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掌握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后废弃堤垸的血吸虫病流行因素变化趋势和疫情变化动态。方法 选择研究试点,纵向观察血吸虫病流行因素变化趋势以及各项干预措施的效果。结果 在废垸内活动的流动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上升;集成垸内钉螺扩散速度较快,青山湖垸钉螺分布面积则有所减少;在废垸内放牧的家畜数量增加,血吸虫感染率高;感染性钉螺密度较高。废垸流动人群大部分来自当地,少部分来自外地;活动方式主要是捕鱼,其次是放牧、养殖。平退堤垸移民90%迁往流行区,少数迁往非流行区。结论 废垸正在演化成血吸虫病易感地带。平退废垸的钉螺扩散与环境改变有密切关系,一些生产开发措施可减缓钉螺扩散;应重视对迁往非流行区移民的查病和化疗,保护移民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2.
嘉鱼县平垸行洪移民建镇地区血吸虫病疫情变化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平垸行洪、移民建镇地区血吸虫病疫情变化,探讨防治策略.方法在平垸行洪的洲垸中选择3个洲垸,对不同地貌钉螺分布情况,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不同环境野粪污染情况,居民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社会、卫生、经济状况等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居民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均有所下降,血防知识知晓率提高,但移民原居住地洲垸活螺密度、阳性钉螺密度均有上升趋势,而居民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不大.结论实施平垸行洪、移民建镇不仅解决垸外居民每年遭受水患之忧,而且减轻了血吸虫病对人畜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长江故道废弃集成垸血吸虫病疫情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调查废弃垸返流人群血吸虫病疫情现状及若干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常规查螺、查病和访谈调查,比较移民前后血吸虫病疫情变化。结果1998年移民,至2002年10月止返流人数2300人,主要从事捕鱼、养殖和春收作物种植等,感染率68%;家畜(牛、羊)1997头,感染率87.8%。废堤完整,原垸内钉螺面积尚未扩大,但堤外草洲钉螺感染率和感染螺密度较高。结论返流人群以废堤为依托居住,生产生活与疫水接触频繁,人畜粪便对有螺环境污染大,构成了向周边地区输送传染源的基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湖沼垸内血吸虫病流行区有效又便于推广的防治方法。方法1993~2002年结合农田水利建设改造钉螺孳生地;结合改水、改厕、建居民新村等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同时开展人畜查治病、查灭螺和健康教育,阻断传染源。结果钉螺面积下降87.93%,有螺框出现率、活螺平均密度、感染螺平均密度和钉螺感染率分别下降67.20%、82.69%、74.73%和93.63%;人群感染率下降78.48%,其中中、小学生下降91.33%;耕牛感染率下降83.71%。结论综合防治是目前湖沼垸内疫区控制血吸虫病流行有效和可行的措施,有利于血防成果的巩固和同类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集成废弃垸滞留人群血吸虫病感染情况,提出防控对策控制疫情。 方法 1.人文现状调查:滞留人、畜数量和居住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和经济来源。2.螺情常规调查:钉螺分布、钉螺感染率与感染螺密度。3.病情调查与治疗 感染期后(即退水1月)用Kato-Katz直接进行人群粪检,用顶管孵化法进行牛群粪检,同时给予吡喹酮进行人畜化疗。3.对所有滞留人员进行血防健康教育,登记造册,定期回访。 结果 1.滞留人员现状:滞留人员主要为以前老居民。分散居住在沿大堤和老集镇原有未拆房屋,饮用水及生活用水均为江水,厕所为自搭茅坑,主要靠养牛羊和渔业为生。2.钉螺主要分布在沿堤与长江相通的垸内外,活螺平均密度为1.12只/0.11m2,钉螺阳性率为3.57%,人群感染率为20.6%,牛群阳性率为42%。 结论 集成废弃垸人畜感染率高,应改善废弃垸的卫生条件,加强人畜血吸虫病的查治力度和健康教育,联合林业,卫生等多个部门,减少传染源,控制血吸虫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6.
