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临床康复》2003,7(8):1309-1311
近20年来功能性电刺激(经皮、植入)应用于恢复截瘫患的站立行走功能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目前已有几种植入式神经假体在临床试用。植入式神经假体恢复下肢站立行走功能的研究进展,包括神经假体结构、临床病例要求、靶肌肉选择、植入方法、治疗效果和今后展望。  相似文献   

2.
大小便障碍是脊髓损伤后的常见并发症。本文通过对脊髓损伤患者植入神经假体对骶神经的刺激及骶神经后根切除术 ,探讨植入神经假体对脊髓损伤患者恢复大小便功能所起的作用及其社会、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临床康复》2003,7(8):1314-1316
临床骶神经前根电刺激术(SARS)和骶神经电调理术(SNM,InterStim)的开展,为在人体研究不同骶神经根(S2-4)对盆腔器官,盆底横纹肌和下肢功能的支配特点提供了良好模型。本综合作和献资料,通过术中电刺激同时进行尿动力学(膀胱尿道)和肛肠动力学(直场肛门)检测、盆底横纹肌和下肤肌肉收缩观察,以及患的感觉反应等,总结不同骶神经根对排尿、排便和性功能的支配特点。S2的躯体纤维是尿道(S2>S3>S4)和肛门(S2≈S4≈S3)外括约肌的主要支配神经,其副交感纤维是阴茎勃起(S2>>S3)的主要支配神经。S3的副交感纤维是膀胱(S3>S4>S2)和立场(S3≈S2≈S4)逼出肌的主要支配神经,对两的外括约肌也有很强的支配。S4对盆腔器官逼出肌和外括约肌均有支配,但效能略低。  相似文献   

4.
前沿话题:脊髓损伤后电刺激排尿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圆锥上脊髓损伤绝大多数将并发高张力,高反射的痉挛性膀胱,贮尿与排尿功能双重障碍,章介绍了S2-4神经前根电刺激配合后根完全切断去传入,恢复脊髓损伤患可控制性排尿的理论、适应证和临床效果,并介绍电刺激下生理性排尿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新型倒刺电极(Tined-lead)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行S骶神经调节(SNM)的初步疗效。方法对5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新型倒刺电极,在X线监测下将电极植入S3骶神经孔,进行SNM。术前、术后详细记录排尿日记,用影像尿动力学方法评估患者的膀胱尿道功能。结果患者1(隐性骶裂)术后排尿次数和排尿量分别改善22%和49%;患者2(隐性骶裂)术后排尿次数、排尿量和残余尿量分别改善0.7%、11%和46%;患者3(隐性骶裂)术后排尿次数、排尿量和残余尿量分别改善0.4%、18%和44%。患者4(脑外伤)术后漏尿次数和漏尿量分别改善36%和54%。患者5(高位截瘫)术后间歇导尿次数和导尿量分别改善42%和54%,尿动力学参数改善37%~45%。结论用新型倒刺电极进行SNM为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新的可供选择的微创方法。  相似文献   

6.
神经假体与脊髓损伤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神经假体(neuroprosthesis)是一类植入体内帮助恢复神经功能的高科技电子装置,是硬科学(数学、物理学)、教科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神经科学)、工程学(生物医学、电子学、力学、材料学、计算机)和临床医学等多学科共同合作的成果。神经假体结构复杂,要求安全、耐用、小巧和高效,包含体内植入部分(电极、导线和皮下接收—刺激器)和体外控制部分(控制盒和发射器)。耗电量大的神经假体(如运动神经假体,多属神经刺激术的范畴,neurostimulation)体内部分不带电源,通过体外发射器经电磁感应为体内装置提供电能和参数指令。耗电量小的神经假体(多属神经调理术的范畴,neurostimulation)体内部分常自带电源。目前临床应用的神经假体种类很多,有些已很成熟,有的仍在研发试用阶段。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因损坏了下行的皮质脊髓束,使损伤平面以下仍存活的脊髓神经细胞与大脑失去联系,因而失去了大脑的意识支配,不能进行意愿性的功能话动。虽然脊髓再生与修复技术有望在21世纪的早期应用于临床,但脊髓功能不可能完全恢复。因此,辅助技术在SCI的功能康复中仍将起重要作用。运动神经假体(motor neuroprostheses)是一类帮助恢复运动功能的电子装置,用人工电刺激的方法来代替大脑发出的神经冲动,起到控制肌肉活动的目的。SCI造成的肢体和内脏器官功能障薄,包括上肢、下肢、呼吸和排尿排便性功能等。随着人体功效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和制作技术的进步,目前已有多种植入式运动神经假体正在研发或已应用于SCI患,有的在我国也有初步开展。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后排泄障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脑卒中后出现的排泄功能障碍包括尿便和汗液排泄障碍。