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荨麻疹性血管炎临床并不少见,但风团样皮损持续5年多不消退临床未见报道,本文报道1例如下。  相似文献   

2.
慢性或复发性荨麻疹性损害在临床较为常见 ,多被诊断为慢性特发性荨麻疹 ,其中 30 %患者是由IgG型抗IgE受体或IgE自身抗体所致 ,只有少数 (约 10 % )患者可诊断为荨麻疹性血管炎 ,此病还可作为其他疾病的表现之一 ,诸如系统性红斑狼疮、低补体血症性荨麻疹性血管炎综合征、干燥综合征及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等。本文就荨麻疹性血管炎的临床、诊断及治疗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3.
荨麻疹性血管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或复发性荨麻诊性损害在临床较为常见,多被诊断为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其中30%患者是由IgG型抗IgE受体或IgE自身抗体所致,只有少数(约10%)患者可诊断为荨麻疹性血管炎、此病还可作为其他疾病的表现之一,诸如系统性红斑狼疹、低补体血症性荨麻疹性荨麻疹性血管炎综合征、干燥综合征及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等。本文就荨麻疹性血管炎的临床、诊断及治疗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4.
荨麻疹性血管炎是一种皮损类似于荨麻疹而病理显示有血管炎的独特的疾病综合征。本文复习了荨麻疹性血管炎的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学、实验室检查、相关疾病、发病机理、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等。  相似文献   

5.
荨麻疹性血管炎是一种皮损类似于荨麻疹而病理显示有血管炎的独特的疾病综合征。本文复习了荨麻疹性血管炎的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学、实验室检查、相关疾病、发病机理、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等。  相似文献   

6.
1临床资料 患者男,60岁。令身出现红斑、风团2月。2月前无明显诱因全身出现浮肿性红斑、风团,皮疹一至数日内消退,痒.不痛,有烧灼感。曾按“荨麻疹”、“多形红斑”治疗,服用多种抗组胺药物.效果不佳。发病以来,一般情况好,偶有发热,伴关节痛多年。家族中无类似病史。体检: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情况:  相似文献   

7.
荨麻疹性血管炎(urticarial vasculitis,UV)又称血管炎性荨麻疹,是一种皮损似荨麻疹但组织病理上呈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改变的临床病理症候群,以单个皮损持续超过24 h,消退后留下出血点或色素沉着斑为特征。严重者伴关节痛、低补体血症,甚至多系统受累[1]。1分类按血清补体水平分为正常补体血症性UV  相似文献   

8.
手掌形荨麻疹性血管炎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荨麻疹性血管炎在临床上比较少见,而皮损类似手掌形荨麻疹性血管炎更为少见,笔者遇见2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诊断:荨麻疹性血管炎.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尿、粪常规,生化全项,抗链球菌素O,类风湿因子,血沉,抗核抗体谱及免疫球蛋白均正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荨麻疹性血管炎(UV)的临床和组织病理特征。方法分析15例UV患者的皮疹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及组织病理学改变情况。结果男7例,女8例,男∶女=1∶1.14。平均年龄37.4岁,平均病程14.2月。皮疹以水肿性红斑(73.3%)和风团(60.0%)多见,全身不对称分布,伴瘙痒或疼痛。实验室检查异常以ESR加快(55.6%)和CRP升高(40.0%)多见,高免疫球蛋白血症和低补体血症者仅26.7%。组织病理显示所有患者均有程度不等的真皮浅层小静脉炎。结论UV是一种真皮浅层小静脉炎,但可累及皮下组织小动脉。  相似文献   

11.
<正>荨麻疹性血管炎中年妇女多见,其皮疹似一般荨麻疹,不同点是可出现中心紫癜,少数如多形红斑,且持续时间长,有烧灼痛感。其风团样皮疹上可有水疱及浸润,但无坏死,消退后遗留色素斑或脱屑,自觉痒感,可伴有四肢关节疼痛及肿胀、淋巴结肿大、腹部不适,晚期可出现肾脏损害。本病常  相似文献   

