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Yu YY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7,36(11):723-725
活体肝移植是伴随日益突出的供体器官短缺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肝脏移植手术方式。美国器官移植学会肝移植注册网等待肝移植的患者有近18000名,而每年能够获得的尸肝数量只有4500例。欧洲肝移植注册网每年大约有1100例患者可以得到尸肝移植,有300例以上患者在等待供肝中死亡。该现状促使移植工作者去探索以活体供肝为来源的手术方式。国际上最早的活体肝移植是在成人-儿童供受体间进行,[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肝移植围术期护理特点,方法:终末期肝病患者接受同异体原位肝移植手术,术前对病人充分评估,加强心理护理,术后加强监护,各引流管的护理及感染的控制和排斥反应的观察。结果:做好围术期护理,以保证手术的成功,结论:肝移植后术时间长、务大,对术后监护包括一般护理,及时监没发症及潜在的不利因素,早期发现、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3.
随着肾移植的发展,首次移植后各种原因导致的移植物失功,再次发生肾功能衰竭而需要再次肾移植的患者逐渐增多。由于再次肾移植患者的免疫系统相对活跃,组织相容性较差,其再次肾移植后发生排斥的危险性也较大[1,2]。此类病人因为有过移植失败的经验,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所以护理上有一定的难度,要有具体针对性。1临床资料从2002年至2005年共行同种异体尸肾移植205例,其中9例为再次肾移植。其中男性7例,女性2例;年龄24~43岁,距第一次肾移植时间1年至9年,因术后移植肾血管大出血而急诊切除移植肾1例,因移植肾吻合口动脉瘤使移植肾功能丧失…  相似文献   

4.
5.
背景:急性肝衰竭行急诊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治疗的病情复杂,风险大,并发症多,死亡率高,与普通肝脏移植有着明显不同。 目的:总结急诊肝移植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围手术期治疗经验,以提高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成功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因急性肝功能衰竭行急诊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1例,女17例,年龄15-69岁。其中乙型肝炎病毒性肝炎23例(其中乙型合并丁型肝炎2例),Wilsons病7例,3例为毒蕈中毒,2例不明原因药物肝脏损害,1例雷公藤多甙中毒,1例为外伤行肝脏部分切除后失代偿,1例尸体肝移植后患者。 结果与结论:38例患者生存时间为13-1 740 d,中位生存时间为634 d。患者的围手术期存活率为76%,1年存活率为63%,2年存活率为58%。9例围手术期死亡原因包括脑水肿及颅内高压、肾功能衰竭、严重肺部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凝血功能障碍(颅内出血、上消化道出血等)、急性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移植物原发性无功能。目前急诊肝移植仍是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最有效的方法,出血、感染、排异反应是死亡的主要原因,肝移植围手术期间每一环节的处理,对于肝移植的成功和患者长期存活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6.
背景:免疫营养可通过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促进短半衰期蛋白质合成,调节局部及全身细胞因子的产生,维护肠道黏膜结构及功能的完整性,对术后的免疫抑制起正向调节作用。营养治疗能够明显加强肝移植围手术期机体免疫功能,但对肠内免疫营养在肝移植的应用效果至今少有报道。 目的:观察肝移植围手术期进行免疫肠内营养治疗的安全性和应用效果。 方法:将84例肝移植患者按营养治疗方式不同随机分为免疫肠内营养组和普通肠内营养组,监测移植前、移植后对肝功能、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及排斥发生率,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与结论:免疫肠内营养组移植前1 d的血清前白蛋白和胆碱酯酶水平均显著高于营养治疗前。移植前1 d免疫肠内营养组CD3+CD4+显著高于普通肠内营养组 (P < 0.05),普通肠内营养组的细胞免疫功能恢复状态比免疫肠内营养组推迟1周,移植后1~  28 d免疫肠内营养组IgA均高于普通肠内营养组(P < 0.05),两组均未增加排斥反应发生率。结果证实,疫肠内营养治疗的患者肝细胞合成功能及免疫功能均显著优于普通肠内营养治疗,免疫肠内营养对肝移植围手术期患者的康复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甲状腺结节再次手术的原因和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47例甲状腺结节再次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并发暂时性喉返神经麻痹2例,喉上神经损伤l例,甲状旁腺功能低下4例(暂时性陛3例、永久性1例),甲状腺功能减退3例.结论 甲状腺结节再次手术有一定难度及并发症,临床医生应加强对甲状腺结节的认识,重视首次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术中探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成人间右半肝移植手术中保证供、受者安全的方法。方法 2002年1月至2006年9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对56例受者施行了成人右半肝移植,其中52例不含肝中静脉,4例双供肝肝移植。受者原发病为乙型肝炎肝硬化35例(62.5%,含急性肝功能衰竭12例),肝细胞肝癌17例(30.4%),其他4例;NELD评分〉25分者10例。供者常规行三维CT计算全肝体积及右半肝体积,并进行了移植手术技术改进。结果 58例供者共摘取55例右半供肝及3例左半供肝。右半供肝均不含肝中静脉,重量为400~800g(中位数550g)右半供肝与受者标准肝重比为31.7%~71.7%(中位数45.4%),供者残肝体积均大于全肝体积的35%。58例供者发生并发症7例(12.5%),无死亡,术后住院时间7~30d(中位数11d)。术后对56例受者随访2~52月(中位数11个月),发生并发症15例(26.8%),死亡4例(7.2%)。1年实际生存率92.8%。结论 采用不包含肝中静脉的右半供肝,术前CT测量残肝体积〉35%,同时右半供肝与受者标准肝重比〉40%者进行右半肝移植可保证供受者安全,反之则应考虑采用双供肝肝移植。参20。  相似文献   

