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PLC)的手术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并分析我院肝胆外科2003年5月到2010年3月手术治疗的358例PL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58例PLC患者中,大肝癌和巨大肝癌患者占70.39%(252例),伴门静脉癌栓者占12.29%(44例),伴胆管癌栓者3.07%(11例)。行左半肝切除术者43例,右半肝切除术者28例,肝叶切除术者47例,右肝脏肿瘤区段切除术者186例,左肝肿瘤区段切除者46例,左、右肝肿瘤区段同时切除术者8例。围手术期死亡2例。术后1、3、5年存活率分别为75.3%、50.6%、26.4%,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9.4%、31.7%、16.8%。结论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肿瘤直径,肿瘤个数,肿瘤的切缘情况对患者的术后生存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响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术后复发的因素,为临床综合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003—2008年于我院接受肿瘤切除术的HCC患者206例,分析患者术后0.5、1、2、3年的累计复发率,同时对可能影响HCC术后复发的因素进行统计学处理,包括患者性别、肝功能分级、肿瘤大小、有无子灶、包膜情况、脉管瘤栓和病理切缘,分析上述因素与肿瘤复发之间的关系。结果术后0.5、1、2、3年,累计HCC肝内复发率分别为21.36%(44/206)、44.66%(92/206)、73.79%(152/206)、89.32%(184/206)。包膜不完整或缺如对HCC术后复发影响最大(P<0.001),其次为脉管瘤栓、病灶大小和病理切缘阳性(P=0.014、0.019、0.045);病灶越大,对术后复发影响越大。结论充分评估影响HCC术后复发的风险因素,能够为临床综合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隐匿型破裂患者择期肝切除术后的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6年9月于菏泽市立医院因原发性HCC接受择期肝切除39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隐匿型破裂HCC患者31例(7.8%,破裂组),无肿瘤破裂者366例(92.2%,非破裂组).破裂组患者1、3和5年的总体生存率(4...  相似文献   

4.
范高祥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13):1630-1631,1659
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发病率居恶性肿瘤中第3位。由于该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确诊时多为中晚期,且大于80%的病例同时伴有肝硬化,预后不良。根治性切除术是治疗HCC的主要手段,但术后高复发转移率已成为制约患者术后长期生存的瓶颈,有报道称根治性切除后5年复发率约为  相似文献   

5.
王业波  王平  宋研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20):1592-1593,1596
目的探讨肝内复发性肝癌再切除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9年收治的62例经病理证实为肝细胞性肝癌复发后行再切除术患者的临床随访资料,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初步探讨原发性肝癌根治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和再手术后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本组62例行再切除的复发性肝癌患者无手术死亡发生,均未出现术后肝功能衰竭、大出血及腹腔感染。首次切除术后1、3、5年累积复发率分别为32.3%(20/62)、61.2%(38/62)、74.2%(46/62),1、3、5年总生存率为82.3%(51/62)、54.8%(34/62)、35.5%(22/62),中位生存时间为45个月。再手术后1、3、5年肝内肿瘤累积复发率分别为40.3%(25/62)、67.7%(42/62)、80.6%(50/62),1、3、5年总生存率为77.4%(48/62)、48.4%(30/62)和27.4%(17/62),中位生存时间为32个月。原发肿瘤大小、肿瘤临床分期、肝硬化、乙肝表面抗原、手术切缘、AFP水平和血管侵犯是肝细胞肝癌根治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肝内复发的间隔时间、复发肿瘤大小、复发肿瘤临床分期、伴随血管侵犯、AFP水平是影响复发性肝癌再切除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手术再切除仍然是肝内复发性肝癌的有效治疗手段,定期随访、早期发现、积极治疗是改善复发性肝癌患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癌术后复发再切除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10例肝癌术后复发患者实行根治性肝癌再切除术,并对其临床特征及生存时间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肝癌再切除术患者均无手术死亡,并发胸腔积液1例,平均生存时间为25.2个月。