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性。方法对89例接受冠状动脉内支架术的冠心病患者进行冠脉造影检查和血清hs-CRP检测,结果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疾病组hs-CRP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再狭窄组的hs-CRP水平明显高于无再狭窄组(p〈0.01);两组在年龄、性别因素上无统计学意义,但吸烟、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使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的危险性增加。结论血清hs-CRP不仅与冠心病发生有关,而且与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相关,可作为临床评价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自 198 7年Sigwart首先将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用于临床以来 ,临床应用得到了迅速发展 ,它解决了单纯PTCA可能导致的急性冠状动脉夹层、冠状动脉闭塞等并发症 ,明显降低了再狭窄发生率。但是随着接受支架置入患者数目的增加和随访时间的延长 ,以及血管内超声 (IVUS)等检测技术的发展 ,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 (in -stentrestenosis,ISR)问题日益突出 ,成为影响患者远期预后的主要因素。临床上一般将ISR定义为随访时靶血管直径狭窄≥ 5 0 % [1] 。ISR的主要发生机制是由于血管壁的深层损伤诱导了一系列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分泌 ,激活各种…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分析双源CT(dual-source CT,DSCT)与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评估支架内再狭窄(in stent restenosis,ISR)的结果,探讨支架所在部位及支架大小对DSCT评估冠状动脉ISR的影响。方法 106例同期行DSCT及SCAG检查的支架术后的患者,以SCAG结果为标准,比较DSCT评估不同部位及大小支架ISR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 173枚支架中有156枚支架DSCT显影良好。DSCT显示有ISR的支架33枚,CAG证实存在ISR的支架38枚,DSCT诊断ISR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8.9%和97.5%,阳性预测值90.9%,阴性预测值93.5%,一致率为92.9%。DSCT对近心端支架再狭窄的检出率优于远心端支架;直径≥3.0 mm支架的ISR检出率优于直径<3.0 mm支架。结论支架内径大小及所在部位影响DSCT图像的显示。DSCT在评估ISR方面,可基本取代SCAG作为冠脉近端支架及大直径支架(支架直径≥3 mm)通畅情况的评估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探讨支架内再狭窄的机制,研究切割球囊及非顺应性高压球囊治疗支架内再狭窄的近远期疗效。方法48例患者,56支病变冠脉,64处病变,血管内超声检测显示内膜增生为主者48处予切割球囊扩张,显示为原支架扩张不充分伴内膜增生者16处予非顺应性高压球囊扩张,术后平均5.3月行冠脉造影随访。结果血管内超声显示内膜增生为支架内再狭窄的主要因素的患者(66.7%)采用切割球囊扩张,扩张前后支架内增生内膜的面积缩小(P<0.05),支架截面积变化不大(P>0.05);血管内超声显示原支架扩张不充分伴内膜增生的患者则予非顺应性高压球囊扩张,扩张前后支架截面积增加(P<0.05);同时支架内增生内膜面积减小(P<0.05)。冠脉造影随访,切割球囊组和非顺应性球囊组再次支架内狭窄发生率分别为28.6%、29.7%(P>0.05)。结论结合应用血管内超声,切割球囊和非顺应性球囊可以在支架内再狭窄的治疗中取得更佳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术后靶血管管腔再狭窄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主要并发症,如何有效预防再狭窄已成为目前介入心脏医学界的主要课题之一.着重介绍了血管内超声(IVUS)及药物支架在有效防止ISR发生方面的作用特点及当前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CT血管造影(CTA)在评价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支架内再狭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0例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患者(共82枚支架),分别接受16排CTA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并由两位有经验的医师独立对冠状动脉支架开通或再狭窄进行评估。