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检测假肥大肌营养不良症肌组织中肌营养不良蛋白(dystrophin)的表达。方法用针对dystrophin棒状区第15~18重复区域的多克隆抗血清Anti5~7,对22例Duchenne型(DMD)和4例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BMD)患者及11例无神经肌肉疾病的急诊外伤患者(作为对照)的肌组织进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在对照组肌细胞中dystrophin存在着可达检测水平的表达,并特异地定位于肌细胞膜上。19例DMD没有可达检测水平的dystrophin表达,3例DMD存在着dystrophin表达。4例BMD肌细胞膜上则呈现出斑片状、不连续dystrophin弱阳性表达。结论dys-trophin的缺乏是造成DMD/BMD表型的基本生化因素,此方法为临床上对DMD/BMD患者作出确诊提供了直接的特异生化测试指标。  相似文献   

2.
迪谢内肌营养不良症基因治疗的评价和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迪谢内肌营养不良症 (Duchennemusculardystrophy,DMD)是一种以骨骼肌进行性变性、坏死为主要病理特征的致死性的X 性连锁隐性遗传性肌病。其发病率为男性活婴的 1/ 35 0 0 ,患者通常 3~ 5岁起病 ,主要表现为骨骼肌进行性近端无力、萎缩、腓肠肌假性肥大 ,12岁前丧失行走能力 ,通常于 2 0岁左右因呼吸衰竭或心力衰竭死亡[1] 。分子病理学研究证实 ,由于DMD基因部分区域的缺失、重复或点突变 ,导致肌细胞膜上该基因编码的抗肌萎缩蛋白[2 ] (dystrophin ,Dys)的缺乏或结构变异 ,引起肌细胞膜的…  相似文献   

3.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中肌聚糖的改变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是由于肌膜上dystrophin完全或部分缺乏引起的。近年研究发现 ,在肌膜上还存在肌聚糖 (SG)等dystrophin相关蛋白。SG为跨膜糖蛋白 ,包括α、β、γ、δ SG等。为深入了解迪谢内肌营养不良 (DMD)和贝克肌营养不良 (BMD)的发病机制 ,我们研究SG在DMD和BMD中的变化 ,并分析其意义。研究对象 :DMD和BMD根据临床表现、CK水平、肌电图、肌肉病理、dystrophin免疫组化染色以及家族遗传史作出诊断。DMD1 4例 ,年龄 4~ 1 1岁 ;BMD1 6例 ,年龄 6~ 2 9岁 ,均为男…  相似文献   

4.
检测Duchenne肌营养不良患者基因缺失的新方法曾溢滔,陈美珏,任兆瑞,黄英,仇效坤,黄淑帧对Duchenne肌营养不良症(DMD)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位于Xp21区的dystrophin基因的部分缺失是导致该病的重要原因。我们先前对中国DMD病...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缺失的分布特点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了解国内Duchenne/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DMD/BMD)患者基因缺失的分布特点。方法用12对引物以多重PCR检测与56例DMD/BMD患者,分析缺失型患者抗肌营养不良蛋白(dystrophin)基因缺失的断裂点分布,并结合国内文献报道的221例病例资料,分析9对引物的总检出率及各引物的最佳组合。结果国内dystrophin基因缺失断裂点72%位于44~51号内含子内,以44号内含子最多(22%),50号内含子次之(17%),位于45~51号内含子内的断裂点是44号内含子的2.3倍。7号内含子断裂较少,仅4%的断裂点位于该内含子。9对引物的总检出率为48%,其中5对引物的总检出率为46%。两对引物的最佳组合为48号和17号,可检出35%的患者。结论国内dystrophin基因44~51号内含子高度不稳定,容易发生断裂。7号内含子可能不是国内dystrophin基因缺失断裂的高发区域。在国内5对引物的总检出率接近9对引物,48号和17号外显子的二重PCR扩增对于全国范围内DMD/BMD的筛选,尤其是结合其他方法进行大范围的产前筛选,不失为一种可取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Dystrophin是DMD/BMD基因完整的cDNA分子所编码的蛋白质产物,称肌营养不良蛋白。该基因跨Xp21.1-p21.3。本文用DystrophincDNA制作了该基因的部分HindⅢ限制性图,证实该基因共有66个Hd片段。经与PvuⅡ,XbaⅠ,TaqⅠ等限制性图的对比分析,得出了Dystrophin基因至少含有79个外显子的结论。此外,应用脉冲场电泳的方法作出了Xp21区内2720kb的SfiⅠ限制图,Dys-trophin基因跨其中的2300kb,并分别阐明了其外显子的分布概况。  相似文献   