9.
杨富涛 《医学信息》2006,19(11):2019-2020
胸腺切除是治疗重症肌无力(MG)的有效方法,有报道有效率可达80%,但胸腺瘤术后常并发MG危象,导致死亡。我们自1992年2月至2003年2月共手术治疗89例胸腺瘤合并MG病人,术后发生MG危象30例,均抢救成功,无围手术期死亡。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经典的疝修补术后复发疝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分析经典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复发及治疗。方法 1985年2月至2001年10月,我科治疗复发疝32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7例,高龄疝20例,同侧并存疝1例,双侧疝4例,伴腹内压增高复发疝11例。结果 全组均治愈出院,术后阴囊水肿6例,切口积液2例,阴囊血肿2例,1例术后1年复发。结论 要达到理想效果和低复发率,应注意围手术期处理,合理的手术方式,规范的技术操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在局部晚期肝癌肝移植患者中,观察癌栓患者和无癌栓患者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03年9月至2007年1月行肝移植的局部晚期肝癌患者31例。根据有无癌栓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移植前、术中无肝期、术后3d内的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a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和血浆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r)等凝血指标的测定结果,分析凝血功能的变化。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PT、APTT和TT升高以及Fib和PLT降低以无肝期最为显著(P〈0.01),术后患者延长的PT、APTT、TT和升高INR逐渐回落。降低的Fib和PLT恢复较慢。组间比较,术前癌栓组患者Fib和PLT低于无癌栓组(P〈0.05)。术中无肝期及术后第1天,癌栓组患者PT、APTT和TT升高以及Fib和PLT降低程度都高于无癌栓组患者,围手术期癌栓组凝血物质的使用量多于无癌栓组。结论癌栓患者和无癌栓患者肝移植围手术期凝血功能变化趋势大致相同:癌栓患者围手术期低凝的因素较多,低凝状态在术中及术后1~2d表现更为突出,此类患者对凝血物质的需求较大,要注意补给。  相似文献   

12.
肝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目前我国仅乙肝感染者达1.2亿人,慢性肝炎病人达2000万人以上。很多严重的肝脏疾病,在进入终末期的病程中,尝试了所有的中西医方法治疗,但都无法阻止或逆转疾病的进展。全国每年约有28万人死于与乙肝相关的疾病。我国每年用于肝炎对症治疗的直接医疗费用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根本解决肝炎的问题在于预防接种和终末期肝病的肝移植。1963年3月1日Starzl等首先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为一名3岁先天性胆管闭锁症患儿施行原位肝移植,揭开了人类肝移植的序幕。但由于当时手术技术还欠成熟,免疫抑制剂也仅局限于类固醇和硫唑嘌呤,移植效果不理想。直到70年代末,肝移植的一年存活率还很低,所以那时人们眼中,肝移植还是十分危险和不可靠的。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完善,特别是1979年,环孢素A(CsA)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临床移植的面貌。CsA的使用使肝移植的存活率从30%提高到70%以上。1983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正式确认肝脏移植是终末期肝病的最佳治疗方法。自此在西方国家肝移植手术的例数迅速增加。目前,肝移植的总例数已达10万,5年存活率已达75—80%,长期生存的病人中近半数可做部分或全部工作。最长生存者已超过33年。肝移植是很多终末期肝病病人的最后希望,越来越多的人由于接受了肝移植手术而重获新生,使原本毫无希望的晚期肝病病人又回到社会中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国内肝移植的开展也几经曲折:1977年上海瑞金医院开展了国内第1例肝移植;1977至1983年国内18个单位共行57例肝移植,生存最长的为264天;1984至1991年停顿状态;1991至1998年22个单位共行肝移植72例,仅13例成功。后由于新一代中青年医师去国外学习肝移植,国内许多单位的大力支持,使得我国的肝移植得以迅猛发展。1999年全国肝移植达120例,2000年已超过200例,2001年达到500例,2003年突破1000例,2004年已达2000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我院普通外科围手术期患者预防用抗生素情况。方法对我院2011年584例外科患者抗生素专项点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从抗生素品种选择、用药时机、疗程、联合用药、费用等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在584例Ⅰ~Ⅲ类切口手术患者中,抗生素预防性用药为578例(98.97%),累计用药698次,平均每例应用1.20次。术前2 h给药者240例(41.96%),用药时间(7.02±3.23)d,所用药物涉及10大类35种,第1、2代头孢菌素,头霉素在Ⅰ、Ⅱ类切口手术中列前3位。抗生素主要为单用,二联用药48例(8.28%),无三联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1%(21/698)。结论我院普通外科手术围手术期患者预防用抗生素仍存在一定不规范,需进一步采取相关措施加以干预。  相似文献   

