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髓转移癌(MCBM)的发病机制及临床与血液学特征,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82例MCBM患者的临床表现、X线检查、实验室检查、血象与骨髓象等资料。结果:82例MCBM患者中。临床表现以贫血(70.7%)、骨痛(57.3%)、发热(37.8%)及出血(25.6%)最常见。82例骨髓涂片均找到MCBM细胞,其中43例(52.4%)找到原发肿瘤,以肺癌(19.5%)、乳腺癌(10.9%)和胃肠道癌(4.9%)最多见。结论:临床上,当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贫血、骨痛、发热及(或)出血等症状时,应考虑MCBM可能,可作骨髓穿刺或骨髓活检,寻找原发癌的来源。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以血液系统表现首发的骨髓转移癌患者的临床表现和骨髓细胞形态学特点,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36例骨髓转移癌患者的临床表现、血常规及骨髓特点。[结果]36例患者症状以骨痛(99.4%)、贫血(69.4%)、发热(36.1%)最常见,骨髓涂片尾部或边缘见转移癌细胞,24例患者(66.7%)找到原发肿瘤,以肺癌(22.2%)、乳腺癌(13.9%)、前列腺癌(11.1%)最多见。[结论]对于临床上出现不明原因的贫血、骨痛、发热等症状的患者,应考虑到骨髓转移癌可能,应及时作骨髓穿刺或骨髓活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骨髓转移癌(MCBM)的发病机制及临床与血液学特征,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82例MCBM患者的临床表现、X线检查、实验室检查、血象与骨髓象等资料。结果:82例MCBM患者中,临床表现以贫血(70.7%)、骨痛(57.3%)、发热(37.8%)及出血(25.6%)最常见。82例骨髓涂片均找到MCBM细胞,其中43例(52.4%)找到原发肿瘤,以肺癌(19.5%)、乳腺癌(10.9%)和胃肠道癌(4.9%)最多见。结论:临床上,当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贫血、骨痛、发热及(或)出血等症状时,应考虑MCBM可能,可作骨髓穿刺或骨髓活检,寻找原发癌的来源。  相似文献   

4.
骨髓活检组织印片在贫血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讨骨髓活检组织印片在贫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了65例贫血患的骨髓活检组织印片、骨髓活检组织切片和骨髓穿刺涂片的诊断结果。结果显示,骨髓活检组织印片及切片的诊断符合率优于骨髓穿刺涂片,尤其在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转移癌,其符合率明显高于骨髓穿刺涂片检查(P<0.01)。骨髓活检组织印片及切片两之间的诊断符合率虽无明显差异,但骨髓活检组织印片观察细胞细微结构较切片好,且操作简单、确诊及时。本研究提示,骨髓活检组织印片检查对贫血的诊断有较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探讨骨髓抽吸-活检双标本一步法取材在骨髓转移癌诊断中的价值。对我院46例骨髓转移癌患者采用骨髓抽吸-活检双标本一步法取材,同步分析骨髓穿刺涂片及骨髓活检组织切片结果。结果表明,骨髓抽吸-活检双标本一步法取材成功率95.7%。46例患者中45例(97.8%)骨髓活检组织切片中可观察到多少不等的成团、成簇的转移癌细胞,且可见形态异常改变。骨髓涂片中可观察到癌细胞团者占54.3%。转移癌患者骨髓活检中有不同程度的骨髓纤维组织增生,以轻中度增生为主。除食管癌中骨髓活检诊断阳性率为83.3%外,其余转移癌骨髓活检诊断阳性率为100%。骨髓涂片在卵巢肿瘤、胸椎肿瘤、肺癌、胃癌、乙状结肠癌、食管癌及不明原发灶转移癌中诊断阳性率分别为33.3%、50%、72.2%、60%、50%、33.3%和25%。骨髓活检诊断阳性率高于骨髓涂片。结论:骨髓抽吸-活检双标本一步法取材成功率高;骨髓活检在骨髓转移癌诊断方面优于骨髓涂片,将两者结合同步分析能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骨髓转移癌的骨髓像、血象表现特点.方法 对34例骨髓转移癌患者实验室数据、临床症状、体征进行回顾性分析讨论.结果 本研究中的骨髓转移癌以肺部、胃肠道恶性肿瘤常见:其中8例未找到原发灶,占23.53%,发现有血细胞减少者31例(91.18%),白细胞升高18例(52.94%),血片见幼红幼粒22例(64.71%),血清碱性磷酸酶增高24例(70.59%).34例骨髓涂片的尾部和/或两侧边缘处见到数量不等的成团和/或散在分布的转移癌细胞.结论 骨髓检查是确诊转移癌的有效方法,阳性率高,对不能解释的贫血、骨痛及发热患者应尽早进行骨髓穿刺检查,有助于明确或未明确诊断的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以及延缓病情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骨髓活检切片、骨髓涂片和外周血涂片在疑难血液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对37例临床疑难血液病患者进行外周血采集、骨髓穿刺和骨髓活检,分别观察外周血涂片、骨髓涂片和骨髓活检切片.