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系男性,38岁,陕西省兴平县庄头镇人。于1982年6月,发热38.5℃,鼻衄,肝肋下2指,脾肋下4指。经髂骨穿刺,骨髓片查到大量利杜体。用斯锑黑克150mg/kg肌注,疗程6d,2个疗程后痊愈。 该患者12岁时。即1956年,曾患过黑热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黑热病患者相关临床资料的分析,提高黑热病的诊治水平,降低病死率.方法 对我院2006 ~2010年收治的49例黑热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9例患者均来自疫区,男:女=32∶17,年龄5个月~56岁,中位年龄2岁.常见临床表现为不规则发热、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查常见全血细胞减少、球蛋白增高和肝功能异常;黑热病rk39抗体检测阳性率为91.7%;骨髓穿刺涂片利杜小体阳性率为75.0%;44例(89.8%)患者采用葡萄糖酸锑钠治疗后好转,死亡5例(10.2%),主要死于出血等相关并发症.死亡患者ALT和血清铁蛋白水平显著高于非死亡者.结论 黑热病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可造成多系统多脏器损害,容易误诊.对来自疫区的疑诊患者应及时进行特异性血清免疫学及骨髓病原学检查.  相似文献   

3.
患者周××,男34岁,体重60kg,地质工作者。 1987年2月,患者因不规则发热1月,贫血,脾大就诊。骨髓穿刺涂片查到利杜体,确诊为黑热病。经对症支持,输血400ml后,用斯锑黑克6000mg(100mg/kg体重),分6日6次给药,用  相似文献   

4.
20 0 0年 2月~ 8月 ,我们对新疆 8例具有典型黑热病症状的患者 ,进行了诊断或用斯锑黑克作实验性治疗而获良效从而确定为黑热病 ,今报道如下。例 1 :男 ,30岁 ,汉族 ,住库尔勒博湖县 ,不规则发热 3个月 ,乏力、肝脾呈进行性增大 ,肝功正常 ,病人血液经 r K39免疫层析试条检测呈阳性反应 ,但骨髓穿刺涂片上未查见原虫。用斯锑黑克治疗后体温即恢复正常。例 2 :男 ,1岁 ,汉族 ,住喀什地区巴楚县 ,不规则发热 ,肝大肋缘下 4cm,脾大肋缘下 5cm,白蛋白 2 6g/ L ,球蛋白 35g/ L,WBC7.2× 1 0 9/ L,用 rk39免疫层析试条检测患者血液 ,呈阳性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黑热病患者血液及骨髓象异常改变,结合临床特点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方法对2003年1月~2012年10月收住新疆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的30名黑热病患者血象及骨髓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血细胞减少25例,血小板计数正常3例,白细胞计数正常2例,重度贫血7例,中度贫血18例,轻度贫血5例,骨髓穿刺检出利什曼原虫,确诊黑热病。结论喀什地区是黑热病流行区,基层工作人员了解了血液及骨髓细胞形态学特点,结合临床表现和病史,对疑似病例应注意镜下寄生虫的检查,可避免或减少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6.
1958年底我市宣布基本消灭黑热病,近发现一例。患者,女,31岁,已婚,荆门市沙洋区十里铺镇新桥乡人,现任市饮料厂化验员。1993年5月开始不规则发热(38℃-41℃)、头昏、乏力、食欲差,于当年去汉口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体检:贫血貌。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率齐。肝大右肋下3cm,脾大左肋下7.5cm。实验室检查RBC2.58×1012/L,血红蛋白91.0g/L,WBC2.58×109/L,骨髓穿刺涂片,查见利杜小体少许。B超:肝大,巨脾。盆腔少量积血。9月1日转入湖北省卫生防疫站门诊部,给予斯锑黑克加入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两个疗程剂量为7.2g。后因治疗过程中,…  相似文献   

7.
黑热病1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黑热病病例的分析,探讨黑热病的早期诊断方法和安全有效地治疗方案。方法对6年来收治的10例黑热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患者均有传播季节在流行区居住史和被白蛉叮咬史,临床表现为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及进行性脾肝肿大。实验室检查全血细胞减少为2.5×109/L,血清球蛋白增高平均为40g/L,骨髓涂片染色镜检,均查见杜氏利什曼原虫,采用锑剂治疗疗效明显。结论黑热病早期诊断的关键是认识其临床特点,了解流行病学资料及骨髓检查,防止误诊。采用间歇治疗,21d完成疗程,有助于提高治疗成功率,减少副反应。  相似文献   

