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9 毫秒
1.
中医急诊病因的多样性与动态转化决定了中医急诊疾病的复杂性,使其不同于临床各科疾病。中医急诊病因学是对病因学的补充和发展,从多因与多因发病、诱因与内伤基础、病因的变化和转移、继发性病因、阶段性病因几方面阐述中医急诊病因的多样性与动态性,以使中医急诊病因学理论更加丰富、系统、科学,同时也为中医急诊疾病的辨证论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正> 如何评价中医病因学说,近年来尚有争议,且贬多于褒.笔者拟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谈谈中医病因学说的科学内涵以及如何发展中医病因学说问题.管窥蠡测,恳请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3.
经筋理论作为中医学基础理论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临床中对针灸、推拿等外治疗法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经筋病发病率高、年轻化趋势明显以及十二经筋在生理结构和功能方面与现代解剖学的契合使得其成为研究的聚焦点.经筋病病因学研究是中医"辨证论治"和"审症求因"的重要体现.作者系统整理了中医古籍中有关经筋病病因学论述,将经筋病病因整...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中医病因学说在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指导下,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其中整体观念、过用病生、情志致病是其精华所在。但随着自然、社会的发展变化、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及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中医的病因学说必然要有所发展。借助现代医学的病理概念,根据病因作用人体后形成的功能与结构损伤的先后划分病因,目的在于帮助选择治疗原则和方法。此外,人的个体差异,及体质的不同,是内因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5.
追溯中医病因学外因"六淫"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母体之中发育而成的中医外感病因体系已深深烙上传统文化特殊的思维方式及研究病因的方法印记,了解这些可以更加深刻和理性的认识中医学的病因体系.  相似文献   

6.
中医病因学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是以中医证候为病因假说,开展人群中的中医证候学调查,从中阐明疾病的中医易患因素。对冠心病、高血压病、脂质代谢紊乱、脑动脉硬化症中医易患因素临床研究的结果表明非传染性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受到中医因素的影响,而且中、西医易患因素不可替代,二者能共同影响疾病的过程。中医易患因素具有其特征性,表现在对同一病理基础的两种疾病的作用因素不同,对同一疾病在两个年龄时期的作用因素也有所不同。中药干预试验能为中医易患因素的确立提供进一步的证据。开展现代临床流行病学的中医病因学研究,为应用现代科学方法探讨中医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病因机制提供新的思路,对中医的病因认识赋予更科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目的:挖掘环境致癌的中医病因学依据,提出职业环境致癌在中医病因学中的新观点。方法:本文通过对现有环境与肿瘤流行病学现状汇总,以三因学说为切入点,就职业环境致癌中医病因进行探究,讨论并达到丰富三因致病的中医职业环境致癌病因学说之目的。结果:经过对职业与环境原因致癌的现状调查,说明本病的发病原因是存在的,但在中医三因学说中没有系统记载,经过多方收集现有文献资料只有外因、及不内外因,也没有具体详述。结论:中医对环境因素致癌在外因致病上有所记载,但仍然比较笼统,缺乏一定的说服力,特别是对职业暴露致病因素的描述在中医病因中记载为空白,所以在职业肿瘤病的中医病因学是一空白,应有补充。  相似文献   

8.
目的:课题以研究胃溃疡活动期的中医"毒热"病因理论为突破口,以建立中医病因学研究方法为途径,以阐明中医药治疗胃癌前状态性疾病的疗效机制为特色,丰富和发展中医病因学理论和实践。方法:通过中医胃脘病"毒热"病因理论研究、中医"毒热"实验病因学研究、"毒热"病因要素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毒热"病因的中药干预验证性临床试验,进行系统研究。结果:通过病例对照设计,581例胃溃疡活动期83.3%为毒热证;266例浅表性胃炎13.3%为毒热证,从而确证胃溃疡活动期"毒热"为多发、常见病因,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辨证求因要点包括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胆汁反流、炎症因子增高、胃肠激素分泌异常等。经300例随机双盲双模拟多中心对照临床试验,试验组证候积分愈显率86.62%,胃镜愈显率80.29%。改良胃溃疡活动期胃毒热证的实验动物模型及其评价方法,验证清热解毒、消痈生肌治法中药复方疗效确切,并阐明其生物学机制。结论:"毒热"为胃溃疡活动期的主要病因,"以痈论治"胃溃疡活动期的新治法为清热解毒、消痈生肌,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中医病因学说有两个特点 :一是整体观念 ;二是辨证求因。故中医的病因常是结合人体病理反应的综合名称 ,与证很难划分 ,临床上常按“治证即是治因”来行事。中医病因学说有关术语的英译必须忠实于此。1 六淫的英译 六淫是六气变化与体质差异所引起的外感病之致病因素。六气指  相似文献   