结果 37例疑难血液病确诊为3例再生障碍性贫血、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6例原发性骨髓纤维化、13例继发性骨髓纤维化、7例淋巴瘤骨髓浸润、3例骨髓转移癌.在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原发性和继发性骨髓纤维化、淋巴瘤及骨髓转移癌诊断方面,骨髓活检切片优于涂片.结论 骨髓活检切片、骨髓涂片和外周血涂片同步观察能有效提高临床疑难血液病诊断的准确率,减少误诊率,并正确判断疾病的分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骨髓涂片和骨髓活检在血液疾病诊断中各自的优缺点,以及骨髓涂片结合活检在提高某些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血液疾病骨髓涂片诊断和骨髓活检诊断与最终临床诊断的符合率。结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再生障碍性贫血(AA)、急性白血病(AL)、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骨髓增殖性疾病(MPD)、急性造血功能停滞、骨髓转移癌、原发部位不明的转移癌的涂片诊断率分别为66.67%、90.00%、66.67%、0、80.00%、0、80.00%和100%,骨髓病理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3.33%、100%、100%、100%、100%、100%、80.00%和100%。两者结合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1.67%、100%、100%、100%、100%、100%、80.00%和100%。结论在血液疾病的诊断中,骨髓活检是骨髓涂片的重要补充,两者结合对提高疾病诊断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通过骨髓象检查诊断骨髓转移癌的价值,以及骨髓转移癌骨髓象变化的特点。方法常规髂前或髂后上棘抽取骨髓液涂片,同时制备血涂片,行瑞-姬复合染色后显微镜检查,找到转移癌(瘤)细胞,即诊断为骨髓转移癌(瘤)。结果64例患者均由骨髓涂片骨髓象检查发现癌(瘤)细胞而确诊。其中1次检查即明确诊断者52例(81.2%),2次检查明确诊断者11例(17.2%),3次检查明确诊断者1例(1.6%)。癌(瘤)细胞主要出现在涂片的尾部及边缘,有17例(26.6%)涂片所见主要为癌(瘤)细胞。根据涂片中出现的癌(瘤)细胞的形态、排列方式,结合临床表现,骨髓象检查诊断为癌细胞骨髓转移(未分类)32例(50.0%),腺癌骨髓转移29例(45.3%),神经母细胞瘤骨髓转移3例(4.7%)。结论诊断恶性肿瘤骨髓转移,骨髓象检查阳性率高,简便易行,只要涂片中找到癌(瘤)细胞,即可直接获得骨髓转移癌的病理诊断。但当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癌细胞单个散在或癌细胞团不典型时,诊断及判断细胞来源需慎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首发为血液系统表现的骨髓转移癌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外周血常规及骨髓细胞形态学特点,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39例骨髓转移癌患者的临床表现、血常规及骨髓特点。结果 39例骨髓转移癌患者临床症状以骨痛(66.67%)、贫血(71.79%)、发热(38.46%)最常见,骨髓涂片尾部或边缘见转移癌细胞,原发灶不明转移癌占38.46%,其次为肺癌、前列腺癌、胃癌、乳腺癌等。结论对于临床上出现不明原因的贫血、骨痛、发热等症状的患者,应考虑到骨髓转移癌可能,及时作骨髓穿刺或骨髓活检,正确辨别骨髓转移癌细胞形态特点是提高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64例骨髓转移癌骨髓象诊断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菊兴  张纪云 《检验医学》2010,25(2):103-106
目的探讨通过骨髓象检查诊断骨髓转移癌的价值,以及骨髓转移癌骨髓象变化的特点。方法常规髂前或髂后上棘抽取骨髓液涂片,同时制备血涂片,行瑞一姬复合染色后显微镜检查,找到转移癌(瘤)细胞,即诊断为骨髓转移癌(瘤)。结果64例患者均由骨髓涂片骨髓象检查发现癌(瘤)细胞而确诊。其中1次检查即明确诊断者52例(81.2%),2次检查明确诊断者11例(17.2%),3次检查明确诊断者1例(1.6%)。癌(瘤)细胞主要出现在涂片的尾部及边缘,有17例(26.6%)涂片所见主要为癌(瘤)细胞。根据涂片中出现的癌(瘤)细胞的形态、排列方式,结合临床表现,骨髓象检查诊断为癌细胞骨髓转移(未分类)32例(50.0%),腺癌骨髓转移29例(45.3%),神经母细胞瘤骨髓转移3例(4.7%)。结论诊断恶性肿瘤骨髓转移,骨髓象检查阳性率高,简便易行,只要涂片中找到癌(瘤)细胞,即可直接获得骨髓转移癌的病理诊断。但当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癌细胞单个散在或癌细胞团不典型时,诊断及判断细胞来源需慎重。  相似文献   

12.
