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答:“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这段经文出自《金匮·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篇》,全文是:“问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营,吸而不出。风伤皮  相似文献   

2.
一、风水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以下简称“本篇”)第二条指出“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明确说明风水的病机责之“风气相击”,即外感风邪影响肺气而致。肺主宣降,为水之上源。肺的宣发与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疏通和调节的作用。肺气  相似文献   

3.
《金匮要略》涉肾(膀胱)病机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杂病辨治之首书,《金匮要略》论及五脏病机,内容丰富,现就其中涉肾(膀胱)部分探析如下. 1肾元亏虚,肾不纳气 《脏腑经络》:"吸而微数……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脉浮在后……必短气而极".《血痹虚劳》:"男子面色薄者……卒喘悸","男子脉虚沉弦……短气里急","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悸".《肺痈肺痿咳嗽上气》:"上气而浮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以上诸条,皆言肾虚肾不纳气之证.其中虚喘而脉浮大无根,属肾气衰竭重证,必须及时救治.  相似文献   

4.
第二章太阳病篇第一节太阳病的意义伤寒论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第1条)这“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八个字,是太阳病的总纲,也就是太阳病的特征,但这里面还要加上“发热”两字才比较妥当。(参看本论第2、3、7、13各条便知) “太阳”含有“初期”两个字的意义(注一),凡称太阳病,就是指热性病初期所出现的脉浮、头痛、项强、发热,恶寒,汗出(或无汗)、体痛等综合症候而言。照证类分析:脉浮、发热、头苦属“阳”,脉浮、头痛、项强、发热恶寒属“表”,  相似文献   

5.
葛根汤证在仲景书中有三条:一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以下简称《伤寒论·太阳病篇》)的第31条和第32条;一是《金匮要略方论·痉湿(日曷)病脉证治第二》(以下简称《金匮·第二篇》)的第12条。这三条原文中,表面上看,前两条为外感病而设,后一条为杂病而立。但深入探究,可以发现,此前后三条原文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兹分析如下。一、原文解说《伤寒论·太阳病篇》第31条说:“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这里的“太阳病”,即论中原文第1条“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提纲所示的风寒表病。  相似文献   

6.
懊、痞、结胸三证概析巫君玉北京中医医院(100010)《伤寒论》中懊、痞、结胸三证,均可由表证误下而来,其迳路约为太阳、少阳三途,如134条(据中医研究院语译本,下同):“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  相似文献   

7.
葶苈大枣泻肺汤可治肺痈和痰饮,《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篇第11条载“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该篇第27条又载“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可见一方能治两病。对其异病同治之理,现代教材往往解释为:前者病因属于风热邪毒,后者病因属于饮邪留滞,两者病因虽异,但病位相同,同为痰涎壅塞于肺,故均可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泻水逐痰、开宣肺气。  相似文献   

8.
大陷胸汤首见于《伤寒论》第134条,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结胸证除因误下而形成以外,也  相似文献   

9.
《金匮要略》全书共有原文398条,论脉146条,论浮脉39条。大致可分为浮、浮弱、浮大、浮迟、浮数、浮虚等10种。在辨析病因病机、判断预后等方面有其重要的意义。现探讨如下:一、浮则为风仲景在《金匮》篇首提出“风令脉浮”,明确地指出浮脉一般多见于外感性疾病,并根据不同的病情,论述了浮脉主邪的几种情况。如《水气病脉证并治》云:“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此为外感风邪水湿所致的水气病。又如《痉湿喝病脉证治》云:“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已黄芪汤主之。”“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脉浮虚而(氵啬)者,桂枝附子汤主之”。前者为风湿在表属表虚,  相似文献   

10.
由于《金匮要略》中关于肺痈初期的病机、辨证论治等认识尚不够明确,本文通过剖析《金匮》肺痈初期病机为风邪袭卫,入肺化热,耗伤气阴,湿聚为痰,热伤血脉,血凝不行的演变过程,指出厚朴麻黄汤、泽漆汤二方(后文简称:厚、泽二汤)脉证、方药与肺痈初期病机的关联性,清代喻昌亦以肺痈病机来诠释二方。故而笔者提出厚、泽二汤为肺痈初期之主方,以及肺络瘀阻为贯穿肺痈疾病始终的重要病机的观点。重新认识肺痈初期的证治,为临床中呼吸系统的化脓性感染疾病提供中医辨证、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1.
厥阴篇一、厥阴病大旨厥阴一篇夙散佚。叔和补阙四条掇。即厥阴病起首四条也。“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为第一条。“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为第二条。“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为第三条。“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为第四条。此四条中,后三条均是无关紧要之文。第一条乌梅丸证,虽属厥阴正病,亦缓而非急,殊与厥阴病至深至急之意不侔。或谓厥阴者,阴证之极,至深而至急者也。其文虽缺,以意推之,四肢厥逆,烦躁吐利,脉微欲绝者,固不竢言。如少阴篇所收吴茱萸汤、通脉四逆汤证是也。而今厥阴云云四章,无一及此者,其非仲景之旧可知也。《玉函经》才举此四  相似文献   

12.
《金匮要略·黄疸病》第1条云:"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本条论述湿热黄疸的病机几成定论,然而如何理解文中"风、痹、瘀热"的含义?于黄疸发病中,它们的关系及各居的地位是什么?对此教材释义简略,学生难于理解,常成为教学中的难点之一,故笔者结合历代注家观点加以论之。  相似文献   

