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手法对颈曲改变的颈椎病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颈曲与椎--基底动脉在颈椎病病理过程和康复过程中的相关关系。方法:分有颈曲异常的颈椎病组(观察1组)、无颈曲异常的颈椎病组(观察2组)和健康组(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施行手法治疗。观察对比观察组治疗前后与对照组的颈曲值和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血流速度,并统计它们的相关系数。结果:观察1组的颈曲和LVA、RVA、BA的血流速度普遍低于对照组和观察2组,治疗后,颈曲改善,血流速度明显提高,观察1组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与颈曲呈相关性。结论:颈曲对椎--基底动脉有内在的致病作用。手法可以恢复颈曲形状,促进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2.
王友刚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32(3)
综述了近几年来针灸推拿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现状,从针刺、针灸结合、电针、推拿、针刺结合推拿、综合治疗等疗法进行了总结和归纳,阐述了针灸推拿治疗本病的优势与不足,为临床更好的应用针灸推拿治疗该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颈椎康复操对颈椎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治疗方法上一般以保守疗法为主。近年来,笔者通过指导患者进行由我院推拿专科创编的颈椎康复操自我锻炼方法治疗该病,并对治疗前后的椎一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进行经颅多普勒(TCD)观察,获效较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推拿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 I)患者脑血管功能的影响,探讨该法治疗VB I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VB I患者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及基底动脉(BA)治疗前后收缩期峰流速(Vs)、舒张期末峰流速(Vd)、平均峰流速(Vm)以及血管搏动指数(PI),观察其指数的改变情况而作出评价。结果:患者Vm、PI和血管弹性指标(D I,D I=VD/VS)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改变(P<0.01,P<0.05)。结论:推拿疗法对VB I患脑血管有较好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针刀闭合性松解术联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4例颈性眩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两组各42例,治疗组患者使用针刀闭合性松解术联合手法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西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疗效及眩晕症状评分,同时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86%,明显高于对照组69.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眩晕症状评分为(24.10±4.12)分明显高于治疗前的(11.75±4.01)分及对照组的(14.54±5.64)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高流速及低流速患者治疗后VA及BA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闭合性松解术联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状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推拿为主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傲霜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9,7(6):16-17
为研究推拿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临床效果,本文观察推拿并静脉滴注复方丹参、单纯静脉滴注复方丹参以及静脉滴注复方丹参并口服尼莫地平片三种不同方法治疗VBI的临床效果,以Ridit分析及U 检验对三组疗效进行分析证实推拿为主治疗VBI疗效最优。作者同时讨论了推拿治疗VBI的机理,并认为推拿并静脉滴注复方丹参治疗VBI内外合治,能迅速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消除临床症状,应为临床治疗VBI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整脊手法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变的影响.方法:将60例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的病人做整脊手法治疗,隔天1次,10次为1疗程,连续治疗2疗程后,比较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及椎-基底动脉血流的参数变化.结果: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及椎-基底动脉血流的参数均有显著变化(P<0.01).结论:整脊手法能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痛宁丸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模型家兔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采用家兔颈椎横突侧面注射硬化剂法,制备椎动脉型颈椎病模型。造模前后对所有家兔进行TCD检测,观察脑血流速度变化,以确定模型制备成功。取成模家兔40只,随机分为5组。颈痛宁丸高、中、低剂量组给予不同浓度的颈痛宁丸;阳性对照组给予颈复康颗粒;模型组给予等容积生理盐水。另取健康家兔8只组成空白对照组。灌胃给药4周后,对各组家兔行TCD检测。并将各给药组家兔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与模型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用药后,各给药组与模型组比,左侧椎动脉Vm、右侧椎动脉Vm、基底动脉Vm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颈痛宁丸高剂量组左侧椎动脉Vm、右侧椎动脉Vm、基底动脉Vm与模型组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P0.01),颈痛宁丸中剂量组左侧椎动脉Vm与模型组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痛宁丸有提高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多年来,针刺治疗颈椎病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研究多集中于提高动脉血流速度方面,临床上发现很多颈椎病导致椎基底动脉缺血患者脑血流速度并非减慢,在经颅多普勒(TCD)的检测下反呈一种高流速状态,针刺对此同样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笔者近年来以针刺外风府穴为干预手段,观察针刺对椎-基底动脉高血流速度和低血流速度的调节作用,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8年至2010年在我院针灸推拿科门诊确诊的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异常患者40 相似文献
10.