7.
神经系统遗传病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神经系统遗传病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阐明了遗传早发现象的本质是动态突变,提出了dystrophin病的新概念,开展了Duchenne肌营养不良等遗传病的基因治疗,克隆了许多新的神经遗传病基因及探索了多基因病的遗传易患性特...  相似文献   

8.
应用免疫荧光技术诊断肌营养不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用免疫荧光技术对迪谢内(DMD)、贝克(BMD)、肢带-2D(LGMD2D)和肢带-2C(LGMD2C)型肌营养不良的致病基因编码产物dystrophin、α-肌聚糖和γ-肌聚糖进行检测,为临床对肌营养不良的确诊和分型建立特异性的实验诊断手段。方法 用抗dystrophin中央棒状区、C-末端和抗α、γ-肌聚糖单克隆抗体,借助免疫荧光技术对患者骨骼肌细胞膜上的致病基因表达产物进行研究。结果 在15例临床拟诊为肌营养不良的患者中确诊9例为DMD,4例BMD,1例LGMD2D和1例LGMD2C。结论 分析骨骼肌细胞膜上DMD、α-肌聚糖和γ-肌聚糖基因表达产物是诊断DMD/BMD、LGMD2D和LGMD2C型肌营养不良的可靠和特异手段。  相似文献   

9.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研究进展及前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是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其中不少疾病的基因已经定位 ,基因产物已经分离 ,进行基因诊断、基因携带者检出、产前诊断已成为可能。基因治疗的实验研究取得了一定成功 ,并为最终治疗疾病开拓了道路。但是在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临床诊断和科学研究中仍存在许多问题。现将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国内外的进展及需要探索的问题介绍如下。1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自从 1985年Kunkle等确定了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 (DMD)基因定位于Xp2 1,1987年Hoffman等分离了DMD基因编码的蛋白质dystro…  相似文献   

10.
肌营养不良症致病基因编码产物检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对导致肌营养不良症的基因编码产物进行检测,从分子水平为临床诊断和分型提供依据。方法应用蛋白质印迹技术对临床诊断为肌营养不良症的患者进行抗肌营养不良蛋白、αsarcoglycan和γsarcoglycan的研究。结果首次在中国人群中检测出由于α和γsarcoglycan缺陷而致的常染色体连锁遗传性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2例,检测出由于抗肌营养不良蛋白缺陷而致的迪谢内肌营养不良症2例。结论肌营养不良症在临床症状、遗传模式等方面具有极不均一的特点。直接检测致病基因的编码产物不仅为临床诊断和分类提供了依据,也为进一步研究致病基因,阐明该病的病理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前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 (DMD)的实验治疗方法很多 ,也取得了巨大进展 ;动物模型为研究提供了方便。基因载体的新进展 ,使基因根治DMD出现新的曙光。氨基糖甙类阻止抗肌萎缩蛋白的表达 ,终止突变 ,从而缓解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鼠 (mdx鼠 )症状[1] 。色甘酸 (cromolyn)类药物因稳定肥大肌细胞膜 ,对mdx鼠有治疗作用。 0 .75mg/kg·d强地松隔日疗法治疗DMD ,持续有效 1年余[2 ] ,机制不明 ;细胞培养发现其可使骨骼肌卫星细胞的utrophin增多[3 ] 。骨骼肌干细胞移植有很大潜力 ,其回避了常规基因治疗的很…  相似文献   

12.
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的分子贵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 (facioscapulohumeralmusculardystrophy ,FSHD)最早于 1884年报道 ,是成人中最常见的肌营养不良 ,国外报道发病率约为 1/ 2 0 0 0 0 ,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但近年来发现不少新 (当代 )突变的散发病例。多于10~ 2 0岁起病 ,主要表现为面肌、肩胛带肌和上臂肌群进行性无力及萎缩 ,不同患者在起病年龄及临床表型方面有很大差异。 1990年Wijmenga等[1] 将其定位于 4q35 ,从而使FSHD研究进入分子水平。近年来研究发现 ,95 %的病例与 4q35区的一个高度多态性EcoR…  相似文献   

