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维吾尔族口腔鳞癌中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病理生物学特征问的关系及临床意义,为有效防治口腔鳞癌提供实验科学依据。方法:对66例维吾尔族口腔鳞癌标本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PCNA的表达及变化,采用PCR技术检测HPV感染率。结果:PCNA在口腔鳞癌中阳性率为84.8%,在口腔正常组织中阳性率为16.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V在口腔鳞癌中阳性率为42.4%.在口腔正常组织中阳性率为8.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PCNA在细胞内的过度表达可能在口腔鳞状上皮组织良性病变的恶性转化过程起关键性的作用,可对良、恶性病变从分子水平进行评估,并可作为早期诊断及临床治疗鳞癌的分子生物学指标。(2)HPV16、18型感染与口腔鳞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可能是口腔鳞癌发生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宫颈鳞状细胞癌PCNA及p53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p53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1例宫颈鳞癌及1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PCNA及p53表达.结果宫颈鳞癌p53阳性率及PCNA强阳性率分别为22.6%和61.3%,正常宫颈p53及PCNA均为弱阳性,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PCNA强阳性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p53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无关(P>0.05).结论 p53基因突变在宫颈鳞癌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检测宫颈鳞癌组织中PCNA表达有助于判断细胞的增殖活性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抑癌基因p5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在子宫颈癌中的表达特点,并探讨其与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TM二步法检测35例宫颈癌及3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p53及PCNA的表达情况,并结合病理分级进行分析.结果 ①P53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85.71% (30 /35),明显高于在正常宫颈组织中的表达率6.67% ( 2 /30) ,P = 0.001;②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与宫颈癌组织的病理学分级有关,P53在宫颈癌Ⅰ级中的阳性表达率57.14% (8 /14)明显低于Ⅱ级86.67% (13/15) 和Ⅲ级100.0% (6/6) ,P<0.05;③宫颈癌组织PCNA阳性表达率Ⅰ级64.29%明显低于Ⅱ级93.33%和Ⅲ级100.0%,P<0.05.结论 p53 基因突变在宫颈鳞癌发生中起重要作用,p53及PCNA检测对于研究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和评估子宫颈癌恶性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VEGF、PCNA在口腔鳞癌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方法收集原发性口腔鳞癌病理切片标本34例,癌旁正常组织15例。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VEGF和PCNA在口腔鳞癌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 VEGF与PCNA在口腔鳞癌中阳性表达率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两者在口腔鳞癌中阳性表达率与病理分级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VEGF和PCNA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存在相关性。检测VEGF和PCNA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对口腔鳞癌的病理分级的判断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HPV 16/18 E6蛋白和p53、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36例宫颈鳞癌及28例慢性宫颈炎中的HPV16/18 E6蛋白和p53、PCNA蛋白进行检测.结果宫颈鳞癌中E6和p53、PCNA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慢性宫颈炎组,并且E6阳性的宫颈鳞癌与慢性宫颈炎p53、PCNA阳性率明显高于E6阴性组.结论 HPV16/18感染及p53、PCNA蛋白的过表达与宫颈鳞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至于HPV16/18 E6蛋白与p53蛋白之间的内在联系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涎腺腺样囊性癌(ACC)中P53、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Bcl-2表达与病理分型及相关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47例癌组织中P53蛋白、PCNA、Bcl-2检测.结果癌组织中P53阳性表达23例(48.94%),PCNA评分均数为2.400±0.870(-x±s),Bcl-2蛋白阳性表达23例(48.94%).筛孔型和腺管型癌组织中P53阳性表达率和PCNA评分均低于实性型(P<0.05).Bcl-2在筛孔型和腺管型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高于实性型(P<0.05).癌组织中P53和PCNA表达呈正相关(P<0.05),P53与Bcl-2表达呈负相关(P<0.05),PCNA和Bcl-2表达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P53、PCNA、Bcl-2表达与腺样囊性癌组织分化程度和恶性度有关,P53和PCNA共同表达其预后可能较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在口腔鳞癌中(oral squamous-cell carcinoma,OSCC)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流式细胞术检测5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癌旁黏膜(距瘤缘2 cm)和切缘正常黏膜(距瘤缘≥5 cm,镜下未见癌浸润)标本中PPARγ和PCNA的表达。结果 PPARγ在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8.0%(34/50),高于癌旁组织(26.0%,13/50)和正常黏膜组织(2.0%,1/50)(P<0.05);PCNA在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2.0%(36/50),高于癌旁组织(26.0%,13/50)和正常黏膜组织(4.0%,2/50)(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PPARγ在鳞癌组织中的表达为(396.56±33.39),明显高于癌旁组织(333.36±15.93)及正常口腔黏膜组织(289.28±13.80)(P<0.05)。PCNA在鳞癌组织中的表达为(543.11±41.55),明显高于癌旁组织(456.97±23.86)和正常口腔黏膜组织(409.40±40.07)(P<0.05)。PPARγ和PCNA的表达与细胞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均有相关性(PPARγ,r分别为0.497、0.392,P<0.05;PCNA,r分别为0.324、0.561,P<0.05),且二者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口腔鳞癌组织中PPARγ和PCNA的表达均升高,可能与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p16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与病理分型及淋巴转移关系,为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资料。方法 利用免疫组化检测36例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p16蛋白阳性表达及PCNA表达。结果 p16蛋白在腺样囊性癌组织中阳性率为33.33%,PCNA阳性率为72.22%;癌组织中p16蛋白阳性表达随着病理分级增高而降低(P〈0.05);不同病理类型癌组织中PCNA阳性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转移癌组织中p16蛋白的阳性表达低于无淋巴转移癌组织(P〈0.05),而PCNA阳性表达则高于无淋巴转移癌组织(P〈0.05)。结论 p16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水平反映该肿瘤浸润性和恶性度,可作为预测淋巴结转移和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抑癌基因的突变蛋白(p53)在喉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58例喉癌和10例喉正常组织检测,用有关统计学方法结合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8例例喉癌中,PCNA、p53蛋白阳性率分别为72.41%(41/58)和51.72%(30/58)。正常组织染色阴性。喉癌组织分化、临床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和复发与PCNA、p53蛋白阳性表达率有关。结论:PCNA、p53蛋白的过度表达与喉癌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0.
