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法治验3则     
甄绍先 《山西中医》2009,25(7):17-17
温法源于《内经》“寒者温之”之旨。对寒证洞然若揭者,自能随拔随应,然对玄冥幽微者,必于细微之处,明察秋毫,方可平中见奇,立起沉疴。试举验案3则,以就教于同道。  相似文献   

2.
“离开经络而谈六经,其弊也浅;分割《伤寒论》与《内经》中之六经为两回事,其弊也拘。”这是程门雪先生于畴昔,针对中医界同道的混乱思想所作的精辟之论,真可谓医医之金针。年光荏苒,教益犹新。笔者深感重温“六经即经络”这一旧题,对我们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时至今日,尚有学者胶柱于六经系六个症候群之说而纷争不已。事实上,谈六经岂可离开经络?张仲景惟恐后人不明,故在《伤寒卒病论》序中指出“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是一部辨证论治价值很高的古典医籍,它包括了脏腑、经络以及气化等内容。张仲景非常重视经络学说,《伤寒论》中涉及的经络学说内容很多,张仲景在原序中说: "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  相似文献   

4.
医易同源,而易长于变化.故孙思邈云:“不学易不足以言太医”.王冰注《内经》多采用《周易》的词句和义理.历代名医注《伤寒》亦有采用卦名、辞句和义理者.张景岳年逾不惑,始信学医必须知易,而著《医易》.可见学习掌握点《周易》理论知识,有助于理解“玄冥幽微,变化难极” 的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对学习典经著作是有帮助的.一、《周易》来自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周密观察并非虚构  相似文献   

5.
尝谓学习中医,苟不读《伤寒论》,则理路不明,难以御千变万化错综复杂之病变。何谓理?是即仲景所云“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之至理。盖人身之本,本于阴阳。治病必求于本,故阴阳为辨证论治之总纲领,而又本诸天人相应之理,以脏腑经络营卫气血津液之生理功能与病理活动为基本论点。以辨表里  相似文献   

6.
同一疾病,由于个体差异等因素而有不同表现;而不同疾病,又由于体质等种种原因又可能有相同的表现。探其理致,“玄冥幽微,变化难极”。综观《伤寒论》全书,赅尽复杂多变的疾病,运用六经辨证的特有体系,在“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的思想指导下,将其理法方药一线贯穿,全书浑然一体。一、病因相同病机不同治法不同葛根黄芩黄连汤证、桂枝人参汤证、桂枝加芍药汤证,其病因皆属太阳表病误  相似文献   

7.
《伤寒杂病论》以其辨证准、立法当、用方精而备受后世医家推崇。众多学者慨叹张仲景用药之精简与效显。余认为其用药之精简,全在于其辨证之准当,其辨证之准当又全在于其诊治方法之奇巧。正如张仲景在序言中所说:"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余认为仲景诊治疾病的精巧奥妙之处主要在于观察病人的身体诸窍而洞悉疾病幽微本源。纵观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所查验的窍道,除五官九  相似文献   

8.
《医古文》教材中有三处对“时”、“不时”的注解,①《史记·扁鹊传》;“太子病血不时。”五版、六版注:不时,不按时(运行)。②《左传·泰医缓和》:“今君不节不时,能无及此乎?”五版注:不时,不按时,指不分昼夜晦明.③《吕氏春秋·尽数》:“食能以时,身必无灾。”五版注:以时,按时。以上(下文简称为例1、例2、例3)笔者认为值得商榷.仔细分析以上工住,皆欠准确。“时”作副词时,具有“按时”义,在句中作状语,修饰其后面的动词,如“秋水时至”、“学而时司之”。但当官后面没有动词时,则其意义和语法作用都有了变…  相似文献   

9.
正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说:"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兪,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极,边境也,穷尽也。"阴阳会通""变化难极"是仲景对阴阳对立统一,从而事物变化无穷、运动不止的高度概括,这种变化运动的观点,成为其学说的基石。现从变化的普遍性、变化的根源、变化的规律三方面,对《伤寒论》之变作一浅述。1变化的普遍性《伤寒论》认为疾病是"变化难极"的,变化是普遍的。  相似文献   

10.
近日,上海中医药大学王庆其教授经多年研究和总结编撰而成的《内经临证发渤正式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征集当代著名医家运用《内经》的临床验案,发经旨之幽微,述临证之得失。全书从“阴阳五行篇”、“藏象篇”、“病因病机篇”、“病证篇”、“治则治法篇’,扯五个方面来阐述经典之要旨,把经典之要义运用于中医临床之精予以阐发。  相似文献   