13.
在《金匮要略》398条原文中,有关脉象记载140余条,其中论述浮脉者竟达43条之多。浮脉居脉学之首,为医者所熟知。然浮脉在《金匮》中的涵义及主病均有其特点可探,有其规律可寻,体现了病脉证治合参的杂病辨证论治体系和以脉论理的学术思想,故浅析如下。一、浮脉的涵义《金匮》是论述杂病证治的专著。在杂病中浮脉涵义广泛灵活,大抵有五: 1、示病位。浮脉主表。李时珍《濒湖脉学》中记有:“浮脉为阳表病居”。细辨之,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属表虚。《痉湿喝病》篇第14条载:“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弦。风湿脉浮提示风湿在表,证见身重、汗出、恶风,脉证合参,本条论述了风湿表虚的证治。  相似文献   

14.
历代医家对杏子汤主治及药物组成争论颇多,原条文记载,该方治疗水气病,卫气不足、少阴有寒是水气病初始病机,胃热是病理基础,胃气不足是发病关键。不典型水病有以下特点:(1)脉沉与少阴有关;(2)脉浮与风有关。“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可知杏子汤主治为浮肿且脉浮之症。有喘症仲景未必用杏子,但用杏子时若没有大便难的症状,则必定有喘症或欲发喘症。以药测症,杏子汤主治必有喘症。杏子汤主治症状应有:浮肿,脉浮,喘;而《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全篇只有一条此类记载,即原文第4条:“此为风水……咳而喘,不渴者,此为脾胀,其状如肿,发汗即愈。”可见脾胀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结寒所致的气上冲,病机为外感风寒,触动体内结寒,引发气上冲,出现咳喘症状。故杏子汤主治当属脾胀,其药物组成为麻黄、杏仁、甘草。  相似文献   

15.
论"非典型肺炎"即《温病条辨》中之太阴温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典型病炎”目前认为是冠状病毒的变异病毒感染 ,其症状是 :头痛、发热、畏寒、干咳少痰、全身酸痛、腹泻、呼吸困难。上述症状正符合吴鞠通之《温病条辨》太阴温病。第二条 ,凡温病者始于上焦 ,上焦者心肺也 ,说明太阴温病是呼吸道感染。第三条 ,太阴之为病 ,脉不缓不紧而动数 (“非典”因高热脉必数 )或两寸独大 ,肌肤热 ,头痛 ,微恶风寒 ,身热自汗出 ,口渴或不渴而咳 ,午后热甚名曰温病。第四条 ,太阴之为病 ,但咳 (有声无痰曰咳 ) ,身不甚热 ,微渴者 ,辛凉平剂 ,桑菊饮主之。以上描述 ,太阴温病和“非典”之症状颇为吻合。太阴者肺也…  相似文献   

16.
正炙甘草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主之。"及《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咳而吐涎沫不止,咽燥,口渴,其脉浮细而数者,此为肺萎,炙甘草汤主之。",此外《外台》炙甘草汤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方见虚劳中)"。在临床中常用于心血管疾病,一般见之于"脉结代,心动悸"即用本方,但是临床中若只作益气复脉之用,则失去了原有之义。本文从复杂性辨证论  相似文献   

17.
病风水 ,为临床多见之症 ,是属现代医学肾炎急性期的范畴 ,在此时期积极治疗 ,最为关键 ,故略述浅见。  早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篇》曾记载 :“风水其脉自浮 ,外证骨节疼痛 ,恶风 ,风气相击 ,身体洪肿 ,汗出乃愈。恶风则虚 ,此为风水……” ,“寸口脉沉滑者 ,中有水气 ,面目肿大 ,有热 ,名曰 :‘风水’ ,视人之目窠上微拥 ,如蚕新卧起状 ,其颈脉动 ,时时咳 ,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 ,风水。”“太阳病 ,脉浮而紧 ,法当骨节疼痛 ,反不痛 ,身体重而酸 ,其人不渴 ,汗出则愈 ,此为风水……。”“风水脉浮 ,身重 ,汗出恶风者 ,防己黄芪汤主之…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以下略)第2条曰“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第12条曰“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渐渐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由此后世注家将太阳中风与桂枝汤证等同起来,当今一些教科书亦是如此。笔者认为这是误解。不论是从《伤寒论》整体结构来看,还是从逻辑上理解,这种把太阳中风与桂枝汤证等同起来的观点是不妥当的。应当指出,太阳中风与桂枝汤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太阳中风是一个具体的病证。典型的太阳中风的表现可从第1条、第2条及第12条中概括出来,即在太阳病表证的基础上突出汗出与脉浮缓的脉症,其病机特点为营弱卫强。典型的太阳  相似文献   

19.
"吐之则死"一词出现于《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篇第2条:"问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现行教材对"吐之则死"的理解是:肺痈出现吐脓血时治疗较困难,甚至导致死亡.笔者认为此解释略显牵强,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20.
《金匮要略》浮脉用法,约可概括为:用浮脉阐发病机、指导辨证,一脉主多病;以浮脉指导治疗、判断预后等方面。《金匮要略》全书共23篇,涉及浮脉的有15篇,其中浮脉单脉19条,兼脉29条,计48条。有浮脉见于寸口、趺阳或见于三部中某一部的。1以浮脉阐发病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