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染料法腋窝反向淋巴作图(axillary reverse mapping,ARM)结合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biopsy,SLNB)在乳腺癌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外三科收治的共363例乳腺癌病人资料,均行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ALND),其中联合行ARM+SLNB者78例(ARM+SLNB组),单纯行ALND者285例(ALND组),比较两组术后疗效。结果 ALND组病人术后带管时间为(12.3±1.5)d,而ARM+SLNB组为(9.6±1.9)d,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74,P<0.05)。ARM+SLNB组术后第1~7天的引流量均较ALND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两组均未发现Ⅲ级水肿,第12个月ALND组与ARM+SLNB组水肿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RM可保护患侧上肢淋巴通道,减少术后上肢水肿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染料法腋窝反向淋巴作图(axillary reverse mapping,ARM)结合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biopsy,SLNB)在乳腺癌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外三科收治的共363例乳腺癌病人资料,均行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ALND),其中联合行ARM+SLNB者78例(ARM+SLNB组),单纯行ALND者285例(ALND组),比较两组术后疗效。结果 ALND组病人术后带管时间为(12.3±1.5)d,而ARM+SLNB组为(9.6±1.9)d,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74,P<0.05)。ARM+SLNB组术后第1~7天的引流量均较ALND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两组均未发现Ⅲ级水肿,第12个月ALND组与ARM+SLNB组水肿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RM可保护患侧上肢淋巴通道,减少术后上肢水肿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综述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治疗与预防进展。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对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治疗及预防的相关研究文献,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近年,上肢淋巴水肿的治疗以综合性抗淋巴瘀滞疗法为主,辅以药物或手术治疗,疗效确切。前哨淋巴结活检术、腋窝反向淋巴作图技术、淋巴管静脉吻合术已被用于预防淋巴水肿的发生,近期疗效稳定,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验证。结论临床对淋巴水肿的处理已由治疗转变为主动预防,其中淋巴管静脉吻合术预防淋巴水肿有较好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乳腺癌根治术后并发患侧上肢水肿采用改良静脉淋巴管吻合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0月实施乳腺癌根治术并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并发患侧上肢水肿患者120例,采用改良静脉淋巴管吻合术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12个月的随访观察,观察上肢水肿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3、6、12个月,患侧上肢周径逐渐缩小,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3、6、12个月患者上肢周径均大于健侧(P0.05);术后3、6、12个月,患者ECW/ICW、ECW/TBW比值与术前比较均逐渐降低(P0.05);术后12个月,患侧上肢轻度水肿者52例(43.33%)、中度水肿者55例(45.83%)、重度水肿者13例(10.83%),术后患者的上肢水肿程度较术前显著的改善(P0.05);术后12个月,患侧上肢水肿治愈47例(39.17%)、显效38例(31.67%)、有效20例(16.67%)、无效15例(12.50%)。结论:乳腺癌根治术后并发患侧上肢水肿采用改良静脉淋巴管吻合术能显著的改善患者的水肿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乳腺癌经新辅助化疗(NAC)后行腋窝反向淋巴作图(ARM)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7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外科收治的行NAC达ycN0的45例乳腺癌病人的临床资料。腋窝淋巴结处理方法包括双示踪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腋窝淋巴结清扫(ALND),其中部分病人因SLNB失败或前哨淋巴结(SLN)阳性改行ALND。所有病人术中均行亚甲蓝染料法ARM。分析术中ARM施行情况、淋巴结保留的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ARM淋巴结保留13例,ARM淋巴结切除32例。随访截至2019年6月,随访时间为37.5(12~48)个月。ALND组和SLNB组ARM成功率分别为93.1%(27/29)和40%(8/20)。ARM淋巴结与SLN重叠3例,ARM淋巴结肿瘤转移1例。ARM淋巴结保留病人术后上肢水肿发生率显著低于ARM淋巴结切除者(P=0.010),腋窝局部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 对于NAC后达ycN0的乳腺癌病人,术中行ARM成功率较高,ARM淋巴结肿瘤转移率低,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改良技术减少阴茎癌根治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后皮瓣坏死的方法与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至2010年6月63例阴茎癌126侧改良根治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患者资料,清扫范围按照经典的根治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方法,减少皮瓣坏死改良技术包括:S形切口,在膜性解剖标志引导下精确分离皮瓣层面. 结果 63例随访12~ 93个月,共发一并发症37侧次,其中轻度皮瓣坏死7侧次(5.6%),切口感染3侧次(2.4%),淋巴水肿19侧次(15.1%),血清肿2侧次(1.6%),淋巴囊肿5侧次(4.0%),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侧次(0.8%).未发生并发症106侧(84.1%),发生1次或2次轻度并发症20侧次(16.0%). 结论 改良根治腹股沟性淋巴结清扫术中采用S形切口和膜性解剖标志精确分离皮瓣层面技术,可减少术后皮瓣坏死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上肢静脉淋巴管搭桥是一种从生理上解决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的手段,其发展依赖于超显微技术以及淋巴显像技术的提高。在此对上肢静脉淋巴管搭桥的发展和理论基础进行综述,并且从淋巴水肿程度的评定、微静脉淋巴管定位及吻合,这三个制约该技术发展的关键方面介绍和展望了新取得的进展。  相似文献   

8.
