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肖友平  陈韵彬  潘建基 《中国肿瘤临床》2012,39(12):849-852,860
  目的  探讨磁共振全身成像对鼻咽癌初诊患者远处转移的诊断价值。  方法  2008年11月至2009年8月对福建省肿瘤医院经病理证实的291例鼻咽癌初诊患者在治疗前一周内行全身磁共振成像(Whole Bod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WB-MRI)、X线胸片、肝脏超声和99mTc-MDP核素骨扫描,记录每例患者检出的骨、肺、肝转移灶数目,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对几种影像方法各自检出的骨、肺、肝转移灶数目行McNemar's检验,比较检出率的差异。  结果  本组研究共检出骨转移者24例,共发现骨转移灶95个,其中WB-MRI和骨扫描分别检出71个和36个,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WB-MRI诊断出肺转移6例,而X线胸片诊断出3例,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WB-MRI诊断出肝转移6例,而肝脏超声诊断处4例,两者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WB-MRI和超声分别检出肝血管瘤12例和24例(P < 0.01),以及肝囊肿34例和16例(P < 0.005)。  结论  WB-MRI在检测鼻咽癌全身远处转移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作为其M分期的首选影像学检查。   相似文献   

2.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依靠不同组织间水分子弥散的差异性,提供一种与以往T1加权像、T2加权像不同的、新的成像对比。其在超早期脑缺血定位、定位诊断中的作用已被肯定,并已逐渐应用于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其利用已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现综述该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在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肺癌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方法 选取2016年5月至2019年8月间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经病理检查确诊的89例肺癌患者,均行DWI检查,分析DWI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随着b值升高,肺癌不同病理类型下表面弥散系数(ADC)值呈下降趋势,其中腺癌在不同b值下ADC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在恶性肿瘤骨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18例恶性肿瘤患者行WB-DWI检查,并于扫描后1周内对可疑骨转移部位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CT检查。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单独应用WB-DWI、MRI/CT及二者联合应用(WB-DWI+MRI/CT)对恶性肿瘤骨转移的诊断价值。分别测定骨转移组及良性骨病变组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探讨其在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受试工作者曲线(ROC)分析结果显示,WB-DWI+MRI/CT诊断骨转移瘤的ROC曲线下面积、特异度、正确诊断指数及阳性预测值最高(0.999、100.0 %、97.4 %、100.0 %),诊断效果最好;骨转移组平均ADC值[(0.71±0.15)×10-3 mm2/s]明显低于良性骨病变组[(1.50±0.23)×10-3 mm2/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61.587,P<0.001)。结论 WB-DWI是常规MRI/CT的有益补充,结合ADC值测定,在恶性肿瘤骨转移诊断与鉴别诊断方面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全身弥散加权成像对肿瘤转移的诊断意义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与目的:随着临床上晚期肿瘤病例的增多,为了解治疗前、后全身转移瘤的大小及数量变化的实际情况,以往多采用分部位进行CT和(或)MR扫描,少部分有条件的患者采用PET检查,但这些方法可能存在过多地暴露于射线、检查时间过长及经济负担过重等问题.因此,我们探讨磁共振的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hole body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WBDWI)方法对肿瘤及转移灶的检出准确性及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对68例临床已发现原发肿瘤及多个转移灶或发现多个肿瘤病灶,但原发灶不明确的患者进行WBDWI检查,其中男性49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61岁.68例均与CT和(或)MRI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其中17例与PET的检查结果相比较.对病灶的检出率,以病灶长径大小分为:<1 cm,≥1~<2 cm,≥2~<3 am及≥3cm以上4组进行计数分析,同时,对不同部位间的病灶检出情况进行分析.结果:WBDWI对4组病灶的检出率分别为30%、785、96%及100%.在各个部位的敏感性和准确性中以骨骼最高.对位于肺部小于1 cm的病灶和位于颈部、盆腔小于2 cm的淋巴结的诊断存在一定困难.结论:WBDWI对大范围的肿瘤病灶筛查是安全、简便、有效和经济的检查新方法.随着技术参数的进一步完善,WBDWI在发现和诊断全身多发肿瘤方面,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因此,本技术有望作为一种新的、效果好于PET的全身检查技术.  相似文献   

6.
