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分析甘肃省康乐县新农合按疾病分组定额付费改革的实施效果。方法采用比较分析法,分析2012—2014年康乐县新农合运行年报数据资料与相关政策文件。结果康乐县新农合按疾病分组住院定额付费制改革后,人均住院费用得到了有效控制;参合患者实际补偿比显著提高,费用负担下降;医疗机构诊疗行为得以规范,主动控费的意识增强。结论支付方式改革后,康乐县取得良好成效的同时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但还应从支付方式改革的制度设计、外部条件支持方面进行探索完善。  相似文献   

2.
作者通过对海南省医疗保险改革的调查,探讨当地正在实践的医院费用补偿办法,并与其他城市采取的补偿方式进行比较,认为海南的医疗费用定额包干支付办法有明显的优点,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新的医疗资源分配方式。  相似文献   

3.
新农合住院支付方式改革现状及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过程中,新农合进行了较大范围的住院支付方式改革探索,并形成了三种主要方式:单病种限额管理、单病种定额付费和按床日付费。目前的支付方式改革在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上涨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控费效果不明显、医疗质量监管和评估体系设计不足、付费标准制定不科学,医疗机构补偿不到位等。对此,提出建立住院混合支付方式、加强质量监管、探索科学的付费标准制定方法、完善补偿机制、建立双向转诊制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通过比较分析镇安县2005年单病种患者和非单病种患者实际补偿比以及疾病顺位前15名的疾病中,按照单病种定额付费支付患者和例外情况患者实际补偿比,证明现在农村医疗机构单病种定额付费能够规范医务人员服务行为,控制不合理收费,提高参合农民实际补偿比,但是在目前条件下,仍需要总额预付制等其他支付方式作为补充。  相似文献   

5.
按床日付费是指住院中,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中的进展情况进行分类分段,对各类疾病和各时间段规定床日支付费用定额,病人出院后按实际发生费用和规定补偿比与医疗机构结算,合管办以实际住院天数付费标准和规定补偿比与医疗机构结算的一种付费机制。严格意义上讲,按住院床日付费是支付方式中按服务单元付费的一种。其优点是同一医院所有病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三种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与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江苏省3种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探索作出分析。分别介绍了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上.淮安市实行的“病种分值结算办法”、镇江市实行的“总额预算、弹性结算、部分疾病按病种付费”: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上,南京市实行的部分病种定额指标结算,住院医疗费用控制指标结算、连云港实行的问题控制结算办法: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付方式上,积极探索单病种定额付费等,并对支付方式改革取得的效果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定额结算下医保定点医院费用补偿效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定额结算下,各级医保定点医院费用补偿情况.方法通过对97所医保定点医院实际运行资料,采用数据挖掘和经济学分析方法进行.结果49.48%的医院年平均住院费用超过了其定额结算标准,合计补偿不足部分占实际费用发生额的9.50%,个别定点医院严重超定额.结论必须在加强对定点医院费用审核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定额结算方式,制定科学的定额结算标准.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临床路径确定区域内贫困人口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救治的费用的支付标准,切实缓解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法:专家制订病种临床路径,依据临床路径对搜集的病历进行筛选,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并确定病种救治费用的付费标准。结果:采用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治疗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的支付标准为27 784元/例、拟定区间为(207 705,27 862),采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的支付标准为28 702元/例、拟定区间为(28 405,29 000)。结论: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临床路径的开展仍需加强;科学的病种付费标准的实施能够助推微创手术(儿童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照顾者对健康教育的需求。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近年郑州儿童医院收治的42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家长进行健康教育的需求调查。结果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家长期望采用一对一宣教形式进行健康指导所占比例最高,为70.5%;手术的过程、效果及预后,手术时机选择,主管医师及责任护士情况,费用及报销政策以及疾病危险因素是患儿家长目前最想了解的健康教育内容,分别为95.2%、94.8%、88.1%、86.9%、78.6%。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家长对健康教育需求较高,多期望通过一对一的方式进行宣教,并对手术情况、责任医师及护士、费用等方面需求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快速上涨,探索支付方式改革。方法:研究介绍潍坊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总额定额付费支付方式改革实施背景、原理和做法,监测分析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数据的,验证改革的成效。结果:试点县医疗费用增长率比非试点县低17个百分点;政策范围内住院补偿比由实施前的38.9%(2008年)提高到71.7%(2011年),提高了32.8个百分点;各县市区基金使用率波动幅度由实施前的90%~130%,稳定到实施后的90%~95%。结论:总额定额付费支付方式,可以有效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使用效率,确保基金平衡。  相似文献   

