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为探索我省心脏病死亡分布特点和防治策略。方法:分年龄、性别、城乡、病种进行统计,用EXCEL软件作统计处理,以U检验进行比较。结果:10年间心脏病死亡率波动在40.79/10万-51.88/10万之间,年平均死亡率为43.46/10万,标化死亡率为33.81/10万,占全部死亡人数6.97%。心脏病死亡率随年龄增高而显著增高,男性死亡以冠心病为高,女性以慢性风心病为高,城市以冠心病为主,农村以慢性风心病为主。结论:根据四川省心脏病死亡分布特点,心脏病防治要以35岁以上人群为重点,采取以社区为基础,健康教育为主要手段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江苏居民心脏病分布特点,探索流行规律,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按ICD-10国际疾病分类对死因进行分类,应用DeathReg软件系统和SPSS15.0统计软件,对江苏省居民心脏病死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3年~2005年,江苏省居民心脏病年均死亡率为74.97/10万,标化死亡率为31.66/10万,低于全国水平;急性心肌梗死为心脏病死亡的第一位死因。江苏省心脏病死亡率从高到低分别为苏中、苏北、苏南;15岁以上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血压性心脏病的死亡率高于城市。结论:心脏病已成为江苏省中老年人的主要死因和疾病负担,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四川省死因监测点居民2002~2007年心脏病死亡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方法]对2002~2007年四川省死因监测点死因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2~2007年四川省死因监测点居民心脏病死亡率为44.75/10万,男性死亡率为45.74/10万,女性死亡率为43.71/10万,男性心脏病死亡率高于女性(χ2=15.47,P﹤0.01)。6年间心脏病死亡以冠心病死亡率最高,其次是肺源性心脏病,不同年龄组心脏病死因构成不同,35岁以上死亡率迅速升高。[结论]四川省防控重点疾病为肺源性心脏病和其他心脏病,重点人群为35岁以上人群,重要措施为控烟。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2010年北京市西城区心脏病死亡情况,为今后卫生防病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全市各级医疗机构填报和十个街道派出所收集的户籍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及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信息中心提供2010年百岁表及出生人数作为基础资料,按照国际统一分类方法ICD-10进行疾病分类编码,计算各种死亡指标。结果 2010年西城区心脏病死亡率为148.97/10万,冠心病死亡率为132.42/10万,分别比2003年上升47.95%和78.32%。随年龄增加,冠心病死亡率上升。2010年冠心病死亡地点主要在家中或赴医院途中。结论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心脏病防治工作,控制北京市西城区心脏病死亡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河南省居民2012年死亡现状,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河南省2012年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资料,采用国家《死因监测数据清洗与分析工具》和SPSS11.5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河南省居民粗死亡率为590.47/10万,男性高于女性(χ2=1 798.55,P0.001);农村地区高于城市地区(χ2=118.22,P0.001);全省三大类疾病男性构成比分别为2.71%、85.64%和10.14%,女性构成比分别为2.51%、88.73%和6.08%,男性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χ2=8.81,P=0.012)、女性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χ2=12.22,P=0.002)、城市地区男性和女性(χ2=29.97,P0.001)、农村地区男性和女性(χ2=219.39,P0.001)检验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病已经成为危害河南省居民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应采取综合措施降低人群危害因素水平,从而降低人群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水平。同时应高度关注男性群体健康。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启东市心脏病的流行特征和规律 ,本文对启东市1987~ 1998年的心脏病死亡率的流行趋势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  1987~ 1998年死亡资料源自启东市肿瘤防治网收集的全死因登记报告。人口资料源自启东市公安局的户籍登记。 1982~ 1989年的年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大连市居民30多年来心脏病死亡流行趋势,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大连市居民死因监测结果,对不同性别、年龄、年代的心脏病死亡水平进行分析.结果 1981-2013年心脏病粗死亡率波动在72.99/10万~177.99/10万之间,呈上升趋势(t=6.08,P<0.001);标化死亡率波动在65.38/10万~139.74/10万,呈下降趋势(t=-9.48,P<0.001).人口老龄化是粗死亡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心脏病占总死亡的构成比13.44%~24.56%.从80、90年代的第3位死因上升到目前的第2位死因.男女死亡率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男性粗死亡率大于女性(x2 =49.52,P<0.001).结论 心脏病已经成为威胁大连市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在老年人口比例日益增加的今天,应加强心脏病的综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描述河南省肠癌死亡水平及分布特征。分析河南省1987—2006年肠癌死亡率及年龄调整死亡率。方法利用河南省1/10人口全死因登记报告数据,统计结果河南省1987—2006年肠癌粗死亡率为5.01/10万,中调率为4.32/10万,古恶性肿瘤死亡的4.36%,居第5位。男性肠癌的死亡率和年龄调整死亡率分别为5.40/10万和5.02/10万,女性分别为4.60/10万和3.69/10万。20年来肠癌死亡率呈现下降趋势。结论河南省肠癌的死亡率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9.
