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 比较肋间神经冷冻和硬膜外自控镇痛在胸外科术后镇痛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06年4月至2008年5月开胸手术治疗的89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肋间神经冷冻组(A组,47例)和硬膜外自控镇痛组(B组,42例).比较两种方法在术后疼痛程度评分、术后止痛药物应用次数、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上的差异.结果 A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评分为(1.49±0.80)分,B组为(2.43±1.2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组和B组术后止痛药物应用次数[(1.28±0.62)、(2.02±1.05)次]、术后下床活动时间[(43.15±12.22)、(64.10±14.25)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肋间神经冷冻在治疗效果上优于硬膜外自控镇痛,肋间神经冷冻在胸外科术后镇痛中可以提供满意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肋间神经冷冻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在开胸术后的镇痛效果及其对血浆白细胞介素(IL)-6、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常规开胸肺癌根治术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肋间神经冷冻组、PCIA组及临时肌肉注射哌替啶组,每组40例.视觉模拟疼痛量表评分(VAS)法评价疼痛程度,比较各组术前、术后相应时间点IL-6及CRP水平,并观察比较各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术后48 h,肋间神经冷冻组[95.0% (38/40)]、PCIA组[90.0%(36/40)]镇痛有效率显著高于临时肌肉注射哌替啶组[35.0%(1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术前1 d 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肋间神经冷冻组术后6h时IL-6水平显著低于同期PCIA组[(13.82±4.42) ng/L比(17.94±5.16)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前ld及术后2h时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肋间神经冷冻组术后24 h时CRP水平显著低于同期PCIA组[(112.6±14.0) mg/L比(125.5±17.9)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时肌肉注射哌替啶组、肋间神经冷冻组和PCI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2.5%(9/40)、5.0%(2/40)、12.5%(5/40),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肋间神经冷冻可以显著减轻开胸术后患者的疼痛,降低术后炎性反应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食管癌术后应用肋间神经冷冻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2年6月本科收治的157例食管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三组,肋间神经冷冻组(n=65):采用术中冷冻肋间神经止痛,每根肋间神经冷冻温度为-57℃左右,冷冻时间为90 s;镇痛泵组(n=51):术后由麻醉师给予静脉用镇痛泵(舒芬太尼)止痛;对照组(n=41):临时肌注吗啡。通过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评价术后疼痛程度,比较各组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实测值,同时比较各组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结果:肋间神经冷冻组的术后镇痛效果、肺部并发症、胃肠道排气排便情况等方面均明显优于镇痛泵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肋间神经冷冻术可明显减轻食管癌患者开胸术后疼痛,且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可作为常规选择替代人工镇痛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保留肋间臂神经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6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Ⅰ、Ⅱ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对照组术中切除肋间臂神经,进行12~36个月的随访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上臂内侧和腋窝皮肤感觉功能、术后皮下积液、皮瓣坏死及腋窝局部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患侧上臂内侧及腋窝皮肤感觉异常4例(9.3%),对照组患者感觉异常41例(95.3%),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1).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并发症及腋窝复发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保留肋间臂神经在Ⅰ、Ⅱ期乳腺癌患者改良根治术中可以减少上臂、腋窝皮肤感觉异常的发生,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肋间神经冷冻止痛术对开胸手术后患者肺功能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朝荣 《职业与健康》2001,17(7):111-112
目的:为研究探讨肋间神经冷冻止痛术在开胸手术后的止痛效果及对患者术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用10例开胸手术患者用肋间神经冷冻术防切口疼痛,观察对肺功能的影响,同时用20例开胸手术患者作对照,对照组全部患者术后早期面用杜冷丁止痛,而冷冻组均未使用任何止痛药物。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早期,肺功能变化幅度均较大,且与时间密切相关(P<0.05),但两组之间差异仍无显著性(P>0.05)。结论:肋间神经冷冻止痛术后止痛效果确切,维持时间长,可替代止痛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精准肋间神经冷冻止痛术用于老年患者胸腔镜手术后镇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6月~2014年6月期间,于解放军总医院胸外科接受胸腔镜手术的老年患者60名,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肋间神经冷冻止痛组(A组),术中施行精确解剖肋间神经分支冷冻止痛术,对照组施行术后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B组)。术后根据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s scale,VAS)对疼痛进行评价,并观察记录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第1、3、5、7天,A组术后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B组(P0.01)。