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长江航线旅客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长江航线旅客对AIDS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价长江航线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方法 采取匿名问卷(KABP)法,对长江航线旅客进行问卷调查,并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干预前后分2次进行调查。结果 长江航线旅客对艾滋病预防与控制知识的知晓已有一定的水平,但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认识不完全;经过健康教育干预后,旅客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有显提高,但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态度,健康教育干预效果不理想。结论 在长江航线上对旅客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取得明显效果,利用长江航线人群密度较大并相对封闭的环境进行健康教育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对各类人群开展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各类人群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价开展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干预效果. 方法对各类人群进行艾滋病知识宣传,开展健康教育干预,在干预前后采取无记名问卷法进行两次抽样调查. 结果开展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干预后,能提高各类人群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某大学本科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进行评价,为学校艾滋病健康教育开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自学教材和专题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后,用自设问卷进行干预调查,将基线调查和干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健康教育后,学生HIV/AIDS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明显提高,学生的性态度并没有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而变得谨慎,性行为发生率不高。结论大学生健康教育试点有利于HIV/AIDS知识水平的提高,但在态度、行为的改变上仍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锦州口岸中外籍船员艾滋病知识的认知现状进行调查,并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为今后在船员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7年11月来锦州港的860名中外籍船员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放调查问卷860份,回收有效问卷821份,包括国内航线的中国籍船员254人,国际航线的中国籍船员279人,国际航线的外国籍船员288人,共计821人。将调查问卷的18个问题,三类船员间在每一个问题的正确率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船员问卷的分值比较,国内航线的中国籍船员为11.2±1.0分,国际航线的中国籍船员为14.8±0.8分,国际航线的外国籍船员为15.7±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58.555,P=0.000)。按教育程度分层,初中教育程度的船员为13.5±2.2分,高中教育程度的船员为14.0±2.1分,大学及以上程度的船员为14.6±1.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716,P=0.000)。按年龄组分层,20岁组的船员为13.6±2.2分,30岁组船员为14.0±2.1分,40岁组船员为14.3±2.1分,50岁组船员为14.0±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93,19=0.045)。结论不同类型船员对艾滋病知识的认知情况不均衡,都有认识上的薄弱点。总体上国内航线的中国籍船员的艾滋病相关知识认知程度最差,国际航线的外国籍船员的艾滋病知识认知程度最好。20岁年龄组船员艾滋病知识的认知程度总体上低于30岁以上组船员的认知程度。船员受教育程度越高,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程度越好。今后在锦州口岸,应根据此次艾滋病知识认知情况的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船员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部队新兵人员对艾滋病(AIDS)的认识程度,给予健康教育干预对策。方法选择2011年某部队的新兵970名,对艾滋病知识、态度及高危行为认知水平进行调查,后给予健康教育干预,对干预前后新兵对艾滋病知识、态度及高危行为及AIDS认知水平的得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健康教育干预后新兵对艾滋病知识、态度、高危行为的得分分别为(83.76±14.81、80.58±11.24、87.02±17.35),与干预措施前(66.54±21.36、61.05±16.78、68.46±24.32)比较明显升高,各组分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取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后新兵对艾滋病知识、态度、高危行为的认知水平人数较干预前人数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部队新兵因文化程度较高,对艾滋病等知识具有一定的了解,但是掌握的深度与广度尚浅,因此应该采取健康教育知识讲座的干预对策,提高新兵对艾滋病知识的认知水平,引导新兵的健康行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妥社区人群对AIDS/STD知识的掌握情况,评价艾滋病、性病知识健康教育干预效果。方法:对杭州市西湖市翠苑街道二、四居民区种类社区人群进行艾滋病、性病知识宣传干预,在干预前后采取匿名问卷法各开展一次KABP调查,结果:社区人群中除医务人员、学生外、通过健康教育干预后,关于AIDS/STD知识的认知率有显著提高,结论:在社区内开展健康教育干预能增加各类人群对AIDS/STD的认识,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引导其采取正确行为,对预防艾滋病,性病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某高校维吾尔族与汉族大学生性病和艾滋病知识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牟文 《中国校医》2006,20(3):284-285
目的更好地了解某高校维族与汉族大学生对性病、艾滋病知识掌握程度,为进一步开展性病(STD)和艾滋病(AIDS)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在某高校整群选取102名维族大学生、138名汉族大学生进行性病、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调查问卷。结果对STD和AIDS一般知识知晓情况及AIDS的传播途径维族大学生的认知水平普遍低于汉族大学生。对获得AIDS知识来源以来自可视媒体、报刊杂志、宣传展览等社会性传播媒介为主。结论应考虑民族因素及学生的知识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8.