非小细胞肺癌中p53与PCN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海玲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3(4):380-381,384
目的:探讨p53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SP法)对72例NSCLC组织及10例正常支气管黏膜组织进行p53蛋白与PCNA的检测。结果:p53蛋白与PCNA在NSCL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在NSCL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3%(42/72),91.7%(66/72);PCNA强阳性表达率为58.3%(42/72);p53阳性表达率及PCNA强阳性表达率均与肺癌组织的分化程度、肿瘤组织大小、淋巴转移等因素密切相关,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p53蛋白阳性表达与PCNA阳性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p53蛋白及PCNA的表达与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并与分化程度及有否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宫颈鳞癌组织中MDM2、p53的表达及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关系.方法 选取实验组30例宫颈鳞癌组织及对照组20例正常宫颈组织,石蜡包埋后,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中MDM2、p53蛋白的表达;采用杂交捕获二代实验(HC2)的方法检测实验组及对照组宫颈分泌物中高危型HPV的表达.结果 MDM2、p53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0%、86.7%,高危型HPV(HR-HPV)在宫颈鳞癌患者宫颈分泌物中的检出率为83.3%;p53在HR-HPV阳性的宫颈鳞癌患者中阳性表达率为9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P53与高危型HPV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 =0.822,P<0.05).结论 MDM2、p53与宫颈鳞癌的发生有关;高危型HPV感染可能是p53由抑癌基因转变为癌基因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脑胶质瘤中多种基因蛋白的异常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102例手术切除人脑胶质瘤组织标本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p53,p21ras及EGFR蛋白的表达。胶质瘤组织PCNA标记指数(PCNALI)为556±155,p53,p21ras及EGFR蛋白的表达率分别为586%,523%,42%,均显著高于正常脑组织。PCNALI及EGFR蛋白表达与胶质瘤恶性程度相关(P<001),p53,p21ras及EGFR蛋白的表达与胶质瘤恶性程度无关(P>005)。胶质瘤中PCNALI与EGFR蛋白表达无明显相关(P>005),而与p53和p21ras表达相关(P<005)。结论:p53,p21ras和EGFR异常表达与胶质瘤的发生发展相关,PCNALI是评估增殖活性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 p2 7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在食管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正常食管粘膜、非典型增生及浸润癌各 6 4例 ,以免疫组化S P法检测p2 7和PCNA的表达状态。结果 p2 7在正常食管粘膜表达率最高 (90 .6 % ) ,随食管粘膜上皮病变的发展表达率呈下降趋势 ,且p2 7与食管癌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转移有关 (P <0 .0 5 ) ;而PCNA在正常食管粘膜表达率最低 (35 .7% ) ,PCNA的表达与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 (P <0 .0 5 ) ;p2 7与PCNA在非典型增生、浸润癌中的表达与正常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1) ;p2 7与PCNA在浸润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结论 p2 7和PCNA的异常表达在食管鳞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并可作为判断食管癌恶性程度、预测淋巴结转移趋势、指导制定合理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脑星形细胞瘤中多种基因蛋白异常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102例手术切除人脑星形细胞瘤组织标本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p53、p21ras及EGFR蛋白的表达.结果星形细胞瘤组织PCNA标记指数(PCNALI)为55.6±15.5,p53、p2lras及EGFR蛋白的表达率分别为58.6%、52.3%、42%,均显著高于正常脑组织.PCNALI及EGFR蛋白表达与星形细胞瘤恶性程度相关(P<0.01),p53、p21ras蛋白的表达与星形细胞瘤恶性程度无关(P>0.05).星形细胞瘤中PCNALI与EGFR蛋白表达无明显相关(P>0.05),而与p53、p21ras表达相关(P<0.05).结论 p53、p21ras、EGFR异常表达与星形细胞瘤的发生发展相关,PCNALI是评估星形细胞瘤增殖活性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前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p53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对卡铂联合平阳霉素和甲氨蝶呤化疗方案(CPM方案)敏感性预测的价值。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法,对56例T2-T4口腔鳞癌患者用CPM方案行两疗程新辅助化疗前后PCNA和p53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分析其表达水平与化疗疗效的关系。