2004—2006年南通市居民恶性肿瘤死亡情况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病患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近年来的统计结果表明,恶性肿瘤已经成为江苏省南通市居民的主要死因。为进一步了解该市恶性肿瘤的死亡情况,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笔者对2004—2006年该市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状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居民死亡水平及主要死因,为制定卫生政策、卫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6年广州市越秀区居民死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6年越秀区居民死亡率为603.94/10万。其中,男性为683.88/10万,女性为522.1/10万;不同性别死亡率均自0岁后开始随着年龄的增大而下降,至5~9岁最低,10~29岁相对平稳,35~39岁开始随年龄的增大升高较快,至85岁以上达到最高。全人群死亡率最高的前4位死因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0~75岁居民全死因减寿年数(PYLL)为37514.5人年,导致寿命损失最大的前4位死因是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损伤与中毒、呼吸系统疾病。[结论]越秀区居民死亡率处于一般水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引起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金华市监测区居民恶性肿瘤死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了解2006—2010年金华市居民恶性肿瘤死亡水平及其变化趋势,为恶性肿瘤的防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6—2010年金华市3个死因监测区死因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6—2010年金华市居民恶性肿瘤平均死亡率为160.23/10万,标化死亡率为128.54/10万;男性死亡率为209.48/10万,女性死亡率为108.96/10万。恶性肿瘤排名前5位是肺癌、肝癌、胃癌、结肠直肠肛门癌和食管癌。不同类别恶性肿瘤变化趋势不同,肺癌和结肠直肠肛门癌呈上升趋势,而肝癌和胃癌死亡率基本维持在稳定水平,食管癌则呈下降趋势。不同年龄组恶性肿瘤死因不同,且死亡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结论恶性肿瘤已成为疾病负担加重的主要疾病,严重危害金华市居民的生命和健康。今后要从加强健康教育,建立良好生活方式,提高居民整体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2.
张敏  熊斌 《职业与健康》2011,27(20):2357-2359
目的了解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简称五峰县)人群死亡水平、主要死亡原因及特点,分析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全县人群死亡信息查自网络直报系统,数据统计分析采用Deathres 2005死亡医学登记系统。结果 2007—2010年,五峰县居民的粗死亡率为6.08‰,标化死亡率为8.60‰。男女死亡比为1.42∶1。居民前5位死因分别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中毒、恶性肿瘤及消化系统疾病。结论慢性病和意外伤害是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主要原因,应有针对性地开展疾病预防以及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工作,提高居民对慢性病的预防保健意识,减少疾病和意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杨永芳  陈杨  肖义泽 《职业与健康》2013,(23):3144-3146
目的探讨云南省居民伤害死亡情况和死因,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对云南省6个国家疾病监测点2006--2012年居民死亡监测资料,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伤害死亡情况和死因分析。结果2006--2012年7年间,云南省疾病监测点居民伤害的死亡率为75.16/10万-89.21/10万,平均死亡率为84.01/10万,标化死亡率为87.80/10万;男性死亡率是女性的2.4倍;前5位死因依次为意外跌落、自杀、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意外中毒和溺死。结论伤害是云南省疾病监测点居民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是危害中老年人群健康和生命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政府应尽早把伤害纳入疾病预防控制规划,采取有效措施实施干预。  相似文献   

14.
