,化饮止呕;清解少阳,和胃降逆;补虚润燥,和胃降逆;通腑泻热,降逆止呕;健脾化饮,和胃降逆;温中散寒,降逆止呕;化饮降逆,舒展气机;温补脾胃,降逆止呕;安中益气,清热降逆;温阳化气,利水止呕等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