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钟嘉熙 《新中医》1994,26(1):20-21
刘仕昌教授治疗肺炎经验钟嘉熙编者按广东省名老中医、广州中医学院温病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刘仕昌教授,生于儒医之家,其父为当地名医。刘老自幼耳濡目染,尽得其家传,且喜研医典,博采诸家,悬壶济世60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治病救人无数。尤擅治温病,在高热。昏谵...  相似文献   

2.
史志云 《新中医》1994,26(12):12-13
刘仕昌教授治疗温病斑疹经验史志云主题词温病/中医药疗法,斑疹/中医药疗法,刘仕昌刘仕昌教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对温病斑疹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介绍如下。1肺胃热盛是斑疹形成原因刘老认为斑疹虽均出现于肌肤表面,但其形态有所区别,成因亦有所不同。斑,刚...  相似文献   

3.
钟嘉熙  刘亚敏 《新中医》1994,26(7):14-15,57
刘仕昌教授辨治小儿温病的经验钟嘉熙,刘亚敏主题词温病/中医药疗法,儿童,刘仕昌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多种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等生理特点,小儿温病在临床症候上有其特殊表现,治疗上也有其特殊性。刘仕昌教授在治疗小儿温病时根据小儿生理...  相似文献   

4.
刘仕昌教授治疗糖尿病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钟嘉熙 《新中医》1995,27(1):11-12
刘仕昌教授治疗糖尿病经验钟嘉熙主题词糖尿病/中医药疗法,刘仕昌刘仕昌教授不但擅治温病,为治温病名家,而且对内儿科疑难杂症的治疗亦有丰富经验,疗效卓著。本文特总结刘教授治疗糖尿病经验,以飨读者。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以多饮、多食、多尿为特点。故历代...  相似文献   

5.
11.昏谵的含义是什么?温病过程中引起昏谵的原因有哪几种?如何辨证施治? 答:昏谵是神昏谵语的简称。即是神志异常。临床中神志异常的主要表现为:烦躁不安,神志不清,语无伦次,重则意识丧失。温病过程中出现昏谵一症,是病情严重的一种表现,其引起的原因主要有因邪热内馅心包、热入营分、热入血分、湿热郁蒸不解、胃肠实热、血蓄下焦等六种原因,侵扰心神而出现神志异常,因心主神明,又主言语之故也。由于引起昏谵的原因及病机各不相同,故其各自  相似文献   

6.
吴智兵 《新中医》2007,39(12):75-76
刘仕昌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著名中医温病学家,首批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传染病分会顾问,广东省热病专业委员会顾问。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近70年,对昏谵、消渴、咳嗽、胃脘痛、长期低热、肝病等病症,有其独特的诊疗方法和用药经验。现将刘教授治疗术后长期低热验案1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刘仕昌教授温病辨治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嘉熙 《新中医》1994,26(3):14-15,17
刘仕昌教授温病辨治经验钟嘉熙刘仕昌教授在长期的温病学临床、教学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将刘老有关温病辨证论治经验特点介绍如下。1将温病辨治理论系统化刘老认为,温病学是我国历代医学家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总结出来的一门临床学科。其主要理论“卫气营血”、“...  相似文献   

8.
温病昏谵 ,为临床危重之候 ,即指神昏与谵语而言。因二症常伴随出现 ,故温病学中多昏谵并称 ,其基本特征是神志障碍 ,语无伦次 ,意识丧失。昏谵与昏愦亦有轻重之别 ,昏愦是指重度昏迷 ,昏睡不语之谓 ,故曰轻则昏谵 ,重则昏愦 ,但二者都是温病发展过程中 ,一个严重的神志症状。虽然引起昏谵的最终机理多为清窍阻蔽 ,但神明失常的病因病机是多种多样的 ,治法选方亦不尽相同。因此 ,临床若处理不当 ,则后患莫测。为了便于临证 ,本文试就其病机归纳浅析如次 ,以便鉴别和掌握。1 邪热内陷 ,逆传心包由温热病 ,肺卫之邪不解 ,内陷心包 ,壅闭清窍…  相似文献   

9.
刘仕昌教授对岭南温病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史志云 《新中医》1994,26(6):16-17
刘仕昌教授对岭南温病研究吏志云主题词温病/中医病机,温病/中医药疗法,@刘仕昌刘仕昌教授在长期防治温病的实践中,根据“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中医学特点,结合岭南之独特的气候、地理环境以及人的体质类型,认为岭南温病在发病、病因病机及其证治都具有与其它...  相似文献   