2006年广东省病毒性肝炎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广东省2006年病毒性肝炎监测结果,为评价预防控制效果和制订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肝炎疫情、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乙肝专项检测与肝炎分型等进行监测和分析。[结果]与2005年对比,病毒性肝炎总报告发病率下降10.1%,甲肝、乙肝和未分型肝炎的报告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下降,丙肝和戊肝上升。儿童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98.3%,首针及时率86.2%。3岁以下HBsAg携带率1.4%,免疫成功率94.7%。病毒性肝炎仍以乙肝为主,HBsAg阳性率98.9%。乙肝病例监测以慢性为主。[结论]广东省病毒性肝炎防制效果较好,监测网络已较完善,但上报及时率、标本采集率及分型诊断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5.
2005—2008年射阳县居民死因监测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2005—2008年射阳县居民主要死因。方法利用射阳县2005—2008年死因登记报告系统数据和公安局提供的人口资料,对射阳县居民的主要死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5—2008年该县平均粗死亡率为621.38/10万,标化死亡率为464.06/10万,其中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占85.44%,处于死因前5位的分别是恶性肿瘤(222.15/10万)、脑血管疾病(129.31/10万)、呼吸系统疾病(82.23/10万)、心脏病(61.61/10万)、损伤与中毒(60.60/10万)。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影响该县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其中恶性肿瘤处于首位,应加强其综合防制工作。  相似文献   

16.
杨永芳  邵英  肖义泽 《职业与健康》2012,28(22):2694-2696
目的了解2006—2011年云南省疾病监测点居民恶性肿瘤死亡水平及其变化趋势,为恶性肿瘤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死亡率、标化死亡率等对2006—2011年云南省疾病监测点死因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6—2011年云南省疾病监测点居民恶性肿瘤年均报告死亡率为70.80/10万,标化死亡率78.17/10万,居全死因第4位;男性高于女性,男女死亡率比为1.66;前5位恶性肿瘤死因依次是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和白血病。结论恶性肿瘤已成为云南省疾病监测点居民的主要致死疾病之一,且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应根据不同人群、不同肿瘤的特点,采取综合性的干预措施,预防或减少恶性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掌握四川省死因监测点1989—2008年伤害死亡变化趋势。方法应用1989—2008年四川省死因监测资料,对伤害死亡及其构成比进行趋势变化分析。结果1989—2008年,四川省死因监测地区伤害死亡一直位居总死因的第4位,各年度构成比占总死因构成的比例在6.14%~10.01%之间;总标化死亡率由1989年的63.28/10万下降到2008年的43.83/10万,平均下降速度1.91%,标化死亡率男性(68.74/10万)高于女性(40.43/10万),农村(65.36/10万)高于城市(51.29/10万);但男性和女性、城市和农村的粗死亡率、标化率均呈下降趋势(P〈0.01);居前6位的伤害种类为自杀、交通事故、淹死(溺水)、意外跌落、中毒、其他意外事故和有害效应;运输事故呈上升趋势,平均增长速度为13.59%。结论四川省监测地区伤害死亡水平呈下降趋势,在女性群体和城市中较为显著,伤害死亡种类主要为自杀、交通事故、运输事故、淹死(溺水)、意外跌落、中毒等。  相似文献   

18.
蒋雪峰 《职业与健康》2008,24(17):1807-1808
随着医药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寿命已经大大地延长。由于目前人们对老年痴呆病认识不足,及受医疗水平限制,使这类疾病早期诊断较为困难,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寿命和生活质量。关于本病发病率的资料有限,笔者根据本市居民3a死亡监测资料,粗略汇总和分析了老年痴呆患者死亡情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分析永定县开展全国疾病监测点研究15年的4大基本卫生资料,为政府的卫生工作决策和评价卫生工作质量提供依据。[方法]按“疾病监测方法与应用”,对疾病监测点1991—2005年的工作进行考核、统计、评价和分析。[结果]15年监测点的儿童免疫资料,监测点内外基本一致,但法定传染病监测点内的报告发病率、卡片完整率等质量比监测点外高;监测点的居民出生和死亡报告数比公安部门多,监测点内研究资料项目齐全、内容完整,连续性和逻辑性好。[结论]本研究资料有良好的系统性、规范性、灵敏性和先进性,有较高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