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考察中药冰片-薄荷脑低共熔物对神经毒素纳米粒鼻腔给药吸收入脑的影响.方法:采用125Ⅰ同位素标记法,以清醒自由活动大鼠为实验模型,运用脑微透析取样技术,测定脑内神经毒素浓度的变化,并应用药动学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添加冰片-薄荷脑低共熔物的神经毒素纳米粒脑药动学符合二室模型,t_(max),C_(max),AUC,t1/2(β)分别为0.68 h、27.32μg·L~(-1),132.68μg·h·L~(-1),3.107 6 h,其入脑的速度与程度均优于单用薄荷脑或者冰片.结论:神经毒素纳米粒在冰片-薄荷脑低共熔物作用下,可显著增加其鼻腔吸收人脑的药量,且能较快达到峰浓度,消除缓慢.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以川芎嗪(TMP)为指标成分,评价芎冰微乳经大鼠鼻腔给药的脑靶向性,探讨鼻腔给药的可行性。方法 以灌胃、静脉注射给药为对照,结合血液和脑部微透析采样技术,连续收集3种给药途径大鼠血液、脑纹状体中的透析液,HPLC测定TMP浓度,经回收率校正后,用DAS2.1药动学软件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以脑靶向指数(DTI)为指标进行脑靶向性评价。结果 灌胃给药TMP在血液、脑内的药动学过程均符合一室模型,鼻腔、静注给药均符合二室模型。灌胃给药绝对生物利用度(F)为(41.89±5.16)%,TMP在脑内的t1/2、MRT0-∞与鼻腔给药接近,但cmax、AUC0-∞显著小于鼻腔给药,DTI=1.00;鼻腔给药的F为(86.60±2.02)%,脑内的AUC0-∞与静注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显著延长了t1/2、MRT0-∞,分别增加了1.16、1.24倍,DTI=1.13。结论 鼻腔给药后TMP在脑内的AUC0-∞与静注给药相似,部分药物可直接转运入脑,具有一定的脑靶向性,且药物在脑部的驻留时间更长,有望成为一种新的给药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米索前列醇不同给药途径(口服、舌下和阴道)药动学特征。方法 采用平行试验设计,30名中国健康女性志愿受试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空腹口服、舌下含服和阴道给予400 μg米索前列醇片,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受试者血浆中米索前列醇活性代谢物米索前列酸的浓度。结果 受试者空腹口服、舌下含服和阴道给药后的主要药动学参数:tmax分别为(0.18±0.05),(0.40 ± 0.14)和(5.05±1.80)h,ρmax 分别为(1 424±380),(783±285)和(302±198) ng·L-1,t1/2分别为(0.61±0.32),(0.82±0.18)和(5.27±4.38)h,AUC0-t分别为(698±138),(824±302)和(1 313±691)ng·h·L-1,AUC0-∞分别为(709±143),(846±306)和(1 816±727)ng·h·L-1。结论 米索前列醇片经不同途径给药后的药动学有较大差异。空腹口服给药后吸收迅速,米索前列酸达峰最快,舌下含服给药tmax略有延长,阴道给药tmax明显滞后。达峰浓度以空腹口服给药最高,舌下含服次之,阴道给药最低。与空腹口服和舌下含服相比,阴道给药AUC最高,但个体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冰片对广枣中没食子酸药动学的影响。方法 采用RP-HPLC测定广枣水提液和广枣-冰片配伍液灌胃后家兔血浆中没食子酸的药-时曲线,DAS2.0药动学软件拟合房室模型,计算药动学参数,比较没食子酸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差异。结果 广枣单独给药、广枣-冰片配伍后给药,没食子酸在体内代谢动力学模型均为二室开放模型。配伍后,没食子酸的达峰时间提前,V/F减少,CL/F增大。结论 冰片可以促进没食子酸的转运和吸收,体现的了冰片对广枣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双氯芬酸对莫西沙星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的影响。方法 采用平行对照实验设计,健康雄性SD大鼠18只随机分成2组,单用莫西沙星组(ig 40 mg·kg-1 )和双氯芬酸与莫西沙星联合使用组(ig 25 mg·kg-1双氯芬酸,ig 40 mg·kg-1莫西沙星)。采用HPLC测定莫西沙星的血药浓度。用DAS2.0程序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健康雄性SD大鼠灌胃给药:单用组、联用组莫西沙星ρmax分别为(6.7±1.1)和(4.4±1.0)mg·L-1,tmax分别为(0.9±0.2)和(1.2±0.2)h;AUC0-t 分别为(34.4±9.6)和(27.5±7.8)mg·h·L-1,AUC0-∞分别为(41.2±12.2)和(30.8±11.9)mg·h·L-1;t1/2分别为(9.0±5.7)和(6.2±3.7)h;Clz/F分别为(1.1±0.5)和(1.4±0.5) mL·h-1·g-1,联用组莫西沙星的AUC0-t、AUC0-∞ρmax均显著小于单用组(高侧P>0.05,低侧P<0.05),两组莫西沙星tmaxt1/2Clz/F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氯芬酸和莫西沙星联合用于大鼠时,双氯芬酸使莫西沙星的AUC和ρmax减小,临床上应注意两药联用时的给药剂量的调整。