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频率适应式起搏器的临床应用和生理性起搏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动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观察植入频率适应式起搏器90例患者的日常活动,并观察运动试验时起搏频率和运动耐量。结果显示:41例起搏器依赖患者的运动持续时间和最大心输出量分别较非频率适应式起搏增加37%(347±63sVS247±53s,P<0.001)和52%(10.2±2.1L/minVS6.7±1.6L/min,P<0.05)。提示频率适应式起搏器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运动耐量。笔者体会术前应通过活动平板试验,评估患者心脏变时功能,以恰当掌握适应证;术后用动态心电图监测起搏频率及症状,以合理调整频率适应参数。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体动感知心室频率应答式起搏对老年患者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18例老年患者分别在具频率应答(VVIR)与无频率应答(VVI)状态下做800米快速行走及症状记分和半卧位踏车运动评价。结果800米快速行走时VVIR所用时间明显短于VVI(P<0.05),同时症状记分显示VVIR时症状减轻(P<0.05),尤以乏力改善明显(P<0.01)。踏车运动试验显示VVIR时患者运动时间、做功量增加(均为P<0.05),而症状记分不变(P>0.05)。结论体动感知心室频率应答式起搏可改善老年人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心室频率适应式起搏(VVIR)对老年人的应用价值,对18例安置VVIR的老年患者按单盲交叉法随机程控为VVIR及VVI两种起搏方式各四周,起搏期间作有关症状的定量评分、生活质量量表评价,并对患者进行自行选择起搏方式的调查。16例完成上述研究者显示VVIR方式起搏时乏力与气急症状评分值较VVI方式起搏时增加(3.8±1.3vs3.5±1.4,4.5±0.8vs4.3±1.0,P均<0.05),即症状好转;而心悸、头晕、胸闷、胸痛症状评分及每日硝酸甘油用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VVIR方式起搏时总体生活质量、精神状态及认知能力、社会参与性评分值较VVI方式起搏时明显提高(132.6±12.1vs125.0±17.2,40.4±4.4vs38.4±5.7,17.1±2.7vs15.8±2.1,P均<0.05)。选择VVIR方式起搏者多于选择VVI者(62,P<0.05)。结果提示:VVIR起搏较VVI起搏更能改善老年患者的自觉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室房传导(VAC)所致的起搏器综合征(PMS),于植入起搏器术中观察室房顺序起搏(VAP)引起的血液动力学及神经体液因子的变化。19例患者中,VAP使26.3%的患者出现典型的PMS。VVI起搏仅使15.8%的患者出现轻度症状。VAP及VVI起搏均引起血浆心钠素及去甲肾上腺素增高(P均<0.01),后者增高的程度VAP(73.1±53.2pg/ml)大于VVI起搏(35.6±46.3pg/ml),P<0.05。研究结果表明VAC是PMS最重要的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体动感知心室频率应答式起搏对老年患者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18例老年患者分别是具频率应答(VVIR)与无频率应答(VVI)状态下做800米快速行走及症状记分和半卧位踏车运动评价。结果 800米快速行走时VVIR所用时间明显短于VVI,同时症状记分显示VVIR症状减轻,尤以乏力改善明显。踏车运动试验显示VVIR时患者运动时间、做功量增加,而症状记分湾,结论 体动感知心室频率应答式起搏可改善  相似文献   

6.
不同起搏方式对病窦综合征患者远期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为了解不同起搏方式对病窦综合征特别是慢-快综合征患者心功能及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利用超声心动图、体表心电图及Holter检查,对211例病窦综合征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生理性起搏(AAI/DDD)组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明显增加(AAI:53.5±6.1%vs47.2±7.8%,4.95±0.57L/minvs4.20±0.62L/min;DDD:52.5±6.8%vs44.3±0.1%,5.12±0.71L/minvs4.41±0.38L/min;P均<0.01),左房内径(LAD)无明显变化;DDD组E/A比值明显增加(0.98±0.09vs0.87±0.15,P<0.01),AAI组E/A比值呈增加趋势(P=0.057)。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减少(15.9%vs50%,P<0.01)。非生理性起搏(VVI)组术后LVEF、CO明显下降(44.1±4.7%vs48.3±4.3%,3.77±0.42L/minvs4.17±0.85L/min,P均<0.01),LAD明显增大(39.26±2.37mmvs36.81±2.35mm,P<0.01),E/A比值呈?  相似文献   