成像生物标志物是测定和表征肿瘤以及监测治疗反应的重要工具.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成像方法迅速呈现,其实用性需要系统评价.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W-MRI)通过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定量反映肿瘤内部水分子的微观运动-布朗运动(Brownian motion).放射治疗是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DW-MRI在肿瘤放射治疗方面包括靶区勾画、治疗反应监测和预后评价等显示出特有的应用价值.本文就DW-MRI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放疗中鼻咽癌表观弥散系数与体积的变化规律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3例鼻咽癌初治患者,放疗前、放疗3周内每周(间隔7天)及放疗结束时行鼻咽磁共振及弥散成像,在MRI上计算瘤体的ADC值,应用PACS软件通过面积求和法计算体积大小,应用SPSS15.0软件对资料进行处理。结果放疗前瘤体的ADC值为(8.38±0.89)×10-4mm2/s,放疗中第1、2、3周及放疗结束时ADC值分别为(11.66±0.43)×10-4mm2/s,(12.82±0.40)×10-4mm2/s,(13.90±0.74)×10-4 mm2/s,(9.05±0.62)×10-4 mm2/s。放疗前瘤体的体积为(10.72±3.22)mm3,放疗中第1、2、3周及放疗结束时体积分别为(9.91±3.22)mm3、(7.38±3.03)mm3、(4.50±1.82)mm3和(1.43±0.51)mm3。放疗前ADC值与体积消退百分比呈负相关。结论放疗前ADC值与体积变化相关,故MR弥散加权成像作为1个影像学指标可以早期预测肿瘤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牛灵芝  张明 《现代肿瘤医学》2015,(22):3313-3316
目的:探讨纤维型脑膜瘤的磁共振平扫、增强及弥散加权成像(DW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纤维型脑膜瘤的MRI常规表现、DWI表现,并计算ADC值。结果:64例纤维型脑膜瘤中,T1WI上,肿瘤呈等信号40例,略低信号19例,混杂信号5例;T2WI上,肿瘤呈等信号40例,略高信号8例,混杂信号4例,略低信号12例;出现瘤周水肿24例。增强扫描,46例均匀强化,12例不均匀强化,6例呈环形强化,脑膜尾征48例。DWI上,肿瘤呈等信号40例,稍高信号16例,混杂信号2例,低信号6例。ADC图上,肿瘤呈等信号40例,稍高信号16例,低信号8例。64例纤维型脑膜瘤肿瘤实质与正常脑白质ADC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例伴有水肿的肿瘤实质与瘤周水肿ADC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纤维型脑膜瘤在MRI上的表现多种多样,DWI及ADC值可提高该病的检出率,是常规MRI检查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STIR-EPI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对恶性肿瘤全身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0例健康志愿者及59例恶性肿瘤患者行STIR-EPI弥散加权成像技术扫描.并与CT、MRI的影像学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59例恶性肿瘤除原发灶以外,STIR-EPI弥散加权成像检出病灶192处,其中真阳性、假阳性分别为168处和24处,假阴性11处,其检出率为93.8%.肝、骨及淋巴结转移灶的发现率明显高于肺和脑(P<0.05).结论 STIR-EPI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对全身转移瘤有较高的检出率,可成为恶性肿瘤全身转移筛查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在鉴别胶质瘤瘤体区、瘤周区和正常组织中的应用及鉴别胶质瘤良、恶性的价值.方法 采用Philips 1.5T Achieva超导型磁共振成像仪,对46例胶质瘤患者行常规MRI及DWI,弥散系数b值分别取0和1 000 s/mm2,测量瘤体区、瘤周区及对侧正常组...  相似文献   

11.