结论对于肝癌复发患者,肝癌再切除术是优先选择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肝细胞癌(HCC)患者血浆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表达水平和术后转移复发及生存预后之间的关系,评价OPN在预测肝癌术后复发及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101例HCC患者的血浆OPN表达水平,统计分析血浆OPN表达水平和临床病理指标以及生存预后的关系。结果:101例HCC患者外周血中均有OPN表达,中位水平为176.90μg·L~(-1)(13.73μg·L~(-1)~780.00μg·L~(-1)),平均水平为(218.94±149.18)μg·L~(-1),血浆OPN水平和肿瘤数目(P=0.002)、分化(Edmondson分级)(P=0.015)以及TNM分期(P=0.016)有关。有术后复发的患者比无复发患者血浆OPN表达明显增高(213.55μg·L~(-1)和153.70μg·L~(-1),P=0.0013)。OPN低表达组患者(≤200μg·L~(-1))的总生存(OS)时间和无瘤生存(DFS)时间均明显高于OPN高表达组(>200μg·L~(-1))(P=0.0001),OPN低表达组患者的OS和DFS时间分别为774d和571d;而OPN高表达组患者的OS和DFS时间分别为635d和398d。应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表明血浆OPN浓度是影响肝癌患者生存预后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浆OPN表达水平与肝细胞癌患者术后复发和生存预后密切相关,有望成为临床有用的一个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术前血清Toll样受体4(TLR4)、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表达水平对肝细胞癌患者切除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78例肝细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肝细胞癌切除术治疗并随访1年,依据随访1年时预后情况(带瘤生存或无瘤生存)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术前检测患者的血清TLR4、HGF水平,并分析术前血清TLR4、HGF水平对肝细胞癌患者肝细胞癌切除术后预后的影响.结果 随访1年时,预后不良患者16例,占20.51% (16/78);预后不良组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α-L-岩藻糖苷酶(AFU)、TLR4、HGF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基线资料及其他实验室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清AFP、AFU、TLR4和HGF高水平是肝细胞癌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OR>1,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术前血清TLR4、HGF水平单独及联合检测预测肝细胞癌患者术后预后的曲线下面积均>0.70,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TLR4、HGF的cut-off值分别取13.629、0.608 ng/mL时,可获得最佳预测价值.结论 肝细胞癌患者肝细胞癌切除术后预后可能受术前血清TLR4、HGF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半肝切除术中、术后液体治疗对术后胸腔积液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分析肝癌半肝切除术病例46例,比较术后早期有、无胸腔积液,组间术中、术后前3 d液体治疗等变量12项,筛选出影响术后早期发生胸腔积液的一些变量,并进一步分析这些变量与术后早期恢复的关系。结果术中入液量>55 ml/kg、术中入出量差>50 ml/kg、术后第1d入液量>70 ml/kg、术后第2 d、第3 d入液量>60 ml/kg和未实现术后前3 d内至少有1 d液体平衡≤-8 ml/kg的组术后易发生胸腔积液,术后住ICU时间长,肛门排气时间晚,术后腹水量多。结论在其他因素相对恒定的情况下,合理控制肝癌半肝切除术中和术后前3 d入液量,术后早期在血液动力学稳定的前提下,早期实现适量的液体负平衡,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术后种植灶的治疗。方法:13例原发性肝癌术后出现种植灶的患者中,单纯腹壁种植2例、单纯腹腔种植9例,腹壁和腹腔同时种植2例。1例腹壁和腹腔均有种植的患者因合并肝内广泛播散和双肺广泛转移而行保守治疗,12例行手术治疗,其中3例因肿块累及肠管而行种植灶和部分肠管切除,其余9例均行单纯种植灶切除,2例患者因腹腔和(或)腹壁种植而行再次种植灶切除。结果:12例获得随访。从种植灶手术时算起,6例均健在,其中生存108个月、57个月、24个月和15个月者各1例。5例分别于6个月(死于再次种植灶切除术后感染性休克)、10个月、14个月、21个月和23个月死亡,保守治疗的1例患者于初次手术后5个月死亡。结论:手术治疗为原发性肝癌术后种植的一种有益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结直肠癌术后复发模式的临床特点及规律、结直肠癌术后复发的原因,探讨复发性结直肠癌的再手术治疗的方法及预后。