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5 毫秒
1.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抗核小体抗体(AnuA)、抗dsDNA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疾病活动和脏器损害的意义。方法69例SLE分为疾病活动和疾病稳定组、狼疮肾炎(LN)和非狼疮肾炎组(NLN)。测定AnuA和抗dsDNA抗体水平,比较组间抗体水平差异,分析其与免疫指标的相关性。结果AnuA和抗dsDNA抗体阳性率为55.1%和47.82%,疾病活动组显著高于疾病稳定组(P<0.001)。抗dsDNA抗体阴性SLE中有16.6%AnuA阳性。两抗体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IgG、球蛋白水平显著正相关,与C3、C4、白蛋白水平显著负相关。LN组两抗体水平均显著高于NLN。结论AnuA和抗dsDNA抗体都是SLE疾病活动指标,与LN相关,AnuA检测是对抗dsDNA抗体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2.
抗C1q抗体检测与SLE疾病活动性及狼疮性肾炎关系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抗C1q抗体检测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活动性及活动性狼疮性肾炎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5例SLE患者血清中抗C1q抗体水平,并与其它SLE活动性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SLE患者血清中抗C1q抗体阳性率为51.4%,其中活动性狼疮性肾炎患者和其它无活动性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清中阳性率分别为77.8%(14/18),42.3%(22/52),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0.01)。在活动期SLE患者中,抗C1q抗体水平显著高于临床非活动期患者。相关分析表明,血清中抗C1q抗体水平分别与SLEDAI评分、抗dsDNA抗体水平和CR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但与补体C3、C4和CH50含量分别呈显著负相关。活动性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清中抗C1q抗体(P<0.05)、抗dsDNA抗体(P<0.01)单独检测阳性率和两抗体联合检测(P<0.001)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其它SLE患者。结论抗C1q抗体与SLE疾病活动性高度相关,抗C1q抗体和抗dsDNA抗体的联合检测为活动性狼疮性肾炎的特异性检测指标,两抗体同时阴性排除活动性狼疮性肾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特殊型狼疮细胞对判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疾病严重性和活动性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改良血块法对128例SLE患者特殊型狼疮细胞的观察,同时用SLE疾病活动性经典生物标记抗体:抗双链DNA(dsDNA)抗体、抗核小体抗体(AnuA)、补体及SLE活动指数(SLEDAI)作对照比较。结果狼疮细胞(LEC)存在多形态结构异常,均匀体小至笔尖大至巨核细胞出现裂隙不规则,细胞多聚集成片结构清晰可辨,有的似串葡萄、巨核细胞、双叶、多叶及降落伞等特殊形态。70例SLE患者特殊型狼疮细胞的检出与抗dsDNA抗体、AnuA和SLEDAI呈显著正相关(r=0.59,P〈0.05;r=0.76,P〈0.01;r=0.58,P〈0.05),与C3和C4水平呈明显负相关(r=-0.65,P〈0.05;r=-0.59,P〈0.05)。结论特殊型狼疮细胞是SLE病情发展的特殊产物,经与SLE疾病活动性的经典生物标记抗体和SLEDAI比较研究,对SLE疾病的严重性和活动性判断具有更简便快速,准确可靠,经济优于生物抗体标记法的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抗核小体抗体(AnuA)、抗dsDNA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胶体金免疫渗滤法对10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其中5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和57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无肾炎)患者血清进行AnuA、抗dsDNA抗体检测。结果5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LN)患者,AnuA阳性30例,阳性率58.82%,抗dsDNA抗体阳性36例,阳性率70.58%。而57例SLE无肾炎患者组中,两者的阳性率分别为21.05%、31.58%。AnuA+抗dsDNA抗体联合检测阳性率为86.27%。结论血清AnuA、抗dsDNA抗体与LN的发生密切相关,联合检测这两种抗体对LN的诊断和病情监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SLE患者血清中C反应蛋白及抗C反应蛋白抗体与SLE疾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选择83例确诊的SLE患者进行研究。结果SLE患者抗CRP抗体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在不同疾病活动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sDNA抗体与C3、C4降低,在CRP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核抗体在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LE患者血清抗CRP抗体水平与疾病活动性有关,抗CRP抗体可能通过影响CRP水平而参与SLE病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与分析抗SmD1抗体表达与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2013年2月到2018年2月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门诊与住院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60例作为SLE组,LN患者30例作为LN组,无结缔组织病患者32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三组血清抗SmD1抗体等抗体表达情况,记录患者的病情状况与随访预后。结果 LN组与SLE组的抗SmD1抗体、抗Sm抗体、抗dsDNA抗体、抗核抗体表达阳性率高于对照组,LN组高于SL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N组、SLE组、对照组的SLEDAI评分分别为13.20±1.28分、8.29±2.47分和2.56±0.5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9.424,P=0.001)。LN患者随访6个月期间死亡6例,死亡率为20.00%;直线相关性分析显示随访死亡与SLEDAI评分和抗SmD1抗体、抗Sm抗体表达阳性率都呈现显著正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LEDAI评分和抗SmD1抗体、抗Sm抗体表达阳性率都为导致患者预后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抗SmD1抗体在LN患者中呈现高表达装,在患者的病情判断及随访预后预测都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并且与患者预后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薛芹 《中国医师杂志》2010,12(11):1550-1552