7.
用膜片钳全细胞法研究关附甲素(GA)对单个心室肌细胞钠通道电流(INa)的频率依赖性和使用依赖性影响。结果:40μmol/LGA在刺激频率0.5,1.0,2.0Hz时使INa峰值由用药前的7.93±2.3nA分别降至4.81±1.3,3.23±1.1和1.28±0.8nA(n=8,P均<0.05),抑制率分别是39.3%、59.3%和83.9%。在脉冲串刺激时,维持电位-90mV、指令电位-30mV,灌流前INa为7.69±1.33nA;40μmol/LGA灌流后第1,10,20,30个脉冲INa分别是4.24±0.98,3.25±0.74,2.33±0.64和2.06±0.70nA(n=6,P均<0.01);而在维持电位-80mV,指令电位-30mV时,GA灌流前INa为7.51±1.43nA,在灌流后第1,10,20,30个脉冲分别是4.19±1.09,2.28±0.41,1.27±0.24和0.89±0.25nA(n=6,P均<0.01)。提示:GA抑制INa具有频率依赖性及使用依赖性,其频率依赖性和使用依赖性的机理相同。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1,3二甲基-6[2-(N-2羟乙基-3-4硝苯丙氨基)乙氨基]-2,4(1H,3H)-盐酸嘧啶二酮即MS-551(简称MS)对麻醉犬心肌的电生理作用和血液动力学影响,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测定用药(5min内每公斤体重静脉注射MS0.5mg,继以每公斤体重静脉滴注0.5mg持续30min)前后麻醉犬(n=8)有关电生理参数及心输出量、肺毛细血管楔嵌压等变化。结果表明MS:①使心房有效不应期和心室有效不应期显著延长,分别为27.1±6.8,20.7±5.2ms,P均<0.01。②使自发性窦性周期、窦房结恢复时间和校正的窦房结恢复时间均显著延长,分别为41.4±8.0,50.0±9.8,8.6±3.4ms,前两者P<0.01,后者P<0.05。但对窦房传导时间无明显影响(3.6±1.8ms,P>0.05)。③对AH、HV、PQ间期及QRS波群时限无明显影响,显著延长QT间期,明显降低文氏点(调搏周长延长)。④轻度减低心输出量,但无统计学意义(变化值:-0.56±0.23L/min,P=0.061),对肺毛细血管楔嵌压无显著性影响。结论:MS延长心肌不应期,对心内传导影响不明显,有良好的血液动力学特性,可?  相似文献   

9.
青藤碱对豚鼠心室肌细胞膜钾离子通道的阻滞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研究青藤碱(Sin)对分离的豚鼠单个心室肌细胞膜内向整流钾电流(Ik1)和延迟整流钾电流(IK)的影响,发现1μmol/L和5μmol/L的Sin使IKmax(去极化终末最大IK)从355.9±21.9pA分别降至317.6±20.1pA和233.1±18.7pA(n=7,P均<0.05),分别降低了10.8%和34.4%;外向尾电流从155.1±9.3pA分别降至129.4±6.2pA和91.8±6.9pA(n=7,P均<0.05),分别降低了16.6%和40.8%。当维持电压-40mV,超极化-100mV时,1μmol/L和5μmol/L的Sin使Ik1从3.157±0.794nA分别降至2.735±0.799nA和2.411±0.581nA(n=8,P均<0.01),抑制率分别为13.4%和23.6%。5μmol/LSin于不同膜电位水平均能抑制Ik1,且使Ik1I-V曲线零电位从-80mV降至-70mV。结果表明Sin对IK和Ik1均具浓度依赖性阻滞作用,其延长心肌细胞的复极效应可能与钾通道阻滞有关。  相似文献   