10.
张朝曦 《新中医》1995,27(8):9-10
刘仕昌教授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经验张朝曦主题词肝炎,病毒性,人/中医药疗法,清热,祛湿(中医),活血祛瘀,滋阴,健脾,中医治法,刘仕昌刘仕昌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丰富经验。现介绍如下。1清热化湿以泻肝急性病毒性肝炎的早期,病机以湿...  相似文献   

11.
刘仕昌(1914-2007)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全国名中医.从事中医温病及内科临床70余年,治疗温病斑疹、暑湿、淋证、中风等疾病,有较好疗效,现将其临证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赵会芳 《新中医》1995,27(5):11-12
刘仕昌教授治疗头痛经验介绍赵会芳主题词头痛/中医药疗法,刘仕昌头痛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多种疾病均可引起头痛症的发作。导师刘仕昌教授行医60余载,对该病症的病因病机认识及辨证治疗用药独具特色,临床效果突出,现将刘老治疗头痛症的经验总结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钟嘉熙  刘亚敏 《新中医》1994,26(5):12-13
刘仕昌教授治疗肠伤寒的经验钟嘉熙,刘亚敏刘仕昌教授对肠伤寒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兹将其经验总结如下:1清热祛湿,贯穿始末肠伤寒多归于温病的湿温范畴。刘老认为湿热之邪是本病主要的致病因素,饮食不节,脾胃受伤,导致湿邪内困是本病发生的条件。吴鞠通说:...  相似文献   

14.
刘仕昌教授治疗中风的用药经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亚敏 《新中医》1995,27(6):11-12
刘仕昌教授治疗中风的用药经验刘亚敏主题词中风(中医)/中医药疗法,活血祛瘀,泻下,刘仕昌中风又名卒中,其发病急骤,证见多端,变化迅速,轻者偏瘫,重者危及生命,历代医家均视为疑难之证。刘仕昌教授治疗中风,立法明确,用药精当,灵活变通,临床上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5.
温热时症出现神志不清,谵语妄言,或昏谵不语者,多系病势深重,趋入险境之征兆.历代医家对之论述已详.笔者仅将临床诊治温病神昏的点滴体会,略加整理,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6.
二、辨斑疹白(疒立口) (一)辨斑疹斑疹是温病中常见的体征,二者有若干相同点,也有明显的区别。三、辨常见症状温病过程中,能出现许多症状,其中以发热、昏谵、痉厥更为重要,辨别这些症状,对探求温病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是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7.
刘仕昌教授谈温病名家史志云主题词温病学说,中医学术,刘仕昌刘仕昌教授在诸多温病学家中,特别推崇叶天士、吴鞠通,认为:“温病的辨证纲要,主要是根据叶天士的‘卫气营血’和吴鞠通的‘三焦’学说”,而温病的治法,“是根据发病整个过程各种不同的症候转化而制定出...  相似文献   

18.
刘仕昌教授治疗登革热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志云 《新中医》1994,26(10):11-12
刘仕昌教授治疗登革热经验史志云主题词登革热/中医药疗法,辨证分型,刘仕昌登革热是登革热病毒通过伊蚊为媒介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好发于夏秋季节,尤以6~10月为高峰,患者多为青壮年。临床上以高热,畏寒、头痛、肌肉关节疼痛、皮疹为特征。本病起病急骤,传变迅速...  相似文献   

19.
刘仕昌教授治疗肝硬化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强 《新中医》1995,27(3):10-11
刘仕昌教授治疗肝硬化经验沈强主题词肝硬化/中医药疗法,刘仕昌肝硬化属中医“积、“胁痛”、“膨胀”等范畴,为难治之症,现代医学尚无特殊有效疗法。刘仕昌教授治疗肝硬化有其独特的经验,现介绍如下,供同道参考。1虚实挟杂攻补兼施肝硬化乃时疫外染,郁而不达;或...  相似文献   

20.
刘仕昌教授治疗胃脘痛经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丽玲  李迎敏 《新中医》1995,27(7):10-10,9
刘仕昌教授治疗胃脘痛经验陈丽玲,李迎敏主题词胃脘痛/中医药疗法,辨证分型,刘仕昌胃脘痛是指上腹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的病证,现代医学中的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等病中均可见到此症。该症易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不少痛苦。刘老在临床中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