排泄障碍与脑卒中的程度、部位,年龄、性别和精神障碍有关,根据受累部位的不同而异,尿失禁在脑卒中后排泄障碍中的发病率中占首位,可通过膀胱功能训练,生物反馈和小剂量的抗胆碱酯酶药物治疗,排便失禁是排便障碍的常见表现,排便训练,饮食控制可改善症状,重视脑卒中后排泄障碍的防治,有助于降低残疾程度,改善患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骶神经调节治疗慢性排尿障碍的围术期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骶神经刺激电极植入(Ⅰ期)的9例病人,术前行排尿日记以及尿流动力学检查,明确诊断为非梗阻性排尿功能障碍。病人行骶神经刺激电极植入后随访2~4周,如病人症状好转则行永久电极植入(Ⅱ期)。主要护理措施为心理护理,骶神经调节的健康教育以及正确记录排尿日记和残余尿。[结果]参与调控的9例病人中,6例病人排尿症状较前明显好转,并行永久性刺激电极植入。其中1例病人在植入后因切口感染而重新取出电极。其余5例病人植入后随访1~12个月,排尿排便症状较前明显改善。[结论]骶神经调节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非梗阻性排尿障碍的方法。充分的术前准备和术前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是保证骶神经调节治疗顺利进行的关键;术后有效的护理措施、正确记录排尿日记是促进病人尽快康复、减少严重并发症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患尿白蛋白排泄率(AER)与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 用高分辨率超声对122例2型糖尿病患的颈动脉内膜厚度(IMT)进行检测,同时测定尿AER,并对两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型糖尿病患颈动脉IMT与尿AER存在独立正相关。结论 尿AER增高是2型糖尿病患大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骶神经前根电刺激排尿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圆锥上脊髓损伤绝大多数将并发高张力、高反射的痉挛性膀胱,膀胱的贮尿与排尿功能双重障碍,尿失禁与尿潴留并存,尿路感染和高压性膀胱-输尿管返流引起的肾脏损害,是SCI病人晚期死亡的第一位原因。本文介绍了国外开展S_(2~4)骶神经前根电刺激配合后根完全切断去传入,恢复脊髓损伤病人可控制性排尿的理论、适应证、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圆锥上脊髓损伤绝大多数将并发高张力、高反射的痉挛性膀胱,贮尿与排尿功能双重障碍,文章介绍了S2~4神经前根电刺激配合后根完全切断去传入,恢复脊髓损伤患者可控制性排尿的理论、适应证和临床效果,并介绍电刺激下生理性排尿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骶神经刺激治疗神经源性膀胱临床报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骶神经刺激(SNS)治疗脊髓病变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骶神经测试系统,经皮穿刺刺激S,神经根治疗12例因各种脊髓病变导致的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功能障碍患者。通过排尿日记、尿量及患者症状评分评价疗效。结果8例患者尿频、尿急症状明显改善,日排尿次数显著减少,平均排尿量增加,其中3例接受永久性SNS器植入治疗;4例患者无效。结论SNS治疗可以显著地改善部分神经源性膀胱所致膀胱排尿功能障碍,特别是能缓解患者尿频、尿急症状,但要注意适应证和病例选择。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临床康复》2003,7(8):1307-1309
颈髓损伤使患丧失对手的意识控制,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目前对前臂无残留任何功能肌肉(C5和C6颈髓平面)不能进行肌腱转位的患,通过体内植入经生物电子工程制造的手功能神经假体,可恢复拇指的侧捏和手指的掌侧抓握功能,显提高患的生活自理能力。美国Freehand系统1997年获得FDA认证,在临床应用200余例。本介绍了Freehand系统工作原理、临床病例选择、手术植入方法、辅助手术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血压正常的 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血压的改变及其与尿白蛋白排泄率和自主神经病变的关系。方法 :对偶测 3次血压正常的 3 6例 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 2 4h动态血压监测 ,同时测定尿白蛋白排泄率 (UARE) ,并与 3 9例健康人 (对照组 )进行比较。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 2 4h平均收缩压、夜间收缩压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 (P <0 0 1) ;夜间收缩压负荷值增高 (P <0 0 1) ;夜间收缩压下降百分率降低 (P <0 0 5 )。有神经病变的 2型糖尿病患者夜间收缩压下降百分率及昼夜尿白蛋白排泄率差值均低于无神经病变患者 (P <0 0 1)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在血压增高之前已出现昼夜血压节律异常 ,与交感、副交感神经受损程度有关。在出现昼夜节律异常时进行干预 ,有助于早期发现和针对性地治疗高血压。  相似文献   

15.