目的 探讨血清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interferon-gamma-inducible protein of 10kD,IP-10)水平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疾病活动的关系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32例SLE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中IP-10水平,分析其与SLE病情活动指数(SLEDAI)、抗dsDNA抗体滴度、补体C3、肾损害的相关性.结果 (1)患者血清IP-10水平[(303±187)p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72±50)pg/ml],活动期患者(512±347)pg/ml]高于非活动期患者[(128±115)pg/ml];患者血清IP-10水平与疾病活动指数呈正相关(r=0.54,P<0.01);血清IP-10水平与抗dsDNA抗体呈正相关(r=0.51,P<0.01),而与补体C3呈负相关(r=-0.41,P<0.05).(2)肾损害组血清IP-10水平[(532±307)pg/ml]明显高于非肾损害组(241±108)pg/ml].结论 IP-10水平可作为监测SLE疾病活动程度和肾脏损害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和正常对照两组间的血清抗核小体抗体家族分子的表达水平;分析抗核小体抗体家族分子与SLE患者疾病活动度之间的关系,并探讨血清抗核小体抗体家族分子与患者器官/系统损害的关联是否涉及细胞凋亡。方法:病例来自两所三甲医院住院SLE患者,以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运用流式细胞术,采用连接素V和碘化丙啶双染法检测研究对象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的早期凋亡率;以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研究对象外周血抗核小体抗体家族分子的表达水平。结果:SLE患者的血清抗核小体抗体、抗dsDNA抗体、抗组蛋白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8.42%、53.95%、44.74%,而在正常对照组血清抗核小体抗体家族分子均为阴性。SLE非活动组(n=23)和活动组(n=53)患者的血清抗核小体抗体表达水平(分别为81.697±86.256 IU/ml、101.957±97.431 IU/ml)、抗dsDNA抗体(分别为266.881±366.684 IU/ml、286.483±279.298 IU/ml)、抗组蛋白抗体(分别为45.421±58.262 IU/ml、64.257±69.976 IU/ml)均高于正常对照组(n=69,分别为10.106±0.5348 IU/ml、20.034±12.075 IU/ml、9.290±1.281 IU/ml),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9.414,P=0.000;F=24.872,P=0.000;F=20.147,P=0.000)。但SLE患者非活动组和活动组的3种血清抗核小体抗体家族分子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仅发现抗组蛋白抗体与SLEDAI之间呈正相关(r=0.251,t=2.234,P=0.029)。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抗核小体抗体水平在临床上可作为SLE患者疾病活动度的监测参考指标;而对于活动期SLE患者,抗dsDNA抗体可较好地反映疾病活动度。结论:SLE患者血清抗核小体抗体家族分子的表达水平增加,且与患者的PBMCs的早期凋亡率呈正相关。抗核小体抗体水平在临床上可作为SLE患者疾病活动度的监测参考指标;而对于活动期SLE患者,抗dsD-NA抗体可较好地反映疾病活动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可诱导共刺激分子配体(inducible costimulator molecule ligand,ICOSL)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血清表达水平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纳入2015年3月1日~2015年8月31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的风湿科和肾脏科住院治疗的34例活动性SLE、15例非活动性SLE患者和33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血清标本可溶性ICOSL(sICOSL)水平。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SLE、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活动组血清sICOSL水平降低(P1=0.004;P2=0.008;P3=0.003);但血清sICOSL水平与SLE疾病活动度、anti-dsDNA滴度、补体C3、补体C4、血沉、24小时尿蛋白、血肌酐、尿素氮均无相关性(均有P>0.05),并且实验室指标阳性组与阴性组sICOSL的血清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此外,糖皮质激素或者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并未对血清sICOSL水平产生影响(t=-0.69,P=0.495)。结论 SLE患者血清ICOSL表达水平降低,提示其可能参与了SLE的发生、发展,但其具体机制尚未明确,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维生素D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78例SLE患者为SLE组,42例慢性肾炎患者为慢性肾炎组,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患者维生素D水平.分析SLE患者维生素D水平与24h尿蛋白定量、狼疮疾病活动度(SLEDAI)评分、抗ds-DNA抗体水平、补体C3水平的相关性,评估维生素D水平与肾损害的关系.