10.
经核素心室造影观察13例安置心室按需型频率应答式(VVIR)起搏器和14例安置心室按需型(VVI)起搏器及13例正常对照者的心功能,安置VVIR起搏器后心脏每搏心功能没有明显提高,但单位时间内泵血效应明显增加;与正常组比较仍有一定差距。而与VVI组比较:静息时心功能差异无显著性;运动时,VVIR组对患者血液动力学益处则明显优于VVI组。安置VVIR起搏器后,患者心功能储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1.
经核素心室造影观察13例安置心室按需型频率应答式(VVIR)起搏器和14例安置心室按需型(VVI)起搏器及13例正常对照者的心功能,安置VVIR起搏器后心脏每搏心功能没有明显提高,但单位时间内泵血效应明显增加;与正常组比较仍有一定差距。而与VVI组比较:静息时心功能差异无显著性;运动时,VVIR组对患者血液动力学益处则明显优于VVI组。安置VVIR起搏器后,患者心功能储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2.
174例预激综合征患者中13例(7.5%)具有多旁路(29条)。29条旁路中21条由基础电生理检查证实,8条在阻断其它旁路后显现。4例在双侧,9例在单侧消融。平均放电32±14次后将27条(93.1%)旁路阻断。多旁路与单旁路消融成功率相似(93.1%VS94.0%,P>0.05);但放电次数多(32±14VS14±11,P<0.05),消融时程长(3.6±0.8hVS2.1±0.9h,P<0.01);多旁路组复发率高(7.6%VS1.9%,P<0.01).本研究证实射频消融是根治多旁路患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通过运动试验和干扰试验,比较两种体动感知频率适应性起搏器(RAPM)的频率适应特点。结果显示:平板运动时,体动振动感知和体动加速度感知两种RAPM的起搏频率分别增加23和21ppm(P均<0.05);体动加速度感知RAPM的起搏频率随运动负荷增加而显著加快(例如踏车运动负荷为25,50和75W时,起搏频率分别为83±7,97±21,113±23ppm,与前一负荷相比P均<0.05),体动振动感知RAPM的起搏频率则因外界干扰误增23~32ppm(P<0.05)。结果表明体动加速度感知RAPM的频率适应程度与运动负荷的相关性以及频率适应特异性均好于体动振动感知RAPM。  相似文献   

14.
VDD起搏对缓慢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血液动力学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评估VDD起搏对缓慢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血液动力学影响,对21例心功能Ⅲ~Ⅳ级的缓慢性心律失常病人安置VDD起搏器,并用Swan-Ganz导管监测起搏前和起搏后30min、24h、48h、72h的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右房压(RAP)、平均肺动脉压(MPAP)和肺毛细血管楔嵌压(PCWP),并记录各时期的心房率(AR)和心室率(VR)。结果:VR在术后即时及各时期显著升高(P均<0.05),CO、CI在起搏后30min即显著升高〔分别为4.18±0.81L/minvs2.81±0.93L/min、2.36±0.66L/(minm2)vs1.18±0.63L/(minm2),P均<0.05〕,起搏48h达高峰;RAP、MPAP、PCWP在起搏后30min无显著改变(P>0.05),但24h开始显著性下降(分别为1.28±0.41kPavs1.41±0.34kPa、2.60±0.51kPavs3.40±0.56kPa、3.10±0.56kPavs3.54±0.68kPa,P均<0.05),72h后进一步降低。结果提示VDD起搏治疗能显著改善缓慢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血液动力学,可作为治疗缓慢性心?  相似文献   

15.
局部电位标测与影象定位法射频消融心房扑动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6例心房扑动(简称房扑)患者,8例采用局部电位标测法,8例采用影象定位法进行射频消融。12例普通型房扑全部消融成功,4例合并非普通型房扑者1例消融成功。局部电位标测法(消融成功5例)平均放电11.8±4.4次、手术时间228.4±6.6min、X线照射时间60.8±10.1min;影象定位法(消融成功8例)依次平均为5.3±6.2次、122.5±26.8min、29.8±11.1min,与前一种方法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0.05,0.005,0.001。提示后种方法优于前种方法。随访45.5±25.5周,3例复发。  相似文献   