结果①化疗前口腔鳞癌PCNA高表达患者的有效率显著高于PCNA低表达患者(P<0.05)、p53表达阴性患者的有效率显著高于p53表达阳性患者(P<0.05);②化疗前PCNA高表达同时P53表达阴性患者行CPM方案化疗有效率为90.91%,显著高于其他表达类型(P<0.05),化疗前PCNA低表达同时p53表达阳性的患者,CPM方案化疗的有效率为14.29%,显著低于其他表达类型(P<0.05)。结论化疗前PCNA和p53的表达水平可作为预测CPM方案对口腔鳞癌化疗敏感性的分子标记物,但用PCNA和p53两项指标的表达水平来联合预测显著高于单项指标预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p27^kipl、cyclinE蛋白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0例NSCLC患者p27^kipl、cyclinE蛋白及PCNA的表达。结果:(1)p27^kipl在NSCLC中阳性表达率为47.14%(33/70),显著低于癌旁正常支气管上皮的92.0%(23/25);cyclinE蛋白在NSCLC中阳性表达率为37.14%(26/70),显著高于癌旁正常支气管上皮的12.0%(3/25);PCNAⅢ-Ⅳ级在NSCLC中阳性表达率41.43%(29/70),也显著高于正常支气管上皮(0%);(2)p27^kipl阳性,cyclinE和PCNA低表达者生存期分别较p27^kipl阴性。cyclinE和PCNA高表达者长,且与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3)p27^kipl与cyclinE和PCNA的表达呈负相关,cyclinE与PCNA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p27^kipl低表达,cyclinE和PCNA高表达与NSCL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作为综合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增殖细胞核抗原和p53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姜涛  刘玉林  李晨  程庆书  刘锟 《医学争鸣》2002,23(8):760-762
目的 研究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p53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肺癌患者肿瘤组织中PCNA和p53的表达,并探讨其与肿瘤发生及恶性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 肺癌组织中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0%,较正常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p53蛋白阳性表达率在淋巴结转移者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1),在不同组织学分级和病理分期的肺癌组织间p53的表达无差异性。肺癌组织PCNA标记指数随组织学分级和病理分期的增高而增高(P<0.01),有淋巴结转移者较无淋巴结转移者显著增高(P<0.01),p53阳性表达者PCNA标记指数显著高于p53表达阴性者(P<0.01)。结论 p53蛋白表达与肺癌的发生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CNA与肺癌的生长及恶性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增殖细胞核相关抗原(Ki67)在人体腮腺及其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7例正常腮腺组织、32例腮腺多形性腺瘤及29例腮腺腺样囊性癌中PCNA及Ki67表达情况.结果:PCNA、Ki67在正常腮腺组织、腮腺多形性腺瘤及腮腺腺样囊性癌中呈阳性表达,但PCNA、Ki67表达阳性率及强度与腮腺细胞分化程度相关;腮腺腺样囊性癌组的PCNA、Ki67的阳性及强阳性表达构成比明显高于腮腺多形性腺瘤组.结论:PCNA、Ki67反映腮腺肿瘤的增殖活动,可作为腮腺肿瘤发生的可能性及恶性程度的参考性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19.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0例原发性肝癌及其癌周肝组织中突变型p53基因蛋白(mp5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表明:mp53和PCNA的表达均定位于细胞核内,表达分布是弥漫、局灶、散在3种表现.其阳性表达率:在原发性肝癌(PHC)中,mp53蛋白为45.0%(18/40),PCNA为72.5%(29/40);癌周肝组织中,mp53蛋白为2.5%(1/40),PCNA为40.0%(16/40);癌周肝硬变中mp53蛋白为11.1%(1/9),PCNA为33.3%(3/9).结果提示:mp53蛋白主要是在肿瘤细胞中表达的标志物,并能反映癌周肝细胞中存在少量癌细胞的转移;PCNA可能是各种不同细胞异常增殖处于不同细胞周期阶段很有价值的标记物.mp53基因蛋白和PCNA对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和发展可能有重要的影响.mp53蛋白可能与正常肝细胞的恶性转化有较密切的关系,涉及一些包括PCNA以及有关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基因调控在内的其它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p53、鼠双微体2(murine double mimute 2,MDM2)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在皮肤鳞状细胞癌皮损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择皮肤鳞状细胞癌30例,正常皮肤组织15例,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皮损中p53、MDM2和PCNA蛋白的表达.结果 皮肤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53、MDM2、PCNA蛋白的阳性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97、19.397、5.625,P<0.05).结论 p53、MDM2的高表达提示其在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