结果 SLE组维生素D水平为(13.3±6.2) μg/L,显著低于慢性肾炎组的(21.4±9.7) μg/L和对照组的(20.8±9.5)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肾炎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LE组合并狼疮肾炎(LN)患者维生素D水平为(9.8±6.1) μg/L,显著低于SLE组未合并LN患者的(15.9±7.8)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LE患者维生素D水平与SLEDAI评分、抗ds-DNA抗体水平及24h尿蛋白定量呈负相关(r=-0.712、-0.682、-0.769,P<0.05),与补体C3水平呈正相关(r=0.608,P< 0.05).结论 SLE患者维生素D水平明显降低,且与病情活动度及肾损害明显相关,维生素D可能在SLE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清三参数水平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6(IL -6)、白细胞介素 -8(IL -8)、白细胞介素 -13 (IL -13 )在狼疮性肾炎 (LN)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 5 6例LN患者血清IL -6、IL -8、IL -13含量。结果 活动期LN患者血清IL -6、IL -8、IL -13含量显著高于非活动期组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非活动期组LN患者血清IL -6、IL -8、IL -13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活动期组LN患者血清IL -6、IL -8、IL -13的含量与抗双链DNA滴度、血沉呈显著正相关(P <0 0 1,P <0 0 5 ) ,而与补体C3 、补体C4则呈显著负相关 (P <0 0 1)。结论 IL -6、IL -8、IL -13可能参与了LN的发病过程 ,可作为LN患者狼疮活跃的临床参考指标 ,对于指导治疗及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测定狼疮性肾炎(LN)患者和健康成年人的血、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符合199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标准,同时合并有不同程度肾损害而确诊合并LN患者35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成年人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分别测定血、尿NGAL的水平.另依据SLEDAI-2K的肾病活动指数将研究组患者分为肾病活动组(25例)与非肾病活动组(10例),并比较血、尿NGAL水平.结果 研究组患者尿NGAL水平为(78.94±81.97)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8.50±18.08)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肾病活动组尿NGAL水平为(92.90±94.88)μg/L,明显高于非肾病活动组的(48.20±24.77)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两组血NGA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N患者尿NGAL可作为肾病活动性的指标,其升高原因可能与肾小管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rs1800796)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易感性。方法选取SLE患者666例作为病例组,年龄、性别匹配的569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采用TaqMan基因分型技术检测rs1800796基因型频率。结果 Rs1800796 SNP的基因型(CC,CG和GG)频率和等位基因(C和G)频率在SLE患者和对照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Rs1800796与SLE临床表现的关联性分析发现,C等位基因频率在伴有浆膜炎的SLE患者中低于不伴有浆膜炎的SLE患者(P=0.019)。但C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在是否表现有颧部红斑、盘状红斑、光敏感、口腔溃疡、关节炎及狼疮肾炎的SLE病人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结论尚未发现IL-6rs1800796在中国汉族人群与SLE遗传易感性有关。Rs1800796 C等位基因可能对SLE病人并发浆膜炎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抗核小体抗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性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核小体抗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8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中的抗核小体抗体,将抗核小体抗体与疾病活动度(以SLEDAI评价)、抗双链DNA抗体、补体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抗核小体抗体在7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79.5%)中为阳性,抗核小体抗体与疾病活动度SLEDAI评分、抗双链DNA抗体、补体C3水平和血沉有相关性。结论抗核小体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敏感性较高,是了解狼疮活动度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临床及实验室指标,建立狼疮肾病理分型的预测模式。方法 2011-2015年我院住院有肾病理的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经糖皮质激素等治疗2月以上,尿蛋白仍阳性的患者201例,分析其临床及实验室指标,采用Epi Data 3.1 和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结果 Ⅱ型17例,Ⅲ型26例,Ⅳ型135例,Ⅴ型23例;单因素分析:增殖型年龄及发病年龄均小、SLEDAI高、贫血多、C3低、C1q(64.0%)及ds-DNA阳性率均高(53.4%);膜型发病年龄大,ds-DNA阳性率低(13.0%);系膜型卧位后尿蛋白转阴性率为67.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相对于其它类型,系膜型SLEDAI低,卧位后尿蛋白转阴性率高;增殖型SLEDAI高、尿蛋白阳性率及抗 ds-DNA 阳性率均高;膜型发病年龄大、抗 ds-DNA阳性率低。结论 狼疮肾病理分型的预测模式:SLEDAI低,卧位后尿蛋白转阴性率高是Ⅱ型的强预测指标;SLEDAI高、尿蛋白阳性、抗 ds-DNA 阳性,是Ⅲ/Ⅳ型的预测指标;发病年龄大、抗 ds-DNA阳性率低是Ⅴ型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