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即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达延年益寿、尽终其天年的理论和方法。人类的养生活动起源很早,但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则始于《黄帝内经》。《内经》中的养生理论和方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人们还仍然广泛借鉴和发扬其中的许多精华。  相似文献   

2.
养生,即保养生命之意,又称“摄生”、“道生”。查阅《内经》,深感《内经》中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之丰富。在《素问》的前3篇,即《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中都有比较集中的论述,并可散见于其他各篇。现笔者试就《内经》中有关养生论的运动观的辩证法思想作一粗略的探讨。1天人相应整体观天人相应,又叫天人合一,是指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应的整体观。《内经》理论认为人与外界环境密不可分,人始终生活于外界环境之中,外在的自然界和社会环境时刻都影响着人的形体和精神变化。人必须根据自然界阴阳消长、寒暑往来的变化规…  相似文献   

3.
养生,又称摄生、保生,即保养生命之意。养生就是根据人类生命的发展规律,针对衰老产生的机理,采取各种方法保养身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以达到防病延衰的健身益寿活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较系统地阐述并提出了顺应自然、协调阴阳、保精护肾、调理脾胃,形神共养、动静结合等养生法则。  相似文献   

4.
浅析《黄帝内经》时间养生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的养生观 ,是在中医学整体观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独特理论 ,它探讨的内容包括了人体衰老及寿天的原因、保养生命的基本原则等诸多方面 ,是《内经》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受到了历代医家的高度重视。而且在“天人相应”理论的指导下 ,进一步明确了人与自然是统一整体的对立双方 ,要在不断地求得统一中维持人的生命 ,也就必然观察探索了自然的阴阳时间节律对人体生命的影响。因此 ,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 ,中医学在千余年前率先提出了顺时而动、调整阴阳 ,才能延年益寿的理论 ,并形成了独特的《内经》时间养生观。《内经》的时间养生观是…  相似文献   

5.
“养生”一词,出自《灵枢·本神》,即保养生命、防病抗衰、延年益寿的意思。养生学说是研究保持身体健康以延年益寿的思想、原则和方法的一门学说。《内经》论述养生学说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体现在因时养生和调治于内两方面。本文仅就《内经》因时养生思想讨论如下。因时养生思想的理论基础《内经》以四时五脏阴阳为理论核心,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又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强调了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取决于六经之气和五脏之气的协调,而“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自然界阴阳五行之气的运行,通应于人体五脏  相似文献   

6.
《黄帝内经》饮食养生与食疗药膳探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养生 ,又称摄生 ,是保养、调摄生命的意思。养生学说是研究和讨论养生原则和方法的学说。食疗、药膳是通过食物或药物与食物结合 ,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防治疾病的方法和措施。《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被后世尊为“医家之宗”。《内经》非常重视养生 ,其体系完整、内容广泛、方法具体 ,饮食养生是其重要方法之一。同时 ,《内经》还是最早记载食疗理论的书籍 ,一些药膳方剂也是其首创。从现代长寿老人调查资料和健康新兴理念来分析 ,《内经》的饮食养生与其颇相吻合。《内经》提出的食疗理论与药膳组方方法 ,对后世食疗…  相似文献   

7.
《内经》养生理论与《周易》内在关系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养生学是《内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摄生、道生专篇,又有对养生的意义、原则、方法等较系统的论述,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华养生之道。研究《内经》养生学不难发现,其理论的形成发展,主要受《周易》哲学思想的影响。《周易》哲学思想与《内经》养生理论,有着特别密...  相似文献   

8.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道教书籍《庄子》内篇。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的意思。总之,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因为身体是我们生活的根本,健康的身体使我们有一个健康人生的基础。健康也是长寿的先决条件,而每个人的健康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他所生活的环境。  相似文献   

9.
孙淑云 《陕西中医》2012,33(8):1083-1084
<正>1《内经》"治未病"思想及其核心理念《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治未病"是《内经》提出的至今仍不失其光辉的先进思想。《内经》"治未病"有两层含义:一是未病先防,即保养生命,预防疾病的发生,其主要内容就是养生;二是既病防变,即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其主要内容是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1]。  相似文献   