结果CTA方法能评价所有82枚支架中的68枚(83%),其中支架直径≥3.0 mm者53枚(78%),支架壁厚度<140μm者51枚(75%);CAG显示有7枚支架发生再狭窄,CTA发现其中5枚;CAG和CTA对其余61枚支架均显示无再狭窄。在CTA不可评价的14枚支架中,支架直径<3.0 mm者13枚(93%),支架壁厚度≥140μm者13枚(93%)。CTA对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1%、100%、97%和100%。结论16排CTA能较准确地评价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尤其对大直径、薄金属壁支架的评估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CT血管造影(CTA)在评价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支架内再狭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0例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患者(共82枚支架),分别接受16排CTA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并由两位有经验的医师独立对冠状动脉支架开通或再狭窄进行评估.结果 CTA方法能评价所有82枚支架中的68枚(83%),其中支架直径≥3.0 mm者53枚(78%),支架壁厚度<140 μm者51枚(75%);CAG显示有7枚支架发生再狭窄,CTA发现其中5枚;CAG和CTA对其余61枚支架均显示无再狭窄.在CTA不可评价的14枚支架中,支架直径<3.0 mm者13枚(93%),支架壁厚度≥140 μm者13枚(93%).CTA对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1%、100%、97%和100%.结论 16排CTA能较准确地评价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尤其对大直径、薄金属壁支架的评估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血管内超声(IVUS)与传统指导药物涂层支架内再狭窄(ISR)的临床结局。方法纳入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因药物涂层支架ISR于我院行再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00例。把患者随机纳入血管内超声组(IVUS组)或传统组,每组各50例。IVUS组的患者经造影检查确诊ISR后,马上行IVUS评定ISR的分型,根据分型结果指导治疗。造影检查时记录两组患者的直径狭窄百分数,回顾分析此前两组患者的病变靶血管、支架直径、支架长度以及病变长度。两组患者在出院后3、6、9月电随访患者的全因死亡、主要心血管事件、典型心绞痛发作次数、再次住院次数等情况。出院12月,两组患者均住院再次行造影检查和IVUS检查,再并继续记录上述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造影检查的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直径狭窄百分数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病变靶血管、支架直径、支架长度以及病变长度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两组患者在临床基线水平的支架植入情况相当。12月后所有患者复查造影检查和IVUS检查,造影检查的结果显示,IVUS组的直径狭窄百分数和支架再狭窄均显著低于传统组,而IVUS结果则显示,两组患者在平均支架面积、平均管腔面积、最小支架面积以及平均支架体积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IVUS组的平均内膜增生面积、平均内膜增生面积百分数、内膜增生面积百分数、平均内膜增生容积以及平均内膜增生容积百分数均显著少于传统组。两组患者在12个月的随访期内,均没有发生全因死亡或主要心血管事件,其中IVUS组典型心绞痛发作89人次,再住院10人次,传统组典型心绞痛发作151人次,再住院21人次,但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传统指导比较,IVUS指导ISR的治疗,前者可降低支架再狭窄,同时减少患者典型心绞痛的发生次数和再住院次数,这可能与IVUS指导治疗策略的选择能有效抑制血管内膜的增生有关。  相似文献   

9.
黄猛珣  侯勇 《医学综述》2011,17(23):3636-3639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首选方法,它的出现让患者避免了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带来的痛苦。然而,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成为影响PCI的广泛开展和临床应用效果的主要原因。冠状动脉造影虽然是目前诊断ISR的金标准,然而,它毕竟是一种有创检查而且价格昂贵,如何能够发明一种无创的较为低廉的诊断ISR的方法,成为国际研究的热点。双源CT(DSCT)的时间分辨率达到了83 ms,使获得心脏及冠状动脉高质量的图像成为可能,在心血管系统成像方面越来越显示出它独特的优势。现综述DSCT在评估冠状动脉ISR方面的应用及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0.