8.
从1949年Pouya在伊朗里海地区发现第1例儿童黑热病后,至今在伊朗各地共发现了120例患者。这些病人散在分布于沙漠和东南部非常干燥地区以外的各地,而以西南部山区游牧民族中为多见。德黑兰大学公卫研究所对1962年以来经骨髓或脾穿刺物涂片查见原虫确诊的38例的分析,其中男性有30例(79%),女性8例(21%),10岁以下的29例(76%),10岁以上的9例(24%),年  相似文献   

9.
在内脏利什曼病(VL)高发区,建立一种快速有效的诊断方法至关重要。骨髓穿刺检查阳性率只有60%—70%。用WHO推荐的经腹部的脾穿刺检查3000例患者,术后仅死亡3例。为了寻找一种具有早期确诊价值,且安全可靠的VL诊断方法,本文作者对肋间、腹部脾穿刺及骨髓穿刺术进行了比较研究。 将来自VL流行区、发热的脾肿大患者及疑似VL的270例患者随机分成3组,分  相似文献   

10.
骨髓穿刺作为内科常规诊疗技术之一,常用于骨髓细胞学检查、寄生虫和病原体检查及骨髓培养等,对血液病、黑热病、疟疾、恶性肿瘤及感染性疾病的明确诊断有重要意义。但临床上往往由于术者操作不熟练,穿刺部位选择不当,进针深度掌握不准,涂片质量欠佳等诸多原因造成检查失败,或延长检查时间,既增加了病人痛苦,又影响了诊断治疗甚者引发医疗纠纷。笔者曾亲手操作骨髓检查逾千例,除极个别外,  相似文献   

11.
格列卫致长时间严重骨髓抑制并发消化道出血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43岁。因确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3年余,皮肤瘀点、瘀斑2月余入院。患者于1998年因双下肢瘀斑、水肿,检查发现白细胞(WBC)异常增高,经骨髓穿刺检查确诊为CML。给予HOAP方案治疗后,血常规恢复正常。出院后给予干扰素300MU/隔日。患者WBC维持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报道重庆主城首例输入性黑热病,探讨黑热病的实验室诊断,降低误诊率。方法分析1例黑热病病例的临床资料及骨髓中利杜体的形态特点,结合rk39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结果该患者有黑热病疫区生活史,有不规则发热、脾大、白细胞计数降低、贫血、血小板减少等症状,骨髓检查显示骨髓增生活跃,吞噬细胞内外可见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rk39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阳性,因此确诊为黑热病。结论根据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该病例确诊为黑热病。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64例内脏利什曼病人的临床和实验室观察结果。64例病人的平均年龄15.4岁,其中男性43例,病人平均16.2岁,21例女性病人平均14岁。60例病人脾穿刺液直接涂片阳性,1例于治前骨髓检查阳性,3例以前治疗过的病人,经脾穿刺再次查到  相似文献   