12.
13.
荨麻疹性血管炎临床及发病机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荨麻疹性血管炎临床特征及发病机理。方法对16例荨麻疹性血管炎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病符合Ⅲ型变态反应引起的免疫复合物疾病,IgG和补体C3在发病和皮损的形成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局部组织低垂或受压至组织液体静压增大与皮损的形成亦有密切的关系。结论本病好发于成年女性,皮损以风团和环状红斑样损害为特征,四肢关节游走性疼痛和眼结膜充血为常见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57岁,全身出现环状红斑,伴瘙痒和疼痛5 d。皮肤科情况:面部、躯干及四肢可见水肿性同心圆形红斑,呈木纹状外观,边缘隆起,未见明显鳞屑,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皮损组织病理示: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真皮浅层水肿明显,胶原纤维束间隙增宽;血管内皮肿胀,血管壁纤维蛋白样变性不明显;真皮浅层及血管周围可见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少许红细胞外渗。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为匐行性回状红斑样荨麻疹性血管炎。给予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等治疗,皮疹基本消退,仅残留淡褐色色素沉着斑。患者出院4个月后随访皮疹未再复发。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34岁,全身散在水肿性红斑20 d、左前臂及左踝水疱4 d就诊。20 d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散在水肿性红斑伴瘙痒,24 h内不能完全消退,自行口服氯雷他定等抗组胺药,瘙痒等症状稍有缓解。4 d前患者左前臂及左踝部出现绿豆至蚕豆大小水疱伴痒痛感……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11岁,全身风团反复2年。皮肤科情况:日光照射30 min后全身密集分布大片红斑及绿豆至黄豆大小红色风团,以光暴露部位和薄衣物遮盖处为著。腰部衣料厚实处及后背背包带遮盖处无皮疹,与皮疹区之间边界清晰,皮肤划痕征(+)。诊断为日光性荨麻疹。  相似文献   

17.
报道1全13岁女孩,颜面、上肢、躯干上部在洗澡、洗脸等日常生活中接触水后数分钟内局部出风团,半小时后皮损消退,病程6年,无异位体质,发病与水温、日晒、运动无关。患者皮划痕症阴性。经曲尼斯特治疗略缓解。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伴白细胞升高的严重性荨麻疹性血管炎患者临床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17年12月-2019年4月36例严重荨麻疹性血管炎患者临床特点和化验结果。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n<40)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女20例,男16例,男女之比约4∶5;平均发病年龄为35岁;外周血WBC≥15.0×10^9/L的患者比WBC<15.0×10^9/L的患者出现发热(60.00%vs.12.50%)、胸闷(70.00%vs.18.78%)、腹痛(80.00%vs.25.00%)、关节痛(65.00%vs.12.50%)、色素沉着(65.00%vs.18.78%)的几率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外周血WBC≥15.0×10^9/L患者与WBC<15.0×10^9/L患者出现尿检异常和补体降低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外周血WBC≥15.0×10^9/L患者中85.00%需使用抗生素治疗。结论白细胞升高达≥15.0×10^9/L患者可能存在未被发现或潜在的感染,往往有更多临床症状并且病情较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真实世界下奥马珠单抗对于治疗难治性正常补体性荨麻疹性血管炎(NUV)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2年3月就诊于山东省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的6例使用奥马珠单抗治疗难治性NUV患者的数据,通过荨麻疹性血管炎活动度评分(UVAS)和皮肤科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价治疗情况,每4周记录相应评分。并回顾文献,进行临床总结。结果:我院共治疗6例NUV患者,治疗时间12~32周。2例基线IgE高的患者,在第8周达到完全缓解;4例IgE正常的患者,均在第8周达到了部分缓解:缓解率100%。回顾既往报道的14例患者,发现300 mg/4周的剂量治疗NUV更普遍且有效。尚未发现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结论:奥马珠单抗治疗难治性正常荨麻疹性血管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期荨麻疹性血管炎(UV)细胞表面粘附分子CD11b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2例UV患者活动期与缓解期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粘附分子CD11b表达的变化,并与12例健康人进行比较。结果:UV活动期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11b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UV缓解期和健康人对照组(P〈0.01);UV缓解期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11b的表达与健康人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11b作为白细胞激活的表面标记物,与UV发生密切相关,其表达水平可反映UV患者病情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