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不同静脉药物配置环境下药液质量进行比较。方法分别监测空气消毒后配置中心配药室与普通治疗室护理操作前及操作后2h空气菌落数,并在相应环境下进行输液加药,检测已配药液不溶性微粒数和微生物污染情况;统计不同配药环境配置药液临床输液后.发生输液反应的数量。结果普通治疗室操作后空气菌落数高于操作前(P〈0.01);配置中心配药室配置的药液中不溶性微粒敷和微生物污染低于普通治疗室(P〈0.01);配置中,心配药室配置药液临床输液后发生输液反应率低。结论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使用,可大大减少不溶性微粒的产生和药液污染.提高静脉输液的安全性.值得各个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本院门诊注射定预防静脉输液发热反应的措施。方法 配药前仔细检查输液器包装及液体澄清度,割锯安瓿后用酒精棉枝消毒并拭净砂屑,加药穿刺橡皮塞时要75°斜角进针;加药后注意液体有无变色、混浊、沉淀;提高静脉穿刺一针成功率,输液速度不可过快;每日清洁消毒注射室。结果 静脉输液95000人次,未发生严重输液发热反应。结论 只要有严格的科学管理,高度的责任心,规范的操作流程,精湛的护理技能,静脉输液发热反应的发生率就能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本院门诊注射室预防静脉输液发热反应的措施.方法配药前仔细检查输液器包装及液体澄清度,割锯安瓿后用酒精棉枝消毒并拭净砂屑,加药穿刺橡皮塞时要75°斜角进针;加药后注意液体有无变色、混浊、沉淀;提高静脉穿刺一针成功率,输液速度不可过快;每日清洁消毒注射室.结果静脉输液95000人次,未发生严重输液发热反应.结论只要有严格的科学管理,高度的责任心,规范的操作流程,精湛的护理技能,静脉输液发热反应的发生率就能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运用Y型输液器与小儿输液吊瓶相比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研究Y型输液器在儿科患者中广泛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法进行分组,其中试验组运用Y型输液器进行静脉输液,对照组运用小儿输液吊瓶进行静脉输液。数据分析运用的是SPSS11.5软件,主要分析比较两种方法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材料费和医疗投诉发生的频次。结果运用Y型输液器社会效益上一方面可减少临时配药麻烦、护士来回加药次数;另一方面可减少配药程序、节省转移药液的时间,同时可降低污染风险和医患纠纷的发生。经济效益上可节省医疗费用,每次输液可为患者节省费用约1.22元。结论在儿科患者中使用该输液器可有效提高护士工作效率,具有经济实惠、简便、安全、节省材料、减少医患纠纷等优点,可以在儿科患者输液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静脉输液是抢救病人和治疗疾病的关键 ,如果输入药物、输液器具或配液加药及滴注过程被热原、细菌或微生物污染 ,可导致病人发热 ,轻者于停止输液数小时内体温恢复正常 ,重者初起寒战 ,继之高热 (可达 4 0℃以上 ) ,伴随呼吸困难、紫绀 ,还可引起休克甚至死亡。为有效地预防输液发热反应的发生 ,现就工作中的体会介绍如下 :1 严格执行消毒制度 ,遵守无菌操作规程1 1 环境空气的消毒 治疗室每日晨常规紫外线照射消毒 1h ,每日用 1%的 84消毒液进行室内、门窗、台面、治疗车及地面湿式擦拭 2次 ,每月空气细菌监测 1次。1 2 配药及输液操作…  相似文献   