采用持续冲洗引流法预防皮肤软组织扩张器术后血肿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6年,当Radouan发明可控型皮肤软组织扩张器后,临床首例应用于治疗患者上肢文身。其后,皮肤软组织扩张器广泛应用于全身各部位。它为整形外科、骨科进行修复和重建外形与功能,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取得了传统方法所无法取得的治疗效果。但是术后易出现血肿,这一并发症始终困扰着许多临床医师。我院采用持续冲洗引流法,大大降低了这一并发症的发生。为广大的临床医师,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一种新措施。  相似文献   

9.
皮瓣转移结合负压抽吸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讨一种治疗乳腺癌根治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手术方法。方法 2001~2002年我们采用侧胸壁皮瓣或背阔肌肌皮瓣转移结合上肢负压抽吸治疗10例单侧乳腺癌根治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患者。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上肢周径均有不同程度减小,核素淋巴管造影显示淋巴回流有显著改善。术后随访3~18个月,疗效稳定。结论 皮瓣转移结合负压抽吸可以有效地治疗乳腺癌根治术后淋巴水肿。  相似文献   

10.
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因素分析与外科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肢淋巴水肿是乳腺癌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乳腺癌根治术后早期常有上肢不同程度的肿胀,在数月甚或20年后可出现淋巴水肿,但75%发生在术后第1年内,1个月以内发生率为28%[1]。淋巴水肿可导致上肢功能障碍和患者精神紧张,轻者随着侧支循环的建立而缓解,严重者可影响术后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2]。临床处理较为棘手,其治疗方法可分为保守治疗和外科治疗,目的均是改善淋巴液生成与回流之间平衡,减小上肢周径。本文就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产生的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其预防措施和外科治疗。1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形成的机制1.1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腋窝淋巴结清扫是大部分乳腺癌手术的必要步骤,淋巴结被彻底清扫干净,可有效预防术后复发和转移。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主要由淋巴回流障碍引起,其可能形成的机制为:由于腋窝淋巴的清扫切断了上肢的淋巴回流通路,使上肢的淋巴不能充分引流,导致上肢淋巴液中的蛋白浓度增高,滤过压增加,由于血浆蛋白减少,使液体渗透压降低,同时,毛细血管渗透压增加,所以可出现程度不等的上肢水肿,随后上肢组织出现纤维化及炎症的淋巴水肿[3]。Pain等[4]认为乳腺癌腋窝淋巴清扫改变腋静脉血流动力学,使之易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逆向腋淋巴显影技术(ARM)在乳腺癌患者中的临床运用,分析乳腺癌患者上肢回流淋巴结的分布与转移特点。方法前瞻性选择2017年6月至2020年2月期间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乳腺癌女性患者130例,所有患者均行ARM,且均为初次手术者。采用SPSS23.0进行统计学分析。术中上臂直径以(±s)表示,采用t检验;上肢回流淋巴结的转移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22例患者中501枚上肢回流淋巴结追踪成功,成功率为93.8%,A区和B区分别追踪327枚和106枚,共占83.1%,明显高于其他区域(P<0.05);而上肢回流淋巴结的行走方向以腋静脉、第二肋间臂神经、胸背神经血管束、背阔肌前缘以及前锯肌为界限,主要集中在腋静脉周围;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腋窝淋巴情况、BMI指数、肿瘤分布位置、上臂直径与ARM技术上肢回流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腋窝淋巴情况和肿瘤分布位置是ARM术上肢回流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RM在乳腺癌手术中可成功定位淋巴结,通过了解淋巴分布位置和行走趋势,可提升淋巴系统保留的完整度,对降低术后淋巴水肿率,提高手术成功率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带淋巴结腹股沟游离皮瓣移植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 对10例带淋巴结腹股沟游离皮瓣移植术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患者,进行术前心理护理、手术区皮肤准备,术后实施淋巴排水按摩、严密细致观察皮瓣血运、控制疼痛、禁烟、体位护理等.