14.
黑热病166例病例流行病学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黑热病病例的分析,探讨黑热病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特点,为临床减少误诊提供依据。方法对就诊患者采用rk39试纸条检测,阳性者收集流行病学、发病情况、临床表现以及其在医院的病原学、辅助检查和病历记录等资料,免费给予锑剂药物治疗;对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例均有传播季节在流行区居住史;全年各月均有发病,非流行区病例以到九寨沟县、黑水县和甘肃、新疆流行区感染后发病的居多。发病男性高于女性。流行区16岁以下发病较多,占35.09%;非流行区以16岁及以上发病居多,占97.85%。病程最短者为7d,最长者达2年;主要临床表现为长期不规则发热占100.00%,进行性肝脾肿大占98.00%;以白细胞为主的全血细胞减少及血浆球蛋白增高分别占83.33%和93.18%。rk39试纸条检查与骨髓穿刺的阳性符合率为100.00%,rk39试纸条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骨髓穿刺(P0.01)。结论加强流行区居民和流动人口防病宣传,从流行病学入手控制黑热病;黑热病的早期诊断关键是了解流行病学资料,认识该病的临床特点,掌握骨髓或rk39试纸条检查方法,防止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收治黑热病病例的分析,探讨黑热病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特点,为临床减少误诊误治提供依据。方法对就诊患者采用骨髓穿刺或rk39试纸条检测,阳性者收集流行病学、发病情况、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病历记录等资料,给予锑剂药物治疗;对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和回顾性分析。结果 47例病例均有流行区居住史;各月均有发病,以2-6月居多,占全年发病的68.09%;病例男性高于女性,年龄以16岁及以下发病较多,占发病数的80.85%,发病至确诊时间病程在6个月内的占95.75%,病程长短与误诊时间有关。主要临床表现为长期不规则发热(100.00%)、进行性贫血(100.00%)和脾肿大(95.74%);以白细胞为主的全血细胞减少及血浆球蛋白增高分别占病例的89.63%和57.45%。rk39试纸条检查与骨髓穿刺的阳性符合率为100%。结论 47例黑热病病例均有流行病学规律和一些临床特点;了解黑热病的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特点,及时进行病原学检查或血清学检测是避免漏诊误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两性霉素治愈耐锑剂黑热病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儿,男,8岁,甘肃省陇南市文县丹堡乡人,因乏力,反复发热10月余入院。患儿于2007年6月出现乏力,发热,体温在38.0~40.0℃,在当地医院做骨髓穿刺报告,可见成簇及散在利杜体,诊断为黑热病,即给予葡萄糖酸锑钠治疗,每日0.6g,疗程6d,症状消失后出院。2个月后再次出现乏力,寒战,高热,因治疗后反复复发,在此后半年多时间内,先后在一家市级医院及2家省级医院求治,均诊断为黑热病,均给予葡萄糖酸锑钠正规治疗,但疗效一次比一次差,症状缓解时间一次比一次短,于2008年4月住陇南市第二人民医院感染科。  相似文献   

17.
内脏利什曼病即黑热病 ,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所致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本病分布很广 ,亚、欧、非、拉丁美州均有本病流行。在我国 ,该病目前仍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寄生虫病之一。尤其是在山丘疫区 ,且以儿童为主。因此 ,快速而准确的诊断成为防治该病的关键。诊断黑热病的传统方法 ,是以骨髓穿刺物涂片镜检或培养检查病原体 ,但骨髓穿刺不仅给患者造成痛苦 ,而且原虫密度低者易漏诊。因而发展高效、快速、准确的检测及鉴定技术仍是这一领域的重点研究课题。近年来关于黑热病的诊断在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方面发展很快 ,主要进展如下 :1 …  相似文献   

18.
吕春颖  杨淑莲  杜昊 《山东医药》2014,(15):106-107
患者女,52岁,主因进行性面白乏力8a,加重伴间断发热、齿龈渗血1个月,于2013年lO月10日以急性白血病(AML)收入院。2005年7月初,患者因无明显诱因出现面白乏力、活动后心慌气短于当地医院就诊,经骨髓穿刺检查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RAEB)-Ⅱ,未予特殊治疗。2005年7月19日转来我院,骨髓穿刺检查示增生活跃;粒系增生,  相似文献   

19.
正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26岁,因"腹胀3个月伴加重10 d"于2016年10月10日入本院。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就诊于本院消化内科,行相关检查提示:肝硬化、巨脾、门静脉高压、重度贫血,血常规提示三系明显降低,行骨髓穿刺提示:缺铁性贫血。诊断为: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经系统保肝,降门静脉压治疗后有所好转出院,患者自诉腹胀加重10 d,为求进一步诊治入本院,门诊以"脾功能亢进"收入本科。病程中患者  相似文献   

20.
据某些作者报道,黑热病患者经过治疗后数周和临床上痊愈后血中γ球蛋白仍持续增多。Benallegue等(1970)检查了40例痊愈后6~11个月的儿童黑热病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蛋白质,观察到仅4例患者血清蛋白质转为正常。本文作者在西西里进行流行病学检查期间,采集了20例在3~10年前经卡塔尼亚儿科治愈出院的3~15岁的儿童黑热病患者的血清样本,这20例儿童患者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