11.
以华东某地的实际住院数据为例,针对卫农卫发[2012]36号文件关于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中的按病种付费方式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分析发现,36号文中规定的20类重大疾病实际就医比例低,医疗费用离散程度大,不适合作为改革的先行试点病种;而白内障、子宫肌瘤、阑尾炎等发生频率高、费用集中趋势好、临床路径清晰的常见病种,可考虑作为先行试点病种。另外,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按病种"付费,还需要规范信息化建设,科学测算支付标准,选择付费模式,以及设置对医疗机构及需方的监控考核指标体系等后续步骤及措施的配套实现。  相似文献   

12.
探索应用DRGs对某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住院费用及离散度进行分析。方法应用东华软件DRGs住院医疗服务监测与分析系统,评估分析2015年-2017年临床路径的实施对代表性病种住院费用及离散度的影响。结果实施临床路径DRGs病种组的住院费用均出现集中和下降趋势; 通过Mann-Whitney 检验,代表性病种临床路径组和非临床路径组住院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基于DRGs的临床路径管理可以促进治疗的标准化、同质化,并可为下一步推进按病种付费和医保支付制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广西柳州市在国内率先形成了依据中医病种结算数据制定的中医病种医保支付标准。这对鼓励中医医疗机构积极采用中医疗法,促进中医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柳州市全市医疗机构住院结算数据,对柳州市中医优势病种按病种分值付费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进行评估。结果显示,经过严格遴选的中医病种的服务可及性逐步提高;对于脊柱退行性改变病种,中医治疗组的成本管理总体优于西医治疗组;对于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医治疗组的成本管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中医治疗能够较好地控制药费和检查费用的增长,其患者体验较好、医疗安全和质量有保障。本文还总结了柳州市中医病种支付方式改革经验,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中医病种分值医保支付改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循环系统病例DRGs组合支付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诊断相关组(DRGs)支付标准的合理性,为制定DRGs支付标准提供参考.方法 以某三级甲等医院2003年至2005年入院的循环系统病例的DRGs分组结果为依据,选择两个有代表性的组合,在剔除不必要的医疗服务费用基础上,制定各DRGs组合支付标准.结果 按照不必要医疗费用所占比例,心绞痛、无特级护理和一级护理组,例均不必要医疗费用为758.00元;冠状动脉造影及(或)单个支架植入术、主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组,例均不必要医疗费用为2 814.03元;两组不必要医疗费用占总住院费用的6.20%.结论 采用去除不合理费用后的平均费用作为组合支付标准,可以促使医院自觉约束不必要医疗服务行为,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支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医保与非医保住院病人单病种住院费用的比较,探索医疗保险供、需、保三方及相关政策对单病种住院费用的影响,分析基本医疗保险的整体效率及经济效益,为控制医保住院费用过快增长提出相关对策,为实施单病种付费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广东省湛江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06年5月至2008年6月83 607例出院病人的病案首页资料及住院费用资料,选取住院构成前10位的病种进行研究,最终选择其中基本医疗保险按病种支付费用的7个病种进行分析,采用参数检验与非参数检验的方法,对医保与非医保病人的单病种住院费用及医保支付标准进行比较结果 医保组与非医保组次均住院费用的横向比较发现,同一年度、同一病种,医保组病人的次均住院费用普遍高于非医保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病种医保组与非医保组次均住院费用的纵向比较发现,2组病人单病种次均住院费用均有逐年上涨的趋势,但医保组住院费用增长幅度有逐渐减小的趋势;各病种次均住院费用与基本医疗保险按病种支付定额标准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基本医疗保险刺激了医疗需求,减缓了医疗费用的上涨趋势,对医院的经营管理影响较大,医院应加强各病种的成本核算,在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优化服务流程,规范诊疗行为,提高服务效率,努力控制成本.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全市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保慢性病患者就医状况及管理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寻找影响因素,探讨新型慢性病管理模式以及通过医保支付方式改革途径形成慢性病患者分级诊疗的有序模式。方法通过医保大数据系统筛查对蚌埠市近三年来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保慢性病患者在市一级、二级、三级医疗机构的就医状况(人群、病种、次数)及相关医疗费用进行分级别、分段统计分析。结果绝大部分慢性病患者仍愿意选择治疗条件好、级别高的医疗机构作为自己就诊的定点医疗机构,医疗费用占比达90%。结论通过支付方式改革,有效引导部门慢性病病人能够到基层医疗机构就诊,起到有效控制医疗费用,减轻慢性病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以及有效缓解医疗保险基金的压力的关键作用。实行多元化的支付方式,引导形成科学合理就医秩序,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  相似文献   