结果 10例带淋巴结的腹股沟游离皮瓣移植全部成活,上肢淋巴水肿逐渐消退.结论 带淋巴结腹股沟游离皮瓣移植能有效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术后密切观察移植区皮肤色泽、温度,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做好健康教育能促进皮瓣成活,保证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改进乳腺癌术中腋窝淋巴结清扫的手术方式,减少术后并发症及局部畸形的发生。方法118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改良组和对照组。改良组应用肿胀技术充盈腋筋膜使腋窝各壁与腋筋膜的界限清晰,血管神经与淋巴结之间间隙增宽,清扫中有利于保护血管神经免受损伤;同时保留了完整的腋窝壁减少术后局部畸形的发生;应用生物蛋白胶进行创面涂抹闭合开放的小血管和淋巴管。结果改良组术后局部疼痛、患肢功能障碍、患肢淋巴水肿、腋窝积液和腋窝畸形程度等的发生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应用腋窝肿胀技术可有效保护血管神经和腋窝周壁的完整,生物蛋白胶局部应用可有效闭合开放的血管和淋巴管,从而减少术后局部畸形和并发症的发生,促进伤口愈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ALND)过程中保留上肢淋巴结的可行性及其对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预防作用。方法 2007年8月至2010年1月期间124例早期乳腺癌患者按手术时间被分为两期进行临床研究。患者均于淋巴结清扫前于患侧前臂皮下注射亚甲蓝5 ml进行上肢淋巴定位。一期(2007年8月至2008年7月)患者22例行常规ALND,术中分检出上肢淋巴结和水平Ⅱ淋巴结,水平Ⅱ淋巴结进行术中印片细胞学和冰冻切片病理检查。术后分别对水平Ⅰ、Ⅱ、Ⅲ和上肢淋巴结进行常规病理检查,以评估ALND过程中保留上肢淋巴结的可行性。二期(2008年8月至2010年1月)患者102例,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选择性保留上肢淋巴结组(保留组)。对照组患者30例,所有操作同一期患者;保留组患者72例,术中印片细胞学检查和冰冻切片病理学检查确定无水平Ⅱ淋巴结转移且可见蓝染者施行保留上肢淋巴结的ALND。观察记录二期的2组患者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情况。结果 124例患者术中可见上肢淋巴结蓝染者119例(96.0%),术中水平Ⅱ淋巴结联合病理学检查与术后常规病理学检查的符合率为99.2%(123/124)。一期患者及二期对照组患者术后病理学检查无水平Ⅱ淋巴结转者均未发现上肢淋巴结转移。术后6个月时对照组和保留组患者中施行腋窝水平Ⅰ、Ⅱ淋巴结清扫者的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分别为18.2%(4/22)和2.0%(1/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χ=6,34,P<0.05)。结论亚甲蓝上肢淋巴定位可有效显示腋窝上肢淋巴结。术中可选择无水平Ⅱ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施行保留上肢淋巴结的ALND,可有效预防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介绍一种改良静脉淋巴管吻合技术,评价其在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中的价值。方法2010年5月-2011年5月,采用改良静脉淋巴管吻合技术治疗11例乳腺癌术后继发患侧上肢淋巴水肿女性患者。年龄38~55岁,平均49.5岁。乳腺癌术后7~30个月发生上肢淋巴水肿,平均18.3个月。淋巴水肿病程10~38个月,平均25.5个月。左侧上肢5例,右侧上肢6例。按照健、患侧上肢差值界定临床分型标准:中度5例,重度6例。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改良静脉淋巴管吻合术。术后1例前臂切口延迟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1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6~40个月,平均38.4个月。患者均自觉患肢疼痛及肿胀程度减轻,无丹毒发作,水肿得到控制。术前及术后6、36个月患侧上臂周径分别为(33.9±3.7)、(31.0±3.5)、(30.9±3.5)cm,前臂周径分别为(30.1±3.6)、(27.8±3.4)、(27.7±3.3)cm。术后6、36个月患侧上臂及前臂周径均较术前显著缩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36个月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按照Campisi评价标准评价疗效,获优良3例,良好6例,改善2例。结论采用改良静脉淋巴管吻合技术可有效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分析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上肢淋巴水肿与腋窝淋巴结阳性率的相关性。 