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天然冰片对雄性SD大鼠口服尼莫地平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天然冰片临床等效剂量组(90 mg·kg-1)及高剂量组(270 mg·kg-1),在灌胃给予空白溶媒或天然冰片后各组均口服尼莫地平20 mg·kg-1,于给药前和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取血,样品处理后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测定尼莫地平含量,采用WinNonlin 5.0.1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临床等效剂量的天然冰片对尼莫地平口服吸收无显著影响,高剂量天然冰片使血浆中尼莫地平的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增大,但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剂量天然冰片可轻微促进尼莫地平的口服吸收,但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 考察亲水性多肽类药物神经毒素自组装核壳型纳米粒(self-assembled neurotoxin-loaded nanoparticles of core-shell type, NT-SAN大鼠鼻黏膜给药后脑内药动学特征。方法 以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NT(FITC-NT,采用聚乙二醇-g-聚氰基丙烯酸乙酯嵌段共聚物(PEG-g-PECA为载体,乳化聚合法制备FITC-NT-SAN。采用大鼠脑微透析技术及荧光分光光度法,以FITC-NT-SAN和FITC-NT溶液肌内注射给药为对照,连续测定FITC-NT-SAN经鼻黏膜给药后FITC-NT在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eriaqueductal gray, PAG部位浓度的经时变化。结果 FITC-NT-SAN呈圆形或类圆形,大小均匀,平均粒径为(89.6±8.9nm,包封率为(58.43±0.62%。FITC-NT-SAN经鼻黏膜给药后在PAG的FITC-NT浓度均明显高于FITC-NT-SAN和FITC-NT溶液的肌内注射给药(P<0.01,ρmaxtmax 和AUC0-∞分别为(89.26±7.58ng·mL-1、120.00 min和(26 320.88±1 007.74ng·min·mL-1,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37.28%。结论 以PEG-g-PECA为载体的FITC-NT-SAN经鼻黏膜给药有助于提高NT的脑内浓度及生物利用度,该结果为研究适宜蛋白质多肽类等大分子药物经鼻黏膜给药的脑靶向新剂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欧阳波  刘晓丹  杨筱倩  丁煌  黄小平  邓常清 《中草药》2020,51(23):5990-5997
目的 从Notch信号通路探讨冰片配伍黄芪甲苷(astragaloside IV,AST IV)和三七总皂苷(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PNS)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CIRI)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冰片(7.5 mg/kg)组、PNS(25 mg/kg)组、AST IV(10 mg/kg)组、AST IV(10 mg/kg)+PNS(25 mg/kg)组、冰片(7.5 mg/kg)+AST IV(10 mg/kg)+PNS(25 mg/kg)低剂量组、冰片(15 mg/kg)+AST IV(20 mg/kg)+PNS(50 mg/kg)高剂量组、依达拉奉(4 mg/kg)组。假手术组、模型组ig 0.5% CMC-Na,依达拉奉组ip相应药物,其余各组ig相应药物,2次/d,间隔12 h。末次给药后2 h采用线栓法阻断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建立CIRI模型。缺血2 h,再灌注22 h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HE染色法观察缺血皮质区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ron specific nuclear,NeuN)、内皮屏障抗原蛋白(endothelial barrier antigen,EBA)表达;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Notch1、Notch胞内域(intracellular domain of Notch,NICD)蛋白表达。