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可摘局部义齿对基牙易发龋坏部位细菌组成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study was aimed at the composition of plaques which were on the base teeth's carious sensitive sites, just after the insertion of the removable partial denture (RP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atios of bacterial detection in different teeth at the same period and those on the different sites of same teeth at different period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here was a tendency that the detection ratio of the stomatococcus at the early period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bacteria, but at the middle period the ratios declined, and at the late period it was higher again. The detection ratio of the bacillus was on the contrary in the study. At the same time, the composition of the plaques changed significantly after the dentures had been used for 7, 14, and 21 days and 3 months. After 3 months, the ratios of the stomatococcus and the bacillas returned to their normal levels. The 3 main cariogenic bacteria were all detected in this study. The Streptococcus mutant was the dominant bacterium in the plaques and its ratio went up with the time duration. The ratio for the lower second molar was higher than that for the mandibular second premolar (P < 0.05). The detection ratios of the Actinomyces viscosus and lactobacillus were lower. In conclusion, after the insertion of RPD, the oral microbial ecosystem would be changed and the cariogenic bacteria began to implant on the surface of the base teeth. So RPD is a potential factor to cause the caries.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可摘局部义齿与基牙龋坏之间的潜在关系,对戴入可摘局部义齿后基牙易发龋坏部位早期的细菌组成进行了测定。结果:不同牙位在同一时期以及同一牙位的不同部位在不同时期的细菌检出百分比无显著性差异,球菌在初期较高,中期下降,后期上升,杆菌则相反。戴牙后7天、14天、21天和三个月细菌组成变化较大,但三个月后球菌和杆菌已恢复到常态指标。三种主要致龋菌均被检出,变形链球菌为优势菌,呈逐渐上升趋势,在7上的检出率较5高,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5)。粘性放线菌、乳酸杆菌检出率较低。由此提示,戴用可摘局部义齿可造成口腔微生态环境的改变,促进某些条件致龋菌的生长,成为基牙发生龋坏的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3.
可摘局部义齿是牙列缺损修复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天然牙和基托覆盖在粘膜及骨组织上,患者能够自行摘戴的一种修复体。患者戴用RPDS后,常伴有基牙龋坏和牙周疾患的发生,对此,多数学者认为是戴用PPDS对口腔微生态系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1] ,进而导致牙体牙周病变,但也有学者提出[2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牙周病患者拔除换牙后的可摘局部义齿修复治疗。方法:临床选择150名因牙周病而拔除牙齿的患者完成可摘局部义齿的修复,患者戴用后定期随访并对可摘局部义齿修复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经定期临床随访观察,对牙周病患者行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结论:采用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的牙周病患者能有效的恢复正常咀嚼功能,对牙周组织无明显的损伤。有待继续研究调查。  相似文献   