方法收集四川省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外科2000年至2012年收治的96例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伴有肝转移分为肝转移组和无肝转移组,分析结直肠癌术后复发模式的临床特点及规律,分别探讨其再手术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纳入标准的患者再次手术前有13例接受新辅助化疗,再次手术后接受辅助化疗41例。直肠癌术后复发45例,结肠癌术后复发51例。肝转移组76例(直肠癌术后复发29例,结肠癌术后复发47例),无肝转移组20例(均为术后局部复发,直肠癌术后复发16例,结肠癌术后复发4例)。肝转移组中44例为单纯孤立肝转移,其中40例行根治性手术(22例为直肠癌术后复发,18例为结肠癌术后复发),肝转移组中32例为肝内多发转移或伴有远处转移,26例行姑息性手术(3例为直肠癌术后复发,23例为结肠癌术后复发),6例因为广泛转移放弃手术(直肠癌术后3例,结肠癌术后3例)。无肝转移组20例中有18例行根治性再次手术治疗(15例为直肠癌术后复发,3例为结肠癌术后复发)。两组中根治性切除手术58例,根治性切除率为60.4%;姑息性切除32例,姑息性切除率为33.3%。2例死于术后感染中毒性休克。术后随访6~36个月,肝转移组中根治性切除术后1、3年生存率分别为89.2%、35.6%,姑息性切除术后1、3年生存率分别为54.5%、0。无肝转移组中根治性切除术后1、3年生存率91.5%、46.9%。姑息性切除术后1、3年生存率为61.3%、12.1%。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癌患者术后复发以远处肝转移常见,直肠癌术后复发以局部复发为主。对复发性结直肠癌患者应根据是否伴有肝转移选择以再次根治性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肝癌的复发与转移一直是影响肝癌远期疗效的重要因素,是困扰着肝胆外科医生的难题。过去十几年来,人们在肝癌复发和转移的预防、监测及治疗方面做个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果。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是获得好疗效的关键;目前认为,肝切除术和肝移植术仍是复发性肝癌的最佳治疗方法,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癌复发患者,射频消融等局部治疗措施是延长患者生存的有效方法。然而,对于复发性肝癌的治疗,重视复发的危险因素,加强术后随访,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治疗才是获得最佳疗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影响肝细胞肝癌(HCC)术后5年复发情况的超声诊断因素并建立预测指数(PI)模型,评价该模型的预测价值。方法对所有相关超声诊断因素进行Kaplan-Meier和Log-rank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得出预测因子以及回归系数,根据预测因子以及回归系数建立超声诊断预测HCC术后5年复发情况的PI模型,对PI模型进行有效性检验和多因素校正,绘制PI模型预测HCC术后5年复发情况的ROC曲线,评价该模型对于判断HCC术后5年复发情况的预测价值。结果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示:肿瘤边界(β=0.14,OR=1.23)、肿瘤部位(β=0.36,OR=1.58)、肿瘤大小(β=0.59,OR=2.42)、肿瘤数目(β= 0.41,OR=1.79)为影响HCC术后5年复发情况的独立预测因子,根据预测因子以及回归系数建立PI预测模型:PI=0.14×X1(边界清=0,边界不清=1)+0.36×X2(周围型=0,中央型=1)+0.59×X3(cm)+0.41×X4(单发=0,多发=1),PI的临界值为1.66,模型有效性(χ2=12.43,P < 0.05),PI模型经多因素校正成为独立预测因子(β=1.08,OR=2.91),PI模型的ROC曲线下的面积为0.812(0.765~ 0.957),准确度为78.7%。结论本研究提出了超声诊断预测HCC术后5年复发情况的PI模型以及预测临界值,该模型的预测价值较高,为临床对HCC术后复发情况的精准评估提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姜凯  黄志强  李维华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3,10(3):166-168,i053
目的 探讨原发性小肝癌(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HCC)切除术后复发与肿瘤血管形成之间的临床病理学关系。方法 对我院70例SHCC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分析。采用荆豆凝集素对肿瘤血管内皮细胞进行组织化学染色,测定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面积,并按镜下视野所占面积分Ⅰ、Ⅱ、Ⅲ、Ⅳ级,分析MDV面积在不同大小肿瘤、术后复发与未复发,2年内与2年后复发之间的关系。结果 肿瘤大小与MVD面积各组之间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2年内与2年后复发者肿瘤MVD面积比较差异显著。Ⅰ、Ⅱ、Ⅲ、Ⅳ级的复发率分别为47.1%、70%、84.2%和92.8%。结论 MVD与肿瘤大小之间无明显关系,而与肿瘤切除术后早期复发明显相关,并随肿瘤MVD增加,复发率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癌切除术中同种异体输血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我院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103个患者经历了肝癌切除术,分为术中输血组和未输血组,随访患者术后复发时间和生存时间,比较两组患者预后的差异。结果输血组1年、3年、5年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均低于未输血组,除1年生存率外,其余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输血组平均无瘤生存时间和平均术后总生存时间均明显短于未输血组(P<0.05)。结论肝癌术中同种异体输血缩短患者无瘤生存期,增加肝癌复发的机会。临床上肝癌手术中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尽量减少输血。  相似文献   