13.
迪谢内/贝克肌营养不良患者视网膜眼电图改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渝  张成  吴德正 《中华神经科杂志》2000,33(6):328-331,I027
目的 研究迪谢内/贝克肌营养不良(DMD/BMD)患者视网膜眼电图(ERG)的改变特征,探讨ERG对DMD/BMD的诊断价值及dystrophin在视网膜信号传导上的作用。方法 对22例临床确诊的DMD/BMD患者进行详细的眼科检查和ERG检测,采用ERG国际测量标准记录结果。结果 全部患者眼科检查无明显异常。22例患者中16例(72.7%)出现异常ERG改变;其中15例为暗适应蓝光b波波幅下降或(和)消失(P〈0.001)。13例暗适应白光b波波幅下降或(和)替伏期延长(P〈0.001)。12例b/a波波幅比≤(P〈0.001)。16例振荡电位OPs1~4波波幅下降。结论 ERG可作为DMD/BMD诊断和症状的一项有价值的检查。dystrophin及同源蛋白在视网膜电信号的传导上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近端肌强直性肌病(proximalmyotonicmyopathy,PROMM)是近年来才被认识的一种多系统、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PROMM的特征包括近端肌无力,肌痛,白内障和肌强直等。PROMM因为无CTG(Cytosine,Thymine,Gua-nine)复制倍增异常而不同于营养不良性肌强直(myotonic dystrophy,DM)。目前欧美国家相继报道相关病例。作者复习文献,整理出本病的临床、病理、肌电图、影像学和基因学特征。  相似文献   

15.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基因结构特点与外显子缺失盛文利刘焯霖柴建华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基因的结构特点和DMD基因内含子较长是导致DMD基因外显子缺失的最可能的原因。但内含子的长度并不是导致外显子缺失最关键的因素,而DMD基因...  相似文献   

16.
Dystrophin基因被克隆以来 ,学者们普遍认为该基因最长的 2个内含子是最不稳定的内含子 ,容易发生断裂。然而 ,我们的研究发现 ,45~ 5 1号内含子断裂点的分布是 44号内含子的 2 3倍 ,虽然其总长度仅较 44号内含子大 2 0 %左右。为进一步了解中央缺失热区 44~ 5 1内含子分子结构的不稳定性 ,我们根据聚合酶链反应 (PCR)检测结果 ,分析了5 9例迪谢内 /贝克肌营养不良 (DMD/BMD)患者中央缺失热区 44~ 5 1号各内含子的断裂点分布频率 ,并在国内外首次结合各内含子的长度 ,在排除了内含子长度的影响因素后对中央缺失热区…  相似文献   

17.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是一类由于基因缺陷所导致的肌肉变性病,以进行性加重的肌肉无力和萎缩为主要临床表现.根据临床表现和基因缺陷的不同,临床上将其分为多种类型.Duchenne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又被称为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杜氏肌营养不良[1].  相似文献   

18.
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 BMD)是由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蛋白)缺陷导致的缓慢进展的肌肉萎缩、无力伴假性肌肥大为特征的遗传性肌肉疾病.传统上,BMD多在5~10岁起病,至20~25岁丧失独立行走能力,存活至40岁左右[1].随着对Dystrophin蛋白基因的研究深入,已发现一些30岁以后发病或早期以心肌损害为主要表现的BMD[2,3].本文报道1例以心肌损害导致晕厥而首发的成年起病的BMD.  相似文献   

19.
X连锁肌营养不良症14例基因缺失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9对引物的多重扩增对新疆地区的14例X连锁肌营养不良症(MD)患者进行了基因分析。结果发现其中7例(50%)有至少一个基因片段的缺失,且缺失热点集中于外显子45 ̄51,这与国内外报道相近。同时发现,2例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的基因缺失均为一段,而5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中的4例缺失各为2 ̄3段。缺失片段多少是否与症状严重程度之间存在在某种联系尚待研究论证。  相似文献   

20.
应用9对引物的多重扩增对新疆地区的14例X连锁肌营养不良症(MD)患者进行了基因分析。结果发现其中7例(50%)有至少一个基因片段的缺失,且缺失热点集中于外显子45~51,这与国内外报道相近。同时发现,2例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的基因缺失均为一段,而5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中的4例缺失各为2~3段。缺失片段多少是否与症状严重程度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尚待研究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