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火器性血管伤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火器性血管伤处理的目的,首先是及时止血,纠正休克,处理多发伤,挽救伤员生命。同时力争尽早恢复肢体循环,保全肢体,减少残废。三休克和多发椅的处理处理血管伤应遵循先整体后局部的原则,多数动脉伤伤员有严重出血,常伴有休克。应先止血、纠正休克、处理其它紧急情况和危及生命的重要脏器伤,然后进行动脉伤的处理。除伤后已有出血外,在处理血管伤的过程中亦常有出血,故在术前、术中、术后均应注意及时输血补液,以恢复血容量和血压,并纠正脱水和水电解质紊乱。只有严格遵循上述救治原则,才能将血管伤的死亡率降到最低限度。2血…  相似文献   

2.
火器性颅脑损伤的救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兵 《人民军医》1995,(9):11-12
现代战争中因火器世颅脑伤而致死者约占各种单纯伤致死者的一半。如何提高火器性颅脑伤的救治水平,降低死亡率,已成为神经外科重点研究内容之一。1颅脑火器伤的急救颅脑火器伤创伤重、变化快,医务人员必须争分夺秒急救处理,应依据伤情及救治条件进行现场急救,快速有效地为后送创造条件。快速后送是提高火器性颅脑损伤救治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交通工具的改进尤其是救护直升机的广泛应用,大大缩短了后送伤员的时间。据统计,1982~1985年黎以战争期间,113例颅脑火器伤伤员的平均后送时间仅为2h。后送时间的缩短降低了伤员的死亡率。在…  相似文献   

3.
火器伤是现代战争中最多见的战伤,并常造成血管损伤。在平时的工农业生产活动中,如采矿作业等,亦可因种种原因造成火器性血管伤肢体的人要血外损伤,如不能及时发现并得到适当处理,将引起肢体坏死或其他严重后果,因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1火器性肢体血管伤的临床表现肢体血管损伤后,除可出现失血性休克等全身改变外,其局部的主要临床表现如下:1.1皮肤颜色及温度改变当肢体血运发生障碍时,伤肢皮肤颜色会随之发生变化,如血流减慢,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则皮肤呈组色。若静脉回流受阻,则驸色加重。反之,若动脉受阻,供血…  相似文献   

4.
一、概述 颅脑战伤在医疗救治机构中约占全身各部位战伤的14—17%,其阵亡率、伤死率和伤残率属各部位伤之首。 1862年Mclead报告Crimean战争中颅脑伤的死亡率为73.9%。1918年Cushing总结了第一次世界大战(Ⅰ战)火器性颅脑伤的救治经验,提出早期一次彻底清创的原则,使死亡率降为28.8%。在第二次世界大战(Ⅱ战)中,实行分级救治,伤员后送时间  相似文献   

5.
孟威宏  刘畅  张仁诚  周俭平 《人民军医》2012,(11):1054-1055
战时四肢动脉损伤可造成伤员大量出血,进而危及生命。因此,战伤救治中有效止血至关重要。弹性止血带问世之前,四肢动脉伤的战伤伤员截肢率接近50%,伤死率达到22%。以弹性止血带为代表的相关救治技术的发明使得这些伤员的截肢率降至15%以  相似文献   

6.
四肢主要血管伤的急救 一、急救原则:首先是止血,抗休克,以挽救伤员的生命为主。其次再考虑重建肢体的血液循环,修复血管,保存肢体,同时注意恢复功能。 二、急救止血:急救止血的方法有:(1)暂时止血法,如指压法、加压包扎法、填塞法和屈曲关节加垫止血法等;(2)彻底止血法;(3)止血带止血法。  相似文献   