17.
探讨阑尾炎病种基本组到DRGs组的细分组方法,为成都市的DRGs体系建立提供参考,合理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方法利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2015年-2016年成都市某三级甲等医院阑尾炎住院患者费用明细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及决策树分析,完成病种DRGs细分组的划分。结果从影响费用的多种因素出发,首先利用手术操作作为分层变量,完成基本DRGs分组,再利用年龄及合并症并发症严重程度两个因素,完成DRGs细分组结果,确定每个细分组的合理费用区间。结论通过DRGs细分组划分结果,指导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方式的改革,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效率及医疗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青海省湟中县实施医疗联合体改革前后新农合住院患者县域内外流向和医疗费用变化情况,分析县域医疗联合体改革对新农合住院患者县内就诊率的影响,并探索影响的原因及途径。方法:利用湟中县2013年与2014年新农合住院患者数据,对患者的就诊流向、住院费用等指标进行分析,并对关键知情者进行访谈。结果:医疗联合体改革后,县外就诊的住院患者人数构成比降低了6.38%,县外就诊的住院总费用环比降低了22.13%,县内、外就诊的次均住院费用分别上涨20.69%、14.41%。结论:县域医疗联合体改革通过提高乡镇卫生院的服务能力,加大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协同作用,增强了县域卫生体系的整体服务能力,有助于县外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住院患者回流至县内。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安徽省定远县开展县域医共体建设对新农合参合居民就诊流向的影响。方法:开展访谈了解县域医共体主要改革举措,收集2015—2016年新农合平台数据及相关政策文件。结果:2015—2016年参合人员就诊流向发生改变;(1)县域外住院病人减少了3.31%;(2)县域内县乡两级医疗机构门诊、住院人次显著增加,且乡镇卫生院住院人次数增长幅度大于县级医院;村卫生室诊疗人次数下降。3)县域外诊疗费用远高于县域内,且县级医院次均费用增长明显,而乡镇卫生院基本保持不变。结论:县域医共体建设有助于减少县域外住院人次数、减轻新农合基金压力;进一步改善县域就诊流向面临人才短缺、信息化发展滞后等挑战。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按病种分值付费对恶性肿瘤患者住院费用的影响.方法提取厦门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14年~2017年医保年度的涉及恶性肿瘤病例数据,通过描述性统计与双重差分法对相关医疗管理指标及病种结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统计期间,恶性肿瘤相关疾病住院费用复合增长率(CAGR)为17.44%,本地医保住院人数、住院人次、人均住院次数高于其他患者;次均费用、次均耗材费净效应无统计学意义,平均住院天数、次均药品费用下降,个人负担费用增加;分值分段中>100的人次占比最大,为54.17%,0~100分值段CAGR最高,占77.52%,居中的300~400分值段呈负增长(CAGR-9.40%);涉及恶性肿瘤的病例结算病种700种中仅104个病种按恶性肿瘤病种结算,其中97种人次占比低于1%;本地医保全部病种结算费用为该病种平均值的75.87%.结论按病种分值付费改革有利于增强医院自主管理意识,有利于减轻参保人员个人负担水平;按病种分值付费改革控制恶性肿瘤相关疾病住院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影响有限;按病种分值付费改革加强了定点医院诊疗行为的选择性,存在诱导住院、分解住院、改变诊断排序的可能性;按病种分值付费改革病种分值计算方法应进一步优化,建议借鉴疾病诊断相关分组办法测算的标准费用作为分值计算依据,减少病种数量,并为推行DRGs收付费做好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