伍广伟  王风 《广西医学》2002,24(10):1574-1577
近年来 ,随着介入性心脏病学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冠脉内支架术也广泛地用于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术后治疗血管闭塞 ,或者在血管成形术中选择性地应用以降低再狭窄的发生率 ( 1)。血管内支架的应用虽可以部分降低再狭窄率 ,但新近研究显示冠脉支架置入后支架内再狭窄(RS)率为 2 8%( 2 )。因此 ,寻找一种有效且临床使用的防止再狭窄的方法 ,已成为介入心脏病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就目前支架内 RS预防方面的一些研究进展总结如下。1 药物治疗  目前用于再狭窄预防的药物很多 ,主要种类有 :抗血小板药物和抗血栓药物、抗炎症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CT血管成像(CTA)、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颈内动脉狭窄、斑块形态的诊断结果,以DSA为金标准,分析CTA和CDFI的诊断准确性。方法选择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经DSA检查确诊的颈内动脉狭窄患者180例,并先后行CDFI、CTA检查,比较三种检测方法对颈内动脉狭窄、斑块形态的诊断结果,以DSA为金标准,分析CTA和CDFI的诊断准确性。结果DSA确诊患者颈内动脉不规则型斑块的血管条数为180条,规则型斑块的血管条数为180条,而CTA确诊患者颈内动脉不规则型斑块的血管条数为179条,规则型斑块的血管条数为181条,CDFI确诊患者颈内动脉不规则型斑块的血管条数为191条,规则型斑块的血管条数为169条。以DSA为金标准,CTA和CDFI的灵敏度分别为98.89%、85.56%,特异性分别为99.44%、79.44%,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9.44%、80.63%,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90%、84.62%,准确度分别为99.17%、82.50%。结论与CDFI相比,CTA检查对于颈内动脉狭窄率≥70%、不规则斑块的诊断准确率更高,与金标准DSA诊断的准确性具有高度一致性,而且简单易行,在一定情况下可代替DSA检查,避免其有创性和潜在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源CT冠脉动脉CTA在冠脉粥样硬化中的诊疗价值。方法以自身对比的方法,分析2009年9月-2010年3月共24例临床疑似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双源CT冠状CTA、CAG及IVUS的检查资料;男19例,女5例,平均年龄57.25岁;以IVUS检查结果为标准,评价:①DSCT对冠脉狭窄的诊断价值;②DSCT对斑块性质的诊断价值。结果 24例患者有24条冠脉,91个测量位置参与了统计分析:①冠脉病变狭窄程度上,三种方法它们两两之间结果无统计学意义,[U1]并且具有较高的相关性(rDSCT与IVUS:0.789、rDSCT与CAG:0.828、rCAG与IVUS:0.757);②DSCT与IVUS在辨别冠脉斑块成分上无明显差异(Z=-1.063、P=0.288),它们所显示的斑块成分呈密切正相关(r=0.719);③DSCT与IVUS在测量冠脉斑块偏心指数上无明显差异(Z=-0.816、P=0.414),它们所显示的斑块偏心指数呈中度正相关(r=0.583)。结论 DSCTA能准确评估冠脉狭窄程度,且能辨别管壁斑块性质,是一种无创、操作简单的诊断冠状动脉病变检查方法,可为高危人群筛查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皮球囊扩张术治疗二尖瓣再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9例闭式扩张术二尖瓣再狭窄(MRS)。和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PTMC)后MRS患者再次施行PTMC。结果 两组二尖瓣口面积(MVA)分别增加71%和78%。闭式扩张术后经再次PTMC,MVA从(1.35±0.34)cm^2提高到(2.31±0.32)cm^2,左房压(LAP)由(2.31±1.10)kPa降至(1.27±0.87)kP  相似文献   

14.
甘氨酰脯氨酸二肽氨基肽酶检测技术及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研究了甘氨酰辅氨酸二肽氨基肽酶(GPDAEC.3.4.14.5)的最适反应条件,9次测定米氏常数(Km)值为(1.91±0.08)mmol/L,选用158mmol/LTris、64mmol/L,双甘氨肽,10mmol/L底物,pH8.6缓冲液,同时建立了手工法和自动化分析法,酶促反应速度在70min内呈线性,酶活力用手工法在750IU/L,内成线性,自动化分析法在1300IU/L,以下成线性,三份高、中、低值酶活力标本手工法及自动化分析法批内变异系数分别为1.7%~3.1%和0.7%~1.4%,批间变其分别为3.8%~6.7%和1.2%~4.4%。132例正常人GPDA为185.2±28.6(x±s),65例原发性肝癌组为408.0±216.1(x±s)明显高于正常组(P<0.001)且与AFP水平无相关意义(r=0.0361).24例胃癌和59例肺癌分别为(99.5±16.6)IU/L和(11.8±23.0)IU/L,明显伏于正常组(P<0.001);并发现GPDA在食道癌及有门癌病人亦有下降趋势(P<0.01)。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卧位心绞痛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特点。方法 :选择 30例卧位心绞痛患者 (A组 ,其中2 3例行冠脉造影 )及 4 2例稳定劳力型心绞痛患者 (B组 )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及冠脉造影特征。结果 :A组患者年龄较B组患者大 ,A组患者中 2 5例 (83% )合并高血压 ,13例 (43% )合并糖尿病 ,均明显高于B组 (P值分别为 <0 .0 1、<0 .0 5 ) ,A组患者有心肌梗塞病史者更多 (分别为 6 3%与 19% ,P <0 .0 1)。A组异常室壁运动检出率 (73% )明显高于B组 (2 4 % ,P <0 .0 1) ,EF <0 .4 5的检出率两组间无明显差异。A组患者 91%有3支病变、34%有左主干病变 ,均明显高于B组 (分别为 14 %、2 % ,P均 <0 .0 1) ,而且病变狭窄程度更重。A组 78%的患者为C型病变 ,而B组患者仅 17% ,差异显著 (P <0 .0 1)。结论 :卧位心绞痛患者年龄较大 ,大多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肌梗塞病史 ,其临床病情及冠脉病变严重 ,大多数患者为 3支和 /或左主干血管病 ,冠脉血流储备严重不足。  相似文献   

16.