11.
从代脉的沿革探讨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代脉的沿革探讨其临床意义庄泽澄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250014)代脉在《内经》中含义有二:一是代仅为止的意思:《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曰:“数动一代者,病在阳之脉也。”唐·王冰释:“代,止也。”;二,代为脾的正常脉象:《素问·宣明五气篇》曰:“五脉应...  相似文献   

12.
徐瑞荣 《中医药学刊》2004,22(5):891-893
建国40余年来,以实验为主对《伤寒论》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伤寒论》方单味药的药理研究;《伤寒论》方“药物配伍”的药理研究;《伤寒论》方整体的药理研究;六经实际的研究;《伤寒论》辨证论治、统一内因外因的研究。提出了《伤寒论》课题科研设计研究的思路,即:立足于对《伤寒论》方剂的综合研究,建立符合六经病证特点的证候动物模型,注重《伤寒论》类方的研究,运用数学方法研究《伤寒论》包括阐释辨证,使六经辨证规范化、标准化、客观化,研究《伤寒论》方药,整理《伤寒论》文献。  相似文献   

13.
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之基本,《素问·平人气象论》曰:“人以水毅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汉书·郦食其传》曰:“民以食为天”;《养生略要》亦云:“五味养精神,强魂魄”,可见饮食於健康主重要。  相似文献   

14.
根结配穴法是以《灵枢·根结第五》所提出的经脉的“根”、“结”穴做为配穴原则,而应用于临床治疗的方法。何谓“根结”?根,根本也,脉气所起为根;结,终结也,脉气所归为结。明代张介宾所著《类经》曰:“……下者为根,上者为结。”清代张志聪《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曰:“根结者,六气合六经之本标也,……根者,经气相合而始生;结者,经气相将而归。”“根结”一词出于《灵枢·根结第五》“奇邪离经,不可胜数,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阖而走,阴阳大失,不可复取。”这段经文意思是:邪气侵入经脉,传变多端,如果不明确经脉根结及其与脏腑内外的生理关系,就不能做到正确的治疗,导致被邪气扰乱,三阴三阳的“开”、“合”、“枢”之作用败坏,阴阳相离,精气走失,其症则不可治疗矣。  相似文献   

15.
胃缓新论     
胃缓新论周午平江苏省江阴市中医院(214400)主题词:胃缓辨病辨证胃缓一词,首载《内经》。《灵枢·本脏》:“肉小而么者胃不坚;肉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肉不坚者胃缓。”《灵枢·五癃津液别》:“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中热...  相似文献   

16.
1.五色在中医中的应用 《说文》释“色”,颜气也。当指两眉之间的气色。 《黄帝内经·灵枢·五色》以颜面之五色来辨病,总的规律是:青黑色为痛;黄赤色为风热;白色为寒;黄而膏润为脓;红赤者为血;痛甚为痉挛;寒甚为皮肤麻木不仁。赤色出两颧上大如拇指的,会有猝死之证;黑色出于庭(脑门),大如拇指的,一定没有什么症状而突然去世。  相似文献   

17.
骨痹探讨     
《内经》提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为著痹也。……以冬遇此者为骨痹。”皮脉肌筋骨,是五脏外合的五体,外应四时五行,所以五各以其五脏所主之时而受病,这是同气相感。马莳注:“故冬遇此三者,则为骨痹。盖肾主冬...  相似文献   

18.
中医理论没有慢性肝炎的记载。其辨证论治是围绕着胁痛的范畴。如《灵枢·五邪》篇说:“邪在肝则两胁中痛。”《索问·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素问·刺热》说:“肝热病者,……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按胁痛的特征,常分为肝气郁结、肝胆湿热、瘀血阻滞、肝阴不足等证型。其治法常采用硫肝理气、清热解毒利湿、活血通络、滋阴等。我在1982年前治慢性肝炎,以解毒为中心;用清热解毒药为主,佐以疏肝理气、活血等。方如柴胡疏肝散、龙胆泻肝汤、造遥散等一系列苦寒辛散性味之药物。“老病号”见到处方就问;…  相似文献   

19.
“栽接法”浅悟钱斌阅读气功古籍,时见有“栽接”的修炼之法。如长三丰日:“世人若会栽接法,长生不死成大觉”;《无根树》云:“梅寄柳,桑接梨,传于修真作样儿,自古神仙栽接法,人老原来有药医”;《指玄篇》载“接命延年”;白玉赡日:“还年接命以作长生之客”,...  相似文献   

20.
《难经》“五损”治则机理探讨272600山东省梁山县中医院刘继生,刘树鹏《难经》云:“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损其牌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此治损之法也。”提出五脏虚损的治疗法则。然而其治虚不言补,却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