新洲垸结合防汛水利工程控制血吸虫病效果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湖沼型疫区血吸虫病的防制对策。方法:1996-2001年采取结合防汛水利综合工程控制血吸虫病。结果:外洲易感地带及垸内钉螺面积降幅为40.0%、79.37%;人群感染率、感染度降幅为50.7%、55.0%;耕牛感染率、感染率降幅为52.9%、96.0%。结论:结合防汛水利综合工程控制血吸虫病是湖沼型洲垸亚型疫区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垸内钉螺控制策略与措施,为控制与阻断血吸虫病传播提供有效方法。方法收集湖南省君山区血吸虫病流行及防治资料,对1998-2017年君山区垸内钉螺指标变化与钉螺控制措施进行效果分析。结果君山区垸内钉螺面积由1998年的1 496.66 hm2减少至2017年的23.48 hm2,累计减少了98.43%;活螺出现率和活螺平均密度分别由2003年最高的20.61%和0.45只/0.1 m2下降为2017年的2.06%和0.03只/0.1 m2;感染性钉螺面积最高的为2001年,共发现了79.36 hm2,2007年以后则未再查获感染性钉螺。1998-2017年,各级财政投入到君山区血吸虫病防治经费共39 885.7万元,其中用于垸内药物灭螺8 177.09万元、垸内环境改造灭螺21 350.00万元。结论药物灭螺结合环境改造的综合治理措施,对控制并消灭垸内钉螺效果显著,但要加强对历史有螺区域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8.
综合防治措施控制湖沼垸内地区血吸虫病流行的纵向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索湖沼垸内血吸虫病流行区有效且便于推广的防治方法.方法选择张金管理区为纵向观察试点,对1993~2002年结合农田水利建设改造钉螺孳生地以及改水、改厕、建居民新村,同时开展人畜查治病,查灭螺和健康教育综合防治措施进行调查.结果钉螺面积下降87.94%,有螺框出现率、活螺平均密度、感染螺平均密度和钉螺感染率分别下降67.20%、82.69%、74.73%和93.63%;人群感染率下降78.48%,其中中小学生下降91.33%,耕牛感染率下降83.71%.结论综合防治措施是目前湖沼垸内型疫区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有效方法,有利于巩固该地区血防成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垸内钉螺孳生地全面综合治理消灭钉螺的效果。方法以环境改造为主,采用沟渠硬化、降滩建平台、沟渠扩洗、开新填旧、开挖鱼池、土埋等方法,辅以药物杀灭钉螺进行全面综合治理后1~2年,开展螺情监测,评价近期灭螺效果。结果2004-2006年春季,对全市331处、395.00hm^2垸内钉螺孳生地进行了综合治理。有螺处数、有螺面积由2004年的299处349.67hm^2降至2006年的60处49.90hm^2,分别下降了79.93%、85.73%;活螺平均密度、活螺框出现率分别下降了90.80%、69.59%;感染螺平均密度和钉螺感染率降至0,钉螺死亡率由4.53%上升到12.03%;灭螺效果显著。各种治理方法以建鱼池和降滩建平台效果最好。结论垸内钉螺孳生地全面综合治理既消灭了钉螺,又促进了水利建设、农田灌溉和农业生产,是一种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目的 调查2011年湖南省垸外血吸虫病易感环境分布现状及其特点, 为制订综合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 方 法 法 对湖南省垸外有人畜活动、 历史上有钉螺分布及可能有钉螺分布的环境普查; 收集垸外血吸虫病易感环境信息, 采用 GPS定位并建立空间数据库, 应用Google Earth平台绘制垸外血吸虫病易感环境分布电子示意图, 分析全省垸外血吸虫病 易感环境分布现状及特点。 结果 结果 2011年湖南省共有垸外血吸虫病易感环境洲滩787块, 长1 429.64 km, 面积62 017.17 hm2 , 活螺平均密度为0.37只/0.1 m2 , 感染性钉螺平均密度为0.001 9只/0.1 m2 , 查出有感染性钉螺洲滩180块, 感染性钉螺 面积688.07 hm2 ; 湘、 资、 沅、 澧等16条有螺水系均有血吸虫病易感环境分布; 垸外血吸虫病易感环境植被主要为杂草, 其次 为芦苇和树。结论 结论 湖南省垸外血吸虫病易感环境分布广、 面积大、 环境复杂, 需进一步加强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1.