刘莉  吴宁  欧阳汉  戴景蕊 《癌症进展》2012,10(2):187-191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并寻找诊断前列腺癌的适宜阈值。方法 74例前列腺癌疑诊患者行3.0 T MR常规平扫及DWI成像。测量ADC map图中每侧外周带的ADC低值。外周带穿刺发现腺癌为阳性组,无肿瘤证据为阴性组。比较阴性组与阳性组,分化较好腺癌组(Gleason评分2~6分)与分化较差腺癌组(Gleason评分7~10分)的ADC低值差异。以ADC低值预测外周带穿刺阳性率,绘制ROC曲线。结果74例患者中146个前列腺侧叶(阴性组50,阳性组96)获得组织学证实,其中分化较好腺癌(Gleason评分2~6分)17个,分化较差腺癌(Gleason评分7~10分)79个。阳性组与阴性组间ADC低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92×10-3±0.22×10-3 mm2/s vs 1.48×10-3±0.28×10-3 mm2/s,t=12.27,P=0.00)。分化较好腺癌组与分化较差腺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4×10-3±0.20×10-3 mm2/s vs 0.89×10-3±0.21×10-3 mm2/s,t=2.60,P=0.01)。分化较好腺癌组与阴性组ADC低值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5.91,P=0.00)。以ADC低值预测外周带穿刺阳性率,ROC曲线下面积为0.95(P=0.00),最佳临界值为1.15×10-3mm2/s,此时判断穿刺阳性的敏感度为85.4%,特异度为92.0%。结论 MR DWI出现对于前列腺癌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ADC低值小于1.15×10-3mm2/s可能是较适宜的诊断界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及动态增强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疑似前列腺癌进行穿刺活检的患者50例,并选择同期常规体检的健康者30例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采取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以及动态增强检查.观察50例患者的临床病理情况,比较正常前列腺、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信号强度值、表观扩散系数值以及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参数(血管外细胞外间隙体积百分数、转运常数以及速率常数).结果 50例患者经穿刺病理活检或者手术诊断为前列腺增生24例,占48.00%;诊断为前列腺癌26例,占52.00%;正常前列腺组、前列腺癌组和前列腺增生组三组间进行两两比较发现,前列腺增生组与正常前列腺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信号强度值以及表观扩散系数值相比无明显差异,其他各组之间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正常前列腺组、前列腺癌组和前列腺增生组三组间进行两两比较发现,前列腺增生组与正常前列腺组血管外细胞外间隙体积百分数、转运常数以及速率常数相比无明显差异,其他各组间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及动态增强联合使用有助于鉴别诊断前列腺病变,在前列腺癌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脊柱转移瘤和感染性病变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与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不同特点,为二者鉴别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30例脊柱转移瘤患者和24例脊柱感染患者为观察对象,分别为脊柱转移瘤组和脊柱感染组,2组患者均进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比较脊柱转移瘤病变和感染病变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以及对比噪声比(CNR)。结果 30例脊柱转移瘤组患者的弥散加权图像中,全部为高信号。24例脊柱感染疾病组患者的弥散加权图像中,18例患者为低信号,4例为等信号,2例患者为高信号。以DWI高信号作为脊柱转移瘤的诊断指标,诊断的敏感性为100.0%(30/30),特异性为91.67%(22/24),准确性为96.30%(52/54)。以DWI低信号作为脊柱感染病变的诊断指标,诊断的敏感性为75.05%(18/24),特异性为0.0%(0/30),准确性为33.33%(18/54)。脊柱转移瘤组患者病灶平均ADC值为(0.72±0.12)×10-3mm^2/s,明显低于脊柱感染组患者的(1.43±0.14)×10-3mm^2/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06,P<0.05)。脊柱转移瘤组患者病灶平均CNR值为(27.46±4.35),明显高于脊柱感染组患者的(13.58±3.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12,P<0.05)。结论脊柱转移瘤患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以高信号为主,而感染性疾病以低信号为主,而且脊柱感染性疾病的ADC值明显高于脊柱转移瘤病变。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对于脊柱转移瘤和感染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崔晓佳  成国建  蔡晶 《中国肿瘤》2017,26(6):494-500
[目的]探讨在食管癌调强放疗(IMRT)中,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DWI)与CT融合图像勾画靶区对靶体积及正常肺组织受照剂量的影响,以及应用DWI对于放疗近期疗效评价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40例初治食管癌患者,分别依据单纯CT图像、DWI与CT融合图像以及PET-CT与CT融合图像勾画靶区及危及器官.比较三种影像资料下勾画的GTV、PTV体积的大小差异;以及在PTV的处方剂量达到64Gy/32次时,比较三组调强放疗计划中双肺V5、V20、MLD的差异.同时在放疗前、放疗中(放疗开始后的1个月)及放疗后(放疗结束后1个月)各行1次胸部DWI扫描,比较放疗不同阶段、不同b值下所测肿瘤病灶ADC值的差异.[结果] 92.5%(37/40)的病例在DWI融合组以及PET-CT融合组勾画的GTV比在单纯CT组勾画的GTV体积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WI融合组勾画的GTV与PET-CT融合组勾画的GTV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GTV基础上外扩得到的PTV,92.5%的病例在DWI融合组以及PET-CT融合组中比在单纯CT组的体积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三组计划中的双肺V5、V20、MLD进行比较,92.5%的病例在DWI融合组及PET-CT融合组的双肺V5、Va0、MLD均较单纯CT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b值条件下,随着放疗的进行,放疗前、中、后所测得的ADC值逐渐升高,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DWI定位及融合技术勾画食管癌靶区提高了靶区勾画的精确性,更有利于正常肺组织的保护,降低正常肺组织的照射剂量.