结果 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细胞损伤率显著增加(P<0.01);各给药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细胞损伤率显著降低(P<0.05、0.01),冰片+AST IV+PNS组的效应强于各药物单用及AST IV+PNS组(P<0.05、0.01)。模型组大鼠缺血皮质区NeuN、EBA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各给药组NeuN、EBA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0.01),冰片+AST IV+PNS组的效应强于各药物单用及AST IV+PNS组(P<0.05、0.01)。模型组大鼠缺血皮质区VEGF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NICD、Notch1蛋白表达无显著变化;冰片+AST IV+PNS组VEGF、NICD、Notch1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1),且3种药物配伍的效应强于各药物单用及AST IV+PNS(P<0.05、0.01)。结论 冰片、AST IV、PNS具有抗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和脑微血管损伤的作用,3种药物配伍的作用强于各药物单用及AST IV+PNS,其作用可能与激活Notch信号通路、上调VEGF表达,从而发挥对缺血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左旋多巴在大鼠血液和纹状体细胞外液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方法 大鼠单次灌胃给予左旋多巴48 mg·kg-1和苄丝肼12 mg·kg-1后,采用脑微透析活体取样和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测定给药后6 h内不同时间点大鼠血浆和纹状体细胞外液左旋多巴浓度,应用3P87药动学程序拟合药动学参数。结果 左旋多巴在血浆及纹状体细胞外液药-时曲线均符合一室模型,左旋多巴在纹状体细胞外液半衰期(t1/2)、达峰时间(tmax)、达峰浓度(ρmax),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分别为(63.25±25.80) min, (34.21±8.70)min,(112.98±76.85)μg·L-1,(14 443±8 744)μg·min·L-1(n=7),血浆t1/2,tmax,ρmax,AUC0→∞分别为(78.94±7.95) min, (6.763±3.579) min, (4 373±1 815)μg·L-1,(509 940±134 619)μg·min·L-1(n=7),其中左旋多巴在纹状体细胞外液和外周血t1/2相近(P>0.05),而纹状体tmax远大于外周血(P<0.01)。结论 左旋多巴在血液和作用靶部位纹状体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不完全一致,血药浓度变化规律不能完全反映药物在脑内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0.
温然  赵雪姣  李慧云  杨冰  程艳珂  陆洋  杜守颖 《中草药》2013,44(18):2573-2576
目的 建立小鼠iv醒脑静注射液后测定脑内栀子苷浓度的HPLC法,探讨醒脑静注射液中栀子苷在小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方法 40只小鼠尾iv醒脑静注射液10.9 mg/kg(以栀子苷计)后,分别于1、3、5、10、30、60、90、120 min摘眼球放血后脱颈椎处死5只小鼠,迅速分离出小鼠全脑,制成脑匀浆,HPLC测定脑匀浆中栀子苷的量,以Kinetica软件拟合药动学参数,拟合方法选择非房室模型。结果 栀子苷脑药浓度在54~1 620 ng/g时线性关系良好,r=0.999 1;栀子苷脑药浓度在216、864、1 620 ng/g时萃取回收率分别为(102.60±4.28)%、(102.16±4.48)%、(97. 66±3.25)%;日内、日间精密度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4.10%。小鼠iv醒脑静注射液后,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为(1 246.0±520.7)ng/g,tmax为1 min,MRT为(50.5±1.9)min,AUC为(35 780.3±6 148.0)ng/(min?g)。结论 该方法简便、快速、重复性好,适用于小鼠栀子苷脑药浓度测定及药动学研究。  相似文献   

11.
黄秋洁  叶勇  魏涌标  刘华钢  韦冬迷  阮慧 《中草药》2017,48(16):3366-3369
目的筛选战骨提取物中柚皮素的最佳透皮促渗剂及其用量。方法以大鼠腹部皮肤为实验屏障,用改良Franz扩散池法建立离体经皮吸收实验方法,收集战骨提取物中柚皮素的透皮接收液,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透皮速率。结果以冰片、薄荷脑、氮酮作为促渗剂对柚皮素的透皮吸收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其促渗作用强度冰片薄荷脑氮酮,当冰片用量为5%时,柚皮素的透皮速率可达0.136 8 mg/(cm2·h)。结论以5%冰片作为促渗剂时可以较好地促进战骨提取物中柚皮素的经皮吸收。  相似文献   

12.