血液疾病骨髓磁共振成像信号分型初探(附3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液疾病骨髓磁共振成像信号特点、分型与病理基础。资料与方法:经病理证实白血病(AL)20 例,骨髓纤维化(MF)6例,多发性骨髓瘤(MM)3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3例,行腰椎、髂骨、股骨中上段骨髓SE及增强,脂肪抑制各序列成像磁共振成像检查,分析骨髓信号的分布与形态特点并分型。结果:按骨髓磁共振成像表现以及病变扫描部位的信号强度、形态及病变范围等分为4种类型:Ⅰ型,正常骨髓信号。Ⅱ型,不规则形信号。Ⅲ型,弥漫性斑片状信号。Ⅳ型,弥漫性信号变化。结论:血液疾病骨髓信号的分布与形态具有一定的规律,反映了相应的病理基础。将其总结分型,便于正确认识血液疾病骨髓信号的变化,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骨髓活检组织印片在全血细胞减少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 5 6例全血细胞减少患者的骨髓活检组织印片、骨髓活检组织切片和骨髓穿刺涂片的诊断结果。结果骨髓活检组织印片及切片的诊断符合率高于骨髓穿刺涂片 ,尤其在诊断原发性骨髓纤维化 (骨纤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障 )、骨髓转移癌时 ,其符合率明显高于骨髓穿刺涂片检查 .骨髓活检组织印片及切片两者之间的诊断符合率无明显差异 ,但骨髓活检组织印片观察细胞细微结构较切片好 ,且操作简单、确诊及时。结论骨髓活检组织印片检查对全血细胞减少的诊断有较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骨髓活检在骨髓穿刺干抽患者中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骨髓活检在骨髓穿刺干抽患者中的诊断意义。方法采用骨髓活检塑料包埋技术,对5 148例骨髓常规穿刺呈干抽现象的54例患者的骨髓活检结果进行了回顾分析。结果 54例骨髓穿刺干抽患者均得到明确诊断。骨髓穿刺干抽发生率为1%,发生率较多的有原发性骨髓纤维化(100%)、骨髓转移癌(33%)、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2%)、再生障碍性贫血(12%)等;发生骨髓穿刺干抽的54例患者性别差异不大,年龄大者发生率高,且均有不同程度的网状纤维的增多;骨髓穿刺干抽的发生与骨髓增生异常活跃和极度减低也有一定的关系。结论骨髓活检能为骨髓穿刺干抽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明确依据,也是常规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的有力补充。  相似文献   

15.
代阳  吴俣  牟一 《华西医学》2014,(4):630-634
目的探讨实体瘤合并显著血象异常患者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预后价值及治疗。方法2012年4月9日收治1例经消化道内窥镜及病理活检诊断为胃低分化/未分化癌患者,骨髓涂片、活检、染色体及骨髓增生症相关基因突变检查排除骨髓增生症。手术切除胃癌及腹腔内转移肿瘤。结果肿瘤病变切除后血象得以改善,但患者肿瘤负荷大,广泛转移,长期预后不良。结论实体瘤可以骨髓增生症类似的血象异常为首发表现,属于副肿瘤综合征,是肿瘤的预后不良因素。  相似文献   

16.
背景:晚期肝病及肝移植后造血系统受累相关报道较少见。目的:通过对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骨髓细胞学的观察,探讨移植前造血功能的改变及移植后多种并发症对骨髓造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例实施原位肝移植患者,因与血液系统疾病相关,需行骨髓细胞学检查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其中移植前2例,移植后18例。结果与结论:原位肝移植患者移植前容易出现骨髓细胞学改变为脾功能亢进、大红细胞性贫血,移植后出现:移植物抗宿主病、浆细胞白血病、反应性粒细胞增高、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嗜血细胞综合征、粒细胞缺乏症、急性造血细胞停滞、转移癌、反应性血小板增高。说明通过骨髓细胞学检查,监测肝移植围手术期各种并发症对骨髓造血功的影响,特别对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患者,实施及时抢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