10.
养生学说是研究如何保养身心以祛病延年的原则和方法的学说。《内经》中具有丰富的养生理论。主张人要顺应天地阴阳四时的规律,以全面摄养形与神,倡导了“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冠心病的防治可遵循《内经》的养生方法,从饮食起居的调节、精神上的修养、环境气候的适应及体格的锻炼等方面着手,降低冠心病及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内经》养生理论对于冠心病的防治具有现实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卫生、保生等。养生之"养",含有保养、修养、培养、调养、补养、护养等意;"生"就是指人的生命,所以养生就是保养人生命的意思。养生包含许多方面,如居室养生、服饰养生、摄食养生、饮水养生、沐浴养生等,音乐养生也是其中之一。我国很早便有了用音乐养生的记载。《史记·乐书》中描述了音乐对生理和心理的效应——"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流通精神而和正心也",指出音乐能调和气  相似文献   

12.
从顺应自然、调摄精神情志和重视保养正气三方面论述道家思想对《内经》养生理论构建的影响,并与道家思想作比较,提出《内经》的养生观点是在吸收了道家思想有益因素的基础上确立的,同时又强调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形神关系学说是《内经》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养生防病和诊断治疗的重要理论根据。探讨《内经》的形神关系,对于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防治,都有重要指导意义。一、神依形生《内经》认为,人的生命过程就是“形与神俱”的过程。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用,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神是伴随着形体的形成而产生的。《灵枢·本神》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说明神之初本源于先天之精,在两  相似文献   

14.
养生,即保养生命,颐养天年。《内经》作为我国古代的一部医学专著,在养生方面论述较多,其内容广泛,方法具体,行之有效。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对健康及寿命的期望在提高,传统的治疗医学逐步转向预防、康复医学。《内经》的养生学  相似文献   

15.
《内经》是中医经典著作 ,其中既有摄生、道生等养生专篇 ,又有对养生的意义、原则、方法等方面较为系统的论述 ,在中医学的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养生学说。中医养生学的形成 ,是对前人养生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总结 ,也是对先哲思想和理论的汲取和升华。因此 ,深入探讨《内经》养生学的思想渊源 ,应该从哲学思想的高度进行系统的理性思考。涉及到古代哲学思想 ,必然离不开《周易》 ,所以本文仅仅从《周易》对《内经》的影响的角度出发 ,去探讨这一问题 ,旨在了解养生学理论产生的哲学思想渊源。1 未病先防的变通求久意识《周易》通过…  相似文献   

16.
《内经》“治未病”学术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小红 《陕西中医》2009,30(11):1542-1542,1548
《内经》“治未病”有两种含义:一是未病先防,即保养生命,预防疾病的发生,其主要内容就是养生;二是既病防变,即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其主要内容是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17.
张儒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2):M0007-M0007
人类的养生活动起源很早,但在《内经》以前,养生学处于实践阶段,尚无系统的理论形成,《内经》的问世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使养生学在理论的指导下蓬勃发展。时至今日,人们还仍然广泛地借鉴和发扬着其中的许多精华。也正是这些《内经》中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内经》饮食养生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七个方面总结了近年来对《内经》故食养生的研究情况,认为应该加强《内经》饮食养生的理论系统整理和规范,从而在疾病预防和疾病治疗等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禄颖 《吉林中医药》2011,(10):1028-1029
"因时摄生"是《内经》养生思想的主要特点,它以"四时五脏阴阳"理论为基础,重视人体与自然界变化的统一性,根据自然四时、昼夜阴阳消长规律以及人体的生命活动节律来因时调摄身体,增强体质,从而达到防病抗衰,延年益寿的目的。《内经》"因时摄生"养生思想主要体现在,顺应天之四时而养生、顺应昼夜节律而养生以及顺应人体生命活动周期而养生等3个方面。其中顺应昼夜节律养生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睡眠养生。  相似文献   

20.
对《内经》酒疗养生方法和特点进行了系统总结、分析。认为《内经》对酒性的认识,是酒疗养生的理论基础;其中关于酒疗应用的记载,是古人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在应用酒疗养生之法时,应注意顺酒性、助酒势、借酒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