6.
傅式勤  张瑾 《黑龙江医药》2003,16(6):528-529
热原反应是临床输液中最常见的一种反应。输液中引起热源反应的主要途径有:药品因素,输液器具质量,输液操作中的污染。作为加药的主要工具注射器,对药液的再污染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目前,一次性注射器在各大医院广泛使用,而重复使用的玻璃注射器在一些医院仍继续使用。我供应室应用鲎试验法对我院自1999年至2002年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加药法对全封闭式静脉输液输液管内液体滴空程度的影响,为临床加药提供指导。方法 60例251袋使用非聚氯乙烯(PVC)软包装输液袋进行全封闭式静脉输液的患者以简单随机的方式分为3组。A组加药方法为常规抽取药液,排尽注射器内空气,加入药液后拔除注射器,B组加入药液后在拔除注射器前先回抽出与加入药液量等量的空气,C组加入药液后在拔除注射器前回抽空气时使输液袋与注射器垂直或与加要台倾斜45°以上,边回抽边退出注射器针头,尽量抽尽输液袋内空气,比较其对输液管内液体滴空的程度。结果 3组加药法对全封闭式静脉输液输液管内液体滴空程度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加药后尽量回抽输液袋内空气的加药方法能有效减少及减轻静脉输液过程中输液管内液体滴空的程度。  相似文献   

8.
陈枫  陈伟 《福建医药杂志》2002,24(4):158-158
静脉输液反应屡见不鲜 ,静脉炎也时有发生 ,为便于临床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 ,预防输液反应的发生 ,现介绍体会。1 引起输液反应与静脉炎的原因1.1 输液过速 :在短时间内输入大量低温溶液 (<7℃、 >30 0 ml)导致病人的寒战、四肢冰冷 ,易出现局部血管痉挛和静脉炎发生。1.2 输入不溶性及可溶而未溶的药液 :乃因忽视药液配伍 ,被血管内的吞噬细胞所吞噬 ,并释放出 5 -羟色胺等致炎物质 ,造成血管通透性增加 ,组织炎症渗出。1.3 违反注射的操作规程或仍用陈旧的操作方法 ,而造成人为污染。2 输液反应的预防与护理一次性输液器及注射器取代…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58例发生静脉输液反应的原因,提高静脉输液质量,减少静脉输液反应的发生。方法对本院近2年来发生的58例静脉输液反应从致热源、细菌、药物因素、输液器具、季节、患者年龄、环境、消毒剂浓度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对静脉输液发生反应的药液进行热源检测,共有5例阳性;血培养7例阳性;药液细菌培养2例阳性;同一批号未开封药液细菌培养无细菌生长;输液器及头皮针细菌培养和热源检测全部阴性;引起静脉输液反应发生的药物以中药制剂、大分子物质、血液制品及含钾离子的药物为主;夏季为高发季节;发生率高的为老年人。结论发生静脉输液反应的因素是复杂的,它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命安全,应针对影响因素采取有效地预防措施,有效降低静脉输液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输液反应与过敏反应都是药物的不良反应,所谓不良反应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1输液反应输液反应系指静脉输液时由致热源、药物、杂质、药液温度过低、药液浓度过高及输液速度过快等因素引起一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静脉输液操作过程中易诱发输液反应的因素,为规范临床输液操作提供依据。方法:对多家医疗单位的静脉输液操作过程进行调查、试验、分析。结果:配药与输液环境污染、方法不当、消毒效果不佳或消毒剂存在污染、输液滴速过快普遍存在。结论:静脉输液操作过程中配药、输液的环境与方法、消毒、输液滴速的不规范是诱发输液反应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静脉输液相关的不良反应及其原因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静脉输液不当可引起循环超负荷、血液稀释、病原微生物污染、栓塞、静脉炎、营养物质补充不当及诱发药物过量反应等。患者病情、配制操作、配制程序、伍用药物、输液溶媒及输液速度等因素均是静脉输液应用中应认真对待的问题。静脉输液相关不良反应多,应加强安全注射的教育和管理。  相似文献   

13.
用注射器抽吸安瓿中药液是临床护士使用最多的操作方法,抽吸药液过程中持安瓿和注射器方法直接影响配药速度和配药安全。护士在配制药液过程中,如果抽吸药液方法不当,很容易造成药液的污染。近年来,国内同行为避免药液污染,对抽吸药液时注射器握持手法,进行了广泛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静脉炎是指长期输注高浓度、刺激性强的药液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较强的塑料导管时间过长,引起局部静脉壁发生化学炎性反应,也可由于在输液过程中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导致局部静脉感染。其临床表现为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有微寒、发热等全身症状[1]。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患者由于输注药物种类多、浓度大、输液量大、时间长、肢体制动及100%使用静脉留置针,  相似文献   