方法对2014年11月至2016年11月进行改良根治术治疗的112例乳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依据周径测量法对患者淋巴水肿状况进行测量,将未出现水肿患者作为对照组,出现水肿患者列入水肿组,应用SPSS18.0进行分析,对两组患者上肢淋巴水肿与腋窝淋巴结阳性率进行Logistic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两组患者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症状对比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经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体质指数、淋巴结转移、术后并发症、瘤体大小、放射治疗与上肢淋巴水肿、腋窝淋巴结阳性率有关(P<0.05);经多因素分析上肢淋巴水肿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体质指数、年龄、放射治疗(P<0.05);通过对比,水肿组上肢肿胀感与沉重感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导致乳腺癌患者术后出现上肢淋巴水肿的独立危险因素诸多,应当对出现的危险因素给予高度重视,采取相应措施来降低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乳腺癌术后患者双上肢周径及淋巴水肿相关症状发生情况,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54例乳腺癌术后患者,采用上臂连续周径测量法确定患者双上肢周径;采用乳腺癌淋巴水肿症状体验指数评估患者淋巴水肿相关症状情况。结果19例(12.3%)双上肢周径差2cm,99例(64.3%)双上肢周径差1cm,36例(23.4%)双上肢周径差1~2cm。不同双上肢周径差患者淋巴水肿症状个数、症状严重程度、症状困扰及症状体验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双上肢周径差越大,症状个数、症状严重程度、症状困扰总分及症状体验总分显著增加(P0.05,P0.01)。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患者双上肢周径差大于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患者(P0.01)。结论较大比例的乳腺癌术后患者存在淋巴水肿相关症状。通过症状评估可筛查出早期的隐匿水肿患者,需尽早为其提供干预措施预防或延缓淋巴水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前瞻性研究显示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率为21.4%,且全球其发生率存在地域差异。乳腺癌病人预防淋巴水肿的理念应贯串始终。预防措施包括规范化手术与放疗、功能锻炼及日常注意事项。淋巴水肿可采取保守治疗、药物及手术治疗。术式可包括降低淋巴系统负荷如病变组织切除术、负压抽吸术等,促进淋巴引流如筋膜条引流、网膜引流及带蒂皮瓣引流术等,重建淋巴通道如淋巴-静脉系统吻合术、淋巴管移植术 、静脉代替淋巴管移植术、淋巴结移植术等。上述治疗虽取得一定疗效,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疗效难以持久且个体差异较大。治疗原则强调早期、长期、综合、个体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磁共振间质淋巴造影诊断猕猴肢体继发性淋巴水肿中淋巴系统病理变化的价值。方法:用放射线照射与手术联合方法在3只猕猴右上肢制作继发性淋巴水肿模型,左侧作为对照。术后第7周,双侧上肢手掌指蹼皮内注射钆喷酸葡胺,每侧手掌4个指蹼共0.8 mL。然后应用磁共振间质淋巴造影观察不同时期淋巴系统的的变化。结果:成功制备3只猕猴右上肢继发性淋巴水肿模型。磁共振间质淋巴造影能准确反映淋巴水肿时肢体皮下组织和淋巴系统的变化。病变早期,主要表现为皮下组织的渗出性改变。随着淋巴水肿发展,皮下组织出现不规则的网状结构、淋巴管的串珠状扩张和造影剂渗出形成的淋巴管外的云雾状或松枝状改变。病变晚期,真皮层增厚及皮下组织的纤维化,淋巴管呈囊袋状扩张。结论:磁共振间质淋巴造影可以清晰地显示动物继发性淋巴水肿时不同时期淋巴系统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乳腺癌手术时上肢淋巴管显影结扎对减少皮下积液形成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入住我院的172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病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6例。研究组病人在手术时用0.25%亚甲蓝行上肢淋巴管显影,同时行显影淋巴管结扎;对照组病人常规手术不行淋巴管显影。统计分析两组病人的拔管时间和拔管后积液发生率。结果:两组病人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组平均拔管时间为术后(8.6±10.3)d;对照组为术后(11.5±12.3)d,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研究组拔管后发生积液5例,发生率为5.8%;对照组13例,发生率为15.1%,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时,对上肢来源的淋巴管进行显影,并将断端予以结扎,可缩短拔管时间,减少皮下积液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