二种萜烯类化合物对甲硝唑透皮吸收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卫铭  王晖  陈丽  吴铁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6):1003-1004
目的对氮酮、冰片、薄荷醇促透作用进行比较,为找到更合理有效促透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离体透皮实验装置上进行透皮吸收实验和贮库效应的研究。结果氮酮、冰片、薄荷醇单独应用时对甲硝唑经皮渗透均有促进作用,增渗倍数分别为2.48,2.19和2.66;当氮酮与冰片或薄荷醇合用时,促透效应比单用氮酮时显著增强(P<0.01)。氮酮单独应用时对甲硝唑经皮渗透和贮库效应影响不明显,但氮酮和薄荷醇合用时贮库效应显著增加。结论冰片、薄荷醇均对甲硝唑的皮肤吸收有促透作用,与氮酮合用时效果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3.
目的:考察熵权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促透剂促透效果评价的可行性,为促透剂评价提供可靠的方法。方法:以双氯芬酸钠为模型药物,氮酮、陈皮挥发油、桉叶油、薄荷醇和冰片为促透剂,以离体SD大鼠皮肤为透皮屏障,在改良的Franz扩散池上进行透皮试验。采用HPLC测定接收液中双氯芬酸钠含量,流动相甲醇-水-冰乙酸(80∶20∶0.5),检测波长276 nm,计算渗透系数、稳态流量、滞后时间、增渗倍数,运用熵权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各促透剂的作用进行评价。结果:各组促透剂对双氯芬酸钠均有不同效果的促透作用,其中氮酮、薄荷醇和冰片表现为优,最大隶属度分别为0.761 1,0.582 1和0.495 4;陈皮挥发油和桉叶油表现为良,最大隶属度分别为0.454 2和0.480 9。结论:熵权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可对中药促透剂的促透效果进行客观、清晰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茴拉西坦血药浓度测定及药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茴拉西坦片的血药浓度测定及在健康人群中的药代动力学。方法 8名健康志愿者单剂量 po 茴拉西坦分散片,以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浆中茴拉西坦浓度。结果 在0~100.0 mg·ml〈sup〉-1〈/sup〉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最低检测浓度为2.0 ng·ml〈sup〉-1〈/sup〉。日内、日间误差小于4.47%和5.26%(n=5),平均回收率为(90.19±0.69)%(n=5)。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用3P87程序拟合,药-时曲线符合开放一室模型,其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为:达峰时间 t〈sub〉max〈/sub〉为(22.94±1.66) min;峰浓度 c〈sub〉max〈/sub〉为(61.24±4.15) ng·ml〈sup〉-1〈/sup〉;消除半衰期 t〈sub〉1/2ke〈/sub〉=(22.69±2.45) min;t〈sub〉1/2ke〈/sub〉=(9.54±2.01) min;药-时曲线下面积 AUC 为(3735.78±192.33) ng·min·ml〈sup〉-1〈/sup〉。结论 本方法简单准确,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丹参素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及生物利用度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研究丹参素在大鼠体内药动学和口服生物利用度。方法:以随机分组组间对照实验设计方法,用超高压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法测定丹参素血药浓度,用topfit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在12只SD大鼠(两组)体内研究单剂量灌胃或静脉注射46 mg.kg-1丹参素后的药动学参数和口服生物利用度。结果:灌胃组大鼠的Cmax为(1 419±439)ng.mL-1,tmax为(60.1±19.0)min,t1/2为(138.9±42.2)min,AUC为(2.01±0.40)×105ng.min.mL-1,静脉注射组大鼠的t1/2为(159.9±77.2)min,AUC为(2.11±0.55)×106ng.min.mL-1。结论:丹参素的口服生物利用度为9.53%,口服生物利用度较差,其半衰期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芳冰鼻吸剂的处方工艺优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优选芳冰鼻吸剂的处方工艺。 方法: 以大鼠睡眠持续时间和入睡潜伏期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考察薄荷脑、芳樟醇、冰片用量对芳冰鼻吸剂处方工艺的影响。以冰片、薄荷脑的溶解性及鼻吸剂气味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乙醇不同体积对该制剂释药速率的影响;以薄荷脑、芳樟醇、冰片的体外释放度为指标,结合睡眠剥夺药效验证,确定芳冰鼻吸剂的最佳处方。 