7.
现代海战海上医疗救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海战战伤特点及救治原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海战将会给人员损伤带来多方面的影响。伤员数量增大,伤类复杂,伤势严重,复合伤、受污染的开放性创伤增多,使战伤诊治的难度增加。为减少伤残率和伤亡率,海上医疗救护的基本原则应是,重视现场的初步处理和紧急救治,尤其注重伤员救治的数量和速度。2海战个战伤救治的基本程序2.1分类伤员分类必须做到:(1)作好分类的充分准备;(2)凡可参加的人员全部参加;(3)靠近战场开展分类;(4)只分类,不进行不必要的治疗;(5)严守分类原则(生命优先于四肢);(6)服从分类指挥员的…  相似文献   

8.
火器性颅内血肿及其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枪弹或弹片射入颅内,可使颅骨板障静脉、脑膜和脑的血管破裂,在伤道各部位都可发生血肿,若不及时救治,后果严重,确为颅脑战伤中必须重视的问题。我们对一线医院和二线医院收治的35例火器性颅内血肿伤员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并讨论血肿的类型问题。  相似文献   

9.
损伤控制性手术与战伤救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损伤控制性手术是近二十年来创伤外科领域中提出来的一个极有实用价值的外科原则。许多原来临床上认为已无法挽救的许多多发伤病人,在贯彻损伤控制手术理念后,能得到成功救治。故损伤控制外科的原则应在临床一线广泛推广。我国战伤救治过程中采用的是分级救治原则,伤员经过战伤分类、早期救治后,进行后送。在分级救治过程中,对严重创伤及复合伤,通过早期简略的手术,解决患者当时的主要矛盾,最后有计划选择时间,再次行确定性手术,有利于提高严重伤患者生存率,贯彻实施的是损伤控制理念。  相似文献   

10.
现代战争是多兵种合成立体战争,武器杀伤力大,常造成复合伤和多发伤,前后方距离远,这对野战条件下的战伤救治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适应新的形势,我军必须充分使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和精良的军事装备来加强战伤救治体系的建设,以提高战伤救治成功率。通讯连络、交通运输及战伤救治组,是形成完整的战伤救治系统的必备条件,这可以保证做到“医生等伤员”,而不是“伤员等医生”的被动局面,而这一弊病也正是战伤救治普遍存在的并难以解决的问题,极大地影响了战伤、特别是多发伤的抢救成功率和顺利康复。作者认为应建立战伤急救信息中心,…  相似文献   

11.
卢亦成 《人民军医》1996,(10):15-16
火器性颅脑损伤的急救处理是指现场急救和一线或战区医疗机构的急救,包括:(1)解除呼吸道梗阻,保持呼吸通畅;(2)伤口的止血和包扎;(3)抗休克治疗;(4)急性颅内血肿的清除与减压;(5)治疗与预防性用药。尽管一线医疗单位均处于炮火射程之内,加上专科人员和设备条件有限,不能做彻底脑清创术,但及时和正确的急救措施可去除许多直接危及伤员生命的因素,为伤员的后送和在二线专科医院进一步处理做好必要的准备。1解除呼吸道梗阻颅脑火器仿造成呼吸道阻塞多为口鼻出血的血块或异物堵塞,昏迷伤再咳嗽和吞咽反射消失而造成呕吐物…  相似文献   

12.
在灾难和冲突医学的救援过程中,肢体损伤常是数量最多、占用医疗资源最大的一类损伤。严峻环境中肢体损伤具有独特的伤情特点,处理不当将危及肢体存活甚至伤员的生命。应按检伤分类原则分清轻重缓急,遵循灾难环境中的损害控制和复苏策略,聚焦于有限医疗资源的合理应用,针对不同的伤因伤情展开救治。尤其应重视肢体开放伤、开放性骨折的处理,通过早期伤口清创、延迟缝合、损伤后应用抗菌药物等降低感染率,避免过早关闭污染和清创不充分的伤口是关键的步骤。而大血管损伤、骨筋膜室综合征和毁损肢体的截肢,也与平时的救治存在明显不同,既要及时准确判断损伤程度,也要顾及医疗资源占用。应考虑社会人文、医疗资源、整体救治和个体手术,综合决策制定最佳救治方案,以挽救更多生命,保留更多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13.
战时血管伤时常可见,及时正确地处置,关系到伤员的生命安危和肢体的存活,护理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救治的成败。我野战医疗所于1986年4~7月之间护理7例肢体大血管伤的伤员,现将救治情况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年龄与伤因:本组均为青年男性,炸伤4例,枪伤3例。 二、损伤部位:腋动脉、静脉1例,肱动脉1例,股动脉、静脉4例,腘动脉、静  相似文献   