神经假体与脊髓损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神经假体(neuroprosthesis)是一类植入体内帮助恢复神经功能的高科技电子装置,是硬科学(数学、物理学)、软科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神经科学)、工程学(生物医学、电子学、力学、材料学、计算机)和临床医学等多学科共同合作的成果。神经假体结构复杂,要求安全、耐用、小巧和高效,包含体内植入部分(电极、导线和皮下接收-刺激器)和体外控制部分(控制盒和发射器)。耗电量大的神经假体(如运动神经假体,多属神经刺激术的范畴,neurostimulation)体内部分不带电源,通过体外发射器经电磁感应为体内装置提供电能和参数指令。耗电量小的神经假体(多属神经调理术的范畴,neuromodulation)体内部分常自带电源。目前临床应用的神经假体种类很多,有些已很成熟,有的仍在研发试用阶段。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因损坏了下行的皮质脊髓束,使损伤平面以下仍存活的脊髓神经细胞与大脑失去联系,因而失去了大脑的意识支配,不能进行意愿性的功能活动。虽然脊髓再生与修复技术有望在21世纪的早期应用于临床,但脊髓功能不可能完全恢复。因此,辅助技术在SCI的功能康复中仍将起重要作用。运动神经假体(motorneuroprostheses)是一类帮助恢复运动功能的电子装置,用人工电刺激的方法来代替大脑发出的神经冲动,起到控制肌肉活动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临床康复》2003,7(8):1305-1307
高位颈髓损伤呼吸肌瘫痪而依赖呼吸机存活的患不断增多,约占脊髓损伤的5%。气管切开长期机械通气并发症多,护理花费大。代替机械通气的唯一方法是应用电刺激膈肌起搏器。该装置包括在膈神经上安放电极,通过导线将电极与植入腹部皮下的电磁接收-刺激器接通,再经体外发射器为体内装置提供电能和参数指令。膈神经刺激器在国外已有1500多例的临床经验,效果良好。膈神经植入术神经假体恢复呼吸功能的研究与应用,包括呼吸动力肌、临床病倒选择、手术方法、术后调试训练、治疗效果,以及肋间神经电刺激、肋间神经移位于膈神经后再行电刺激等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在体内植入永久性神经电极 ,通过神经电刺激 (neurostimu lation)恢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的功能 ,或通过神经电调节(neuromodulation)恢复神经系统功能性紊乱的平衡 ,是国外近年来开展较多的治疗方法。但长时间电刺激对周围神经的安全性如何 ,如何避免发生神经损害 ,是值得关注的问题。近年 ,国外 (尤其美国加州帕萨迪纳的亨廷顿医学研究所 )在植入式刺激电极对周围神经的力学损害 (由手术植入造成 )和电学损害 (由电刺激造成 )方面进行了不少研究 ,为植入式神经假体的安全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1植入式神经电极的临床应用植入式神经电极作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周围神经损伤早期显微外科修复的临床效果及预后。方法根据神经损伤的部位及程度应用不同的显微外科方法进行修复。具体方法为神经探查、神经松解、神经外膜修补、神经外膜端端吻合、神经束膜端端吻合、神经移植、神经移位、神经植入等。结果共修复周围神经118例12条166处,获随访72例12条98处,运动功能恢复达M3以上31.82%,感觉功能恢复达S3以上67.74%,其中前臂内外侧皮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腓肠神经损伤修复后感觉恢复均达到S3,28处指神经损伤修复后感觉恢复达s3以上占82.14%,尺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功能无一例恢复,桡神经及股神经的运动功能恢复最理想。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早期修复周围神经损伤效果良好,但应注意修复时机及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髋关节置换术中采取生物固定假体植入与骨水泥假体植入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6月收治的64例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双盲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行骨水泥假体植入,观察组行生物固定假体植入,对比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下肢运动功能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中下肢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骨水泥假体植入比较,髋关节置换术中采取生物固定假体植入的效果更为显著,可显著提高髋关节功能,恢复下肢运动功能,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氟伐他汀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合并微量白蛋白尿的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患者随机分为氟伐他汀组126例和对照组129例,氟伐他汀组每晚加服氟伐他汀40mg,对照组不服氟伐他汀.平均随访1.5年.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尿白蛋白排泄率、血脂及肾小球滤过率.结果 氟伐他汀组治疗前后尿蛋白排泄率为(59.6±10.5)mg/min和(104.4±25.2)mg/min,P<0.05),对照组为(87.5±12.3)mg/min和(110.6±19.7)mg/min,P<0.05),尿白蛋白排泄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氟伐他汀组UAER下降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且独立于调脂作用.2组肾小球滤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5.8±10.6)ml/min·m2和(76.3±8.4)ml/min·m2,P>0.05)].结论 氟伐他汀能减少合并早期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且独立于其调脂效应,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