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背景:作者已对FS-3D-FISP序列诊断骨性关节炎做出研究评价,该序列对早期骨性关节炎的分级与病理有较好的一致性.目的: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兔早期骨性关节炎,运用MR观察软骨厚度及信号的改变评价治疗效果.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对照组、骨性关节炎模型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在造模后第4周左膝关节腔内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在术后第2周,1,2及3个月行膝关节核磁共振检查,每次每组随机选3只实验兔;扫描使用FS-3D-FISP序列测量膝关节软骨厚度,T2-FSE双回波序列测量T2值治疗前后改变,并取膝关节标本行病理观察进行Mankin's评分,评价兔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治疗的效果.结果与结论:与骨性关节炎组相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MRI示关节软骨厚度接近正常,T2值减低,无关节腔积液.提示MR显示膝关节软骨厚度及信号的改变可用于评价骨性关节炎治疗前后的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兔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运用MRI测量软骨厚度,观察前后改变,评价治疗效果。方法:选取42只新西兰大白兔,用卵蛋白造模,造模第4周(治疗前)取6只兔行MR和病理检查以对照,余36只兔随机分为RA模型组和BMSCs治疗组,每组18只,两组于治疗后1、2、3个月分别选取6只兔行MR和病理检查。对病变膝关节的软骨厚度进行MRI测量及病理学评分,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RA组经1、2、3个月后,软骨厚度变薄,病理学评分增加。BMSCs治疗组治疗1、2、3个月后,关节软骨厚度恢复,病理学评分减低。MRI测量数据和病理学评分有相关性。结论:MRI可用于评价BMSCs治疗早期类风湿关节炎关节软骨的改变。  相似文献   

3.
关节软骨MR成像方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评价关节软骨检查的各种MRI扫描序列。方法 对正常健康志愿者30例进行膝关节MRI扫描,MRI序列包括质子和T2加权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SE-PD/T2),附加脂肪抑制的质子和T2加权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S-FSE-PD/T2)和脂肪抑制的三维快速扰相梯度回波序列(FS-3D-SPGR)。结果 与常规膝关节检查的FSE-PD/T2序列比较,FS-3D-SPGR的软骨信噪比(SNR)和其对软骨下骨,关节液等关节软骨周围组织的对比噪声比(CNR)更高。结论 FS—FSE—PD/T2可作为膝关节检查的常规序列。FS-3D-SPGR序列可作为关节软骨检查的最佳扫描序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小顺磁性氧化铁(USPIO)增强MR黑血及白血成像序列检测兔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敏感性及价值。方法: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20只,对照组10只。实验组采用球囊导管损伤腹主动脉内膜结合高脂饮食的方法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对照组不作干预。MRI检查包括平扫、USPIO增强MRI黑血序列和白血序列。比较两种成像方法显示斑块形态、数目和成份的差异,与病理结果行对照研究,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12例兔AS模型成功建立,USPIO增强黑血序列T2WI及T2*WI扫描斑块中央信号减低,USPIO增强白血序列表现为管壁点状充盈缺损。扫描范围内普鲁士蓝染色阳性斑块共67个,MR黑血与白血序列对阳性斑块的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黑血成像序列对于区分AS斑块成分较白血序列好。结论:USPIO颗粒可以被兔AS模型斑块中的巨噬细胞特异性吞噬并引起MRI信号的改变。USPIO增强MR黑血成像序列能敏感检出并反映兔AS斑块成分,有望用于对AS病变诊断及斑块稳定性的评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模拟人类周围神经牵拉伤机制,通过MRI与病理对照,探讨兔坐骨神经牵拉伤模型的制作.方法 2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选取一侧坐骨神经,使用无齿钳牵拉神经制作牵拉伤.每只兔在术前及牵拉伤后第3天均行双侧坐骨神经MRI,检查序列包括3D T2WI、T1WI、3D T2WI/SPIR、Mixed多回波序列(测量T1值)及SE多回波序列(测量T2值),并进行病理检查及后肢功能的评价.结果 兔坐骨神经牵拉伤后,牵拉侧后肢运动功能及神经反射功能出现障碍,T2WI及T2WI/SPIR序列坐骨神经增粗,信号增高.损伤后与损伤前相比,牵拉近段、牵拉段、牵拉远段神经的T1值及T2值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牵拉伤神经病理表现为髓鞘崩解、轴突丧失.结论 兔坐骨神经牵拉伤后MRI表现为神经增粗,T1、T2时间延长,通过病理对照,模型制作成功.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照分析兔膝骨性关节炎MRI和病理分级,探讨兔膝关节骨关节炎软骨退变影像学特征的病理学基础。材料和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5只,随机分为5组,除对照组外其他动物均采用前交叉韧带切断术建立骨性关节炎模型,在术后2周、4周、6周、8周分别对另外4组进行MRI 3D-Watsc成像检查和病理学观察,组织标本行HE染色观察退变软骨的组织病理变化。结果:正常对照组兔膝关节软骨在3D-Watsc上软骨呈高信号,与周围组织对比良好。随着术后时间延长,MRI和HE显示软骨破坏日趋明显,MRI分级与病理学分级存在较好的一致性(Kappa值=0.80)。各实验组不同MRI分级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级间的两两比较发现对照组-2周组,4周组-6周组,6周组-8周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兔膝关节软骨退变的模型随时间延长软骨退变的病理学评分和MRI分级逐渐升高,3D-Watsc序列能在早期显示软骨改变。  相似文献   

7.