10.
文章具体阐述了中医病因学说的形成、内涵和发展,通过对现有中医病因理论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认为中医病因理论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并提出应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观出发探讨中医病因理论的实质。只有在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指导下,中医病因理论才能自成一体,提出了基础性病因、继发性病因和发展性病因的中医病因分类方法,使中医病因理论体系更具科学性和逻辑性。  相似文献   

11.
肺胀源流考     
从病名、病因病机、论治3个方面对肺胀病的源流进行考证。本病的发生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喘息、久咳、慢性肺系疾病,迁延失治,导致肺气自虚,卫外不固,易为外邪所侵;脏腑虚损,津液输布失常,痰浊内生;气虚行血无力,瘀血阻络或他脏及肺等引起。其病机有虚实之分,疾病有外邪犯肺与因虚致胀之异,所以在临床治疗肺胀时,必须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相似文献   

12.
李敏  马堃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6):1132-1135
胚胎停育指妊娠早期胚胎因某种原因停止发育,胎儿已死亡滞留在宫腔内尚未排出,其早期临床表现在中医范畴可归为“胎漏”、“胎动不安”等疾病,是妇科临床常见的疑难疾病,目前患病率呈明显增加趋势,已成为日益重视的重大生殖健康问题。因此对胚胎停育的防治方法研究意义重大。该文通过归纳与总结中西医关于胚胎停育的研究动态及防治方法,详细列举了胚胎停育的病理机制及治疗进展,为进一步研究及减少胚胎停育情况的发生、促进生殖健康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神阙穴位于人体之中央,脐之中央,是生命之根,是胚胎发育中腹壁的最终闭合处。能调和阴阳、扶正祛邪、温补脾肾,故可治百病,尤其是脾、胃、肾之病。本篇总结了临床上较少运用神阙治疗的几种疾病,均取得良好的疗效,总结后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4.
《山东中医杂志》2017,(7):591-593
王晞星教授通过多年临床经验,形成"和法"治疗肿瘤的诊疗体系,通过跟随导师临证学习,逐步总结出导师关于肺癌发病病机、病情演变、治疗策略及转归预后等方面独特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5.
目的:RPGN是一组病理发展快的疾病,近年来该病治疗上进展较大,疗效明显提高.本文对100例RPGN患者进行了临床分析.结果:患者住院天数平均25天,临床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痊愈者41例(42%),好转50例(54%),后者离院时仍有微量蛋白尿及镜下红细胞,补体3(C3)在2个月内基本恢复正常.3例因年龄太大,转为肾衰,5年间死亡.结论:RPGN是一组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相似,但病因各异的临床综合征,因此在诊断RPGN时应作出病因诊断.只有确定了病因、免疫类型、疾病的发展阶段、活动性后,方可选择合理治疗,权衡治疗的利弊与风险,并作出预后评价.  相似文献   

16.
目的:眩晕症是一种交叉性学科,且是一种综合症状,通过对眩晕症的临床进行病因分析,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70例中老年眩晕症患者临床特点、并发疾病及辅助检查来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和诊治.结论:针对眩晕症基础病因进行积极治疗,且有计划的做好预防工作,避免眩晕的发作,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间质性肺疾病是一组肺部弥漫性疾病,为呼吸系统疑难病,呼吸致残率、死亡率高,发病率逐年提高。目前间质性肺疾病的相关研究很多,至今尚无特效治疗方法,而中医药对于间质性肺疾病的治疗具有极大的优势。本文对王檀教授治疗间质性肺疾病从"痹"论治、病因病机、临床分型,具体针对内因成痹、外因致病及加重等因素灵活加减,辨治用药方面进行全面总结,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T2DM 大血管病变的现代医学研究及治疗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目前的治疗手段尚无法有效减少本病的发生率。中医药对本病疗效确切,本文从病因病机、临床研究、实验研究方面对近年来发表的文献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肝豆状核变性(WD)在西医学上是铜代谢障碍导致全身多器官损害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常染色体隐性单基因遗传疾病,病变影响肝、脑、肾、角膜等重要脏器。中医通过对WD患者临床症状及病理改变的认识,认为WD的基本病理因素为痰浊、瘀血,二者相互作用而发病,以痰瘀互结为主要的病机,贯穿疾病发展始终,故而运用化痰祛瘀法治疗WD在临床中常见。众多研究表明运用中药汤剂、中医外治法化痰祛瘀治疗可以有效缓解WD患者临床症状,发挥排铜优势、改善肝纤维化、改善脑流动力学、抑制炎症和抗氧化应激作用,进而延缓疾病进程,控制疾病发展。现结合新近研究成果,对化痰祛瘀法在WD的临床应用予以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WD提供中西医结合治疗有效的方案及依据。  相似文献   

20.
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各种心脏疾病发展末期的危重病症,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因.通过分析全国名老中医翁维良教授治疗心肌梗死后慢性心力衰竭医案,探索翁教授辨证思路及遣方用药经验,从医案的分析总结中可见翁教授"以通为补,攻补兼施,因时制宜,辨病辨证相结合"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