17.
18.
19.
目的探讨CyclinDl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与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取133例肝细胞癌患者的癌组织(HCCs)及癌旁组织(PTLTs)病理切片,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分析CyclinDl的表达,统计分析CyclinDl表达强度与肝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以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Log-rank法检测不同CyclinDl表达组的生存差异。最后以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发现51例肝癌患者的癌组织中CyclinDl表达阳性,表达率为38.3%(51/133),而在癌旁组织中仅有4例CyclinDl表达阳性,表达率为3%(4/133),肝癌组织中Cy-clinDl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1)。Mann-WhitneyU检验发现肝癌组织中CyclinDl的高表达与AFP水平(P=0.006)之间呈正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而CyclinDl表达与性别(P=0.394)、年龄(P=0.232)、肿瘤大小(P=0.842)、肿瘤数目(P=0.479)、包膜(P=0.085)、脉管侵犯(P=0.331)、淋巴结转移(P=0.168)和Edmondson-Steiner病理分级(P=0.521)不相关;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发现CyclinDl表达强度与患者生存相关,即表达强者预后差(P=0.001);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肿瘤数目、脉管侵犯、CyclinDl表达是影响H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分别为0.003,0.010和0.017)。结论CyelinDl在肝细胞癌中表达升高,其表达与肝细胞癌患者预后呈负相关,并且是肝细胞肝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Cyclin1l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与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取133例肝细胞癌患者的癌组织(HCCs)及癌旁组织(PTLTs)病理切片,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分析CyclinD1的表达,统计分析CyclinD1表达强度与肝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以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Log-rank法检测不同CycleD1表达组的生存差异.最后以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发现5l例肝癌患者的癌组织中CyclinD1表达阳性,表达率为38.3%(51/133),而在癌旁组织中仅有4例CyclinD1表达阳性,表达率为3%(4/133),肝癌组织中Cy-clinD1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1).Mann.Whitney U检验发现肝癌组织中CyclinD1的高表达与AFP水平(P=0.006)之间呈正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而CyclinD1表达与性别(P=0.394)、年龄(P=0.232)、肿瘤大小(P=0.842)、肿瘤数目(P=0.479)、包膜(P=0.085)、脉管侵犯(P=0.331)、淋巴结转移(P=0.168)和Edmondson-Steiner病理分级(P=0.521)不相关;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发现CyelinD1表达强度与患者生存相关,即表达强者预后差(P=0.001);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肿瘤数目、脉管侵犯、CyclinD1表达是影响H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分别为0.003,0.010和0.017).结论 CyclinD1在肝细胞癌中表达升高,其表达与肝细胞癌患者预后呈负相关,并且是肝细胞肝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