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超声显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50例正常人及41例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患者进行了超声显像研究。正常人与患者在饮水后夹角内及其前后十二指肠横段的宽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首次提出本病的超声诊断标准:①饮水后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内十二指肠横段最大宽度<10mmm。②十二指肠降段扩张>30mm。③显示“漏斗形”“葫芦形”图像。④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的夹角<13°。⑤具有十二指肠梗阻的临床症状与体征。认为实时超声显像诊断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13岁。来院健康查体。超声所见:腹主动脉上段纵切面及横切面扫查,腹腔动脉干起始部与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呈共干畸形.共干段内径较宽为l.2cm,长约0.3cm,腹腔动脉干内径为0.6cm.肠系膜上动脉内径为O.8cm。CDFI:见共干部分、腹腔动脉干和肠系膜上动脉为明亮红色血流充填;脉冲多  相似文献   

3.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syndrome,SMAS), 又称十二指肠淤滞症,因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与腹主动脉(abdomial aorta,AO)间夹角变小,压迫十二指肠水平段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在临床上比较少见,容易被误诊、误治。为提高对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症的认识,现将本院近期诊治的2例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1病例报告 男,53岁。因腹泻、腹痛、消瘦1个月来院。超声(PHILIPS HD15000型超声诊断仪)检查:肝脏、胆囊、胰腺、脾脏未见异常,腹主动脉、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起始段未见异常。二维图象肠系膜下动脉起始段清晰显示,彩色多普勒流速设置为76cm/s,肠系膜下动脉起始段显示彩色多普勒混叠,频谱多普勒肠系膜下动脉狭窄段收缩期峰值流速286cm/s,舒张期峰值流84cm/s。超声诊断肠系膜下动脉轻度狭窄。  相似文献   

5.
张婷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30):3194-3195
患者女性,19岁,以“脐周及下腹疼痛半年,加重10d”于2008年12月413收住我院消化内科,入院后行CTA检查结果示: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动脉瘤,瘤内与瘤远段血管内血栓形成;脾大。诊断:肠系膜上动脉瘤伴血栓形成;结石性胆囊炎;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考虑患者有动脉瘤破裂及血栓堵塞肠系膜上动脉致相应供血区肠管严重缺血可能,为求手术治疗转入我科,查体:腹平软,左侧腹部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脾脏触诊不明显。叩诊鼓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肠系膜上动脉夹角和腹部脂肪分布及肠系膜上动脉压迫性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使用64排螺旋CT回顾性观察19例肠系膜上动脉压迫性病变患者及238例正常检查者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之间夹角的大小以及腹部脂肪体积百分率,并计算出正常人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之间夹角的参考范围以及腹部脂肪体积百分率的范围.结果 19例肠系膜上动脉压迫性病变患者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之间夹角为15.74°±4.93°,腹部脂肪百分率为(22.79±8.30)%;238例正常检查者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之间夹角为48.79°±25.85°,腹部脂肪百分率为(32.58±9.85)%.两组有显著差异(P<0.0001).结论 64排多层螺旋CT清楚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之间夹角,该夹角<25°时易发生肠系膜上动脉压迫性病变,该夹角的大小与腹部脂肪体积百分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31例肠系膜上动脉(SMA)狭窄患者为观察组,同期腹痛等症状进行超声检查的65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超声对SMA狭窄处/起始段处血流速度、腹主动脉血流速度进行测量,并计算比值。观察组患者SMA狭窄处血流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起始段血流速度,观察组患者狭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准确诊断SMA狭窄部位、程度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2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是指在某些因素下,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十二指肠引起部分或完全性梗阻,导致十二指肠近段郁积、扩张,在临床上产生一系列症状[1]。我院近7年收治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21例,其中11例于入院前曾被误诊或漏诊,现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1例中男13例,女8例,年龄15~57岁,平均34.5岁。病程7天~20年。1.2临床症状:全部患者均有上腹不适或腹痛,且饱餐后加重,伴反酸、暖气,其中19例症状与体位改变有关,平卧时加重,侧卧位、俯卧或躯干前倾屈时减轻。16例伴恶心、呕吐,呕吐物带胆汁无粪臭,呕吐后症状减轻…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53岁.阵发腹痛20余年,进行性加重.近日腹痛发作.腹部血管超声所见:肠系膜上动脉起始段走行迂曲,起始段与腹主动脉夹角约126°;CDFI:起始段彩色血流束纤细,最窄处束宽0.17 cm,该处管腔直径狭窄率66%;PW:起始段血流速度增快,舒张期反向血流消失,最大流速324 cm/s、RI:0.9.超声提示:肠系膜上动脉起始段走行异常、肠系膜上动脉起始段狭窄(中-重度).  相似文献   