5.
可摘局部义齿基牙健康状况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比患者不同的口腔卫生习惯,不同的义齿设计,不同的义齿材料等,以分析可摘局部义齿(RPDs)对口腔微生态的影响,方法:在病人戴入RPDs 2a后,用龄病,牙周病常用指数及口腔卫生指数,来检查基牙健康状况,用x2检验分析它们之间的结果有无差异,结果:患者的口腔卫生习惯,义齿的不同设计,均与基牙健康密切相关,而两种不同材料的义齿对基牙的损坏无显著性差异,结论:RPDs基牙的健康与多因素有关。而口腔卫生状况是决定RPDs口腔微生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谢丹丹  杨德圣   《中国医学工程》2011,(12):174-175,178
牙列缺损修复的设计历来被视为复杂的口腔医学问题,当基牙为松动牙时为可摘局部义齿的设计带来诸多困扰,近十年来国内外有关学者在松动基牙可摘局部义齿设计上为义齿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对各设计作了简要的分析及评价,提出了较为理想的义齿设计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分析老年人局部可摘义齿修复后基牙的患龋状况,探讨义齿戴用时间、口腔卫生情况对基牙龋损的影响。方法:对86例牙列缺失后的老年人行铸造可摘义齿修复,定期复查并记录基牙的患龋数及口腔卫生情况,对其结果进行χ2检验。结果:老年人义齿戴用时间越长基牙的患龋率越高(P〈0.05),口腔卫生情况差者患龋率高于口腔卫生优良者(P〈0.05)。结论:戴用义齿的时间、口腔卫生情况与基牙的患龋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3种精密铸造支架式可摘局部义齿固位体设计———RPI型卡、RPA远中牙合型卡和RPC型卡(远中牙合支配的圆环形卡)———对患者基牙牙周健康的影响。方法:运用牙周病常用指数标准及定位根尖片检测患者牙周健康状况,单因素方差分析3组间结果有无差异。结果:3种卡环设计对义齿基牙颊侧菌斑附着水平的影响相似,而对基牙舌侧菌斑附着水平的影响差异有显著性,RPA组患者的菌斑水平明显低于RPC组患者,RPI组患者菌斑水平居中;3组间在基牙牙龈炎症、牙周探诊深度、牙齿动度及基牙牙槽骨吸收方面差异无显著性。结论:RPA型卡环同位体更利于患者维护基牙及其牙周组织的健康,而RPC型卡环固位体则应尽量避免使用。  相似文献   

9.
1概述可摘局部义齿(removablepartialdenture)又称活动部分义齿,是利用口内天然牙和粘膜作为支持和固位的一种修复体[1]。它具有以下特点:①重建咬合功能,增加咀嚼效率,使患者养成正常的咀嚼习惯。②恢复牙列缺损部分,改善美观,帮助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卡环戴入前后基牙牙面微生态平衡的变化,并探讨不同卡环引起上述变化的差异。方法:检测各牙前、戴牙一个月及三个月时铸造卡环和锻丝卡环所在基牙牙面的可培养菌总量以及变形链球菌、粘性放线菌和乳杆菌组成比的变化。结果:与备牙前相比,戴牙一个月及三个月时,两种卡环所对应的基牙牙面的检出菌总量以及变形链球菌和粘性放线菌的组成比均明显增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锻丝卡环所对应的牙面比铸造卡环所对应的牙面的变形链球菌组成比增高更明显(P<0.05)。结论:卡环的戴入在牙面形成新的滞留区,促进细菌沉积及致龋菌繁殖,与铸造卡环相比,锻丝卡环引起的上述变化更显著。  相似文献   