湖南省血吸虫病疫情纵向观察点第1年监测报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掌握“十五”期间湖南省血吸虫病疫情流行现状及变化趋势,为制订防治策略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全省不同流行程度疫区建立20个疫情纵向观察点,对螺情、居民病情、牛感染情况进行监测。结果:20个观察点粪检6563人,感染率为8.15%;764头牛,感染率为10.99%。活螺平均密切 垸内为0.0100-3.228 8只/框,垸外为1.444 3只/框。感染螺平均密度垸外为0.005 1只/框,未查到感染性钉螺。结论:我省疫区居民血吸虫感染率仍处在较高的水平,牛仍是主要传染源,湖区垸外感染威胁仍十分严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目的 评价汉川市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效果。方法 方法 收集2004-2013年汉川市血吸虫 病综合防治资料, 分析综合防治措施实施期间螺情和人畜病情指标的变化趋势, 比较对策实施前后疫情控制效果。 结 结 果 果 实施综合防治后, 居民、 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呈下降趋势, 分别由2004年的6.38%、 8.11%下降至2013年的0.61%、 0, 2007年已无急性血吸虫病病例发生, 2011年已无新感染病例发生; 2012年已查不到感染性钉螺。2013年有螺框出现率、 活螺平均密度较2004年分别下降了56.78%、 68.35%, 但钉螺面积、 易感环境面积分别增长了0.62%、 7.10%。2013年全市 26个乡 (镇) 367个流行村全部达到传播控制标准。结论 结论 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能有效控制湖沼 型地区血吸虫病传播; 在巩固该综合防治措施成果的同时, 需控制内垸沟渠钉螺面积, 以防止居民重复感染血吸虫。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目的 探索湖北省血吸虫病传播控制 (传控)、 传播阻断 (传阻) 以及阻断后疫情回升地区螺情与病情变化规 律。方法 方法 选择湖北省大冶市、 武穴市和京山县为调查点,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收集、 整理3个县达到传控前10年至 2008年的疫情资料并建立数据库, 分析各县螺情病情变化趋势和规律。结果 结果 大冶市1987年达传阻后无螺无病, 人群 感染率与耕牛感染率、 有螺面积呈正相关 (r=0.865, 0.843, P均<0.01)。武穴市有螺面积占历史累计面积比例, 传控至 传阻期间保持稳定, 达传阻后3年回升, 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的8.93%。京山县达传控后人群和耕牛感染率均在1%~2%; 有螺面积占历史累计面积比例从1985年的1.63%上升至2008年的21.50%, 活螺密度至2005年开始回升。 结论 结论 感染 性钉螺可能是预测螺情和病情回升的敏感指标; 疫情的消除有赖于钉螺面积的控制, 包括加强感染性钉螺和其他有螺地 区的防控力度。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 观察洞庭湖区湖沼型疫区采取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控制血吸虫病效果。 方法 收集、整理汨罗市1996—2011年血吸虫病有关疫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前后螺情与病情的变化。 结果 洞庭湖区湖沼型血吸虫病疫区实施人畜同步化疗为主的措施,垸外活螺平均密度、感染性钉螺密度变化不明显,维持在0.29~0.63只/0.1 m2和0.003 4~0.037 9只/0.1m2,人群患病率维持在2.13%~3.68%,耕牛感染率维持在1.10%~4.36%之间;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后垸外活螺平均密度虽有波动,但整体呈下降趋势,从0.52只/0.1 m2下降至0.18只/0.1 m2,感染性钉螺平均密度从0.003 8只/0.1m2下降至0.000 7只/0.1m2,钉螺感染率呈下降趋势,从第一阶段的0.72%以上下降到0.38%以下,人群患病率从2.86%下降至1.25%,耕牛感染率从2006年的2.87%上升到2008年的5.92%,又下降到2010年的1.70%。急性血吸虫病感染以散发为主,1996—2009年共发生急性血吸虫病49例,血吸虫病例以7~14岁组为多,男性感染率显著高于女性,学生多见,因游泳戏水感染最多,多为垸外感染,秋季和夏季为高发期,落实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后的2010—2011年未发生急感病例。 结论 血吸虫病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在洞庭湖区湖沼型疫区取得了明显的防治效果。加强在易感地带查灭阳性钉螺,减少垸外人畜活动,重视宣教,严防儿童在夏、秋季节发生血吸虫病的急性感染,适宜开展人畜同步化疗,依然是湖区血吸虫病防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掌握2008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点血吸虫病疫情状况。