应用改良的FS-3D-TrueFISP序列诊断膝关节软骨缺损性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关节镜为金标准,评价经过改良的脂肪抑制三维真实稳态自由进动序列(FS-3D-TrueFISP)对于膝关节软骨缺损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经过改良的FS-3D-TrueFISP序列及脂肪抑制三维快速小角度激发序列(FS-3D-FLASH)对21例膝关节病变患者进行检查,其中13例患者同时行脂肪抑制快速自旋回波质子密度加权序列(FS-FSE-PDWI)扫描,将各序列诊断结果与关节镜分级诊断结果相对照。结果与关节镜结果相对照FS-3D-TrueFISP序列对于软骨缺损行病变的敏感性、特异度及表示准确度的Kappa值分别为83.3%、99.2%、0.77;FS-3D-FLASH序列相应各值分别为80.5%、97.7%、0.68;FS-FSE-PDWI序列分别为57.1%、97.6%、0.60。结论经过合理改良后的FS-3D-TrueFISP序列对于膝关节软骨缺损性病变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应用这一技术有助于膝关节软骨缺损性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前交叉韧带损伤的3D MRI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3D MRI在前交叉韧带(ACL)损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膝关节损伤拟行关节镜检查的病人行术前MRI扫描,46只患膝在常规MRI序列完成后加扫3D MRI序列.在不知道病人信息和病史的情况下先评估常规MR图像,然后评估3D MR图像.评估内容限于ACL完整或撕裂的表现.最后以关节镜检查结果为准,分别计算常规MRI和3D MRI诊断ACI.损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 常规MRI诊断ACL损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2.0%、95.2%和93.5%;3D MRI诊断ACL损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6.0%、100%和97.8%.结论 3DMRI可以提高前交义韧带损伤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肌肉损伤后MRI的信号变化与病理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 14只灰兔建立肌肉损伤的动物模型 ,在损伤后多次行MRI检查并分 8次处死兔子进行光镜和电镜检查与MRI对照。结果 :MRI表现 ,肌肉损伤后在T1WI表现高信号影 ,可维持 40d以上 ;在T2WI上 ,损伤后表现为高信号影 ,在 44d时基本恢复正常。病理改变 :光镜下主要表现为出血、水肿、肌肉变性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 ;3d时变化最为明显。电镜主要表现为肌纤维变性水肿 ,线粒体变大 ,肌浆网扩张 ,肌纤维间可见高电子密度颗粒 ,电镜下病理改变的峰值在 5~ 7d ,但一些异常改变可持续 40d以上。结论 :对肌肉损伤MRI是最好的检查手段 ,它能反映某些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和优化纤维蛋白靶向对比剂(EP-2104R)对兔颈动脉急性和亚急性血栓进行3.0T MR的检查序列和检查时间. 方法 以颈动脉外部损伤和阻塞法制备兔颈动脉内血栓形成模型,分为急性期组(6 h)和亚急性期(6 d)组.分别于EP-2104R注入前及注入后不同时间点行MR黑血技术扫描,观察血栓形态及信号等特点,计算血栓对比噪声比(CNR),并与组织病理学对比. 结果 在T1WI双翻转快速自旋回波压脂序列(T1WI-DIR压脂序列),EP-2104R准确地显示所有颈动脉血栓,呈高信号亮点,信号均匀,边缘清楚,优于非对比增强MRI (P<0.01).亚急性期血栓的CNR明显高于急性期血栓的CNR (P<0.001).血栓CNR在2~3 h达到高峰. 结论 在兔颈动脉血栓形成模型,于T1WI-DIR压脂序列,EP-2104R可以准确显示活体内急性期及亚急性期血栓,优于非对比增强MRI;对活体内不同时期血栓的理想检查时间窗为注射EP-2104R后2~3 h.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假囊肿型胎粪性腹膜炎(MPC)胎儿期MRI和婴儿期CT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产后病理证实的MPC胎儿期及婴儿期影像资料,4例产前行胎儿MR平扫,4例出生后行腹部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2例序贯行胎儿MR和产后腹部CT检查。