10.
钱家新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2):2046-2047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肠系膜上动脉病变及肠系膜上动脉相关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CT血管成像诊断肠系膜上动脉病变或肠系膜上动脉相关病变26例的64排螺旋CT资料.使用philips 64排螺旋CT容积扫描,增强扫描于注射对比剂后延迟25 ~ 30 s扫描动脉期,60~ 65s扫描门静脉期.在工作站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重组肠系膜上动脉图像,分析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肠系膜上动脉病变和肠系膜上动脉相关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26例患者均清晰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分支.26例中发现肠系膜上动脉夹层6例,其中单纯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1例,腹主动脉夹层累及肠系膜上动脉5例,CT表现为肠系膜上动脉内真假腔和低密度的内膜片;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性病变16例,CT表现为肠系膜上动脉管壁钙化、管腔狭窄、血栓形成,肠壁增厚、水肿.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4例,包括十二指肠瘀滞症3例,CT表现为十二指肠第一、二段扩张,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变小;“胡桃夹”综合征1例,CT表现为左肾静脉受压及远端左肾静脉扩张.结论:64排螺旋CT肠系膜上动脉血管成像可以明确观察肠系膜上动脉各类病变情况及周围血管情况,对肠系膜上动脉病变及肠系膜上动脉相关病变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28岁,进行性腹痛半个月,检查腹部有轻度压痛和反跳痛,B超提示肠梗阻,剖腹探查,见暗红色感染性腹液约2000ml,回肠中下段增粗壁厚,约20cm已坏死,对应系膜增厚变硬,最厚达4.0m,静脉内有暗黑色血栓,动脉搏动不明显,淋巴结肿大,其余小肠尚有生机,其他脏器未见明显异常,切除坏死肠段及相应肠系膜行回肠一回肠端端吻合术,冲洗腹腔置引流管关腹。  相似文献   

12.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彩色超声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彩色超声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36例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均经放射线胃肠钡餐透视检查证实。结果:本组超声显像诊断的符合率为100%,肠系膜上动脉(SMA)与腹主动脉(AA)之间夹角及十二指肠通过段距离变小,饮水后其近端十二指扩张明显,左侧卧位时十二指肠潴留消失。结论:CDFI对该病的诊断准确性高无损伤、实时,能同时显示肠管形态,判断血管的位置。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24岁。以消瘦、间歇性反复发作上腹饱胀、呕吐宿食与胆汁近十年就诊。胃镜检查为胆汁反流性胃炎。腹部B超检查:肝下垂,胆系与胰腺未见异常,胃内见潴留物回声,左肾静脉(LKV)明显扩张,见附图(此图为患者呕吐后所摄之图片)。临床考虑有十二指肠阻塞,申请作钡餐检查,发现十二指肠横部狭窄。后又作腹腔动脉造影示肠系膜上动脉(SMA)与腹主动脉(AO)之间夹角变小,约为15°。综合上述资料临床诊断为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SMAS)。  相似文献   