方法按照《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在全省血吸虫病流行区选择有代表性的74个流行村作为监测点,开展人畜查病和钉螺调查。结果74个监测点居民感染率为1.32%,耕牛感染率为1.85%,活螺密度为0.37只/0.11m2,感染螺密度为0.0003只/0.11m2,钉螺感染率为0.08%。与2007年相比,疫情下降,但感染螺面积略有上升,有3个监测点出现了新的散在的感染螺点。结论为2013年实现湖北省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目标,必须进一步加大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力度,加强查、灭螺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目的 了解沙市区2009-2013年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效果, 为防治策略的制定或调整提供依据。方法 方法 收集 2009-2013年沙市区血吸虫病综合治理资料, 分析人、 畜病情及螺情变化。结果 结果 2009-2013年, 沙市区人群和耕牛血吸 虫感染率分别由2.24%和1.92%下降到0.63%和0, 分别下降了71.88%和100%; 钉螺面积由760.40 hm2 下降至715.08 hm2 , 下降率为5.69%, 活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平均密度分别由26.32%和0.67只/0.1 m2 下降到18.30%和0.53只/0.1 m2 , 分别 下降了30.47%和20.90%。2012-2013年未查到感染性钉螺。结论 结论 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可显著降低人、 畜感染率, 能有效控制螺情。  相似文献   

17.
江西省鄱阳湖区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分析江西省鄱阳湖区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及其原因,为进一步推进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鄱阳湖区新建、南昌、都昌、星子、余干和鄱阳等6县2005—2008年血吸虫病疫情资料、国家级监测点资料及传染源控制措施实施情况,分析疫情变化趋势及与传染源控制因素的相关性。结果2005~2008年鄱阳湖区人畜感染率持续下降,但钉螺感染率呈升高趋势,且感染螺环境出现率维持在较高水平。相关性分析表明:感染螺环境出现率、钉螺感染率、感染螺面积均与当年及上一年的当地牛存栏数呈正相关关系,且后者相关系数高于前者;牛感染率与居民感染率呈正相关关系。结论鄱阳湖区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仍然较高。当地敞放的牛仍为血吸虫病传播的主要传染源,是造成钉螺感染水平较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2006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分析2006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的疫情数据,了解监测点的疫情变化趋势。方法80个监测点统一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方案》开展人群及家畜病情、螺情和相关因素调查,数据汇总整理,分析2006年的监测结果。结果 2006年全国监测点人群血检阳性率为13. 60%,粪检阳性率1.59%,均比2005年有所下降;流动人口血检阳性率为5.79%;现有晚期血吸虫病人143例,共报告急性血吸虫病人12例,各监测点均无突发疫情报告。共检查家畜5 365头,圈养家畜仅占4. 74%,其余均为敞放或圈放兼有的饲养方式,家畜感染率为5.93%,比2005年下降34. 49%,尤其是黄牛和羊的感染率比2005年有所下降。2006年春季共调查钉螺面积7 429.63hm2,查出有螺面积4 994. 01 hm2,感染性钉螺面积621. 75 hm2,新发现钉螺面积21.75 lirri2.活螺平均密度为0. 544 8只10.1 II12,钉螺感染率为0. 37%,较2005年的0.26%有所上升。结论2006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人群、家畜中的黄牛和钉螺疫情较2005年都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通江河道混凝土护坡综合治理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方法选择便民河句容段为实验区,采用混凝土护坡和综合治理控制血吸虫病.选择3个监测点,对主、支流河道螺情,人、畜血吸虫病情,河水感染性等情况进行监测;设对照区采用常规防治措施加以比较.结果实验区2003年主河道连续4年查不到钉螺,支河道有螺面积较治理前下降了72.62%,有螺框出现率下降了87.31%,钉螺感染率下降了100.00%;未检出血吸虫病人、病畜,河水感染性监测为阴性.对照区主河道钉螺面积2003年较1998年增加51.49%,有螺框出现率下降46.32%,钉螺感染率为0.27%;支河道有螺面积增加2.41%,有螺框出现率下降58.64%,钉螺感染率为0.29%,人血吸虫病患病率为0.30%;牛血吸虫病患病率为5.66%,河水哨鼠感染率为59.00%.结论通江河道混凝土护坡综合治理控制血吸虫病效果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