15.
连续发生输液发热反应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输液为临床重要的治疗手段 ,然而因输液所致的不良反应时有发生 ,轻者增加病人不必要的痛苦 ,重者病情恶化甚至危及生命。 2 0 0 2年 5月 ,我院 6个科室连续发生 15起输液发热反应 (下称输液反应 )。有 2起残液中分离出细菌 ,2起细菌内毒素检查阳性。我们对发生输液反应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1 调查方法1.1 对残液及同批号未启用溶液进行无菌及外观检查。1.2 对发生输液反应所用的一次性输液器及同批号未启用输液器、注射器进行细菌内毒素检查。1.3 对输液环境进行空气细菌监测 ,有关物体污染情况进行细菌培养 (治疗台…  相似文献   

16.
静脉输液操作过程中易诱发输液反应的因素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静脉输液操作过程中易诱发输液反应的因素。为规范临床输液操作提供依据。方法:对多家医疗单位的静脉输液操作过程进行调查。试验,分析。结果:配药与输液环境污染,方法不当,消毒效果不佳或消毒剂存在污染,输液滴速过快普遍存在。结论:静脉输液操作过程中配药,输液的环境与方法。消毒,输液滴速的不规范是诱发输液反应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李树立 《临床医药实践》2009,(4Z):1541-1542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中产生不溶性微粒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对我市医院近年来临床加药和静脉输液操作过程中及临床添加各种药物时产生不溶性微粒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在临床加药和输液操作过程中产生橡皮微粒常常是加药过程中及输液器针头插入橡皮塞瓶口时产生的;在临床添加各种药物时产生药物晶体微粒多由临床直接在大输液中添加药物时产生。结论:静脉输液操作中产生的不溶性微粒不容忽视,应积极寻找对策,努力为患者提供安全、高品质的静脉输液。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求适合临床使用而又更能预防微粒引起输液反应的方法。方法 实验组应用核孔膜输液器4090例,对照组应用纤维膜输液器4490例,观察临床输液过程,统计输液反应发生情况,将资料进行X~2检验。结果 使用输液器终端过滤器为核孔膜4090例,发生输液反应2例,占0.049%,使用输液器终端过滤器为纤维膜的4490例,发生输液反应14例,占0.312%,两组比较X~2=7.94,P≤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临床使用核孔过滤膜精密过滤器输液器优于纤维膜过滤器输液器;建议输液用的液体最好选用由统一大型工业化生产厂家提供的专业静脉输液用液体,减少液体的院前污染;建议输液液体中加药的程序最好在环境洁净的中心药房,由药师负责,充分发挥药师对药物配伍禁忌、合理用药的权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静脉输液是将大量药液直接滴入静脉,故医务人员必须高度重视静脉输液的质量。两年来,笔者共行8000例静脉输液,无1例发生输液发应,现将经验浅谈如下。1液体反应的常见原因1.1 输入致热源(死菌、游离的菌体蛋白、药物成分不纯、消毒保存不良等)所致发热反应。1.2 输液速度过快,或短时间内输入过多的液体所致心力衰竭、肺水肿。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静脉输液操作过程中可能造成不溶性微粒污染的各环节进行监测,探讨减少造成不溶性微粒污染的途径。方法进行输液器质量、进气方式、空气环境、配药环境、配药用具和加入各种针剂与不溶性微粒污染的相关性试验,利用注射液微粒分析仪测定各样品的不溶性微粒数。结果不同厂家输液器配制的输液所含不溶性微粒数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进气方式、空气环境、配药环境、配药用具、以及加入各种针剂的不同,亦可引起不同程度的不溶性微粒污染(P<0.01)。结论常规静脉输液过程的各环节均有可能导致数量和大小不等的不溶性微粒污染,应加强输液操作各环节的质量管理,尽量采用能避免不溶性微粒污染的操作方式,尽快建立静脉输液配置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