心脏静脉的X线影像特征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心脏静脉的X线解剖学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冠状动脉造影的静脉延迟显影方法观察82例患者心脏静脉的位置、形态、内径、数目、及角度。结果 :所有患者均可见冠状静脉窦 -心大静脉 ;心中静脉的出现率为 10 0 % ,多数为单支 ,双支者仅见 1例 (1.2 2 % ) ;97.5 6 % (80例 )患者可见 1~ 3支左心室后静脉 ;1.2 2 % (1例 )冠状静脉异常。心中静脉 (直径 4 .6 4± 1.18mm)和左心室后静脉 (直径 4 .2 8± 1.2 3mm )多呈直角汇入冠状静脉窦 ,可能会给经冠状静脉窦、心中静脉或左心室后静脉植入左心室电极造成技术上的困难。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的静脉相显示心脏静脉的方法可靠 ,简单易行 ;利用心脏静脉的X线特征 ,将有助于经心脏静脉系统起搏电极的植入和心律失常时标测导管及消融导管的插入 ,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自1987年以来,我院采用B超对半月板进行实验研究并对264例病人进行检测,结果表明B超不仅能显示半月板图象还能区分正常与异常半月板。B超诊断的临床符合率为86.36%,手术符合率为95%。本检查具有无创性,不接触x射线,操作简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疗效。方法 :对 5例AMI置入冠状动脉内支架的连续观察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5例AMI患者中 ,梗死相关血管为前降支 4例 ,左回旋支 1例。共置入支架 5个。术后残余狭窄程度由术前 99%~ 10 0 %降至术后 10 %~ 5 % (P <0 0 0 1)。手术成功 10 0 %。随访 1~ 6个月 ,无心脏事件发生。结论 :冠状动脉内支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是有效的 ,早期效果好且可降低再梗死发生率 ,并明显减少再次的靶血管血运重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血管多层螺旋CT(CTA)联合诊断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8例高度怀疑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分别行超声和CTA检查,了解其分型,并以手术结果作为"金标准"。结果超声、CTA联合诊断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准确率、敏感性分别为93.59%、100.0%明显高于超声(69.23%、72.58%)、CTA(74.36%、88.71%)(P0.05);特异性无差异(P0.05);三组联合诊断A1型、A2型、A3型的准确率无差异(P0.05);CTA显示内膜片、内膜片累及范围、假腔血栓、主动脉弓受累、动脉弓分支受累的几率高于超声,显示心功能降低、主动脉反流的几率明显低于超声(P0.05)。结论超声和CTA联合诊断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准确率及分型准确率较高,还可了解内膜片及其累及范围、假腔血栓等情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医源性血管损伤的动脉造影与超声诊断与栓塞治疗及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22例因外科手术或介入插管引起的血管损伤患者中19例接受了动脉造影,3例经彩超检查明确诊断。11例经导管进行了栓塞治疗,3例在超声引导下注射凝血酶治疗。结果 19例患者动脉造影发现对比剂外溢8例,假性动脉瘤7例,动静脉瘘1例,动脉夹层闭塞3例;另外3例患者彩超发现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形成。11例栓塞治疗的患者中8例出血停止,随访期间(2周-1月)内无再出血;1例栓塞后40h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2例于栓塞后2d和9d出血复发,分别经再次栓塞和外科手术后痊愈。3例假性动脉瘤在超声引导下注射凝血酶治疗后痊愈。结论动脉造影及超声介入对医源性血管损伤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动脉栓塞治疗及超声引导下注射凝血酶并压迫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