14.
食管癌介入治疗靶动脉的选择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食管癌动脉插管化疗时靶动脉的选择及其起始高度与开口方向。材料与方法:选择50例食管癌动脉插管化疗病例,胸上段10例,胸下段17例,腹段23例,对肿瘤的供血动脉进行了分析。结果:胸上段肿瘤主要由支气管动脉或肋间动脉发出的食管支供血,胸下段肿瘤主要由食管固有动脉供血,腹段肿瘤主要由胃左动脉供血。结论:动脉插管化治疗食管癌时,应根据不同的靶动脉并在相应高度及方向插寻。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腹型紫癜患儿病程中肠系膜上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参数变化有无规律.方法 测量10例腹型紫癜患儿急性期、恢复期肠系膜上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参数,包括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阻力指数,并与17名体检健康儿童比较.结果 腹型紫癜组患儿急性期肠系膜上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为(41.57±8.02)cm/s,恢复期为(33.38±7.44)cm/s,健康对照组儿童为(35.34±9.73)cm/s,三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471,P=0.10);腹型紫癜组患儿急性期肠系膜上动脉舒张末期流速为(7.63±4.28)cm/s,高于恢复期的肠系膜上动脉舒张末期流速(4.23±2.57)cm/s和健康对照组儿童的肠系膜上动脉舒张末期流速(3.77±0.87)cm/s,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0.066,P=0.025;t=0.059,P=0.003);腹型紫癜组的患儿急性期肠系膜上动脉阻力指数为(0.85±0.17),低于恢复期的肠系膜上动脉阻力指数(1.00±0.15)和健康对照组儿童的肠系膜上动脉阻力指数(1.04±0.13),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t=1.391,P=0.020;t=1.239,P=0.026).结论在腹型紫癜患儿病程中,肠系膜上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参数变化有规律,可用于评估腹型紫癜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16.
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SMAS)是一种罕见并危及生命的胃血管疾病,其特征是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十二指肠水平部。SMAS患者的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间夹角一般介于6°~25°之间(正常范围为38°~56°),SMAS也被称为威尔基综合征,石膏管型综合征,肠系膜根部综合症,慢性十二指肠梗阻或间歇性肠系膜上动脉闭塞。  相似文献   

17.
2006年3月,我院为1例急性腹主动脉并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病人成功实施了肠系膜上动脉、双股动脉切开Fogarty导管取栓术,经严密监护,积极治疗护理,病情稳定,治愈出院,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1年3月在深圳市中医院确诊的11例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病人的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影像特征,运用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再现等后处理方法显示真腔、假腔和内膜片。结果:64层螺旋CT对11例病人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真腔、假腔和低密度内膜片的显示率均为100%,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破口位置距腹主动脉开口平均24.1 mm,累及范围平均48.5 mm,夹层段肠系膜上动脉管腔直径平均增粗12.7 mm。11例病人中,肠系膜上动脉主干血栓形成8例,假腔内血栓形成4例。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清楚显示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病变,可作为该病无创性确诊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9.
肠系膜上动脉夹角的测量在精索静脉曲张诊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超声测量肠系膜上动脉夹角在精索静脉曲张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精索静脉内径≥ 3mm的患者 15例 ,超声检测肠系膜上动脉的夹角 ,并测量双侧肾静脉的血流速度。结果 精索静脉内径≥ 3mm组肠系膜上动脉夹角较对照组明显增加 ( 3 6.3 1°± 8.5 5°对 2 5 .5 8°± 9.0 2° ,P<0 .0 1) ,其左肾静脉肠系膜上动脉右侧段流速较右肾静脉明显升高 [( 66.73± 2 6.40 )cm/s对 ( 4 0 .2 7±15 .78)cm/s ,P <0 .0 1] ,左肾静脉肠系膜上动脉左侧段流速较右肾静脉明显降低 [( 2 8.66± 11.0 1)cm /s对 ( 4 0 .2 7± 15 .78)cm/s ,P <0 .0 5 ]。结论 在精索静脉内径≥ 3mm的患者中 ,肠系膜上动脉夹角小是一个主要的致病原因 ,利用超声对其进行准确的测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烧伤后肠系膜上动脉综合症是由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十二指肠第四段引起的综合症,临床上很少见。我院于1995年9月收冶1例重度烧伤患者,于伤后第7d出现腹胀、呕吐,呕吐物为混有胆汁的胃内容物,经X线钡餐摄片确诊为肠系膜上动脉综合症。通过体位护理、持续胃肠减压、加强静脉营养支持等,于6d后症状缓解,住院60 d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