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测量血压时一般要求袖带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但进行长时间无创血压监测时很难做到让患者持续性坐位或仰卧位。本文通过比较女性仰卧位、侧卧位左右上肢动态血压测量的结果,探讨它们之间差异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坐位与仰卧位无创血压测量有否不同。方法对200名健康学生选用左、右上肢肱动脉测压法,分别测量采用坐位、仰卧位两种体位的血压。结果坐位时测量的左、右侧收缩压分别为(110.1±2.6)mmHg和(112.3±2.2)mmHg,均大于仰卧位时的(108.2±2.8)mmHg和(110.2±3.1)mmHg,但无显著性差异;舒张压分别为(70±2.4)mmHg和(72.4±2.1)mmHg,显著大于仰卧位时的(64.1±2.3)mmHg和(66.2±2.1)mmHg,P<0.05。结论健康青年人采用坐位、仰卧位两种体位测量血压,舒张压数值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仰卧位与左、右侧卧位左上肢无创血压测量是否不同。方法对200名健康青年选用左上肢肱动脉测压法,采用仰卧位、左侧卧位与右侧卧位分别测量3种体位的血压。结果仰卧位时测量的收缩压和舒张压(mmHg)分别为(119±3.2)和(79±4.1),均大于右侧卧位,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健康青年人采用仰卧位、右侧卧位2种体位测量左上肢肱动脉血压时,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4.
婴幼儿无创和有创动脉血压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婴幼儿无创血压测量结果的准确可靠性.方法选择术中需要进行有创监测的婴幼儿17例,行腋动脉穿刺连续测量有创血压后,在同侧肢体间断测量肱动脉无创血压,并将无创血压结果与有创血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有创血压和无创血压比较存在无显著性差异(P>0.05).收缩压平均偏差为-0.03846,舒张压为-2.52198;收缩压标准方差为4.673146,舒张压为6.097464.结论在婴幼儿无创血压测量结果可以准确反映病人的血压状况.  相似文献   

5.
姬荷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2):30-31
目的探讨仰卧位与左、右侧卧位右上肢无创血压测量是否不同。方法对200例健康青年选用右上肢肱动脉测压法,采用仰卧位、左侧卧位与右侧卧位分别测量3种体位的血压。结果 3种体位时测量的收缩压(mmHg)分别为(119±3.2)、(108±2.5)和(118±3.1),舒张压(mmHg)分别为(79±4.1)、(61±3.1)和(78±2.4),仰卧位右上肢肱动脉血压测定值均大于左侧卧位,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健康青年人采用仰卧位、左侧卧位2种体位测量血压时,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冠状动脉造影对血压的影响及不同部位有创血压和无创血压监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连续入选行冠状动脉造影者128例;其中,经桡动脉路径者31例,经股动脉路径者97例.记录冠状动脉造影前后经桡动脉、股动脉、主动脉根部监测的有创血压和肱动脉水平测量的无创血压.结果 在经股动脉路径造影时,术前收缩压监测结果:股动脉压[(163.8±25.1) mm Hg]>中心动脉压[(142.8±24.1) mm Hg]>无创血压[(130.5±22.3) mm Hg];舒张压监测结果:中心动脉压[(85.2±12.4) mm Hg]>股动脉压[(81.8±12.0) mm Hg]>无创血压[(77.9±12.1)mm Hg].股动脉造影前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无显著变化.在经桡动脉路径造影时,术前收缩压监测结果:桡动脉压[(157.2±22.8)mm Hg]>中心动脉压[(144.9±20.8) mm Hg]>无创血压[(133.2±23.2)mm Hg];经桡动脉造影后,中心动脉收缩压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但桡动脉收缩压、无创收缩压和舒张压较术前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 不同部位有创血压与无创血压监测结果不可相互替代,临床医生应根据不同血压监测结果和患者实际情况对患者进行适当的诊治.  相似文献   

7.
血压是重要的生命体征,血压的测量必须准确。本文通过比较高血压患者仰卧位、侧卧位无创血压测量的结果,探讨它们之间差异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正>(接第27期)2.高血压的定义血压水平分类和定义目前,血压测量主要采用诊室血压、动态血压以及家庭血压三种方法。诊室血压由医护人员在诊室按统一规范进行测量,目前仍是评估血压水平和临床诊断高血压并进行分级的常用方法。测量血压前,先坐位安静休息5分钟,测量时取坐位,最好坐靠背椅,裸露上臂,上臂与心脏处在同一水平。  相似文献   