观察其CT及MRI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3例病灶位于中上腹,右上腹肝下缘4例,右中下腹1例,左腹2例。MR检查的6胎中病灶T2WI均呈稍高/高信号,T1WI呈高信号1胎,低信号3胎,等/稍低信号2胎。CT检查的6例中5例壁囊薄,1例囊壁较厚;6例病灶囊壁均呈轻-中度强化;5例CT示病灶与邻近肠管关系密切、分界不清;4例囊壁及内部见多发钙化。具有产前及产后影像资料的2例中1例胎儿期腹腔积液于产后消失;2例产后CT检查囊壁及囊内出现多发钙化。结论 MPC的产前MRI及产后CT表现均具有一定特征性;认识MPC的病理生理过程和影像特征,有助于准确诊断胎儿或婴儿MPC。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滑膜肉瘤(SS)的CT及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SS患者的影像学及病理学资料,11例接受CT平扫,其中8例接受增强检查;14例接受MRI平扫,其中9例接受增强检查,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20例SS中,12例发生于四肢,8例发生于其他部位;病灶最大径2.1~16.0 cm,其中12例>5 cm。CT平扫病灶表现为等或稍低密度,8例密度不均匀,3例密度均匀;3例出现边缘性钙化,2例邻近骨质破坏;增强后2例呈渐进性明显强化,6例为不均匀渐进性中度或明显强化。3例MR T1WI呈均匀低或稍低信号,T2WI呈均匀高或稍高信号;11例MRI信号不均匀,其中8例伴出血呈明显高信号,7例出现“三重”信号,8例瘤内见低信号分隔,6例呈“铺路石”样改变;5例病灶周围轻度水肿。增强后2例均匀明显强化、2例不均匀中度强化、5例不均匀明显强化,其中4例见“筋膜尾征”。结论SS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肌内黏液瘤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肌内黏液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检查资料。结果 病变位于下肢7例,颈部2例,臀部1例,上肢1例。CT扫描3例,平扫表现为边界清楚的低密度肿块,增强扫描病灶不均匀轻度强化。MR扫描8例,7例呈均匀长T1长T2信号,DWI呈较均匀高信号,3例出现"周围脂肪带"征和周围肌肉内水肿,其中3例行MR增强扫描,均呈明显不均匀渐进性强化。3例患者同时接受彩超检查,显示为肌内囊实性团块,形态规则,2例可探及少量血流信号。结论 综合分析肌内黏液瘤的影像学表现,特别是MR表现有助于本病的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胸部神经节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部神经节细胞瘤的影像学资料(其中18例接受CT检查,8例接受MR检查,2例同时接受CT及MR检查),并与组织病理学特征相对照分析。结果 18例神经节细胞瘤CT平扫呈低密度,CT值20~42 HU,5例见钙化,2例可见小斑片状脂肪密度;增强后动脉期增强差值0~15 HU,延迟后逐渐强化,增强差值12~35 HU。接受MR检查的8例中,6例T1WI呈均匀低信号,2例低信号病灶内夹杂斑片状高信号;8例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其中2例可见漩涡征;增强后动脉期呈轻度不均匀强化,延迟后逐渐进行性强化。病理示肿瘤组织主要由神经纤维、施万细胞、神经节细胞及黏液基质组成。免疫组化结果示肿瘤波形蛋白(+)、S-100(+)、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神经丝蛋白(+)及髓磷脂碱性蛋白(+)。结论 胸部神经节细胞瘤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是动脉期不强化或轻微强化,延迟期逐渐强化;病理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及MRI征象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的CT和/或MRI表现,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CT及MRI平扫共8个病灶,CT显示6个病灶中,5个呈稍低密度,1个病灶大部分呈低密度,其内可见小片状等密度。MR显示的4个病灶中,2个脂肪抑制T2WI呈低信号,T1WI呈较均匀低信号,1病灶未显示脂肪信号特点,病灶内未见囊变、血肿、坏死等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7个病灶表现为明显不均匀强化,1个病灶呈均匀强化;3个病灶呈"快进快出"强化改变,5个病灶呈持续强化改变;3个病灶内部见粗大畸形血管,5个病灶可见引流静脉。