中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中学生对艾滋病(AIDS)知识的掌握程度,探讨针对中学生的有效的AIDS健康教育方式,为在中学生中普遍开展预防AIDS知识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对临沂市4所中学的1156名学生进行预防AIDS健康教育培训,在培训前、后采用整群抽样方法获取样本进行评估。结果健康教育活动后学生关于AIDS知识、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的正确回答率有显著提高。活动前、后分别有65.46%和68.32%的学生认为课内教育和课外活动相结合是最有效的健康教育方式。结论在中学生中推广预防AIDS健康教育和生活技能培训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某高校研究生对艾滋病(AIDS)知识的掌握程度,为开展以高校为基础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二年级研究生351名作为调查对象,采用现场匿名的方式发放调查问卷。结果研究生对艾滋病的三条主要传播途径知晓率达96%以上,而对艾滋病基本知识和相关AIDS的日常行为问题的答对率不尽如人意,只有40.5%知道艾滋病的全称,15.4%不知道目前没有艾滋病疫苗,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的知识错误回答率达52.4%。结论该校研究生对艾滋病知识有一定了解,但不够全面和深入。高等院校需要开展有效的健康教育活动,有针对性地加强AIDS相关知识方面的教育。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部队新兵梅毒、艾滋病(AIDS)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及知晓渠道,为军队开展性病、AIDS健康教育和干预模式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驻区某部队的132名新兵进行现场答卷、讲解和提问,进行梅毒、AIDS知识的调查和宣传教育.结果 调查对象均为男性,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94.7%,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为77.27%,梅毒知识知晓率为73.48%.有90.15%的人通过宣传材料获得梅毒艾滋病知识,59.01%通过电视获得.结论 部队新兵因文化层次较高,对梅毒、AIDS知识有一定了解,但掌握的深度与广度不够,应进一步加强该人群的性病艾滋病宣传教育;宣传形式上除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外,应很好的利用网络这一平台.  相似文献   

11.