9.
俞晓薇  丁振江  赵洁  闫宏伟 《河北医药》2011,33(8):1161-1162
目的 了解老年人主动脉有创血压测量与肱动脉无创血压测量是否不同.方法 选择78例冠状动脉造影的老年患者,经周围动脉将导管送到升主动脉测量有创血压,同时用监护仪测量左侧上肢肱动脉无创血压.结果 无创血压测量的收缩压比有创测量的收缩压值平均低12.28 mm Hg(1 mm Hg=0.133 kPa)(P<0.01),无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对危重患儿脓毒症休克治疗的价值及护理技巧。方法选择本科室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接受的14例危重脓毒症休克患儿为研究对象,给予患儿实施对症治疗,期间使用无创、有创动脉血压监测辅助据患儿的治疗及血压监测,同时予以患儿相应的护理干预。结果 14例患儿经对症治疗9例痊愈,4例好转,1例死亡,存活率为92.86%;在患儿行有创血压监测时收缩压与动脉压水平均较无创血压监测时高(P <0.05)。结论针对危重脓毒症休克患儿,予以对症治疗及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干预,可提高患儿的存活率,控制患儿血压在稳定水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儿低血压状态下无创血压测量的准确性.方法选择术中需要静吸复合全麻并气管插管的婴幼儿24例,术中采用异氟醚降低患儿血压至大于基础值的30%,对比迈瑞公司的振荡法无创血压模块(采用迈瑞PM-9000监护仪)和听诊法对患儿血压监测的测量值.结果振荡法无创血压模块和听诊法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收缩压平均偏差为-0.11,舒张压为4.57;收缩压标准方差为5.11,舒张压为5.98.结论低血压情况下振荡法无创血压测量方法是准确,可靠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06月~2013年08月本科收治的病情危重患儿22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的患儿选取有创动脉血压监测,记录数据,与同侧无创血压监测取得的数据做比较,观察两组血压监测数据的差异,借此评估有创血压监测的准确性;同时记录患儿穿刺部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值与无创血压监测变化同步,可呈现连续性的血压监测;所有患儿未出现出血、感染等并发症,但须要警惕穿刺部位远端血运障碍情况的发生.结论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能更准确的显示血压变化,为临床诊疗提供更为精确的数据指导,能提高临床危重患儿的救治率,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谢谦 《中国医药指南》2013,(34):174-175
目的探讨心脏外科术后患者有创血压与无创血压监测的误差及原因,寻找合理的监测方案。方法对重症医学外科60例心脏外科术后患者的有创血压与无创血压进行比较。每位患者均采用选择左侧或右侧桡动脉穿刺行直接动脉血压连续监测,每15min测定1次。所测得的数据进行自身对照T检验。结果有创血压和无创血压在术后16h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术后16h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抢救和治疗用药时考虑有创与无创血压的差值,对心脏外科术后患者早期有条件的尽可能采用有创血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连续无创动脉血压监测在冠心病患者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在本院行择期手术的8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麻醉诱导前行右手桡动脉处连接连续无创实时血压监测系统监测无创动脉血压,局麻下左手桡动脉穿刺动脉导管置入监测有创桡动脉血压,比较两种监测方法的舒张压、舒张压和平均压值。结果有创血压监测法的舒张压、舒张压和平均压值与无创血压监测法比较,P> 0.05。结论在行择期手术的冠心病患者全身麻醉中,采取连续无创动脉血压监测,可达到与有创血压监测法的效果,且该法无创、连续、安全,可用于冠心病手术患者麻醉中的血压监测。  相似文献   

15.
向峦 《河北医药》2011,33(10):1483-148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有创血压与无创血压监测的误差及原因。方法对ICU 4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有创血压与无创血压进行比较,每位患者均采用选择左侧或右侧桡动脉穿刺行直接动脉血压连续监测,每15分钟测定1次,所测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有创血压和无创血压在术后18 h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术后18 h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早期存在一定误差,在临床抢救和治疗用药时考虑有创与无创血压的差值,有条件的尽可能用有创血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有创动脉血压和无创血压监测的优缺点,探讨更有效的血压监测方法。方法选择该院于2012年4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30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同时采取有创血压监测(IBPM)与无创血压监测,比较2种监测方法之间的差异。结果持续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不但不受人工加压、减压、袖带宽度、松紧度的影响,而且能准确、直观、及时发现瞬间血压变化,能进行持续血压监测和血压波形监测,有利于临床反复采血监测血气及其他血液标本等优点,明显优于无创血压监测。结论 IBPM比无创血压监测能更及时、准确和直观地反映血压的动态变化,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中应用此项监测方法监测。  相似文献   

17.
赖丰赟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7):481-482
高血压导致脑出血后血压水平与出血造成的血肿有一定的关系。本院收集136例高血压脑出血病患者,通过动态CT监测和BORN-BE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监测记录脑出血血肿体积和水肿面积,发现高血压与脑出血血肿体积成正相关,提示我们在临床治疗脑出血患者时应谨慎控制血压水平。  相似文献   

18.
方修娥 《安徽医药》2015,(4):815-816
目的:探讨婴幼儿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有创血压与无创血压监测值的差异。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对心脏外科60例先心病婴幼儿进行24 h有创血压和无创血压的监测比较,每位患儿选择前臂桡动脉穿刺行有创动脉血压连续监测,比较心脏术后回ICU0、6、12、18、24h两种测压法的临床效果,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0例血压正常者有创血压与无创血压24 h内无差异性,P>0.05;30例低血压者有创血压与无创血压监测值在术后12 h内有差异性,P<0.05;术后13~24 h无差异性,P>0.05。结论有创血压监测能连续更准确提供患儿瞬间血压变化值,为疾病观察提供可靠依据。婴幼儿体外循环术后早期低血压者12 h内,有创血压更能准确反映病情,12 h后有创血压与无创血压基本一致,无创测压可以替代有创测压,避免有创测压带来的危害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正>有创血压监测(IBPM)是动脉血压持续监测的过程,通过心脏每一次射血,监测其每一博血压的变化以指导临床治疗[1]。在临床中,动脉穿刺置管成功后连接压力传感器测压管路,调整传感器位于患者腋中线第4肋间水平,规范校零,读数即可[2]。但临床上行有创血压监测时常因患者体位的摆放、搬运或牵拉造成压力传感器滑落,故不能将其保持在规范的位置,导致其监测值有所误差,易对患者的病情造成错误的判断。  相似文献   

20.
王刚民 《淮海医药》2006,24(4):290-291
目的了解无创性血压测量由坐位改为卧住后其测量数值的变化.方法对100例被观察者分别进行坐、卧位血压测量,坐卧位的先后次序随机交替,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卧位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较坐位升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55岁组较<55岁组影响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无创性血压测量的数值卧位高于坐位,这种体位性影响随年龄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