14.
魏征 《人民军医》1995,(8):14-15
四肢火器性血管伤均合并有软组织伤,主要动脉伤合并骨折者,约占30.1%,合并周围神经伤约占43.5%。胸腹部火器性血管伤,往往并发血气肥或内脏损伤。这些合并伤常增加处理上的困难,若处理不当,轻则影响血管伤治疗的效果,重则危及伤员的生命。因此,在处理火器性血管伤的同时,应重视对合并伤的处理。1火器性血管伤合并软组织伤的处理对软组织伤的处理是应做好清创术,伤后作清创术愈早,防止感染的效果愈好,应力争在伤后6~sh内作早期清创。并应及早使用抗生素防止感染,清创时要注意下列5点;豆.且在备皮前于伤口上方松置止血带…  相似文献   

15.
程国洲 《人民军医》2006,49(12):695-697
战伤伤员如果出血未能控制,很可能是院前致死的主要原因。Mahone报道,20世纪60年代,在越南战场,美军中肢体伤伤员7989例,战时本可通过止血而避免的死亡,却有一半以上因为出血而致死。Champion等报道,在战场死亡的伤员中,10%是由于肢体伤出血引起的。  相似文献   

16.
火器性血管伤在战时非常普遍。据有关资料统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火器性四肢血管份占2.4%;我军在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中火器性四肢血管伤达3%。四肢血管损伤时,其邻近组织如骨、关节、神经及肌肉等常同时损伤,且其预后不良。如胭动脉损伤伴骨折时肢体坏死率达90%以上。因此在修复血管损伤的同时,对骨、关节及神经等合并伤也应根据情况妥善处理。血管损伤的方式不同,病变亦不同。主要病变有血管穿孔、撕裂(部分、完全或缺损),内膜挫伤和血栓形成。后期病变可发生损伤性动脉瘤和动、静脉疾以及广泛的血栓形成性阻塞。火器性…  相似文献   

17.
时效救治理论基于战伤救治提出,其概念是以战伤救治时效性规律为指导,最大限度发挥时间因素在战伤救治中的作用,以赢得最理想的救治效果[1].在高技术局部战争条件下,随着战争形态、作战理论、作战样式的变化,伤员伤类、伤情日趋复杂.依靠高新技术的快速后送工具、复苏、急救器材、野战卫生装备,以及现代战伤救治理论、技术,包括抗休克、抗感染等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战争中伤员接受不必要的重复治疗及阶梯设置过多等对战伤救治效果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创伤性骨折是现代战争中最常见的一种战伤类型,其中大部分为四肢骨折,同时并发严重的软组织损伤。我国战伤救治过程采用的是分级救治、逐级后送的原则,而对于骨折伤员,同样要经过现场急救、紧急救治、早期治疗、专科治疗和康复治疗等一系列过程[1]。  相似文献   

19.
季守平  宫锋  何跃忠 《军事医学》2012,(12):950-953
战伤引起的急性凝血病是导致重度失血伤员死亡的关键因素。美军在2006年提出了以预防急性凝血病为前提的战伤休克救治方案,即损伤控制性复苏方案,大大降低了重度失血伤员的死亡率。本文综述了凝血病对战伤救治效率的影响、凝血病产生的机制、损伤控制性复苏方案及其战伤救治中的应用等,并讨论了损伤复苏方案对我军野战输血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1979年我院收治了36例火器性周围神经损伤伤员,其中24例做了手术治疗,占神经损伤伤员的67%。火器性周围神经损伤是四肢伤中常见的一种损伤,常合并骨折和血管伤。本文将24例30条火器性周围神经损伤的手术治疗与疗效作一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