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椎-基底动脉系统历时短暂的、反复发作的脑相应供血区供血障碍,常引起短暂的神经功能缺失,它是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被认为是缺血性卒中的最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太冲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 B1)患者椎动脉血流速度紊乱的干预作用,为穴位特异性研究提供临床依据.方法:100例VBI患者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分出低流速型血管(43条)、高流速型血管(79条);对照组为正常人群50例,计椎动脉100条,观察针刺太冲穴前后椎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Vs)的变化.结果:针刺太冲后低流速型椎动脉Vs明显增高,针刺5~10min、出针后半小时与针刺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高流速型推动脉Vs明显降低,针刺5~10min、出针后半小时与针刺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对照组针刺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太冲穴以双相调节的方式有效地改善椎动脉的供血,纠正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紊乱. 相似文献
12.
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速度异常会导致患者出现头晕等症状,脑血流图检测能较客观地反映其供血状况,不仅是该病的常用检查诊断方法,还可作为疗效评价的客观指标.2007年3月~2008年2月,笔者采用针刺"外风府"穴的新方法(简称针刺法)治疗该病3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针刺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眩晕患者的疗效及脑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将92例VB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盐酸氟桂利嗪治疗,观察组联合针刺治疗,2个疗程后对比两组疗效、中医证候评分及脑动脉血流速度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愈率63.04%,明显优于对照组的39.13%;观察组眩晕症状积分治疗前后差值(9.63±3.71)分,明显大于对照组的(7.16±3.39)分;观察组治疗前脑动脉血流减慢者或增快者治疗后脑动脉血流Vm均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疗法治疗VBI所致眩晕可双向调节脑动脉血流速度,迅速缓解眩晕症状,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对耳鸣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进而分析后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51例耳鸣患者给予颈部及患耳电针治疗20次,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耳鸣症状的量化评估并以超声多普勒(TCD)法检查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分析耳鸣症状的变化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之间的关系,从而探讨耳鸣的病因。结果:51例耳鸣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表现为各血管收缩期及舒张期峰值均降低,经电针治疗后耳鸣症状获得改善,其中,31例患者椎动脉及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的提高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而舒张期血流速度峰值的提高则无统计学差异,此结果可在限定年龄组的统计分析中得到重复。结论:耳鸣的发生可能与椎基底动脉收缩期流速下降进而导致内耳缺血有关,电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逆转这种改变。 相似文献
16.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1)
目的观察手法推拿联合针灸治疗老年颈性眩晕的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80例老年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 mg口服,1次/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医手法推拿联合针灸治疗,1次/d,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愈显率分别为80. 0%和52. 5%,治疗组愈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 2组治疗后基底动脉、左右侧椎动脉动脉收缩期峰流速(Vs)均明显加快(P均<0. 05),且治疗组明显快于对照组(P <0. 05); 2组治疗后国际DHI眩晕障碍量表和欧洲眩晕量表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 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手法推拿联合针灸治疗老年颈性眩晕效果理想,可有效改善眩晕症状及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方法 9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半夏白术天麻汤.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其治疗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改善亦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者. 相似文献
18.
2000-2005年,本院对96例符合颈性眩晕诊断并有枕后三角卡压症状的患者采用松解术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马旭雯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3,17(1):48-49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是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是导致脑梗塞的主要原因之一 ,是脑梗塞的先兆 ,是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笔者用中药汤剂治疗能使患者的HCT、FG降低至正常。1 临床资料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 2 0例 ,平均年龄 5 5岁 ,男 10例 ,女 10例 ,诊断标准符合西医教材《神经内科学》制定标准。2 治疗方法入院后即予扩血管、降压、抗凝钙拮抗剂、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治疗 7天后症状不见缓解 ,仍有眩晕发作 ,与治疗前比发作次数、持续时间未见任何改变者改用中药汤剂依中医理论辨证施治。属肝阳上亢证者症见眩晕头胀 ,面红 ,每…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