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立光  陶新智 《广西医学》1998,20(3):329-331
射频消融术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15例。根据室速发作时体表心电图及心电轴初步定位起源点,采用激动顺序标测法与起搏标测法相结合,15例均于局部标到较体表心电图QRS波提前20 ̄45ms的高频低振幅电位。起源点位于左室间隔区7例,右室流出道8例。放电功率20 ̄30W,放电10s内室速全部终止,平均手术时间1.4h,平均X线曝光26分,无并发症,随访0.5 ̄3.6年1例复发再次消融成功。  相似文献   

2.
方法和目的:探讨采用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治疗具有递减传导特性的慢旁路效果。 结果:心动过速时体表心电图呈窄QRS波,逆行P波及R-P≥P-R,且PⅡ、Ⅲ、avF倒置,PavR直立,心动过速与右室起搏均呈同样的偏心性心房激动顺序,室房呈递减性传导及长V-A间期。 结论:成功射频消融慢旁路需在心动过速或心室起搏时仔细标测,寻找最早的心房激动点而非VA 融合。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体表心电图及电轴改变与电生理检查及经射频消融术证实的起源点之间关系进行对照,发现心动过速呈左束支阻滞图形,Ⅱ、Ⅲ、avF(或Ⅱ、avF)主波向上,起源点在右室流出道,起源点与心动过速时额面QKS电轴无关;心动过速呈右束支阻滞图形,起源点与心动过速额面QRS电轴关系密切,电轴左偏起源点在左室间隔,电轴右偏起源点在左室侧壁。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体表心电图及电轴改变与电生理检查及经射频消融术证实的起源点之间进行对照,发现心运过速呈左束支阻滞图形,Ⅱ、Ⅲ、avF主波向上,起源点在右室流出道,起源点与心动速过时额面QKS电轴无关;心动过速呈右束支阻滞图形,起源点与心动过速额面QRS电轴关系密切,电轴左偏直源点在左室间隔电轴右偏起源点在右室侧壁。  相似文献   

5.
特发性左室室性心动过速7例,6例于室性心动过速发作过程中行激动顺序标测与消融,消融成功部位的局部心室电图和其前的高频低幅左后分支浦肯野纤维电位较体表心电图QRS波提前30.4±10.3ms,而未成功部位提前12.5±8.0ms(P<0.01);1例采用起搏标测方法与消融。7例患者射频消融全部成功,随访1~13个月无并发症及复发。结果表明,特发性左室室性心动过速发生机理复杂,可为触发活动或折返激动。射频消融疗效肯定,成功的关键是寻找较体表心电图QRS波提前25ms以上的局部心室电图和高频低幅浦肯野纤维电位。  相似文献   

6.
顽固性频发性室性早搏的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射频消融治疗顽固性频发室性早搏的效果。方法:采用心室激动顺序与起搏标测法进行室性早搏标测定位,标测到室性早搏最早激动点较体表心电图QRS波提前30ms以上或消融电极起搏心电图QRS波图形与室早图形完全一致时放电消融。结果:16例中15例成功,成功率93.3%。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射频消融治疗频发单形室性早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选择行心内膜标测的显性预激综合征(WPW)病人53例,其中,左侧壁旁道(AF)17例,左后壁AP8例,右游离壁AP10例,右前间隔AP6例,右后间隔AP8例,左后间隔4例。回顾性地分析12个导联心电图,肢体导联的△波方向,额面QRS电轴及胸导QRS主波方向。将体表心电图与心内膜标测的旁道位置对比,发现两者的定位基本上是一致的,证明体表心电图可做为预激综合征旁道的定位方法,为心脏介入性检查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慢 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S F型AVNRT)及隐匿性旁路传导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PSVT)中常见的类型 ,但通过体表心电图鉴别有一定难度。本文对经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电消融术确诊的 4 5例S F型AVNRT及AVRT患者心动过速发作时体表心电图逆行P(P′)波的位置、形态进行对比分析 ,以寻求体表心电图在PSVT分型诊断中的价值。1 临床资料收集 1999年 4月至 2 0 0 2年 1月在我院住院的PSVT患者 4 5例 ,男性 2 6例 ,女性 19例 ,年龄 13~6 0a。有反复发作心动过速史 ,无器…  相似文献   

9.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是室上速的常见类型。近年来由于采用了射频消融方法治疗AVNRT,使得AVNRT的治疗获得了明显改观。本文仅对AVNRT的电生理特性、导管消融治疗的技术和房室传导阻滞的预防作一文献综述。1 AVNRT的电生理特征AVNRT的最常见类型是慢—快型即慢经前传快经逆传形成的,这种类型约占全部AVNRT的病例近90%。因为心房和心室激动几乎同时发生,这种类型心动过速的体表心电图是以P波或看不到或出现在QRS复合波的终末部分。极少情况P波出现QRS波前。用心内电生理记录,…  相似文献   