术后A组、B组肺部并发症发生率都较低,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精准肋间神经冷冻止痛能有效缓解老年患者胸腔镜术后疼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止痛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肋间神经冷冻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在开胸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150例接受开胸手术的患者按镇痛方法随机分为三组:肋间神经冷冻组(冷冻组,50例)、PCIA组(50例)及临时肌肉注射哌替啶(度冷丁)组(对照组,50例).以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评价疼痛程度,并比较各组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实测值.结果 术后第3天冷冻组患者疼痛程度显著弱于PCIA组和对照组,P<0.05,冷冻组的FEV1(1.89±0.31)较对照组(1.37±0.20)高,P<0.05,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14%)也显著低于对照组(36%),P<0.05.结论 肋间神经冷冻可以显著减轻接受开胸手术患者的疼痛,并可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肋间神经冷冻术对预防开胸术后胸痛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行开胸术的患者235例作为实验组(A组),并随机选择同期行开胸手术患者分别作为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组(B组)及对照组(C组),观察各组患者术后疼痛及止痛药的使用情况;同时对比观察各组术前、术后PaO2、PaCO2的变化.结果A组止痛有效率与B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B组止痛有效率与C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三组之间术后止痛药的使用量有显著差异,其中A组用量最少,C组最多.术后血气分析结果表明,A组可有效改善术后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状态.结论术中肋间神经阻滞能增强术后镇痛效果,减少术后镇痛药的使用,并有效改善呼吸抑制状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保留肋间臂神经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1999年1月至2009年12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84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切除肋间臂神经组)42例和观察组(保留肋间臂神经组)42例,后将2组患者在术后2周、3个月和6个月后上臂感觉功能障碍、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1年的复发率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术后2周、3个月和6个月后上臂感觉功能障碍低于对照组,P<0.05,有显著性差异;而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1年的复发率2组患者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效果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保留肋间臂神经的改良乳癌根治术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52例乳腺癌Ⅰ、Ⅱ期患者采用保留肋间臂神经的改良乳癌根治术.与42例乳腺癌Ⅰ、Ⅱ患者,行常规的切除肋间臂神经患者为对照组.术后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 保留组52例中50例(96.15%)上臂感觉无异常,2例(3.8%)出现感觉异常,无局部肿瘤复发;与接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乳腺癌Ⅰ、Ⅱ期患者,采用保留肋间臂神经的改良乳癌根治术不会影响手术效果,且可保留上臂内侧及腋窝皮肤感觉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多微孔硬膜外导管持续肋间神经阻滞镇痛的临床效果与实用价值.方法 40例开胸术后镇痛患者分别施行多微孔硬膜外导管持续肋间神经阻滞镇痛(观察组,20例)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对照组,20例),按Prince-Henry(PH)评分法评估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观察其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术后2d内PH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2.58±0.70)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3.69±1.0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术后镇痛相关并发症发生率30%(6/20),高于观察组的5%(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持续肋间神经阻滞镇痛效果极明显,更有助于术后呼吸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左美娟  张博 《现代保健》2010,(26):83-84
目的 比较肋间神经阻滞联合全麻与全凭静脉麻醉在乳癌根治术中的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及术后镇痛作用.方法 选择行乳癌根治术患者60例,随机分A组30例和B组30例.A组采用0.5%罗哌卡因先行肋间神经阻滞再联合全麻.B组直接行全麻.两组术中通过BIS(脑电双频指数)、MAP、SpO2、HR的监测,比较各组手术中在同一条件下全麻药物的用量,术后行VAS评分.结果 两组在达到同样麻醉效果的情况下,所用全麻药用量存在差异(P〈0.05).两组的全麻恢复时间存在差异(P〈0.05).术后不良反应、VAS评分存在差异(P〈0.05).结论 肋间神经阻滞联合全麻用于乳癌根治术更适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的意义。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47例行择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82)与对照组(n=65),观察组患者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对照组患者术中切除肋间臂神经,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淋巴结清扫个数方面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上臂内侧皮肤感觉异常率为6.1%,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4.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期内均无复发。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能够有效保留术后患者的上臂内侧皮肤感觉功能,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在Ⅰ、Ⅱ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的方法 和临床意义.方法 98例Ⅰ、Ⅱ期乳腺癌行改良根治术,保留肋间臂神经74例,切除24例,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结果 保留肋间臂神经74例中,术后患者上臂内侧及腋部皮肤感觉正常69例(93.24%)、感觉异常5例(6.74%);切除肋间臂神经24例有23例出现感觉异常(95.8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71,P<0.01).随访12~28月,98例均无肿瘤局部复发.结论 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是可行的,能够有效地防止患侧腋窝及上肢皮肤感觉障碍的发生,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治疗方法分成微创组和保守组,其中微创组50例,保守组50例.