同时DWI对于食管癌患者放疗的近期疗效评价具有可靠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在鉴别鼻咽癌局部复发与放疗后改变中的价值。[方法]放射治疗后常规MRI发现异常病变的100例NPC入组,分析DWI表现,测量病变处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并对不同性质病变的ADC值进行比较。[结果]59例局部复发,3例颅内复发灶DWI图像呈等信号,余均呈高信号。26例放疗后水肿/纤维炎症反应2例DWI呈稍高信号,余均呈低信号。8例放射性坏死DWI均呈明显高信号。局部复发、放疗后水肿/纤维炎症反应及放射性坏死的平均ADC值分别为0.84±0.12(×10-3mm2/s)、1.93±0.13(×10-3mm2/s)及0.41±0.10(×10-3mm2/s),三组ADC值有显著性差异(F=292.548,P〈0.01)。以平均ADC值〈1.0×10-3mm2/s及〉1.5×10-3mm2/s,分别作为诊断局部复发和放疗后水肿/炎症反应的阈值,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84.2%、71.4%及86.6%、100%。[结论]DWI表现及病变的ADC值差异有助于鼻咽癌局部复发与放疗后水肿/纤维炎症反应等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鼻咽癌预后因素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MRI成像特点研究鼻咽癌的预后因素。方法 :对 58例经病理证实的鼻咽癌患者行首程放射治疗并做MRI检查 ,原发灶给予中位剂量 70Gy( 60~ 75Gy) ,生存统计采用Kaplan Meier法及Logrank检验 ,多因素分析采用Cox逐步回归模型。结果 :全组中位生存时间 56 0个月 ,1、3、5年生存率分别为 98 3%、76 8%、36 6%。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生存的是头痛、颅神经症状及颈淋巴结 (MRI≥ 1cm)。结论 :鼻咽癌的独立预后因素是头痛、颅神经症状和颈淋巴结肿大 ,而MRI显示的颅底骨及咽后淋巴结受累并不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脊柱转移瘤放疗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30例脊柱转移瘤患者放疗前、后2个月的磁共振图像,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MRI及DWI序列。比较常规MRI序列与DWI序列对病灶的检出率。同时对照分析30例患者放疗前、后的DWI信号、ADC值。[结果]放疗前常规MRI扫描共发现病灶48个,累及42个椎体。DWI序列发现病灶56个,累及48个椎体。放疗结束后2个月复查MRI,SET1WI上脊柱转移瘤信号不变或略有下降。FSET2WI上20例信号轻度下降,10例不变。而在临床症状有改善的26例病例中,相对于放疗前,转移瘤DWI信号明显降低。在b=650s/mm2的DWI中,脊柱转移瘤放疗前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为(0.72±0.21)×10-3mm2/s,放疗后ADC值升高到(1.32±0.22)×10-3mm2/s;相邻正常椎体骨髓的ADC值较转移瘤低,且放疗前后没有变化。f结论]DWI序列既可以提高MRI对脊柱转移瘤的检出率,也可以用于监测和评估脊柱转移瘤的放疗疗效。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The aim of this meta-analysis was to assess the efficacy of the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value of diffusion-weighted MRI (DWI) for differentiating biliary tract cancer (BTC) from benign biliary tractdiseases in Asians. Materials and Methods: We systematically searched Embase and PubMed prior to December2014. Eight studies conducted in Asians met our predetermined inclusion criteria. Results: Our meta-analysisresults showed that ADC values in BTC tissue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in benign biliary tract tissues (SMD= -1.54, 95%CI: -1.75~-1.33, P<0.001). Subgroup analysis based on the MRI machine type showed that the ADCvalues were consistent, accurate and reliable in the diagnosis of BTC when comparing cancer tissue vs. benigntissue under the Siemens 1.5 T/3.0 T, Philips 1.5 T/3.0 T, GE 1.5 T, and Toshiba 1.5 T types, respectively (allP<0.05). Further, ADC values were still consistent and accurate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BTC under theb value of 800 and 1000 s/mm2 (all P<0.05). Conclusions: Our findings supported potential clinical applicationsof DWI ADC values in differentiating BTC from benign biliary tract diseases in Asians.  相似文献   

19.
早期乳腺癌动态增强MRI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提高对早期乳腺癌动态增强MRI征象的认识。方法 分析 9例早期乳腺癌动态增强MRI表现特征 ,总结早期乳腺癌的特征性MRI表现。结果 早期乳腺癌动态增强MRI表现 :①病灶形态多数表现为片状、团块状强化区域 ,边界不清 ,形态不规则 ,少数表现为分叶状小结节或沿导管走行的条带状强化 ;②MIP :多数病灶周边可见细小密集血管影 ;③SI Time曲线大部分为II型和III型 ,但少数为I型。结论 早期乳腺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但有些与乳腺良性病变易混淆 ,对可疑病变的诊断必须结合X线钼靶摄影才能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