The AIDS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of students attending an urban high school in Seattle were pretested. Subsequently, a 50-minute AIDS lesson plan was designed using the findings. Instruction occurred one month following the pretest, with a posttest administered one week after instruction. Significant increases in knowledge about AIDS, and parallel changes in tolerant and compassionate beliefs about people with AIDS wer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s were retained at retesting eight weeks after instruction. Prior to receiving the AIDS lesion, 34% of students listed schools as their source of learning about AIDS. Schools became the major source of learning (82%) after one hour of instruction.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艾滋病(AIDS)知识、态度、行为(KAB)的现状,探讨开展农村外出务工人员AIDS知识健康教育模式。方法对1200名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在健康教育综合干预前后进行AIDS问卷调查。结果共得有效问卷968份,对AIDS相关知识总知晓率,干预前为48.24%,干预后上升到64.88%;对AIDS的恐惧感由干预前的68.39%下降到干预后的42.25%(P<0.01);最近一次性生活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从干预前的26.56%上升到干预后的83.33%。结论安徽省寿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在健康教育综合干预前对AIDS相关知识知晓率处于较低水平,经健康教育综合干预后AIDS相关知识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收容劳教人员对艾滋病认知情况和相关态度 ,提高他们对艾滋病的认知。方法 教育前后采取相同问卷 ,以不记名自填式答卷方式对教育前后艾滋病认知状况进行调查。结果 健康教育后 ,收容劳教人员对艾滋病的认知显著提高 (P <0 0 5 )。对婚前、婚外性行为持正确态度的比例有所增加 ,但无显著性差异。选择部分安全行为的趋向显著提高。结论 在收容劳教人员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是可行的 ,但扭转有关不正确态度需要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健康教育在煤矿企业职工预防、控制艾滋病方面的效果。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设计,评价健康教育干预效果。以自编艾滋病相关问卷,对安徽某煤矿企业2个矿区职工进行基线调查,并在干预1a后进行评估。干预方法包括在煤矿职工中开展艾滋病知识讲座、发放艾滋病宣传扑克等,播放艾滋病宣传片以及张贴宣传画等。结果通过对比干预前1180名和干预后522名煤矿职工的艾滋病相关情况,发现行为干预不同程度的改变了煤矿职工艾滋病知识、态度知晓率,并对煤矿职工的艾滋病相关行为产生了影响。结论行为干预是煤矿职工预防艾滋病的有效措施,但必须根据煤矿工人特点制定适宜的干预形式,并保证干预质量和强度。  相似文献   

15.
成都市社区人群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社区人群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情况 ,评价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 ,对成都市金牛区 4 2 8名社区人群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 ,采用问卷法 ,对干预前后的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健康教育之后 ,社区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正确率显著提高 ,健康教育次数越多 ,正确率越高 ,受教育程度越高 ,正确率越高。结论 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社区人群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 ,但一次教育不足以改变人们的固有观念 ,应常抓不懈 ,以减缓艾滋病由重点人群向一般人群的传播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德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对艾滋病知识掌握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3所学校670名学生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结果]中职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不高,AIDS知识来源主要为报刊、杂志和书籍(67.6%)。[结论]学校应充分利用健康教育课,加强艾滋病知识和性知识的教育。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舟山市城区服务行业业主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并对培训效果作出评价,指导服务行业开展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在培训前后对业主艾滋病知识、态度等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培训前后业主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分别为70.79%和95.69%,其中“艾滋病传播途径”培训前为80.68%,培训后为100.00%;“不与他人共用注射针头、针管等”培训前为68.46%,培训后为95.52%;“共同进餐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培训前为40.56%,培训后为94.67%,经χ^2检验,两次调查平均知晓率之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采用集中讲座、观看电视片和分发图文宣传资料是对服务行业业主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实施学校健康教育干预前后,中学生对预防艾滋病知识的掌握和信念的改变状况。方法选择相匹配的两所中学的高中一年级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其中一所为干预组,另一个为对照组。干预两个月后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对中学生实施健康教育干预前后,学生掌握艾滋病知识和信念的改变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健康教育可以提高中学生对预防艾滋病知识的掌握和信念行为的改变。  相似文献   

19.
利用多媒体开展大学生预防艾滋病教育讲座效果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多媒体健康教育讲座对大学生艾滋病相关问题的知、信、行的影响,探索适合在大学生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方法借助多媒体对大学生开展艾滋病相关知识讲座,并对教育前后学生的艾滋病、性病知识得分以及艾滋病相关信念、态度、行为得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教育后艾滋病基本知识回答正确率较教育前明显提高(P<0.01),教育后艾滋病相关信念、态度、行为明显改善(P<0.05或P<0.01)。教育前艾滋病基本知识得分为(22.4±4.35),教育后得分为(27.4±3.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87,P<0.01)。教育前艾滋病相关信念、态度、行为的得分为(10.2±3.57),教育后得分为(15.1±3.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7,P<0.01)。结论利用多媒体开展艾滋病相关知识讲座,对提高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以及信念、态度、行为方面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