治疗期间记录两组意识障碍恢复时间和血肿清除情况,对术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微创组意识障碍恢复时间1~5d.血肿清除时间3~6 d;保守组意识障碍恢复时间5~10 d,血肿清除时间14~25 d,两组意识障碍恢复时间、血肿清除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叉(P<0.05).治疗后4周,微创组患者Bsrthel指数评分高于保守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保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缩短患者意识障碍恢复时间,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腹腔镜治疗先天性肝囊肿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06年8月开腹肝囊肿开窗术117例(开腹组)及同期腹腔镜先天性肝囊肿开窗术52例(腹腔镜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肝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 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肝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与开腹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指标明显优于开腹组.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先天性肝囊肿开窗术创伤小,术后患者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是治疗先天性肝囊肿合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肋间神经阻滞联合单孔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对ⅠA1期NSCLC的疗效及免疫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80例ⅠA1期NSCLC患者,因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各40例,其中研究组(采用肋间神经阻滞联合单孔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治疗)和对照组(采用三孔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差异等。结果研究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研究组患者的血清炎性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研究组患者的免疫相关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研究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阻滞联合单孔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治疗ⅠA1期NSCLC的疗效更佳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后腹腔途径与经腹途径腹腔镜下切除巨大囊状无功能肾的技术方法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后腹腔途径(后腹腔途径组,26例)与经腹途径(经腹途径组,23例)腹腔镜下切除巨大囊状无功能肾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方法的手术时间、肾脏体积、术中失血量、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手术效果.结果 两组手术均获成功.两组手术时间、肾脏体积、术中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腹腔途径组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明显少于经腹途径组[(18.0±1.2)h比(48.0±2.0)h,(5.5±1.6)d比(7.5±1.6)d](P<0.05).49例患者术后随访1~3个月,未见异常.结论 后腹腔途径与经腹途径腹腔镜下切除巨大囊状无功能肾均是微创和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后腹腔途径在术后恢复方面优于经腹途径.  相似文献   

19.
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冰  娄礼广 《肠外与肠内营养》2007,14(4):219-222,225
目的:比较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围手术期肠内营养(EN)与肠外营养(PN)支持的效果. 方法:6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后病人随机分为全肠内营养(TEN)组和完全胃肠外营养(TPN)两组,每组各30例.手术前3 d开始给予营养支持,TEN组口服百普素,术后24 h内开始经空肠造口管输注;TPN组术前3 d开始经腔静脉置管行PN支持,术后24 h恢复TPN支持,两组营养支持时间均为14 d. 结果:两组病人均完成营养支持计划,未发生吻合口瘘和腹腔感染.两组病人术后的体质量、体质指数、上臂周径均较术前略低,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病人血清蛋白水平在手术后均有明显下降,TPN组下降更明显,组间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TPN组术后谷酰转肽酶和乳酸脱氢酶高于TEN组.术后监测氮平衡1周,两组均表现为负氮平衡.TEN、TPN组肠功能恢复时间分别为(2.5±0.5) d和(3.0±0.5) d(P<0.05).术后排便时间分别为(4.0±1.0) d和(6.0±1.0) d(P<0.01).两组病人住院天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TEN组伤口愈合情况优于TPN组(P<0.05),平均住院费用/药物费用TEN、TPN组分别为11 206/4 502元、15 430/7 500元(P<0.05). 结论: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术前3 d及术后早期行EN,可改善营养状况,降低蛋白质分解,促进肠功能恢复,符合生理需求.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与开腹胆囊切除术(OC)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132例行胆囊切除术患者,根据病情及手术适应证分为LC组72例和OC组60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肝功能恢复情况及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 LC组的手术时间[(62.78±8.33) min]短于OC组[(85.24±10.20) min],术中出血量[(48.32±8.87) ml]少于OC组[(88.56±6.76)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C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6%(4/72),OC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12/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1,P=0.01).术后7d两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及白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LC组住院时间短于OC组,住院费用少于O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C临床疗效优于O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