11.
老年患者基牙龋病与可摘局部义齿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老年患者戴用可摘局部义齿2-3年后的龋病发病情况及其临床特点.方法 对95例戴用可摘局部义齿2-3年患者的基牙和非基牙的龋齿发病情况进行检查.结果 基牙龋齿发病率23.67%高于非基牙3.45%(P<0.05).口腔后部基牙龋齿发病率27.49%高于口腔前部基牙13.89%(P<0.05).基牙邻接面龋发病率25.72%,支托窝龋发病率9.33%,根面龋发病率3.02%,卡环龋发病率1.36%.口腔卫生习惯优、良、差三级的基牙龋齿发病率分别为8.91%、24.09%、44.29%,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患者戴用可摘局部义齿后易患龋病,基牙龋齿发病率明显高于非基牙.口腔后部基牙更好发龋齿.基牙龋齿好发牙面顺序为:邻面、支托窝、根面、卡环与基牙接触区.口腔卫生状况与基牙龋齿发病率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不同牙尖斜度的可摘局部义齿对基牙各方向位移的影响.方法 运用下颌牙列完整,上颌左第一、第二磨牙缺失的塑料实验模型,并在模型上模拟制作牙周膜及牙槽骨粘膜,制作三种人工牙牙尖斜度分别为0°、 28°和33°的可摘局部义齿.分别在左侧后牙区放置长(Lo)、短(Sh)食物片的咬合状态下,负载3 kg、5 kg、7 kg咬合力时,用高精度半导体激光位移测量仪测量并计算出同侧基牙在近远中向、颊舌向的水平位移和倾斜、垂直向的位移和水平旋转,统计分析不同牙尖斜度对基牙位移的影响.结果 左上第一、第二前磨牙在左侧咬合短食物片时,不同牙尖斜度的义齿引起基牙在各方向上的位移量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上第一、第二前磨牙在左侧咬合长食物片时,不同牙尖斜度的义齿引起基牙在各方向上的位移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左上第一、第二前磨牙在各方向上的位移量随着咬合负载的增大而增大,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者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当肯氏Ⅱ类缺损时,采用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缺损同侧基牙在各方向上的位移量随着人工牙牙尖斜度的增大而增大;缺损同侧基牙在各方向上的位移量随着义齿咬合负载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两种可摘局部义齿与基牙致龋的关系。方法用两种可摘局部义齿做修复治疗180例、378颗基牙在术后1、3、5年回访,对基牙的牙体组织进行龋病检查,口腔卫生状况检查及询问患者夜间是否摘戴义齿。结果随着义齿戴用时间的延长,两种义齿基牙龋坏都逐渐增加,两种义齿各自1、3、5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义齿各自卫生状况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义齿间相应优良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义齿夜间是否摘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可摘戴局部义齿随着义齿戴用时间的延长,其龋坏均逐渐增加;如果夜间继续戴义齿,则会造成口腔卫生差,出现基牙龋坏,影响口腔甚至全身健康。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研究临床采用三种材料对可摘局部义齿基牙颈部楔状缺损的临床修复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口腔门诊2009年3月~2010年3月收治的62例患者174颗楔状缺损可摘局部义齿基牙,随机分为为A组、B组及C组。分别采用三种材料对其缺损部位进行修复,修复2年后采用改良的USPHS系统评价修复体的疗效。结果:A组、B组与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可摘局部义齿基牙楔状缺损应及早黏结修复以改善该处的集中应力状况,以提高楔状缺损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17.
18.
采用预成可摘局部义齿修复患者共15例,其中男7例,女8例,年龄38~65岁,平均拔牙数4.2颗,最多5颗,最少1颗。  相似文献   

19.
可摘局部义齿卡环对基牙牙面致龋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卡环戴入前后基牙牙面微生态平衡的变化 ,并探讨不同卡环引起上述变化的差异。方法 检测备牙前、戴牙一个月及三个月时铸造卡环和锻丝卡环所在基牙牙面的可培养菌总量以及变形链球菌、粘性放线菌和乳杆菌组成比的变化。结果 与备牙前相比 ,戴牙一个月及三个月时 ,两种卡环所对应的基牙牙面的检出菌总量以及变形链球菌和粘性放线菌的组成比均明显增高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 5 ) ,且锻丝卡环所对应的牙面比铸造卡环所对应的牙面的变形链球菌组成比增高更明显 (P<0 .0 5 )。结论 卡环的戴入在牙面形成新的滞留区 ,促进细菌沉积及致龋菌繁殖。与铸造卡环相比 ,锻丝卡环引起的上述变化更显著  相似文献   

20.
夜磨牙是一种非功能性咀嚼运动 ,儿童与成人均可发生 ,文献报道发生率为 15 %。笔者曾遇 1例 ,因夜磨牙造成可摘局部义齿损坏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患者男 ,2 7岁 ,拔牙两月后复诊 ,检查可见上颌左侧第二前磨牙缺失 ,牙龈、牙槽骨恢复及吸收良好 ,双侧基牙及对颌牙无松动及龋坏 ,可制作可摘局部义齿 ,设计为钢丝弯制双臂卡环。按设计制作可摘局部义齿 ,患者试戴无不适感觉。半月后义齿因不明原因断裂 ,重新制作。但不久又发生义齿损坏现象。检查发现义齿颊尖严重缺损 ,口腔内其余磨牙大部釉质已基本磨平 ,考虑为夜磨牙所致。2 讨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