结果: 最佳处方为冰片0.15 g,芳樟醇0.4 mL,薄荷脑0.070 9 g,90%药用乙醇0.1 mL;潜伏期(13.26±1.51) min,睡眠持续时间(43.58±1.94) min。 结论: 芳冰鼻吸剂处方设计合理,药味芳香宜人,为中药肺部给药制剂的开发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用本实验室建立的测定血液中内酯浓度的方法,对银杏内酯A(ginkgolide A,GA)和银杏内酯B(ginkgolide B,GB)在10例健康受试者体内的药动学进行了研究。方法 10例健康受试者,静脉滴注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于给药后不同的时间取血,用气相-质谱联用法测定血药浓度,并计算GA和GB的药动学参数。结果 健康受试者静脉点滴GA和GB后的代谢均符合二房室模型,t1/2分别为3.73,4.25 h。AUC值分别为68 305.10,19 714.69 ng·min·mL-1。结论 GC-MS测定银杏内酯的血药浓度是测定银杏内酯的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刘福和  赵燕敏  冯健  魏颖慧  李范珠 《中草药》2009,40(11):1760-1763
目的 制备聚山梨酯-80包裹的神经毒素-Ⅰ(NT-Ⅰ)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PBCA)纳米粒(T-80-NT-Ⅰ-PBCA-NP),并考察其脑内药动学特征.方法 以PBCA为纳米材料,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T-80-NT-Ⅰ-PBCA-NP,以大鼠为实验对象,经鼻腔给药后,运用脑微透析取样技术,以未包裹的NT-Ⅰ PBCA纳米粒(NT-Ⅰ-PBCA-NP)为对照组,研究神经毒素-Ⅰ在脑内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的动力学过程.结果 大鼠鼻腔给药后,聚山梨酯-80包裹与未包裹的NT-Ⅰ PBCA纳米粒药物浓度-时间曲线符合开放性二室模型,其主要药动学参数t_(max)分别为(71.018±7.641)、(55.830±6.072)min;C_(max)分别为(117.189±10.036)、(52.277±6.217)ng/mL;AUC0_(0→∞)分别为(22 836.633±51.052)、(12 786.934±30.723)ng·min·mL~(-1).结论 T-80-NT-Ⅰ-PBCA-NP鼻腔给药后延长NT-Ⅰ达峰时间,且显著提高NT-Ⅰ的脑内浓度.  相似文献   

19.
痹痛巴布剂中多元复合透皮吸收促进剂的优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优选痹痛巴布剂中多元复合透皮促进剂(MCPE).方法:采用Frans扩散池法进行体外透皮吸收试验,以单位面积累积释放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1%冰片(B0),1.5%氮酮(AZ),5%丙二醇(PG)及1%薄荷脑(MT)对痹痛巴布剂中桂皮醛体外经皮渗透的影响;以透皮速率、外观及初黏力的综合评分为指标,通过U7(74)均匀设计法优化MCPE的配比.结果:1%MT,1% BO,5% PG及1.5%AZ对痹痛巴布剂中桂皮醛的透皮渗透均具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MCPE最佳BO-AZ-PG-MT配比为1.33%:1.90%:6.40%:1.30%.结论:优选的MCPE可明显提高痹痛巴布剂的透皮速率常数,同时对其外观质量及初黏力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0.
张琴  刘莉  刘强 《中国药学杂志》2010,45(8):617-620
 目的 研究超微粉碎对川芎中阿魏酸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性质的影响。方法 家兔灌胃给药10 g(生药)·kg-1,耳中动脉取血,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兔血清中阿魏酸含量,色谱条件为:色谱柱Thermo Hypersil GOLD-C18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甲醇-水(含0.5%冰醋酸)(20∶80),流速0.8 mL·min-1,检测波长322 nm,柱温30 ℃。用3P97计算川芎超微粉和普通粉中阿魏酸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参数。结果 建立了HPLC测定家兔血清中阿魏酸含量的方法。口服普通粉和超微粉混悬液后阿魏酸在家兔体内符合一室模型,权重为1/C2。普通粉组和超微粉组的主要药动学参数为ke(0.004 97±0.000 60)和(0.005 89±0.000 78) min-1;ka=(0.065 4±0.012 5)和(0.134±0.033) min-1;t1/2(ka)=(10.590±3.323)和(5.162±1.200) min;t1/2ke=(139.52±17.01)和(117.78±15.13) min;tpeak=(42.640±6.882)和(24.359±3.72) min;ρmax=(345.97±50.79)和(387.58±42.58) ng·mL-1;AUC0-t(n)=(80 539±12 826)和(77 295±10 342)ng·min·mL-1; AUC0~Infinite=(93 360±15 832)和(91 058±18 673)ng·min·mL-1。结论 川芎超微粉中阿魏酸在家兔体内的吸收和消除的速度都比普通粉快,AUC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