14.
背景:晚期肝病及肝移植后造血系统受累相关报道较少见。 目的:通过对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骨髓细胞学的观察,探讨移植前造血功能的改变及移植后多种并发症对骨髓造血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择20例实施原位肝移植患者,因与血液系统疾病相关,需行骨髓细胞学检查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其中移植前2例,移植后18例。 结果与结论:原位肝移植患者移植前容易出现骨髓细胞学改变为脾功能亢进、大红细胞性贫血,移植后出现:移植物抗宿主病、浆细胞白血病、反应性粒细胞增高、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嗜血细胞综合征、粒细胞缺乏症、急性造血细胞停滞、转移癌、反应性血小板增高。说明通过骨髓细胞学检查,监测肝移植围手术期各种并发症对骨髓造血功的影响,特别对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患者,实施及时抢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避免或减少阑尾术后非计划性再次手术的措施和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2010年12月间收治的18例阑尾术后因各种原因施行非计划性再次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18例患者中因技术操作不当致再次手术6例,术后机械性肠梗阻3例,结肠及回盲部肿瘤漏诊2例,阑尾腺癌再手术2例,术后并发症5例,其中右侧膈下脓肿1例,盆腔脓肿2例,局部切口反复慢性感染、窦道形成2例;17例痊愈出院,1例于2月后死于结肠癌肝转移和多器官衰竭.结论 在阑尾炎诊治过程中提高警惕,注意鉴别诊断,减少术前及术中漏诊和误诊,同时术中遵循外科基本原则和正确手术操作,是避免或减少阑尾术后非计划性再次手术的主要预防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背景:尽管近年来肝移植治疗肝豆状核变性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并且少量研究也乐观地提示这种改善能够持续稳定存在。但由于患者、医生以及其他不可控等因素,移植后患者的恢复情况也有所不同。 目的:总结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肝移植病例资料,并对患者移植前伴随的神经系统的损害进行了长期随访。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10年5月因肝豆状核变性在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接受肝移植治疗的9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4例男性,5例女性,年龄14-44岁,平均年龄24.5岁。移植前9例患者的血清铜蓝蛋白均低于正常值(200-600 mg/L),移植前5例患者存在神经病学症状。 结果与结论:8例行经典原位肝移植,1例行活体肝移植,其中1例原位肝移植患者于围手术期死亡,死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余8例患者肝功能均恢复顺利,移植后1个月总胆红素水平显著下降(P < 0.05),白蛋白、血清铜蓝蛋白水平及血小板计数均显著升高(P值均< 0.05);血铜水平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合并的神经病学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甚至消失;5例患者角膜K-F环移植后1个月有不同程度变淡,其中2例患者分别于移植后7个月和11个月角膜K-F环消失。结果可见通过全肝移植或活体肝移植,不仅能改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铜代谢,还能有效缓解神经病学症状。  相似文献   

17.
朱雪辉 《医学信息》2007,20(1):151-151
足趾移植近年来用于临床比较广泛,我科通过对10例足趾移植患者进行了围手术心理调查。并针对不同心理问题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患者配合治疗,减轻心理压力。取得了良好效果.提高了护理质量。运用护理心理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已被医护人员所接受和认同,同时在治疗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手术是治疗白内障最有效的方式,然而老年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较差,不同程度地降低了手术的疗效。临床护理途径是一种高效的护理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护理质量。2007年3月至2010年9月,我们将临床护理途径用于112例白内障手术患者中的32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青光眼是一组病因不清致盲率较高临床表现极为复杂的终身眼病 ,因而准确的早期诊断 ,选择有效的防治措施就显得格外重要。现将本院 1992年 1月~ 2 0 0 1年 6月住院治疗的青光眼 2 0 9例 (311只眼 )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住院后经完善相关检查 ,明确诊断为青光眼共 2 0 9例 (311只眼 ) ,男 87例 ,女 12 2例。年龄 3~ 88岁 ,平均年龄 5 6 .1岁。右眼 4 5例 ,左眼 6 2例 ,双眼 10 2例。其中原发性青光眼 189例 (2 88只眼 ) ;闭角型 2 12只眼 ,开角型 76只眼 ;先天性青光眼 4例 (7只眼 ) ,继发性青光眼 16例 (16只眼 )。…  相似文献   

20.
<正>本文总结临床脊髓型颈椎病26例的治疗经验,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6例,男17例,女9例。年龄范围42~68岁,其中42~50岁7例,50~60岁的13例,60岁以上的6例。病程3个月~6年,平均1.5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