10.
起搏标测在心室内消融靶点定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起搏标测在心室内消融靶点定位中的价值。方法:36例患者,男20例,女16例,年龄15-58岁,均无器质性心脏病背景,12例室早图形为CLBBB,5例CRBBB,14例室速CLBBB,5例室速为CRBBB,起搏标测寻找起搏与自发QRS波群形态的细微差异。依次逐区微调大头电极在心室内面的位置,直至起搏12导联QRS波与自发QRS波形态完全一致则为靶点;激动标测就是反复调整“大头”尖端在心内膜位置,使心腔内室早波群比体表心电图QRS波起点提前程度最大或至少10cm以上为消融靶点。结果:12例右室室早起搏标测与体表心电图粗标符合。5例左室室早中3例精标与体表心电图粗标完全吻合。2例稍有出入,起搏标测的总符合率97%,激动标测的总符合率难于计算,14例手术成功的室早患者无复发,16例达消融终点的室速患者,2例分别在术后6月和8月复发并接受第二次射频手术,1例成功,总的即时成功率83.3%。总的远期成功率80.6%。结论:起搏标测可提高心室内消融靶点定位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1.
StudyonthelocalizationoftheoriginofventriculartachycardiawithsurfaceelectrocardiogramZhengQiangsu(郑强荪);DuRiying(杜日映);WangXian...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心大静脉(GCV)不同部位室性期前收缩(PVCs)和室性心动过速(VT)的心电图特征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4例经GCV标测和消融患者,其中持续及短阵性VT各1例,PVCs2例.经左、右心室流出道(LVOT、RVOT)及二尖瓣环心内膜标测与试消融无效各2例,最后均经GCV标测与消融,并对GCV远端(前室间静脉分支前-二尖瓣环前壁心外膜)及最远端(前室间静脉分支后-LVOT)消融成功者的心电图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首次均采用普通温控导管仅1例消融成功,因阻抗太高无法放电失败3例,其中2例再次经三维标测系统EnSite3000-NavX指导下,采用盐水灌注导管标测与消融均成功,1例放弃再次消融,成功率75.00%.经GCV远端及最远端消融成功各1及2例.激动顺序标测有效靶点心内电图较体表心电图QRS波群起始点提早(36.00±2.65)ms,可见A波及V波(V>A) 起搏标测的QRS波群与自发PVCs/VT形态12及11导联相同各2例.GCV远端及最远端消融成功者体表12导联心电图特征不同:(1)前者假性"δ"波时间≥75ms而后者<75ms (2)前者V1呈R型无S波群而V4~V6有S波(呈Rs型),后者则相反.结论 部分体表心电图特征符合LVOT或二尖瓣环前壁起源的PVCs/VT,经上述部位标测与消融无效者,应考虑经GCV采用盐水灌注导管进行标测与消融,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林加锋  林佳选  季亢挺  李嘉  李继武  陈鹏  杨鹏麟 《浙江医学》2010,32(11):1594-1596,1600
目的探讨起源于主肺动脉干(MSPA)室性早搏(PVCs)/室性心动过速(VT)的心电图特征、标测方法及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经肺动脉造影证实起源于MSPA的PVCs/VT患者12例(MSPA组)以及右心室流出道(RVOT)前间隔起源的PVCs/VT患者59例(RVOT组),均采用单导管常规标测技术进行标测、消融。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心电图特征,随访MSPA组患者的疗效。结果MSPA组患者体表心电图具有下壁导联R波振幅高以及胸前导联移形较早(多位于V2~V3)的特点,其有效靶点高电压(8V)可起搏心室,并与自发PVCs/VT的QRS波形12导联完全相同,有效靶点心室电位较PVCs/VT体表心电图QRS波起始点提早(33.91±3.69)ms,10例可记录到远场A、V波,6例可记录到融合或分离的尖峰或碎裂电位。所有消融治疗均成功,无并发症发生,随访期间无复发病例。结论起源于MSPA的PVCs/VT并非罕见.单导管标测及消融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Xie Y  Meng SR  Peng J  Xu DL  Deng CF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34):2420-2423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术治疗维拉帕米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本院18例确诊为维拉帕米敏感性室速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后行相关检查排除器质性心脏病后接受射频消融术。术中寻找Purkinje电位(P电位),标测到P电位较体表的QRS波提前≥20 ms为理想消融靶点。在25 ~35 W,60℃左右的设置下行消融。其周围位置在同样的设置下消融。达到消融终点后,行右心室刺激或者异丙肾上腺素静滴后再行右心室刺激检验消融效果。术后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出院后随访3~6个月。结果 18例患者中,17例起源左后分支,1例起源左前分支,室速,分别在左中后间隔及前间隔消融成功。术中全部达到消融终点,均未再能诱发室速。理想靶点的P电位较体表QRS波提前(24.0±3.5)ms。发现提前越多,消融所需时间越少。术后有2例患者出现穿刺口血肿,无其他并发症出现。随访3~6个月,有2例多次心动过速发作,发作性质及心电图同前。治愈率达88.9%。结论 射频消融手术治疗维拉帕米敏感性室速是安全有效的,可以达到根治的目的,但有一定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5.