结论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戈谢病儿童股骨和膝关节的MRI表现。方法 39例戈谢病患儿接受3.0T MR检查,包括冠状位T1W、T2W、STIR序列,检查部位为双侧股骨包括膝关节,分析和描述其MRI特点。结果 38例发现骨髓浸润,其中32例表现为稍长T1稍短T2信号;28例T1WI、T2WI骨髓腔信号不均匀减低,4例信号弥漫均匀减低;6例伴骨梗死。16例骨干、干骺端及骨骺同时受累;18例骨干及干骺端受累;单纯累及骨干或干骺端者各2例。结论儿童戈谢病骨髓浸润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综合不同序列MR图像的信号特点,可评估骨髓浸润范围、判断是否伴发合并症,为临床治疗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RA)膝关节滑膜改变的高频超声及CEUS表现与实验室检查的相关性。方法对72例RA患者及30名正常人行高频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滑膜状态(包括滑膜厚度、关节积液程度、滑膜血流情况);应用CEUS观察膝关节滑膜微循环情况,并分析其与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cp)、类风湿因子(RF)、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的相关性。结果超声示,与正常人比较,RA患者膝关节出现不同程度的滑膜增厚、关节积液增多(P<0.01);CEUS更为清晰地显示滑膜内血管翳形成情况;滑膜厚度与CRP(r=0.36,P<0.001)及ESR(r=0.49,P<0.001)、膝关节髌上囊液体厚度与CRP(r=0.44,P<0.001)及ESR(r=0.52,P<0.001)、滑膜厚度与Anti-ccp均有一定相关性(r=0.44,P=0.033)。结论 RA的高频超声及CEUS表现与实验室检查具有相关性,可在一定程度上为诊断RA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LPD)的CT及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LPD患者,观察其CT及MRI表现,测量并比较LPD与子宫肌层平扫CT值,增强CT动脉期强化率、静脉期强化率、延迟期强化率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差异.结果 L PD病灶均为多发,部分呈粟粒状;1例仅见盆腔病灶(伴子宫...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单发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IHE)的CT与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单发IHE,其中3例同时接受CT、MR平扫及增强扫描,5例仅接受CT平扫及增强扫描,4例仅接受MR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 12例单发IHE中,9例病灶在肝右叶,2例在肝左叶,1例累及肝脏右前叶及左内叶;CT平扫8例病灶均呈低密度,边界清晰,其中4例病灶内可见钙化;增强扫描5例病灶动脉期明显环形强化,3例边缘结节条索样强化;2例病灶由肝动脉供血,增强各期强化程度逐渐下降,以向心性强化为主。MR平扫7例中,6例病灶T1WI呈低信号,1例低信号内混杂高信号,T2WI均为高信号内斑片条索样低信号,T2抑脂明显高信号;增强后均以环形向心性强化为主。结论 单发IHE的特征性CT、MRI表现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20.
肝脏炎性假瘤的CT表现与病理学对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脏炎性假瘤(IPL)的CT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脏炎性假瘤病例的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10例肝脏炎性假瘤呈单发孤立肿块,CT平扫9例表现为低密度,1例表现为稍高密度.动态增强扫描2例动、门脉期及延迟期均无强化;3例动、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呈分隔状强化;4例动、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呈环形强化;1例动脉期和门脉期无强化,延迟期呈中心结节状强化.病理主要表现为大片凝固坏死及周边纤维组织包绕和较多炎性细胞浸润.结论 CT动态增强扫描可充分反映病灶的血供特点和病理特征,在肝脏炎性假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