16.
采用最大症状限制性心肺运动试验的方法,依据运动过程中心率与机体作功和体内代谢强度的变化关系研究40名正常人运动中窦房结变时效应的频率应答特性,探讨心率储备和影响最大心率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心率与作功呈直线相关(Y=75+0.41X,r=0.9863,P<0.001)。运动中心率与代谢当量亦呈直线相关(Y=52.3+11.01X,r=0.9152,P<0.001)。影响最大心率的主要因素是氧耗量、二氧化碳量和每分通气量。运动过程中心率与运动负荷和代谢的线性关系反映了窦房结频率应答的特性,即代谢性频率应答。窦房结的这种特性可能是单传感器频率应答性起搏器不能完全符合生理需要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患者日常活动中的心室复极状况,对17例左室IVT(ILVT,即ILVT组)、10例右室IVT(IRVT,即IRVT组)、17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测量QT间期,计算其与RR间期的关系。三组间平均、最大、最小QT间期及校正QT间期均无显著性差异。IRVT组QT间期与RR间期直线回归方程的斜率值较正常对照组高(0.243±0.043vs0.201±0.039,P<0.05),ILVT组斜率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0.190±0.043vs0.201±0.039,P>0.05)。尽管IRVT的患者经检查心脏未见明显器质性病变,但存在心室复极的心率适应性异常的改变,此可能是该类患者心肌电不稳定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心先安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采用超声心动图法对患者治疗前后的左室收缩功能作了评定,并观察了心先安对培养乳鼠心肌细胞内环磷酸腺苷(cAMP) 及乳酸脱氢酶(LDH) 漏出的影响。34 例病人随机分成2 组:常规治疗组和心先安治疗组,疗程均为1 周。治疗后心先安组LVEDD 缩短( 从63 .9 ±10 .5 到59 .0 ±11 .6 m m ,P< 0 .01) ,LVESV 减小( 从139 .7 ±29 .0 到111 .2 ±23 .0ml,P< 0 .05) ,LVEF( % ) 提高( 从38 .9 ±12 .3 到45 .7 ±14 .5 ,P< 0 .01)SV、CO、CI增加( 分别从61 .7 ±22 .5到85 .1 ±26 .3 ml,从5 .2 ±1 .6 到6 .6 ±2 .41/min,从2 .6 ±0 .4 到4 .0 ±1 .1 1/min/m2 ,均为P< 0 .05) 。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的改变无统计学显著意义。心先安能增加培养的乳心鼠肌细胞内cAMP 浓度,呈剂量依赖性,并能减少缺氧/ 复氧损伤心肌细胞LDH 的漏出,亦呈剂量依赖性。结果显示,心先安能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其机制可能与升高细胞内cAMP?  相似文献   

19.
双相电震致心律失常性的降低及其与高效除颤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双相电震比单相电震除颤更有效,但其机制未明。除颤的易损性上限(ULV)假说认为一个无效电震是由于它再次诱发了心室颤动(VF),因此研究VF诱发的机制可能有助于理解除颤的机制。单、双相电震以电震强度(SS)与偶联间期(CI)及波形随机结合的方式施加于Langendorf灌流的兔离体心脏上,比较心脏对单、双相电震的VF易损性。结果心脏对双相电震的反应有如下几点不同于其对单相电震的反应:①易损区(AOV)小(8.9±4.2个区域单位vs13.9±6.0个区域单位,P<0.05)。②易损区与非心律失常反应区之间的过渡区窄(14.7±4.8个区域单位vs29.9±6.4个区域单位,P<0.001)。③双相电震将整个AOV向更长的CI移动(左边界右移了11.0±8.8ms,右边界右移了6.0±5.2ms,P均<0.01)。这种双相电震致心律失常性的降低可有助进一步解释双相电震除颤阈值降低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应用超声心动图自动边缘技术(ABD)实时评价21例正常人及31例轻中度高血压病人左心收缩及舒张功能。研究结果表明:高血压组病人左室舒张功能受损早于收缩功能受损;左房收缩功能(左房做功)及舒张功能(左房贮存)均增加(Afs 49.1±6.4%VS 30.1±5.4%;p<0.05;SAEI41.0±5.0%VS.36.3±4.3%,p<0.05;DAEI70.1±6.8%VS7.1±9.4%,p<0.001);左房左室功能相互联系。因此,在评价高血压心脏功能时,须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