5例冠心病合并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在室速发作时QRS波群呈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电轴左偏。采用射频导管消融术成功地终止了室速。终止室速的消融“靶点”均位于左心室后间隔区。随访6-22个月无复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三尖瓣环起源的特发性室性早搏和/或室性心动过速(PVCs/VT)的体表心电图特点及单导管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例特发性三尖瓣环起源的PVCs/VT患者,所有患者均予以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分析其体表12导联心电图的QRS波群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并对起源于三尖瓣环游离壁的PVCs/VT起源部位的时钟点数与体表12导联心电图的r(R)波高度及s(S)波深度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消融成功19例(95.0%),均无并发症发生,失败1例。其中17例消融成功、起源于三尖瓣环游离壁PVCs/VT的心电图特征存在下列变化规律:由三尖瓣环后侧壁→侧壁→前侧壁,下壁导联的r(R)波逐渐增高,而S(S)波逐渐变浅甚至消失,同时r或R波呈Ⅱ〉aVF〉Ⅲ、S或S波呈Ⅲ〉aVF〉Ⅱ的变化趋势;aVL导联的R波逐渐变浅;aVR导联的QS波逐渐变深;三尖瓣环游离壁PVCs和/或VT者下壁导联的r(R)波高度与其起源的时钟点数呈正相关(P〈0.05),而s(S)波深度、aVL导联的R波高度及aVR导联的QS波深度与其起源的时钟点数呈负相关(P〈0.05)。结论起源于三尖瓣环的PVCs/VT是特发性PVCs/VT的一个亚组,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三尖瓣环不同起源PVCs/VT的心电图特征亦异且有一定的变化规律,掌握其体表心电图特点将有助于消融术前初步判定其起源部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初步评价新型双腔起搏心脏复律除颤器抗室性心动过速 /室颤 (VT/VF)及心动过缓起搏的临床效果 ,了解经腋静脉送入心房及心室电极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7例室性心动过速及或室颤同时伴有心动过缓患者接受了双腔起搏心脏复律除颤器治疗 ,其中冠心病 5例、扩张性心肌病 2例。心房及心室电极均在X光线透视、静脉注入造影剂指导下 ,直接穿刺腋静脉 ,从该静脉送入。结果 脉冲发生器埋在左上胸皮下 5例 ,胸大肌与胸小肌之间 2例。仪器对所有VT/VF均能及时识别并成功治疗 ,同时提供有效的房室顺序起搏功能。所有心内电极均成功地经腋静脉送入 ,无并发症。结论 双腔起搏心脏复律除颤器不但能有效地治疗严重室性心律失常 ,而且能提供可靠的房室顺序性起搏功能 ,且经腋静脉送入电极安全 ,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旁路介导的心动过速及射频消融的方法对旁路消融的影响。方法:100 例旁路介导的心动过速经常规电生理检查,双旁路5 例,单旁路95 例,共105 条旁路。用动脉鞘Webster 消融导管标测和Swartz 鞘Daig 消融导管标测二尖瓣环或三尖瓣环,以旁路顺传的最早心室激动或逆传的最早心房激动处为消融靶点。结果: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94例,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3 例,房颤7 例,房扑1 例。97(97/105,92%) 条旁路消融成功,其中动脉鞘Webster 消融导管标测成功85 条,12 条未成功的改用Swartz 鞘Daig 消融导管标测成功。结论:两种消融方法的运用可提高旁路消融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起搏心电图引导经左锁骨下静脉途径行紧急床边临时心脏起搏技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以seldinger法穿刺左锁骨下静脉置入鞘管,从鞘管推送电极至心电监护出现室性早搏或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然后连接临时心脏起搏器,并设置起搏频率超过患者自主心率20次/min,输出电压为3~5V,感知灵敏度为2mV。起搏器完全起搏后,记录12导联心电图,并根据Ⅱ、Ⅲ、avF导联起搏QRS图形调整电极位置,直至Ⅱ、Ⅲ、aVF导联起搏QRS主波向下,V1-V6导联起搏QRS呈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图形。结果8例患者获良好的起搏效果,全部一次插管成功,操作时间5~10min,插管深25~30cm。无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由起搏心电图引导,经左锁骨下静脉行紧急床边临时心脏起搏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方法,成功率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